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的针灸推拿治疗

合集下载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中医痛症治疗缓解身体的不适

中医痛症治疗缓解身体的不适

中医痛症治疗缓解身体的不适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治疗范畴中,痛症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痛症可以包括头痛、背痛、关节疼痛等不同部位的疼痛症状。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激发自身的自愈能力等方式治疗痛症,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本文将对中医痛症治疗进行探讨。

一、中医痛症治疗原理中医痛症治疗的根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顺畅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痛症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痛症通常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导致经络阻塞,疼痛感受加剧。

因此,中医治疗痛症的重点是调节气血运行,畅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二、中医痛症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痛症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通过调理体内脏腑功能和经络状况,恢复气血的平衡,缓解疼痛症状。

常用的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等多种类别,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例如,乌药、川芎、丹参等药物都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之功效,对于各种痛症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刺激,调节经络气血流通,缓解痛症。

针灸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机体的自愈能力,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冷针、电针等不同形式,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取最适合的针灸方式进行治疗。

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痛症的常用手段。

通过推、拿、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流通,缓解疼痛症状。

推拿按摩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的特点,适用于各年龄段的人群。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推腹、拿络、掐穴等,根据不同的痛症部位选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治疗。

4. 中医养生调理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通过调节生活作息,合理饮食,保持身心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

对于痛症患者来说,中医养生调理同样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的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都有助于疼痛的缓解和康复。

腰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腰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2)刺络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湿腰痛。
(3)穴位注射法 取阿是穴,选地塞米松注射液5ml和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混合液,每穴注射0.5~1ml,2~3日1次。
足太阳
疼痛在腰脊两侧
辨兼症
寒湿腰痛
腰部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
瘀血腰痛
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腰部有明显损伤或陈伤史
肾虚腰痛
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反复发作
(二)腰痛的治法
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三)腰痛的处方
主穴: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方义:大肠俞、阿是穴疏通腰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循经远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
配穴:
督脉病证配后溪;
足太阳经证配申脉;
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
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四)腰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络拔罐;痛势较急者委中点刺放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腰骶椎、肾、膀胱、神门,每次选2~3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施治过程中同时活动腰部。
腰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辨证要点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太过等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或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均可致腰痛。本病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辨经络Leabharlann 督脉疼痛在腰脊中部

背痛的针灸推拿治疗

背痛的针灸推拿治疗

侵袭督 脉 ,手足 太 阳之 经 脉 、经 筋 ,手 足 阳 明经 筋 ,手 足 少 阳经 、足 少 阴经筋 等 ,寒 凝 气 滞血 瘀 ,经 筋 拘 急 收 引 , 引发 疼痛 ,久之 则成 不 通 和不 荣 相 间 的虚 实 夹 杂 之证 , 或 失气血 濡养 的“不 荣则 痛”的虚证 为 主的虚实 夹杂 证 。
概 述 背痛 是临 床常 见 的 一个 症 状 。西 医学 认 为背 痛 是 许多疾 病伴 见 的症状 之一 ,往 往不作 为一 个独 立疾病 来 认识 ,但事 实上 单纯 的背痛 临床 十 分 常 见 ,而 临床 诊 断 往往 随着 医生认 识 的不 同五 花 八 门 ,治疗 的药 物 、方 法 也 多种 多样 ,疗 效 大多不 能令 患者 满意 。西 医学 临床诊 断 多样是 因为 背痛 往往 连及肩 胛 内侧缘 以及 肩胛下 痛 , 或连及 肩 部或 上肢 尺侧 ,或连及 前胸 ,或 连及 颈项腰 部 , 经常 出现 不能低 头 或仰 头 ,不 能 深 呼 吸 ,上 肢不 能 抬 举 外展 前屈 后 伸 ,或 仅 仅 在 背 部某 一 个 或 大 或 小 的范 围 内。正 因为疼 痛 涉 及 面 较 广 ,与 其 他 疾 病 有 相 关 联 之 处 ,临床诊 断有 颈椎 病 、肩 周 炎 、胆 囊 炎 牵 涉痛 、肩 峰 下 滑囊 炎 、冈上肌 肌腱 炎等 。 中医学对 背痛 的认 识和 病 因病 机 中医学认 为 ,背痛 属 于 痹证 范 畴 ,或 因背 部经 脉 痹 阻不 通 ,或 因背 部 经 脉失 去气 血濡 养 而 致 ,即“不 通 则 痛”、“不荣 则痛 ”。 病 因病机 :背 痛发 生 的主要病 因为 外伤 和感受 风寒 湿邪 。外 伤 可 导致 血 溢 脉 外 或 气 滞 血 瘀 ,经 络 气 血 不 通 ,“不通 则痛 ”,或 外力 导 致 “脊 筋 陇 起 ,骨 缝 必错 ”,骨 缝错 亦可 致经 络气 血不 畅 、经筋 不 舒 而 疼 痛 ;风寒 湿 邪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腰背疼、胃痛的穴位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腰背疼、胃痛的穴位

一、敲打殷门穴治疗腰背疼、腰椎间盘突出殷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位于大腿后侧正中间位置,专门治疗腰背疼及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敲打殷门穴的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践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急性腰肌扭伤及劳损,如在搬重或在弯腰动作不慎时,发生腰肌扭伤疼痛。

中医称为“闪腰”。

多见于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的急性扭伤或劳损所引起的症候群,活动障碍,极为痛苦,影响健康、工作、生活。

治疗方法虽多,往往不易及时解决病者痛苦。

敲打“殷门穴”,用之得当,均能及时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很多患者经过简单的辅导以后既可以自行操作,用小木槌等器物均可。

患者站立,用小木槌轮换敲打殷门穴各300次,力度适中,很多患者当场要背疼痛明显改善,坚持敲打一个月左右,椎间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基本治愈,症状消失。

平时坚持敲打还可以积极预防腰突症的发生。

同时很多患者在敲打殷门穴的同时发现前列腺炎、尿路不畅、尿滴沥等症状也消失了,此法简便,效果颇佳,很值得推广。

【标准定位】在大腿后面,在承扶穴与委中穴的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

承扶穴在大腿后面,臀部下横纹的中点。

委中穴在膝盖后窝正中,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

承扶穴至委中穴这段膀胱经至关重要,要经常敲打针灸。

穴位定位所用的“寸”,和我们日常的概念不同,而是指的“同身寸”。

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为1寸;“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的宽度,为1.5寸;从食指到小指四个手指并列的宽度为3寸。

【取法】俯卧位,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处取穴。

位于大腿后侧约中央的穴位,连接臀部肌肉正下方的横纹与膝部后侧横纹两者中间连线约中央位置,指头指着向左右移动,会触及纵型的一条筋的地方就是殷门穴所在位置。

【解剖】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功用】舒筋通络,强腰膝。

【主治病症】殷门穴以坐骨神经痛的特效穴位而知名。

施灸或敲打殷门对慢性坐骨神经痛,非常有效果。

常按后溪穴远离背痛

常按后溪穴远离背痛

常按后溪穴远离背痛
*导读:按揉方法:将手掌展开,可以看到有三条主线,找到最上面(远端)一条(大家习惯称之为“感情线”),然后双手握拳,在“感情线”的末端有一个突起处,此处为后溪穴。

……
后溪穴是人体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们之所以背痛频发,原因是伏案工作或操作电脑时,人们会习惯性地保持上身前倾,久而久之就使背上的督脉受到压抑,而督脉主一身之阳,人身上的阳气被压抑,邪气入侵,人就会生病。

而按压后溪穴可以将被压抑的督脉得到舒缓,使身体中的阳气上升,邪气下降。

按揉方法:将手掌展开,可以看到有三条主线,找到最上面(远端)一条(大家习惯称之为“感情线”),然后双手握拳,在“感情线”的末端有一个突起处,此处为后溪穴。

按摩时,可以用一只手的拇指尖抵住另一只手的后溪穴,边压边揉动,按摩2~3 分钟,感到有酸痛感为佳。

如果常坐在电脑旁,也可以将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上,用手腕关节带动双手,在桌沿上来回滚动。

第1 页。

针灸推拿的神奇功效

针灸推拿的神奇功效

针灸推拿的神奇功效针灸推拿,中医治疗疾病的两种独特方法,实际上,针灸推拿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灸推拿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中医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和哲学。

本文将重点介绍针灸推拿的神奇功效。

一、疏通经络针灸推拿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疏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贯穿全身,内联脏腑、外达皮肤,人体各部位的功能都与之相关。

通过针灸推拿,可以刺激经络,使得原本阻塞的经络得以疏通,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针灸推拿可以缓解疼痛、舒筋活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二、调和气血针灸推拿还有调和气血的功效。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需要平衡气血,才能保持健康。

通过针灸推拿,可以调整人体气血的运行,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这对于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调整阴阳针灸推拿还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当人体的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针灸推拿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针灸推拿还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四、治疗多种疾病除了上述神奇功效外,针灸推拿还有着广泛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头痛、失眠、腰酸背痛、胃痛、感冒等常见疾病。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针灸推拿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此外,针灸推拿对于缓解疼痛也有着显著的效果,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身体各部位的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等。

五、无副作用针灸推拿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它没有副作用。

与西医注射药物或者手术相比,针灸推拿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也不会产生药物的依赖性和抗药性。

因此,针灸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适合各种人群,包括儿童、孕妇和老人等特殊人群。

总之,针灸推拿是一种神奇的中医治疗方法,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阴阳、治疗多种疾病和无副作用等神奇功效。

腰痛的针灸推拿治疗ppt

腰痛的针灸推拿治疗ppt

病例三
治疗过程
医生采用针灸和推拿联合治疗,首先对患者的腰部进行针灸,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然后进行推拿,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治疗持续10天,每天1次。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腰痛症状逐渐缓解,腰部功能逐渐恢复。随访1年,腰痛未再发作。
THANK YOU.
推拿历史
推拿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保健养生领域。
推拿简介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使脏腑功能趋向正常,从而缓解腰痛症状。
调整脏腑功能
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推拿手法作用于腰部经络,可以促进腰部气血流通,舒缓腰部肌肉紧张,缓解疼痛。
推拿手法可以促进腰部瘀血和代谢废物的吸收与排泄,从而缓解疼痛。
分类
定义与分类
常见病因
多因姿势不正或用力过猛所致,损伤肌肉、韧带和关节,引起炎症和水肿。
急性腰扭伤
慢性劳损
脊柱病变
内脏疾病
长期重复性劳动、姿势不正或用力不当,导致腰部肌肉和筋膜劳损。
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压迫神经根,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
如肾炎、肾盂肾炎等,可引起腰痛。
临床表现
表现为持续性钝痛、牵拉痛或酸胀痛,活动后加重。
治疗过程
医生采用针灸和推拿联合治疗,首先对患者的腰部进行针灸,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然后进行推拿,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治疗持续10天,每天1次。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腰部功能逐渐恢复。
病例一:针灸和推拿联合治疗腰痛的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
患者为青年女性,因长期坐姿不正导致腰部疼痛,经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痛的针灸推拿治疗
张志良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背痛是临床常见主要症状之一,但因缺乏正确认识,诊断错误、治疗无所适从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经多年临床研究,认为背痛的发生,无非受凉和受伤,其治疗手段首先应当选择针灸或推拿。

关键词:背痛针灸推拿
背痛是颈项以下腰以上出现酸困疼痛,或有活动受限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症。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自诉背痛的人,临床上单纯因背痛就诊的患者也非常多,但能够正确认识、准确诊断、恰当处理的可以说寥寥无几,这使得许多患者对我们医生失去了信心,宁可忍受痛苦也不去就医,这种现象很不正常,也使我们一些临床医生很是懊恼。

有没有必要单独列出背痛这一病名呢?根据临床患者群来看,很有必要。

因为只有将其重视,才会重点探讨研究,才能提出正确妥善的处理方法。

本人因工作需要,从事和熟悉中医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遇到和治疗背痛患者若干,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此将背痛的一些认识、相应的处理方法详细介绍如下,希能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

1.概述
背痛临床非常常见,现代医学认为背痛是许多疾病伴见的症状之一,往往不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认识,但事实上单纯背痛的临床非常常见,而临床诊断往往五花八门,治疗更是千奇百怪,疗效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为什么临床诊断会混乱呢?因为背痛往往连及肩胛内侧缘以及肩胛下痛,或连及肩部或上肢尺侧,或连及前胸,或连及颈项腰部,经常出现不能低头或仰头,不能深呼吸,上肢不能抬举外展前屈后伸。

正因为疼痛涉及面较广,与其它疾病有相似之处,所以临床有诊断为颈椎病的,有诊断为肩周炎的,有诊断为胆囊炎牵涉痛的,有诊断为肩峰
下滑囊炎的,有诊断为冈上肌肌腱炎,诊断得乱七八糟,难有什么疗效可言,还需回归到中国传统医学上来。

那么背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病因病机
背痛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外伤和感受风寒湿之邪。

外伤可导致血溢脉外或气滞血瘀,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或外力导致“脊筋陇起,骨缝必错”,骨缝错亦可致经络气血不畅、经筋不舒而疼痛;风寒湿之邪侵袭督脉、手足太阳之经、经筋,手足阳明经筋,手足少阳经,足少阴经筋等,寒凝气滞血瘀,经筋拘急收引,引发疼痛。

3.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年岁较大的女性,常有一侧或两侧背部与两肩胛之间疼痛,向颈项部或上肢尺侧放散,甚则上肢不能外展、上举。

晨起和气候变凉或受凉时疼痛加重,活动后和遇暖则疼痛减轻。

常无明显的固定压痛,但用力压迫或用手指捏挤受累肌肉时,出现局部触痛。

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有广泛的压痛,颈活动受限。

患者有过度前屈或后伸肩背运动和受伤史,伤后症状开始较轻,逐渐加重。

后背如负重物,痛引前胸,坐则需频繁变换体位,走路震动、咳嗽、打喷嚏等均可引起疼痛加剧。

患椎及其相邻数个胸椎有深压痛,压痛点位于棘突上或棘间韧带。

患椎处有筋结或条索状物,仔细触摸椎体可发现患椎棘突略高起或偏歪,与健康椎体棘突的距离变宽或略变窄。

4.诊断要点
4.1.有感受风寒湿或受伤史。

4.2.常有一侧或两侧背部与两肩胛之间疼痛,向颈项部或上肢尺侧放散,甚则上肢不能外展、上举,症状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或后背如负重物,痛引前胸,咳嗽打喷嚏可引起疼痛加剧。

4.3.有广泛压痛或在棘突上、棘间韧带有压痛并有偏歪棘突。

做颈、肩部的一些特殊故检查,排除颈椎病、肩周炎、冈山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
4.4.做B超排除胆囊炎引起的牵涉痛。

做X线检查有助于确诊本病。

5.治疗
针灸治疗:
适应于因感受风寒湿之邪而形成的背痛。

常用穴位有后溪、中渚、手三里、昆仑、足三里、阳陵泉、阿是穴,刺灸法为针补加灸并可于膀胱经施以走罐、留罐。

推拿治疗:
适应于外伤所致筋结骨错之背痛。

首先滚、揉脊柱两侧、弹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按压脊柱两侧,其次施以背部冲击按法或交叉分压法或扩胸牵引扳法或胸椎对抗复位法或胸椎后伸扳肩法或胸椎提抖法等法,最后再施以滚法、虚掌拍法结束操作。

6.探讨
背痛现代医学细分为胸胁迸挫伤、胸椎小关节紊乱、项背肌筋膜炎等病,虽然临床诊断较为明确,但治疗方法首推针灸推拿,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如此繁琐,不如直接定名背痛,一方面患者较能接受也能理解,另一方面也简化了临床大夫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背痛的原因不是受凉就是受伤,治疗不用针灸就用推拿,所以为什么要把问题复杂化呢?
背痛是一种古老的病种,最早见于《素问·举痛论》,有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既有病因症状更有治法。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贯脊属肾……挟脊抵腰中……”其病“脊强反折”。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其病“……项如拔,脊痛……”。

“小肠手太阳之脉……上循臑外后廉,岀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肩似拔,臑似折”。

《灵枢·经筋》云“手阳明之筋……结于肩髃……绕肩胛,挟脊”,其病“……转筋,肩不举……”;“手太阳之筋……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
颈,出足太阳之筋前”,其病“……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入腋下,上出缺盆”,其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阴之筋……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针灸甲乙经》“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肩胛甲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肩胛周痹,曲垣主之。

……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天井主之。

……肘臂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痛……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欲折,臑似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

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

鉴于古代先贤的深刻认识,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笔者在临床上单纯采用针灸或推拿或针灸推拿并用,疗效非常满意,不但起效快,而且疗效持久,广大患者普遍反映良好。

那么针灸推拿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针灸选用后溪(“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中渚、手三里(《通玄指要赋》“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愈”、“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昆仑(《杂病穴法歌》“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阳陵泉(筋会)、足三里等穴,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舒筋止痛之功效。

推拿首先以滚、揉、弹拨、按压等手法放松肌筋,其次施以背部冲击按法或交叉分压法或胸椎扳法以调筋整复,最后再滚以顺理筋脉,拍法以震荡经气。

总而言之,从古代文献记载到现代医学研究以及笔者临床所得,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背痛”这个病名有必要确立,它的基本病因为受凉或受伤,主症为背痛,其它症状一律为放散而来,治疗主要手段为针灸和推拿,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
[2].陈壁琉郑卓人.《灵枢经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6
[3].王军点校.《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
[4].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
[5].孙树春.《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
[6].于天源.《按摩推拿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