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

合集下载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

以表彰他们对微观计量经济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从这二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可以看出微观计量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计量经济方法论的创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微观经济的应用研究”。

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

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克莱夫·格兰杰的工作改变了经济学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而恩格尔研制了处理风险评估的“改进方法”。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5年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

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

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阿克洛夫_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

阿克洛夫_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

学术人物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唐久红 唐岳驹一、前 言 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G eorge A1Akerlof)、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斯彭斯(A1Michael S pence)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1Stiglitz),以表彰三位美国学者对微观信息经济学(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及其应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书中说,本年度的获奖者在20世纪70年代用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 formation)为广泛的市场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贡献形成了现代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市场,而且包括现代的金融市场。

关于三位获奖者提出的所谓“柠檬”(Lem ons,二手车在美国被称为“柠檬”)作用力量及其有时反常的结果的信息市场理论,西方著名学者、瑞典隆德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斯・博里林评论说,许多人之所以本能地不信任二手车经销商,其理论就在于此,因为他们往往比顾客更了解待出售的二手车。

同样,公民也比税收当局更了解自己的个人财务状况。

这就是“不对称信息”。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说明中还特别表明,在三位获奖者中,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最大。

斯蒂格利茨在经济理论方面的许多贡献,诸如道德风险(M o2 ral Hazard)、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信息甄别、信贷配给、市场效率、组织与财务结构、新古典增长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许多方面,都改变了经济学家分析研究市场运作的方式。

斯蒂格利茨的不对称信息理论与阿克洛夫的“柠檬”原理及斯彭斯的劳动市场模型等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牢固基石。

这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1年经济学奖3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1年经济学奖3

人物履历1943年,斯蒂格利茨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市。

1964年,获阿墨斯特学院学士学位。

1967年,在他24岁的那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哲学搏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工作过的大学包括:耶鲁大学(1970—1974年)、斯坦福大学(1974年—1976年)、牛津大学(1976—1979年)、普林斯顿大学(1979—1988年)、斯坦福大学(1988—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2001年至今)。

1970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正教授。

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项用于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经济学家。

1993年,开始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的主要成员。

1995年,6月起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

在此期间,他是克林顿总统顾问班子的关键成员。

1997年,到2000年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2001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1942-)的经济学著作涉及面很广,但却始终如一地集中于竞争过程中不完全信息和昂贵的信息的作用。

在若干篇开拓性的论文中,他证明了,经济单位具有关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可供选择的市场机会的完全信息这样一种常见的假设并不象它看起来的那样无害,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些论文总结在他与Stanford.J.格罗斯曼写的《信息与竞争价格制度》(informationandcompetitivepricesystems)(《美国经济评论》),1976年第二期中。

一旦放弃一这个假设--如果我们现实些的话就必须这样--,就不可能再证明完全竞争会使经济福利最大化。

确实,甚至不可能证明完全竞争疳必然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对于完全竞争适用的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甚至更加适用。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全推 断代 理 人 的 真实 行 为 , 因而 他 对代 理人 的能 力 、 代理 人 根 据 委托 人 的利 益 采 取 行 动
的程 度 等无 法 获 得 准确 的了 解 。 因此 , 斯 蒂
格利 茨等将 委 托 一 代理 关系 的 特 征描 述 为 :
委 托人 由于 部分 非对称 信 息 的存 在 而具有 的
·
0
年 诺1 贝 尔奖 专 题
2
心经 济 学动 态》 印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约 瑟夫 · 斯 蒂格 利 茨及 其新 凯恩斯 主 义 经济理 论
— 0 0 年1度诺 贝 尔经 济学 奖2 得 主 学术 贡 献评 介之 一 胡怀国
编者 按 瑞 典 皇: 家科 学院 于 田 年 0 1月 01 日 宣1布 , 将 本年 度 的2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授 予 美
2以刀 年 第 9 期 拟 定 出 一批 潜在诺 贝 尔 经 济 学得 主 名 单 , 并 据 此 开 设 了 “ 潜 在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得 主 学术贡 献评 介 ” 系列 专栏 。 今年 的 三 位诺 贝 尔经 济学 奖得 主 均 被 本刊 列 入拟 定 的 “ 潜在 诺
贝 尔经 济 学奖 得 主 ” 名 单 , 其 中 , 《乔 治 · 阿 克 洛 夫 新 凯 恩 斯 主 义 经 济 思 想评 介 》一 文 已 于 本 刊
的单 调 函 数或 连续 函数 ” 。 显然 , 不连 续性将 削弱 人们 对 市场 机 制 的 自信。 此外 , 他 们认
为非 市场 因素 会使 得道 德 风险 间题进 一步 加 剧 。 为此 , 阿诺 特 和 斯 蒂格 利 茨 ( 19 1) 所 得
出的结论是 : “ 当发 生 明显 的市 场失 灵 时 , 非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1年经济学奖2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1年经济学奖2

迈克尔·斯宾塞能性,生产效率相同时,男迈克尔·斯宾塞性和白人的工资比女性和黑人的工资高。

斯宾塞随后的研究包括拓展这一理论和证实不同市场信号重要性的大量应用性研究,对大量的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如作为生产率信号的昂贵广告和全面担保;作为市场力信号的主动降价;作为谈判力信号的延缓工资报价策略;作为盈利能力信号的债务融资而非发行新股的融资方式;作为降低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的坚定承诺信号的不惜以衰退为代价的货币政策。

研究课题信号传递模型对信号传递模型做出突出贡献的2001年度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斯宾塞。

他对信号传递模型的研究起源于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他研究的结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

在迈克·斯宾塞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

于是高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低生产能力的人得到的报酬高于他们的边际产品。

这时,高能力的人希望找到一种办法,主动向雇佣方发出信号,使他们同低能力的人分离开来,使自己的工资与劳动效率相称。

教育程度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原因是,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例,不同能力的人是因受教育程度不同,或者说教育传递信号具有把雇员能力分离开的功能。

迈克·斯宾塞的模型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他的模型里,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迈克·斯宾塞确定了一个条件,在此条件下,能力低的人不愿意模仿能力高的人,即做出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以示意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这一条件就是,做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对能力低的人来说迈克尔·斯宾塞边际成本更高。

迈克·斯宾塞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虽有信息不对称,市迈克尔·斯宾塞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两个经济王朝——科斯与斯蒂格利茨的理论比较

两个经济王朝——科斯与斯蒂格利茨的理论比较

两个经济王朝科斯与斯蒂格利茨的理论比较何媛(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摘要:科斯和斯蒂格利茨这两位经济学家先后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经济理论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两个经济王朝中,关于有些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交锋:科斯认为产权明晰和私有制是经济产生高效率的保证;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可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针对这个问题,斯蒂格利茨却持有相反的观点。

关键词:产权明晰;公有制;私有制;产权制度;资源配置权力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10-0036-02作者信息!何媛(1983-),女,海南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09级博士生。

科斯因为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科斯发现,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科斯定理被许多西方国家奉为产权神话#。

斯蒂格利茨因为对信息经济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于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蒂格利茨在获奖后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市场经济的特征是高度的非理性和不完整性。

旧的模型假定信息是完美和理想的,但即使是很小程度的信息不完整也能够导致很大的经济后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些人知道的比另一些人多。

%#[1]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要超越马歇尔和萨缪尔森#,推翻新古典综合派体系。

他在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领域颇有建树,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

科斯定理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两个经济王朝之所以有资格玩转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一定有着其自身坚不可摧#的理论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誉与公职
1979年 约翰·贝茨· 1979年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983年 1983年 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 院士 1985年 1985年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副会 长 1988年 1988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通信地址 Joseph Stigliz Economics Depart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1022 International Affairs Building 420 West 118 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7 USA
他们指出,即使发生这种情况(对委托人而言, 他们指出,即使发生这种情况(对委托人而言,代理人的行动并非最优 ),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代理人参与其中的结果 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代理人参与其中的结果、 的),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代理人参与其中的结果、而非没有代理人参 与时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审讯中, 与时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审讯中,杀人嫌疑犯可能更偏爱雇用一个代理 人(律师)所产生的结果(定罪为过失杀人)、而不是没有代理人时的 律师)所产生的结果(定罪为过失杀人)、而不是没有代理人时的 )、 结果(判处死刑);当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结果(无罪释放) );当然 结果(判处死刑);当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结果(无罪释放)可能 能过代理人的其他行动(例如向法官行贿、做伪证等)取得。 能过代理人的其他行动(例如向法官行贿、做伪证等)取得。由于委托 人不能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完全推断代理人的真实行为, 人不能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完全推断代理人的真实行为,因而他对代 理人的能力、 理人的能力、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的程度等无法获得准确 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将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描述为:委托人 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将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描述为: 由于部分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风险的情形。 由于部分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风险的情形。 2.信息甄别模型 2.信息甄别模型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和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分别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和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模型” 对逆向选择的机理和信号传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对逆向选择的机理和信号传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而斯蒂格利茨则提出 了信息甄别模型和保险市场模型, 了信息甄别模型和保险市场模型,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界对逆向选择和信 号理论的研究。 号理论的研究。
自我点评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我的研究重点深化了我们对不完全和高成本信 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市场均衡的认识。 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市场均衡的认识。这项研究表明了完全竞争的基 本存在、特征和福利定理并不健全(在微弱条件下,不存在市场均衡; 本存在、特征和福利定理并不健全(在微弱条件下,不存在市场均衡; 当市场均衡存在时,它以非线性价格表为特征; 当市场均衡存在时,它以非线性价格表为特征;它一般不具有约束帕累 托效率,在均衡中,需求不一定等于供给), ),并为明确包含不完全信息 托效率,在均衡中,需求不一定等于供给),并为明确包含不完全信息 的更一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还考察了该理论在劳动、 的更一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还考察了该理论在劳动、资本和 产品市场中的垄断者行为和政府行为方面的具体应用, 产品市场中的垄断者行为和政府行为方面的具体应用,包括对竞争和非 竞争环境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详细论述。重要的应用包括: 竞争环境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详细论述。重要的应用包括: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信货配给理论和失业理论)、 )、帕累托效率税收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信货配给理论和失业理论)、帕累托效率税收 的制订(它考虑到了一次总付的再分配税收的不可行性)、 )、更为一般的 的制订(它考虑到了一次总付的再分配税收的不可行性)、更为一般的 竞争理论(考虑相关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垄断者不完全歧视理论( )、垄断者不完全歧视理论 竞争理论(考虑相关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垄断者不完全歧视理论(它 对非线性价格、商品捆绑销售、 对非线性价格、商品捆绑销售、分成制理论和欠发达国家的市场联结等 提供了解释)以及管理者具有很大权限的新厂商理论等。 提供了解释)以及管理者具有很大权限的新厂商理论等。
学位
1964年 1964年 阿默斯特学院 文学学士 1966年 1966年 麻省理工学院 哲学博士
主要历
1966-1967年 1966-1967年 麻省理工学院 助理教授 1968-1974年 1968-1974年 耶鲁大学 副教授、 副教授、教授 1974-1976年 1974-1976年 斯坦福大学 经济学教授 1976-1979年 1976-1979年 牛津大学 经济学教授 1979-1988年 1979-1988年 普林斯顿大学 经济学教授 1988-1994年 1988-1994年 斯坦福大学 经济学教授 1994-1997年 1994-1997年 克林顿总统经济 顾问委员会委员、 顾问委员会委员、主席 1997-2000年 1997-2000年 世界银行首席经 济学家和自身副行长 2000-2001年 2000-2001年 布鲁斯金研究会 研究员 2001年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 经济学、 经济学、商业与国际事务教授
一、论风险问题
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 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与罗思柴尔德 M.Rothschild) 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M.Rothschild)在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思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思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 1970) 道德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 (1970)中,道德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定义方 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 法,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Y)较另一 个随机变量( 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 :(1 ),即 个随机变量(X)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随 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 均值为零的噪音);( );(2 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均值为零的噪音);(2)每一个风 险规避者更偏好X 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 EU( );(3 险规避者更偏好X,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X)≥EU(Y);(3) 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 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通过对随机变量的偏序进 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等价的,而且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 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等价的,而且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给出了一个正 规的定义, 规的定义,即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是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 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 Spreads), ),则 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Mean Preserving Spreads),则 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 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
学 术 贡 献 提 要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因在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市场理论方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因在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市场理论方 面的贡献而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对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面的贡献而荣获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涉及不完全 信息、风险、公司财务结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 信息、风险、公司财务结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 代理、激励结构、信息甄别、市场效率工资、信贷配给、 代理、激励结构、信息甄别、市场效率工资、信贷配给、组 织结构、新古典增长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诸多领域。 织结构、新古典增长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诸多领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约瑟夫·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STIGLITZ
个 人 档 案
全名:约瑟夫·尤金· 全名:约瑟夫·尤金·斯 蒂格利茨( 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 Stiglitz) 出生:1943年 出生:1943年2月9日美国 印第安纳州加里市 国籍: 国籍:美国 星座: 星座:水瓶座 获奖时间:2001年10月 获奖时间:2001年10月10 与乔治·阿克洛夫、 日,与乔治·阿克洛夫、 迈克尔· 迈克尔·斯彭斯分享 获奖成就: 获奖成就:对不对称信息 市场理论作出了贡献
其中, 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函数, 其中,“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函数,斯蒂格利茨 与罗思柴尔德的这一定义,在后来的经济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罗思柴尔德的这一定义,在后来的经济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 大多数论述风险问题的文献的分析基础。 大多数论述风险问题的文献的分析基础。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思柴尔德合作的《递增风险:经济影响》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思柴尔德合作的《递增风险:经济影响》 (1971年)论文中,他们进一步对递增风险的经济影响及其具体的应用 年 论文中, 进行了论述,分别就不确定性对储蓄收益率的影响、资产组合选择问题, 进行了论述,分别就不确定性对储蓄收益率的影响、资产组合选择问题, 厂商的生产问题和厂商多期计划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 厂商的生产问题和厂商多期计划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其主 要结论包括:( :(1)均方差分析方法一般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要结论包括:( )均方差分析方法一般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相关函数 的凹性或凸性条件可以用阿罗—普拉特的相对和绝对风险规避概念进行 的凹性或凸性条件可以用阿罗 普拉特的相对和绝对风险规避概念进行 表述;( ;(2)厂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产出总是低于确定性条件下的产出, 表述;( )厂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产出总是低于确定性条件下的产出, 厂商对递增风险的最优反应是削减产量而非价格( 厂商对递增风险的最优反应是削减产量而非价格(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经 济学的基石之一)。 济学的基石之一)。 这些发表于70年代早期的论文,奠定了斯蒂格利茨的学术地位、 这些发表于 年代早期的论文,奠定了斯蒂格利茨的学术地位、 年代早期的论文 并部分地奠定了他的研究方向和风格。有人曾经形象地指出: 并部分地奠定了他的研究方向和风格。有人曾经形象地指出:斯蒂格利 茨的学术生涯, 茨的学术生涯,就是他关于风险和不完全信息的基本思想在整个经济学 领域不断传播的过程。 领域不断传播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