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中晚唐诗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

中国古代⽂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唐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为在岐路,⼉⼥共沾⼱。

从军⾏唐·杨炯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为表予⼼。

陈⼦昂感遇其⼆兰若⽣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朱蕤冒紫茎。

迟迟⽩⽇晚,袅袅秋风⽣。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少⼩离乡⽼⼤回,乡⾳难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多,近来⼈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春风不改旧时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唐)⼋⽉湖⽔平,涵虚混太清。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泊烟渚,⽇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近⼈。

春江花⽉夜[ 唐] 张若虚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明⽉共潮⽣。

滟滟随波千万⾥,何处春江⽆⽉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空⾥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看不见。

江天⼀⾊⽆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代代⽆穷已,江⽉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照何⼈,但见长江送流⽔。

⽩云⼀⽚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何处相思明⽉楼?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妆镜台。

⽟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斜⽉沉沉藏海雾,碣⽯潇湘⽆限路。

不知乘⽉⼏⼈归,落⽉摇情满江树。

九⽉九⽇忆⼭东兄弟作者: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中晚唐诗歌解析

中晚唐诗歌解析
苏轼说“郊寒岛瘦” 便是指二人诗多愁苦 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这与他出身遭遇、性格有关。
多五言诗(300首),现存370余首。
作诗多以铸字炼句为胜,缺乏完整的构思, 故有佳句而少有佳篇。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 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 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 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 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 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 的粮食。
李的遭际促成了他感伤的、内向型的 性格,加上他富于才情,感情细腻, 更使他灵心善感。他的政治诗、抒情 诗和爱情诗最有特色。其政治诗广泛 反映晚唐社会政治现实,如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赋税苛重、治安混乱、社 会腐败等,有强烈批判色彩。其咏怀 诗,或表现用世之志,或抒写人生感 慨,而其爱情诗最为人所传诵。
【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 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 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2、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
生。晚唐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 李商隐早年受知于牛党的天太军节度 使令狐楚,25岁中进士后,又被隶属 于李党的泾原节度史王茂元辟入幕府, 并招为女婿。由此构怨于牛党,坠于 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终身不得解脱。 一生困顿失意,有志难伸,只活了46 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隋代诗歌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

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

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

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

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

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

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

”杨素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

《出塞》二首为代表作。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晚唐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概说从文宗大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七八十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宦官专权自中唐以后,唐王朝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晚唐时期,则发展到了可以掌握皇帝废立的地步。

大和九年(835),用李训、郑注,谋去宦官,结果反为所败,宦官仇士良等率兵大杀朝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六百余人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叹“受制于家奴”。

宦官专权,实是唐王朝衰亡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祸根。

藩镇割据藩镇的叛乱与割据,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遗留下的一个痼疾。

中晚唐时期,特别是宪宗、武宗时期,曾经有过对藩镇用兵的胜利,如宪宗时平淮西吴元济,武宗时收复昭义镇等,但这些短期的胜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

晚唐时期,实际上各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

到昭宗朝,各割据藩镇便纷纷立国了。

大顺二年(891),王建建立前蜀国,景福元年(892)杨行密建立吴国,景福二年(893)钱鏐建立吴越国,王审知建立闽国,乾宁三年(896)马殷建立楚国。

方镇与宦官争夺权力,昭宗利用当时拥有重兵的方镇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杀尽宦官。

结果,宦官清除后,昭宗也被朱全忠所杀,唐王朝随之灭亡。

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

同样给唐王朝带来灾祸。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

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

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人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

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

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门荫入仕。

二是如何对待藩镇。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作品选诗词赏析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作品选诗词赏析

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傍晚时分,听着小曲独自饮酒,怅然排遣着心中的愁绪。

去年的时节,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却要感时伤怀,心中无端浮生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时才能回来的感叹.看着繁花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伤春叹老之情才下了眉头,骤然又袭上心头。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落花飘零的小路上,怎么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怅、孤独与寂寞。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闲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令品读者以为是一首书写词人内心愉悦之情的词作。

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随着词人的笔端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

虽然摆在眼前的还是那些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不足为哀,但是与词人年事已老联系起来;词人那心中的哀愁就不难理解了.紧接着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依然是对眼前环境事物的描绘,春天要随落花去了那是毫无办法,好在还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姑且可以聊以自慰,然而词人已随着岁月流年带走的东西无奈是追不回来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聊以自慰,实则内心愁苦更加强烈。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有徘徊香径,在记忆中寻回逝去的年华而已。

通观全词,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愁。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私田增加;田土之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 雅·北山》)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 雅·大田》)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国语·晋语八》) 郤锜夺夷阳五田,五亦嬖于厉公。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 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左传·成公十七年》 )
先秦文学绪论
先秦时代的历史特点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推动农业的进步。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经·秦风·驷驖》 ) 驷驖,四马皆黑色如铁也。(朱熹《诗集传》卷六 《秦风·驷驖》注) 桓公问曰:“……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 子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 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 司马耕,字子牛。(同上)
学的眼光和历史的维度,同时又须立足于文学本体,考 察并试图阐明文学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演进的规 律。 二是某一时代或时期文学观念、文学现象、代表作家、 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所赖以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 三是某一文体产生、演进、变异的历史过程。 四是作家作品的创作史,包括作家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 程、创作动机,作品的成书过程、题材流变、版本变迁 等内容。 五是作品面世后经由历代读者的审美解读所形成的接受 史,包括历代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反应、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鲍照:《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历年考试题型(供参考) 一、指出诗文的篇名或作者,解释字词 二、名词解释 三、论述题 四、作品分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 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 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 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 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 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 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 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 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温庭筠善于描弄闺思幽情,好吟诵风花雪月,文字深美宏约,给我们留下了一玉树临风偏偏 美男的情种形象。然实际上并非如此。据《旧唐书》记载,温庭筠貌丑,不修边幅,被时人称 为“温钟馗”,长得也够劳苦功高了,与宋人一写愁高手,亦因貌丑而被称为“贺梅子”的贺铸遥相 而对。但温庭筠似乎因此而带来的祸患更大,他的貌丑还延及到了后人。据孙光宪《北梦琐 言》记载言:温顗者,乃飞卿之孙,宪之子。仕蜀,官至常侍,无它能,唯以隐僻绘事为克绍 也。中间出官,旋游临邛,欲以此献於州牧,为谒者拒之。然温氏之先貌陋,时号钟馗。顗之 子郢,魁形,克肖其祖,亦以奸秽而流之。若飞卿在泉下得知此事,该是如何的尴尬气愤至 极。也许还会用他的神笔留下数篇激昂之词,此为后话了。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十九章 中唐诗歌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十九章  中唐诗歌
7
七律如 《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前六句离别时怅惘的心境与清空秀美的景物融合得极为圆融。以七言律体写清空之境, 在 盛唐诗人的笔下是很少见的。 刘长卿写景的秀句,虽然不失开阔,却都是暗淡萧瑟的情调。如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 山”(《秋杪江亭有作》)、“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 居》)、“平沙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登馀干古县城》)、“汉口夕阳斜渡鸟, 洞庭秋水远连天”(《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等等,“体尽流畅,语半清 空”(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二十),与王孟一派有相近之处,但无处不是秋风斜阳,情 感与表现出现了类型化、程式化的迹象。
因为向慕大自然的宁静,韦应物写了许多表现隐逸情怀 的诗歌,与陶、谢、王、 孟和稍后的柳宗元并称,被视 为山水田园诗人。如 《幽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9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整首诗的氛围是荒寒孤冷的,用诗人自己的话,可以说是 “诗似冰壶见底清”(《赠王 侍 御》),但荒寒孤冷的氛围把诗人思念友人的心情衬托得更为分明。 仕与隐在韦应物的心 中是一对并未化解的矛盾,其名句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 锡》),真实地反映了这种内心矛盾。他表现吏隐生活的 “郡斋诗”很有特色,如 《郡斋 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起二句写郡斋的森严与主人的清适,颇得吏隐生活之趣味;次二句写雨, 清旷爽朗;然后写到宴集,中间披露了一段由自惭高位到神欢体轻、意气飞扬的内在超越的 心迹, 最后归结到文士宴集之盛况。通首雅丽整饬而又 “情致畅茂遒逸”(刘太真 《与韦 苏州书》),受到前人的高度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雪》 ‘绝’、‘灭’、‘孤’、‘独’、‘寒’, 正写出一寂寥、清冷、孤独之世界,但再加一‘雪’字, 纯洁,一尘不染。渔翁独钓寒江正见出诗人孤傲而清高的 个性。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这时期 的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山水描写 的泛化成为一个突出特点。
与元白诗派相关的还有几个名称,即“元和体”或“长庆 体”。李肇《国史补》有:“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 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称元和体。”白居易《重寄 微之》有“诗到元和体制新”之句,句下自注云:“众称 元白为千言律,或号元和格。”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 “……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唱,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 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体诗;而乐天《秦 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知者。”这些材料 显示,时人所称“元和体”,指的是驱遣文字、穷极声韵 的长篇排律,可能还包括杯酒光景间的小碎诗章。
在此基础上,还明确指出了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 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 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 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 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 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
大历十才子与刘长卿
在杜甫去世后的一段时期,诗坛显得较为岑寂。诗史上出现了 “大历诗风”。
袁行霈主编本文学史具体阐述说:“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 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 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 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 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 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 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 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遂露出中唐面目。”
中晚唐诗歌
盛唐之后,唐诗并没有迅速跌入低谷,而是在经 历了大历短暂的低迷与调整后,又进入了它的第 二个繁荣期,这就是中唐的前中期,成就最高是 在元和时期。
它的特征是:在对盛唐典范的变革(史称“元和 诗变”)中,诗歌的发展呈现出多向度的演化, 政教化、世俗化、传奇化、心灵化是主要的几个 倾向。在这样一个多向度的发展演变中,最突出 的当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和以元 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另外,游离于各 派之外的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也取得了瞩目 的成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 济)人,故有柳河东之称。他聪敏颖悟,早年为 文“以词为工”,颇有“奇名”。贞元九年(793) 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 字、蓝田县尉、监察御史里行等职。永贞元年, 他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改革,时仅半年即告失败。 是年十一月,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元和十年, 他奉召回京,不料不到一个月,再出为远州刺史, 再贬柳州,在元和十年至十四年的柳州任上,他 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植树造林,发展生产,颇 有政绩。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卒于柳州。当地 百姓在罗池为他立庙,世代祭祀。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 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 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刘长卿在安史乱前登进士第,生当乱世, 而又仕途蹭蹬,他的诗多显得黯淡和凄苦。 另外,他敏于感受,拙于叙述,长篇五古 往往头绪不清,而且十首以上即语意重复, 但他有些五言短章,省净而有意味,为后 人所称道。
其他大历诗人更多偏爱描述性意象,也就是白描手法。如 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司空曙的“雨中黄 叶树,灯下白头人”等。
韦应物与柳宗元
中唐山水诗的代表是韦应物和柳宗元,他们与王维、孟浩 然合称“王孟韦柳”,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四位主要代表 。
韦应物(737—792?)长安人。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 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生活放浪。安史乱中,流落 失节,折节读书。中唐以后,虽仍出仕,但较坎坷。
如刘长卿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山含秋色近,鸟度夕 阳迟”;“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帆带夕阳千里 没,天连秋水一人归”;“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 斜时”。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构成了刘长卿诗 歌独特的底色,形成凄清、萧索的秋之色调。
钱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李嘉祐:“惆怅闲眠临极浦,夕阳秋草不胜情” 卢纶:“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文宗开成至宣宗大中年间,唐诗又有个活 跃期。在这期间,李商隐、杜牧等人作为 是唐代文学的新生力量,产生了很强的吸 附力,给当时已显出衰象的诗坛带来了一 线生机。这个时期,一般文学史把它作为 晚唐的开始,郭预衡主编本《中国古代文 学史》则把它列入中唐后期。
宣宗以后,唐诗真正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
另一方面,经济的凋敝,时局的动荡,也使诗人 们难以忘怀自我,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因此 在他们的山水描写中,自然的意趣往往表现得冷 清孤寂、甚至索寞幽怨。
元白诗派和新乐府
中唐时期,思想倾向上关注民生,审美意 趣上追求世俗化,这是元白诗派的特征。 这个诗派的核心是元稹和白居易,属于同 一趋向的还有张籍、王建、李绅,更早的 元结、顾况可视为这个诗派的先驱。
大历诗风的代表是“十才子”和刘长卿。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姚合所编《极玄集》, 名单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 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生平 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唱和而为知名。他 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其中,钱起各体皆工, 可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王建(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 许昌市)人。诗风与张籍近似,所作古题 乐府约30首,新题乐府175首,其中有不少 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 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田家衣食无厚 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用质朴自然的诗
句将这极微薄的要求和希望表述出来,同
时也将欢乐表层掩抑下的农民的悲哀和忍 耐十分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些就是白居易的创作讽谕诗的理论宣言,是政治家的文学理论, 对于提升文学的社会地位是有益的,但它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的 狭隘性。
三、张王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张籍、王建是中唐 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
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 进士,因韩愈推荐而为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国子 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张籍性格近于白居易,平易 通脱。诗风“古淡”,乐府诗90首左右,在平易通俗的材 料和表达背后,作了很深的挖掘。张籍乐府中写得最集中、 最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此外, 如《牧童词》《促促词》《节妇吟》等都有很深刻的社会 生活内容。
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 明朗的盛唐余韵。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隐逸 的宁静。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较多,也最能代表他的艺术 风格。韦应物以冲和淡泊、宁静幽远的意境,锤炼精工的 语言,首创大历诗风。他的人品诗品都与后来的柳宗元有 相似之处,后人多以韦柳并称。
《观田家》、《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 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其代表作 。
柳宗元的诗歌
柳诗今存一百六十余首,在中唐诗坛上,不入流派而风 致独异。其诗大多写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内容多抒发 其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寄意于山 水,创造出峻洁、澄澈的境界。苏轼称其诗“温丽清深”、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 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绅发端首唱以“新题乐府”作诗20首,元和四 年,白居易和元稹等读这些诗后,加以唱和,元 稹择和12首,白居易则扩充为50首,于是新乐府 一时成为写作热点。“新乐府”之外,当时还有 《古题乐府》之目,张籍、元稹等各有所作,这 些诗已不再“沿袭古题,唱和重复”,变而为或 “虽用古题,全无古意”,或“颇同古意,全创 新词”,因此实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与 “新乐府”精神没有二致。另外,他们还有不少 独立篇题,虽无乐府之名,实与之同趣。这几类 诗,说到底都以反映时事、讽谕时政为目的,是 他们诗歌的基本组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天 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 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 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 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彩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 俯拾皆是。
一、新乐府与讽谕诗
汉以后,乐府诗成为文人诗的重要源头,唐代, 汉乐府的音乐早已失传,唐人借用乐府体写作, 表现的是诗人的主体的精神(如李白,深得乐府 艺术精髓,故作有大量乐府体诗,但他的乐府诗 浸润着他的主观精神,以他为代表的唐代乐府诗 属于乐府的变体);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的创作精神却逐渐淡化了。到杜甫,才重新 回到了汉乐府的本源,直接反映重大的社会时事, 可算作是唐人新乐府。不过,通过唱和形式,使 这种“即事名篇”的唐人新乐府蔚然成风、发扬 光大,要到元和年间。
以白居易为例。他的讽谕诗代表性的是 《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杜 陵叟》《轻肥》社会批判的锋芒非常锐利。
缺点是:题旨挑得太明,即所谓“题无剩 义”。
二、白居易诗学观 白居易的诗学观代表了元白诗派。主要观点集中在《与元九书》 《新乐府序》中。内容为:
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功能,尤其是讽谕作用。“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总而言之,为君、 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 序》),这是创作宗旨。“补察时政,泄道人情”,这是诗歌的 社会功用(《寄唐生》:“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