肌肉萎缩的针灸治疗方法
腰大肌圆利针针刺法

腰大肌圆利针针刺法腰大肌圆利针针刺法腰大肌起于腰椎椎体及肋骨突起,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椎发出的神经根几乎都要穿过或在此肌旁通过。
刺激此肌,与刺激神经根有着类似的作用。
特别是那些腰痛直不起腰,前倾着腰走进诊室的病人,大多存在腰大肌的挛缩,直接针刺此肌,解除痙挛,被绞厄的神经得到放松,效果当然好。
刺法如下:1)在腰椎正中线旁开3~4CM处为第1条线,针刺在第2,第3,第4,第5腰椎的横突之间。
直刺。
针通过横突后可达腰大肌。
如针尖遇到横突,则稍提针改变些方向即可刺入。
第1线可用0.24以上*75MM左右的针。
2)在腰椎正中线旁开6~7CM处为第2条线,针刺在与第3,第4,第5腰椎的棘突大约等高的位置。
斜刺。
大约75度角。
针尖向椎体方向。
第2线可用0.24以上*90MM 左右的针。
如针刺正确,我们手下常可有针尖抵骨(抵达腰椎锥体)的感觉。
病人常有针感传向下肢的感觉。
反过来,这两种感觉也可印证我们的针是否刺到了正确的地方。
注意事项:1)留针30分左右,不提插捻转。
2)避免刺伤肾脏。
如第1条线上第2,第3腰椎之间的针可适当向内侧移一些。
第2线不要在第3腰椎以上刺针。
在临床当中大家都会碰到很多稀奇百怪的慢性疼痛。
很多时候不自觉的就给贯上了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等病的名称。
都在暗自使用着自己还不成熟的怪招,绝招。
当然有时也是把很多疗法综合一气搞通杀,即使那样也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
即使有效也是几天或几个月的事,患者总是反反复复,把患者搞得像个亲戚一样时时前来拜访。
自己也是灰头灰脸的没个准确的答复‘能治好还是不能’,底气不足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
临床上最不好治疗的算是颈椎病和腰椎病了,每当把片子,x光,核磁等拿到手里时,大多看到的是椎体偏歪,骨质增生,间隙不等宽,椎间盘膨出突出,椎管的狭窄等等。
这么多的征象就把大家的思路给带到沟里了,很多的同行都会想到骨刺的刺激,硬膜囊的挤压,髓核的压迫所造成的临床表现。
中医治疗肌肉萎缩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肌肉萎缩成功案例肌肉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肌肉功能受损等症状。
中医治疗肌肉萎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案例,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个成功的案例。
患者张先生,45岁,因为工作需要长期站立,导致双腿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在西医治疗无效后,他来到了中医医院就诊。
医生根据张先生的病情,制定了针灸、中药熏洗疗法的治疗方案。
首先是针灸疗法。
医生通过对张先生的腧穴进行针灸,调理气血,促进气血畅通,以达到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目的。
针灸疗法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还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营养供应,有利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
其次是中药熏洗疗法。
医生选用了一些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中药材,熬制成药液,然后用药液对张先生的患部进行熏洗。
这种疗法可以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同时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的双腿肌肉萎缩情况有所缓解,行走也不再那么困难。
经过持续的治疗和调理,张先生的肌肉逐渐恢复了正常功能,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中医治疗肌肉萎缩是可行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西医治疗无效或者疗效不佳的患者来说,中医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
当然,中医治疗肌肉萎缩也需要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持续的治疗和调理。
总之,中医治疗肌肉萎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并尝试中医疗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人们对健康和放松需求的增加,扎针放松肌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针刺的方式,以达到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是基于穴位理论和神经调节的综合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并介绍相关的穴位理论和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
本文旨在加深对扎针放松肌肉的认识,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指导。
在下一节,我们将首先介绍穴位理论,包括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然后,我们将着重解释神经调节在扎针放松肌肉中的作用,包括如何通过扎针刺激神经系统来影响身体的调节机制。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促进健康和舒适方面的作用。
这对于将来进一步开发和改进相关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开始吧,探索扎针放松肌肉的奥秘!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说明,方便读者了解文章的组成和逻辑结构。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描述: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介绍了扎针放松肌肉的主题,并简要说明了该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提到针灸放松肌肉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其中,正文部分主要介绍了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结论部分则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目的部分说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增进人们对该方法的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正文部分将介绍扎针放松肌肉的原理。
首先,通过对穴位理论的介绍,解释了扎针的选取和作用机理。
其次,阐述了神经调节在扎针放松肌肉中的作用机制。
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

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
一、概述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的障碍,是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所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
肌肉萎缩的主要病因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肌肉营养状况除了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脊髓疾病常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从而发生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的卧床会给患者早晨严重的生命威胁。
肌肉萎缩在中医中有很多的治疗方法。
二、步骤/方法:
1、第一,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患者可根据病情来选用滋补气血、补益肝肾、温肾健脾、化痰祛瘀的治疗方法,患者的治疗药物有地黄、山药、枸杞子、牛膝、龟板、鹿茸、当归、赤芍、菟丝子、补骨脂、地龙、全蝎等。
这些都是可以帮助患者稳定病情的。
2、第二,患者可以采取透穴按摩和针灸推拿治疗,按摩与推拿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消除疲劳和防治伤病,其中操作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症型选用推拿与按摩手法,肌肉萎缩患者要经常对自己的肌肉按摩按摩。
这对患者的病情是有一定帮助的。
3、第三,患者可以采取药浴治。
药浴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由于经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病邪、修复机体的作用。
人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通过温热的药液直达络脉和经脉,从而达到温通经脉、化痰祛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从而使患者的病情达到稳定。
三、注意事项:
肌肉萎缩患者可以经常多按摩按摩自己的肌肉,当然患者也可以采取一定的锻炼来恢复。
但是肌肉萎缩患者的锻炼时间千万不要过长,另外患者平时的饮食要清淡一点。
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肌肉萎缩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肌肉萎缩肌肉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肌肉萎缩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综合调理,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肌肉萎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气血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若气血亏虚,肌肉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就会逐渐萎缩。
其次,经络不通也会导致肌肉萎缩。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从而发生萎缩。
此外,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脏腑功能失调也可能引发肌肉萎缩。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治疗肌肉萎缩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气血不足型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八珍汤加减,以益气养血;对于经络不通型的患者,会运用独活寄生汤等方剂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同时,还会根据病情加入一些具有强筋健骨、滋养肌肉作用的中药,如熟地、牛膝、杜仲等。
针灸疗法在治疗肌肉萎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激发肌肉的活力。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
针灸不仅能够直接刺激肌肉,促进其收缩和舒张,还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肌肉的营养状况。
推拿按摩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特色疗法之一。
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按等,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增强肌肉的力量。
在按摩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萎缩的肌肉进行重点刺激,帮助其恢复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在治疗肌肉萎缩中的作用。
患者应多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山药、薏米等。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功能锻炼也是中医骨伤科学治疗肌肉萎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

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概述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肌肉痛症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局部肌肉酸痛、肌肉痉挛等。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原理、方法和效果。
原理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气血的流通,增强组织的营养供给,缓解肌肉痉挛和酸痛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肌肉痛症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针灸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整气血的平衡。
方法在治疗肌肉痛症时,中医针灸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经络穴位刺激。
通过使用细针刺激准确的穴位,可以调整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肌肉所在经络的穴位、相应经络的穴位等。
刺激穴位时,针灸师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采用旋转、插拔等不同的刺激手法。
效果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效果较为显著。
经过针灸治疗后,患者往往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的缓解和肌肉的放松。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肌肉的修复和恢复。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肌肉痉挛引起的不适感。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寻找合适的针灸师进行治疗,确保操作技术和经验的可靠性。
- 严格控制针灸的深度和力度,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 针灸过程中注意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 注意针灸后的护理,避免出现不适和感染。
总结中医针灸是一种有效治疗肌肉痛症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痉挛症状。
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效果明显,但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针灸师、控制治疗的深度和力度,以及注意卫生和护理的问题。
以上是关于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治疗方法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穴位理论和治疗方法。
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然而,想要正确地辨识穴位并进行有效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治疗方法。
一、穴位辨识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体外部表现来辨识穴位。
这包括肤色、斑点、肌肉形态等方面的观察。
例如,面色苍白常见于肺经病变,面色红润则可能意味着心经病变。
2. 望闻问切法: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辨识穴位。
望是通过观察舌苔、脉象等来辨识;闻是通过听诊肺音、心音等来辨识;问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和体验来辨识;切是通过按压穴位来判断其敏感度和反应情况。
3. 穴位复合法:根据多种辨识方法的综合结果来确定穴位。
如经络穴位辨识中,常常结合经络走向、配穴规律等一起进行判断。
二、穴位治疗方法1. 刺灸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刺灸可以使用针刺、火炙等方式,具体选择方法需要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来确定。
2. 推拿法:通过按摩和推拿穴位来调理经络,舒筋活血,消除疲劳和疼痛。
推拿可以选择局部按摩或全身推拿,根据具体需要来决定。
3. 艾灸法:使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来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活血祛湿、理气止痛的效果。
艾灸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寒湿病证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4. 电针法:通过在穴位上施加微弱电流来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电针具有刺激强度可控、定位准确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神经性疼痛和肌肉萎缩的治疗。
5. 穴位贴敷法:将药物贴敷在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穴位贴敷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湿热病证等的治疗。
三、注意事项1. 穴位的刺激力度要适中,不可过强或过弱。
过强的刺激可能会导致穴位出血或其他不适,过弱的刺激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 不同疾病和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中医是如何辩证肌肉萎缩的【一点资讯】

中医是如何辩证肌⾁萎缩的【⼀点资讯】重症肌⽆⼒、肌营养不良、肌⾁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病症属中医痿症,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的病证;⽬前西医尚⽆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段。
及药物。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髓。
中医痿症,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精亏⾎少不能营养肌⾁筋⾻,逐渐出现肌⾁⽆⼒、萎缩。
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营养五脏六腑、肌⾁筋⾻,且脾主肌⾁,脾胃虚弱,⽓⾎⽣化不⾜,肌⾁⽆以营养则肌⾁萎缩、肌⾁⽆⼒等。
治疗该病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滋补肝肾,⽣肌起痿,强筋壮⾻为主要治则,采⽤⼈参、黄芪、全⾍、龟板、当归等数⼏⼗种名贵中草药,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萎缩、⽆⼒的肌⾁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肌⾁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
采⽤中医药纯中药能够跟⼈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由基、钙质、脂质、胶原蛋⽩、粘多糖、铅、汞、砷、铝、铜等物质螯合,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去除患者⾎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消除了病症;同时,通过螯合剂的螯合作⽤,排泄掉了体内⼤量物质,致使机体内的这些有害的或⽆害的物质急剧减少,通过这些的物质锐减,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殖等中枢系统,进⾏应激反应,产⽣了⼀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等,使机体推陈出新,为整个⼈体解毒,恢复了机体的代谢平衡,从⽽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病治病之⽬的。
所以,采⽤纯中药⽅剂的解毒作⽤疗法治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疗效远远胜于中西医常规⽅法的治疗。
该疗法以滋肝补肾、强壮筋⾻、祛风通络、养⼼益⽓、濡养⽣肌为治疗原则,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痿证患者症状,使治疗效果得到进⼀步的巩固。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的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肌肉萎缩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尺泽可点刺 出血。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沿患肢阳明经及相应夹脊穴反复叩刺,以微出血 为度,隔日 1 次。 (2)电针法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加电针仪,以患者 能耐受为度,每次 20 分钟。 (3)穴位注射法 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 悬钟、三阴交。每次 2~4 穴。选用维生素 B1 或维生素 B12 注射液, 每穴注入 0.5~1.Oml,隔日 1 次。
(二)肌肉萎缩的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三)肌肉萎缩的处方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外关 合谷 颈、胸段夹脊穴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悬钟 三阴交 解溪 腰部夹脊穴
方义 “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血多气,主润宗筋,取上、 下肢阳明经穴,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 胱经经气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外关、阳陵泉、悬钟为少 阳经穴,能辅佐阳明经通行气血,其中阳陵泉、悬钟分别为筋会、髓 会,有强筋壮骨之功。三阴交健脾养肝益肾,濡养筋脉。
肌肉萎缩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辨证要点
肌肉萎缩中医术语称为痿证。痿证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
病房劳、跌仆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痿证病位在筋脉肌肉,与
肺、脾、肝、肾有关。感受外邪或相关脏腑受损,均可使筋脉失于濡
润,肌肉弛纵不收而成痿证。痿证以虚证为主,或本虚标实。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肺热 发热多汗细数
肌肉萎 缩的中 医分类
湿热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兼麻木不仁,舌红, 浸淫 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 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 虚弱 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肝肾 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兼腰膝酸软,舌红,少
亏虚 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