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课件

合集下载

标准预防课件

标准预防课件

二、确诊感染的措施
2、空气隔离、防护隔离 (1)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房间时,应戴帽子、 医用防护口罩。 (2)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3)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 必须戴手套。
3、飞沫隔离
飞沫传播是指经较大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 而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 过1m左右。
三、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 管切开的医护人员。除二级放护外,还应当加戴面 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医院标准 人员。除二级放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预防制度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护
谢谢观看!
昆明大滇医院
标准预防措施5
2、接触隔离、防护隔离
(1)进入隔离病室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 消毒。 (3)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 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4)隔离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标准预防措施1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
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 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 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 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 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 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二、确诊感染的措施

标准预防 ppt课件

标准预防   ppt课件

PPT课件
3
标准预防措施2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 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 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 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 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 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PPT课件来自10二、确诊感染的措施
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 道保护装置。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 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 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 准预防的基础上还要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 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1、病人的隔离; 2、空气隔离、防护隔离 ;3、飞沫隔离
(5)做好空气的消毒。
PPT课件
12
二、确诊感染的措施
2、空气隔离、防护隔离
(1)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房间时,应戴帽子、 医用防护口罩。
(2)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3)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 必须戴手套。
3、飞沫隔离
飞沫传播是指经较大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
而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
过1m左右。
PPT课件
13
三、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不完 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 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
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标准预防课件 .完整版ppt资料

标准预防课件 .完整版ppt资料

标准预防措施2
二级预防: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留观室、隔离
区的医务人员。
〔1〕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2、空气隔离、防护隔离 ;
(3) 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 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
标准预防措施1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 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 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 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 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 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 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标准预防措施5
空气隔离
1、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 粒(粒径小于5um)一气溶胶来传播的方式,这种微粒 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 所以可造成多人感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因此,病人所处的环境需要屏蔽,可使用单人房间、 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防止空气传播。
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
根底上还要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1、病人的隔离;
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
标准预防课件
一、概念简介

标准预防课件

标准预防课件

标准预防措施5
7、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 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8、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接触隔离1 接触 传播指通过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接触传播是医院感 染主要而常见的传播途径,一般包括直接传播和间 接传播。
3、 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 膜的防护。
三、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二级预防: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留观室、隔离 区的医务人员。
1、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传染性疾病 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严格遵守消毒、 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 进入隔离区和专门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戴防 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 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 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 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标准预防课件
一、概念简介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 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 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 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 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 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 染性,需要隔离。 2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 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标准预防ppt课件

标准预防ppt课件
• 鞋套:应该一次性使用,在规定的区 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 掉。
17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它病人、医 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的传播 。 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如 内镜、呼吸机、湿化瓶等),在 用于下一个患者时根据需要及时 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其中一次 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23
飞沫隔离
【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 ,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 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在空气中悬浮的时 间不长。 【对象】极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H1N1、H7N9、 SARS; 【隔离措施】
① 隔离室; ② 医用外科口罩; ③ 手卫生和手套; ④ 隔离衣(在1米之内接触病人时应加隔离衣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标准预防
STANDARD PRECAUTIONS
1
01 基础概念
CONTENS 02 基本原则
03 具体措施 04 防护示意
2
标准预防概念
针对所有病人的 预防性措施,认定所 有病人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 损伤的皮肤、粘膜和 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 品具有潜在感染而采 取的标准水平消毒、 隔离等预防措施。同 时,还应根据疾病的 传播途径采取空气、 飞沫、接触隔离措施 。
洗手 手卫生是医院 感染控制最经 济、最简便、 最有效的措施 !
11
医护人员擦手方式
1. 白大褂是首选 2. 甩手运动第二 3. 重复毛巾是摆样子
12
2.戴手套
•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 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 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 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

标准预防课件

标准预防课件

过1m左右。
A
13
三、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不完 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 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
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8、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接触隔离1 接触 传播指通过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接触传播是医院感 染主要而常见的传播途径,一般包括直接传播和间 接传播。
A
7
标准预防措施5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
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 无害化处理。
A
5
标准预防措施4
6、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1) 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
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
染时随时消毒。
(2) 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A
14
三、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一级预防: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遵守消毒、隔离的 各项规章制度。
2、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 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 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

标准预防PPT课件

标准预防PPT课件

三、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 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 触不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 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 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 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标准预防措施5
空气隔离
1、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 粒(粒径小于5um)一气溶胶来传播的方式,这种微粒 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 所以可造成多人感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因此,病人所处的环境需要屏蔽,可使用单人房间、 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防止空气传播。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 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 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预 防。
1、病人的隔离 (1) 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 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2) 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3) 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 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 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 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 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 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 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标准预防措施2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 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 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二、确诊感染的措施
2、空气隔离、防护隔离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ppt课件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ppt课件
34
隔离衣
隔离衣
防防护护服服
手术衣
隔离衣
防防水水围围裙裙
35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 可复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用后应当及时采取正确的消毒或灭菌处理。 6.急救场所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气囊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 7.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医疗废 物严格分类,锐器放进锐器盒中处理,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 意,防止针刺伤。
12
您能否列举每天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一些洗手指征? 接触病人的体液:
清理创面,换药,皮下注射 • 插管或拔管 • 清理尿液、粪便、呕吐物,和操作
一些污染物(绷带、餐巾、尿垫), 清洁可见的固体污染物(床单、厕 所、尿盆、便盆和医疗设备)
13
14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2.戴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粘膜时应戴 手套。在两 个患者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也不能代替洗手。
21
步骤1
• 翻转抓住手套外层的袖根部,向下拉, 直到手套完全脱掉
• 将摘掉的手套放在尚戴着手套的手中
步骤2
• 将已摘掉手套的那只手的手指插入手套 的袖根内层,向下拉,直到手套完全脱 掉
• 手套应该是里朝外翻一团,且将先脱下 的手套包在里面
步骤3
• 脱掉手套后立即洗手
22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
46
谢谢聆听!
47
感谢阅读
• 感谢阅读
• 感谢阅读
• 感谢阅读 • 感谢阅读
44
隔离——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
➢ 是将感染源与易感者之间的传播途径不能实现的措施。 ➢ 治疗确诊或疑似的患者的HCWs比其他人群的 感染风险更高,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使用防护技术及防护用品
1、科室应配备足够防护用品; 2、正确使用、安全处理锐器; 3、配制化学试剂或消毒剂、使用消毒设备
时的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灼伤等; 4、特别防护措施:包括使用生物安全柜、
警示标志、铅板、铅防护围裙、陪戴个人 计量测量仪等。
33
强化职业安全意识
普及相关知识教育;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
19
医疗废物锐器盒
锐器盒
20
标准预防技术
(十二)使用替代口对口复苏设备 在需要使用口对口呼吸的区域内应 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并 应将复苏的设备装袋备用。
21
传播途径隔离技术
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由于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中不能 预防经由空气、飞沫、接触途径传播 的感染性疾病。因此,还需要根据疾 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措施。
30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 入医务人员的血流,包括被血液污染 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 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
偶发化学或放射的职业暴露
31
医务人员的防护
执行标准预防(在所有工作区域中的 防护)+ 传染病分级防护管理(在传 染病区域中的加强防护)+ 其他暴露 防护(在普通工作区域和/或特殊工 作区域中对理化因子、细胞毒性药物、 辐射和同位素等特别防护)
34
常见的经血传播的疾病
目前,医院内经血传播的主要病毒 性疾病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 滋病等20多种疾病。
HBV 6-30%, HCV 3-10%, HIV 0.3%。
35
体液中的HIV
血液 18,000
精液 11,000
阴道 分泌液
7,000
羊水 4,000
唾液 1
每毫升中HIV病毒颗粒平均数
22
接触传播隔离技术
(1)设置隔离单元;(2)洗手和手套; (3)隔离衣;(4)对病人和探视者进行隔 离规定宣教,使之配合遵守,(5)必须转 运病人时,病人及运送人员都要防护,(6)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应彻底清洁和适当地消 毒灭菌;(7)正确处置医疗废物(8)使用 隔离标识等。
23
空气传播隔离
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 粒—气溶胶来传播的方式。这种微粒 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 流漂浮到较远处,所以可造成多人感 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1、最好将病人安置在单独隔离室; 2、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同用一隔离室时,
每床间距应不少于1米,不需要专用的空气 处理设备,房间门可以保持开放。 3、在近距离(1米之内)接触病人时应戴口 罩。 4、病人外出时必须戴口罩。
27
不同区域的隔离技术
(一)呼吸道传染病区:使用空气及飞沫传播 隔离措施等;
(二)消化道传染病区:使用接触传播隔离技 术等;
3、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 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4、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 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 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 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8
病人的防护
病人个体、病人群体的保护措施 隔离管理制度+防护用品使用+隔离标志 普通病人:标准预防 免疫力低下病人: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 传染病人:标准预防+传染病分级隔离 多重耐药病人:标准预防+接触传播隔离
39
职业暴露不属于职业病, 职业防护工作重自身做起
40
41
14
标准预防技术
(五) 使用防护鞋 (六)使用工作帽 (七)使用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15
标准预防技术
(八)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器具、物品 等, 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 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其中一次 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16
标准预防技术
(九)环境控制 保证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 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的 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并 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24
空气传播隔离技术
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 和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传播。
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 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
25
飞沫传播隔离
飞沫传播又称微粒传播,是指经较大 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而 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 长,喷射的距离不过1m左右。
26
飞沫传播隔离技术
6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8、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 9、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
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 等锐器。 10、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废弃物处理过程 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 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 戴防护眼镜。
7
标准预防技术
(一)洗手/手消毒 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污染的器械后应立即洗手/ 手消毒。在两个病人之间,或同一个 病人,接触身体的不同部位时应洗手 /手消毒。
36
职业风险---针刺伤
刺伤相关因素
刺伤深度
被污染物质的数量
接触途径
血液中病毒的存在或浓度:
医务人员整体健康状况
HIV/HBV/HCV在病人群体中的普遍性
接触的频率 坚持采用静脉输液中的安全措施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
造成经皮肤损伤的器械种类
37
职业暴露的防范与补救方法
接种乙肝疫苗 职业接触AIDS/HIV的预防 刺伤的补救措施
10
手套的种类
● 无菌乳胶手套 ● 清洁一次性使用乳胶手套 ● 双层手套 ● 一次性使用薄膜手套 ● 卫生胶手套
11
标准预防技术
(三)使用口罩 防止或减少医务人员通过呼吸道被感 染的机会.
12口罩的种类ຫໍສະໝຸດ N95口罩N99口罩
外科医用口罩 无纺布口罩和棉纱口罩
13
标准预防技术
(四)使用眼罩或面罩 可以防护或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 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飞溅至医护人 员口、眼及鼻等粘膜。
(三)经血传播疾病传染病区:使用接触传播 隔离技术等;
(四)负压隔离病房:使用空气及飞沫传播隔 离措施等。
28
其他隔离技术
(一)保护性隔离:针对被保护者疾 病的不同要求,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使 用接触传播、空气和/飞沫传播隔离 技术。
(二)多重耐药患者的隔离防护:使 用接触传播隔离技术。
29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与防护技术
3.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 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 飞沫隔离。
3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1、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 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 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 衣、戴防护眼睛和面罩等基本措施。
8
许多妨碍洗手的因素
1、手消毒剂质量低劣,易引起皮肤刺激和干燥 2、洗手池数量不足或安装位置不方便; 3、皂液配给器和手巾紙架空空如也; 4、时间不够,太忙或工作量大; 5、没有意识到或根本不知道手卫生意义; 6、医院没有拨出专门款项来促进手卫生;
等等
9
标准预防技术
(二)使用手套
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传至病人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 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 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 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5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6、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 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
7、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 锐器盒,或者利用枕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 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 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17
标准预防技术
(十)被服 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应避免 清点扰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 他病人和环境。
18
标准预防技术
(十一)预防针刺伤 小心处理用过的尖锐物品,不用手 去除针头,若要人为去除针头时, 应使用任何其他技术和可用器械设 备除针头。用后的针头及尖锐物品 应弃于耐刺之硬壳防水容器内。
标准预防知识
1
标准预防概念
◆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接 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同时,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 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措施。
2
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1. 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 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 病人;
2. 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 非 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