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使同学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进展(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力量目标(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宏大作用。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力量。

使同学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育同学擅长思索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学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进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设计思想1、教育理念: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学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进展需要同学的独立思索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 让同学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进展力量,提高觉悟是学校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

这也是本课的教育理念。

2、教学原则:敏捷运用教材,因时因地制宜3、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

老师设疑: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屹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久……” 最重要的缘由是什么?中华民族在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缘由就是我们的宏大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其次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10分钟)把同学分成8小组,每组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依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争论,问题提示如下: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缘由是什么?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二、课堂争论,解答疑问(5分钟)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同学的自学效果。

(九年级政治教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政治教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政治教案
1、教材地位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学习了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知道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这为本课学习作下了铺垫。

本课是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为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作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

增强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感,使同学们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____年7月21日-22日,北京遭遇入汛以来首场暴雨,暴雨时间长。

思想品德:5.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思想品德:5.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

能力目标:1、懂得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2、了解在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认同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懂得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要让学生接受掌握并不容易,在具体操作上,采用以下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自主学习法:依据课文知识点,设置一些“是什么”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互助学习法:在梳理课文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其中“为什么”的问题设置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考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和辨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导学法:在学生自学和互学的基础上,老师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并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以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举行了唱校歌比赛,那么,校歌体现了我们郑中人的一种精神是什么呢?尊师守纪,文明奋进。

一个有力量的集体必然有一种精神的支撑,一个伟大的民族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话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说起,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针对板书自读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课文:1、走进课文:翻到新授课,阅读课题、框题、目题,了解新授课大意,初步认识课文;2、读懂课文:逐字逐句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每一段话的中心大意和知识点,进一步熟悉课文;3、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全篇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和相关知识点,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4、走出课文:运用课文知识点和观点回答自读题:(1)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指导学生在课文P69第一段查找(2)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指导学生在课文p69第二段查找(3)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什么?指导学生在课文p68第一段查找( 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精神有哪些新的体现?指导学生在课文p70第一段查找( 5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在课文p71第二段查找设计意图:自读课文旨在教会学生如何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2.5.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2.5.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学习民族精神的含义,它对中华民族起的支撑作用,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浸染,很难把握住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质,都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本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知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涵;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

2、能力目标:能够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

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

难点: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所以,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情境中体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提高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思想品德:5.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人教版九年级)

思想品德:5.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人教版九年级)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主备

授课人备课时间2011-10-10 课题
名称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要作用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

2、能力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
重点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有深刻的认识,知道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
方法
教师指导、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过程导入过程:
1.民族精神代代传
问: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肯定是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哪些?内涵呢?我们首先通过一些图片文字材料来分析一下。

通过四组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形象感受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拼搏十七年,今朝梦又圆——女排雅典奥运会夺冠。

百年沧桑,今终回归——香港,澳门回归。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答:团结统一。

照片:杜照宇,郁建兴——中国和中国军队捍卫世界和平。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答:爱好和平。

温州精神。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答:勤劳勇敢。

神州载人飞天,中华千年梦圆。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苦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丰富与发展;每一个中华儿女培育民族精神。

2、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历史与现实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新时代条件下,用自己实际行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巨大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教学难点: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第一、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其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二、请用具体的人物或事例加以说明。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总之,不要以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民族的脊梁,千干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

(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描绘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画卷。

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命运、全民族奋起抗战、不屈不挠、英勇抗战,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感。

)(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二、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内容标准三4. 6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远大报负同时代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能力方面:学会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内容。

(三)知识方面:掌握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道理,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从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自觉落实到实践中去。

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缺乏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作用,不知道如何去发扬民族精神。

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培育“四有”新人,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

帮助学生认识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课教学内容展开的生活基础和动力。

支撑本课时问题解决的内容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相关知识,学生参加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在民族精神内涵作用理解的基础上的自然延伸。

帮助学生认识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发扬民族精神的主心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汲取外来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4 新人教版

九年级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4 新人教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五课第二框题。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感悟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在质疑中让学生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本课是第五课的重点也是落脚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从情感特点来说,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青少年受此影响,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从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开展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自主探究。

本课在“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问题探究时会存在困难,因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能够对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环境分析我校是小班化特色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台,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交流配备了硬件设施,本节课多媒体具体作法如下:1.发挥多媒体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播放《汶川地震感人视频》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憾为后面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各自收集的资料,教师播放收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品味民族精神内涵和体验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2.播放视频片断,突破重点多媒体播放《我校运动会拔河比赛》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民族精神不是虚无飘渺的,也不是那么神秘不可及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二)能力目标理解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时间: 月日节班级:初三5班科目:思想品德授课教师:陈紫华章节: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
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
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文化对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民族精神。

2.新科讲授
阅读教材P68的“中国的脊梁”一段话。

师:“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生:略
师:我们先看一写鲁迅写这段话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国的脊梁”,就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的人们。

这一段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师:请**同学为大家朗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略
师: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强大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气节、有志气、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

意在引导学生温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悟蕴含在其中的爱国主义
师:请大家填写下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师:中

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

但是,他们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

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小结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4.板书设计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同一”
郑成功收复
台湾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 …… 勤劳勇敢 ……
愚公移山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情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感。

让学生结
合名言警句和
历史典故从加深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的理解。

课后反思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