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理学 119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高考知识点

多普勒效应高考知识点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也是高考物理的常见考点之一。
它描述了当光波或声波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光波或声波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以及它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多普勒效应的定义。
多普勒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当一个警车驶过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当声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声音的频率不会改变。
然而,当警车以很快的速度驶过观察者时,观察者会听到一个较高的频率,也就是音调变高。
当警车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会听到一个较低的频率,音调变低。
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可以通过波源的运动来解释。
当波源靠近观察者时,波源会发出更多波峰或波谷,导致观察者接收到的波峰或波谷的数量增加,频率也就增加了。
当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波源发出的波峰或波谷数量减少,观察者接收到的波峰或波谷的数量减少,频率也就减少了。
所以,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与观察者的相对运动会导致频率的变化。
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交通雷达。
交通雷达通过测量从自动车辆发出的微波的频率来检测车辆的速度。
根据多普勒效应,当车辆靠近雷达时,微波的频率会变高,当车辆远离雷达时,微波的频率会变低。
通过分析这种频率的变化,交通雷达可以测量车辆的速度。
除了实际应用,多普勒效应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天文学家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星体的运动速度和距离。
当星体远离我们时,它们发出的光波会发生红移,频率变低,而当星体靠近我们时,光波会发生蓝移,频率变高。
通过测量这种频率变化,天文学家可以计算出星体的速度和距离,进而了解宇宙的演化和结构。
此外,多普勒效应在医学诊断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超声波检查。
通过测量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时间和频率变化,医生可以获取有关内部器官和组织的信息。
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血流速度和心脏功能等,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3.5多普勒效应(共19张ppt)

声波频率:
观察者静 止
7个/10s
f收=f源 音调不变
逆着波传 播方向
声波频率:
f收>f源 音调升高
顺着波传 播方向
声波频率:
f收<f源 音调降低
新知教学:多普勒效应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带着女儿在铁 道旁散步时就注意到了类似现象。他经过认真的研 究,发现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时, 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 叫作多普勒效应。
新知教学:多普勒效应课后习题
2、火车上有一个声源发出频率一定的乐音.当火车静止、观察 者也静止时,观察者听到并记住了这个乐音的音调.以下情况 中,观察者听到这个乐音的音调比原来降低的是( BD ) A. 观察者静止,火车向他驶来
B. 观察者静止,火车离他驶去
C. 火车静止,观察者乘汽车向着火车运动
多普勒效应是波的特有现象
牛刀小试:多普勒效应课后习题
1、为了理解多普勒效应,可以设想一个抛球的游戏(如图)。 设想甲每隔1s向乙抛一个球,如果甲、乙都站着不动,乙每隔 1s接到一个球。如果甲抛球时仍然站着不动,而乙以一定速度 向甲运动,这时乙接球的时间间隔是否还是1s?如果乙靠向甲 的速度增大,乙接球的时间间隔是否会有变化?
波靠源近与观察观者察者相互静止靠近
波远源离与观察观者察者相互静止远离
频率的关系
=
>
<
f源
>
<
新知教学:多普勒效应的成因 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 f收>f源 音调升高 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 f收<f源 音调降低
声源的频率没有变化,而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思考与讨论
固定在振动片上的金属丝周期性触动水面可以形成水波。当振 动片在水面上移动时拍得一幅照片,显示出此时波的图样。由 照片是否可知,振动片正在向哪个方向移动?单位时间内是水 波槽左边接收完全波个数多还是右边接收完全波个数多?
多普勒效应 讲义 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5多普勒效应教材分析使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9年版《物理》选择性必修1,内容选自第三章第五节。
多普勒效应是波的一种重要现象,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机械波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主体——学生是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声音及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欲望较强,乐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多普勒效应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不能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并探究多普勒效应现象,理解其产生原因,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了解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知道多普勒效应是波特有的现象。
2. 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实质。
3. 知道所有的波都有多普勒效应,认识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2.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没变,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1.对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的理解。
2.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教学准备长竹竿、蜂鸣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设问:仔细听汽车、飞机由远而近的鸣笛声,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总结:靠近时,鸣笛声越来越尖锐;远离时,鸣笛声越来低沉。
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带着女儿在铁道旁散步时就注意到了类似上面描述的现象。
他经过认真的研究,发现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多普勒效应。
讲授新课一、多普勒效应演示:蜂鸣器音调的变化将一个以电池为电源的蜂鸣器固定在长竹竿的一端,闭合开关后听一听它发出的声音。
请一位同学用竹竿把蜂鸣器举起来并在头顶快速转动,在几米之外听它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2024年高中物理新教材讲义:多普勒效应

5多普勒效应[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形成原因(重点)。
2.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重点)。
一、多普勒效应1.多普勒效应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1)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s 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是一定的,观测到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2)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接近时,1s 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增加(选填“增加”或“减少”),观测到的频率增大(选填“增大”或“减小”);反之,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测到的频率减小(选填“增大”或“减小”)。
只要观察者与波源发生相对运动,就会产生多普勒效应,观测到的频率就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案不对,如果观察者绕着波源做圆周运动,虽然两者间发生了相对运动,但观察者接收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依然相等,并未发生多普勒效应。
1.相对位置变化与频率的关系相对位置图示结论(频率、音调、波面)波源S 和观察者A 相对静止f 观察者=f 波源,音调不变波源S 不动,观察者运动,由A →B 或A →C 由A →B ,f 观察者>f 波源,音调升高由A →C ,f 观察者<f 波源,音调降低观察者A 不动,波源S 运动,由S →S ′,接近观察者或远离观察者波源向哪运动,哪个方向波面被压缩较密集接近观察者,f 观察者>f 波源,音调升高远离观察者,f 观察者<f 波源,音调降低2.成因归纳(1)发生多普勒效应时,一定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
(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保持不变,只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1)观察者与声源间没有相对运动也可能产生多普勒效应。
(×)(2)当波源和观察者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一定发生多普勒效应。
大学物理课件-多普勒效应

(2) 若觀測者向波源靠近,則 vO > 0 ;反之,vO < 0。
二、觀察者靜止,波源運動
' uT sT
u
u
u
s
s
u
vST
uT
說明
( 一個週期內的波形圖 )
若波源向觀測者運動,則 vS > 0 ;反之,vS < 0。
三、波源和觀察者同時運動
u'
u vO
vST
u u
vO vS
S
u、vO 、vS 分別是波、觀察者 O 及波源S 相對介質的運動速度。
馬赫角 sin u
vS
vSt
ut
超音速的子彈在空氣中形 成的激波 (馬赫數為 2 )
(3) 電磁波的多普勒效應
1+v
( f 接近)=
c 1v
fs
c
1v
( f 远离)=
c 1 v
fs
c
(4) 應用:監測車輛行駛速度、測量血液流速、跟蹤衛星等。
員警用多普勒測速儀測量車速
超聲多普勒血流儀測量血液的流速
S
1500
m
波相對觀察者的速度為
u' u vs
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為
u u
vo vS
S
330 6 1500 330 22
1432
Hz
12.7 多普勒效應
觀察者 O 、波源 S 運動,會使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 與波源頻率 S 不同。
研究:波源和觀測者在二者連線上運動所導致的多普勒效應
一、波源靜止,觀察者運動
u' u vo u vo
u / S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o u
《多普勒效应》课件

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
多普勒效应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处理量子比特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时。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普勒效应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生物学和医学成像
多普勒效应在生物学和医学成像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超声波成像和血流检测方面。通过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和分析生物体内的血流和组织运动。
2. 将干涉仪固定在可移动平台上,以便模拟观察者和光源的相对运动。
3. 调整干涉仪和参考光束的角度,使两束光在干涉仪内相干叠加。
4. 移动可移动平台,模拟观察者和光源之间的相对运动,并记录干涉现象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相对速度下的干涉现象,可以验证光波多普勒效应的存在,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量随着观察者和光源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化而变化。
详细描述
多普勒效应在医学、交通、天文学和移动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医学超声设备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检测血流速度和方向;交通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车辆的速度;天文学家通过多普勒效应来测量恒星和行星的运动速度;而在移动通信领域,多普勒效应则被用来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02
CHAPTER
《多普勒效应》课件
目录
多普勒效应概述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多普勒效应的实验验证多普勒效应的实际应用多普勒效应的未来发展
01
CHAPTER
多普勒效应概述
总结词
多普勒效应是指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详细描述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率与波源发出的波频率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声波、电磁波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多普勒效应》 讲义

《多普勒效应》讲义一、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一辆鸣笛的汽车从我们身边疾驰而过时,我们会听到笛声的音调发生变化。
这就是多普勒效应的一个常见例子。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个效应不仅仅适用于声波,对于电磁波如光波也同样适用。
简单来说,如果波源朝着观察者移动,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升高,就好像波被压缩了一样;反之,如果波源远离观察者移动,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降低,仿佛波被拉伸了。
二、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历程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里斯琴·多普勒于 1842 年首先提出的。
当时,多普勒在研究火车鸣笛声时,敏锐地观察到当火车靠近和远离观察者时,声音的音调有所不同。
多普勒通过深入思考和实验研究,最终得出了这一重要的物理现象的理论。
他的发现不仅在声学领域引起了轰动,也为后来电磁波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多普勒提出这一理论之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接受和理解。
但随着后续的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多普勒效应逐渐被广泛认可,并成为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三、多普勒效应在声波中的应用1、交通领域在交通警察使用的测速仪中,就运用了多普勒效应。
测速仪向行驶中的车辆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波。
通过比较发射波和接收波的频率差异,就可以计算出车辆的行驶速度。
2、医学诊断在医学超声检查中,多普勒效应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检测血流速度时,超声波探头向血管发射超声波,根据反射回来的波的频率变化,医生可以判断血液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从而诊断血管疾病。
3、声学监测在一些大型机器设备的监测中,通过检测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及时发现设备部件的异常振动和运动情况,提前预防故障的发生。
四、多普勒效应在电磁波中的应用1、雷达系统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来探测目标。
当目标相对于雷达移动时,反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这种频率变化,就可以确定目标的速度和运动方向。
多普勒效应 课件

多普勒效应及应用 1.多普勒效应: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 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1)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 (或密部)的数目是一定的,观察者观察到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 的频率.
(2)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 (或密部)的数目增加,观察到的频率增加;反之,当波源与观 察者互相远离时,观察到的频率变小.
3.应用 (1)测车辆速度:交通警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 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 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 (2)测星球速度:测量星球上某些元素发出的光波的频 率,然后与地球上这些元素静止时发光的频率对照,可得星球 的速度.
(3)测血流速度:向人体内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超声 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又被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 化,就可得血流速度.
一、对多普勒效应的认识 【例1】 (多选题)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变化了 C.多普勒效应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
【解析】 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会发生多普 勒效应,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 化,而波源的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故A选项错误,B、C、D选 项正确.
一、对波源频率、接收频率和音调的理解 1.波源频率:波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 的波,称为一个完全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 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又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 个数.
2.接收频率 (1)波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 源的频率. (2)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 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发生变化,即感觉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 波源与观察者如果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二者如果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多普勒效应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这样的现象,当一辆 汽车响着喇叭从你身边疾驶而过时,喇叭的 音调会由高变低,好像汽车驶来的时候唱着 音符“7”,离开的时候就唱音符“1”了.
火车远离
火车靠近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带 着女儿在铁道旁散步时就注意到了类似 的现象,他经过认真的研究,发现波源 和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观 察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并且做 出了解释.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 效应.
波的频率是指什么?
波的频率是指:波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 完全波的数目。
为了了解多普勒效应,可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让一队人匀速沿街行走,观察者站在街旁不动,每秒有9 个人从他身边通过(下图上).这种情况下的“过人频率 ”是9人/秒.如果观察者逆着队伍行走(下图中) ,每 秒从观察者身边通过人数增加(过人频率)是增加还是减 少?
普通物理学 119 多普 勒效应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波的叠加原理: 有几列波同时在媒质中传 播时,它们的传播特性(波长、频率、波速 、波形)不会因其它波的存在而发生影响。 在几列波相遇或叠加的区域内,任一点处质 点的振动位移是各个波单独在该点所引起的 位移的矢量和
2.波的干涉叠加
相干条件: 振动方向相同
§11-9 多普勒效应
1.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波源或观察者相 对于介质运动,使观察者接收到 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波源S 静止, 观察者O 以速度vR相对介质运动
单位时间内,位于观察者左
边的波源发出的波向右传播
了距离u,同时观察者向左移
。
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者O 的完整的波的个数(频率):
当波源背离观察者运动时, 以 代替 即可。
多普勒效应也适用于光波.当运动着的光源的光波到达眼睛时, 如果光源移动得够快的话,频率会发生移动,就是说,颜色会发 生改变.譬如说,假若光源向着我们运动,每秒钟就会有较多的 光波挤进我们的眼睛,我们所看到的光就会向可见光谱的高频端 (即紫端)偏移;反之,如果光源远离我们而去,每秒钟到达的 光波就较少,于是光就会向可见光谱的低频端(即红端)偏移.
干涉现象的强度分布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二 驻波方程 正向
负向
驻波的振幅 与位置有关
各质点都在作同 频率的简谐运动
➢ 驻波方程
相邻波腹(节)间距 相邻波腹和波节间距
波腹 波节
相邻两波节之间质点振动同相位,任一波节两侧振动 相位相反,在波节处产生 的相位跃变 .(与行波 不同,无相位的传播).
·S
O
动了距离vR,这相当于波通过 观察者的距离为u+vR。
vR u
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者的
完整波的个数(频率)为:
若O背离S 运
动,则以-vR代 替vR。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S
O
·
S· ·
uT
S 运动的前方波长缩短
观察者O 相对介质静止,波源S 以速度vS相对介质
运动,观察者测得的波长:
反之,如果观察者顺着队伍行走(下图下 ) ,每秒从观察者身边通过人数增加(过 人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 .
对于声波和其他波动,情况相似:当波 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秒内通过观察者的 波的数目是一定的,观察到的频率等于波源 振动的频率;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向运动时,1 秒内通过观察者的波的数目增加,观察到的 频率增加;反之,当波源和观察者互相远离 时,观察到的频率变小.
人听到的频率为: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警笛后方的空气不随波前进,即有
。
空气中波长:
解毕。
警察用多普勒测速仪测速
超声多普勒效应测血流速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2. 激波
当波源运动的速度vS 超过波速时,波源将位于波前的
前方,前述的计算公式不再有意义。波源发出的波的各 波前的切面形成一个圆锥面。
锥形的顶角满足:
—马赫数
频率相同 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两个相干波源波源S1 和 S2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S1和 S2单独存在时,在P点引起的振动的方程为:
P 点的合方程为:
振幅A和相位f 0
(合振幅最大,相干增强 ) (合振幅最小,相干减弱)
若f10=f20,上述条件简化为:
(相干增强 ) (相叠加后波的强度: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3)观察者与波源同时相对介质而运动
讨论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的情形。 波源的运动使得波长变短: 观察者的运动使得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者的总 长度变为:
当波源与观察者背离而去时,上式的 和 分 别用 和 代替。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例 车上一警笛发射频率为1500Hz的声波,该车以20m/s 的速度向某方向运动,某人以5m/s的速度跟踪其后, 已知空气声速为330m/s。求该人听到的警笛发声频率 以及在警笛后方空气中声波的波长。 解:由已知条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