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林技术标准与检查验收-北京
造林验收技术规程

造林验收技术规程一、引言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森林资源的减少,造林工作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为确保造林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本文《造林验收技术规程》。
二、验收前的准备工作1. 制定验收计划:根据造林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验收计划,确定验收时间、地点和验收人员。
2. 准备验收工具:包括测量工具、土壤取样工具、显微镜等,以便对造林区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和评估。
3. 了解造林项目情况:熟悉造林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过程、种植材料等相关信息,为验收提供依据。
三、验收内容和标准1. 种植材料的验收:(1) 树苗质量:根系完整、无病虫害、无死亡现象。
(2) 种植密度:符合设计要求,树苗之间的距离均匀一致。
(3) 种植技术:种植过程符合规范要求,保证树苗的生长良好。
2. 土壤质量的验收:(1) 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含量符合要求,适宜植物生长。
(2) 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合理,有利于水分渗透和根系生长。
(3)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适中,适合树木生长。
3. 林分结构的验收:(1) 树高和胸径:树高、胸径符合设计要求,反映出树木生长状况。
(2) 林木密度:林木之间的距离均匀一致,符合设计要求。
(3) 林分组成:树种组成符合设计要求,保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 防护设施的验收:(1) 护林网:护林网完好无损,能有效防止动物破坏和侵入。
(2) 护根带:护根带宽度符合要求,能有效保护树木的根系。
5. 病虫害防治的验收:(1) 无重大病虫害:林区内无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
(2) 病虫害发生率低:林区内存在的病虫害发生率低于一定的标准。
四、验收方法和步骤1. 采样检测:对造林区的树木、土壤、病虫害等进行采样,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得出科学的数据。
2. 现场观察:对造林区的树木生长情况、土壤质量、防护设施等进行现场观察和评估。
3. 记录和整理:对采样检测和现场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以备验收报告的撰写和归档。
国家造林绿化验收标准

国家造林绿化验收标准一、土地整理与种植标准1.土地整理: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前,必须对选定地块进行严格的土地整理,包括清理杂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环节。
整理后的土地应达到相应的土壤肥力、水分保持及排水条件,为树木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种植标准: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深度。
一般要求种植密度合理,树苗分布均匀,无明显的病虫害症状。
种植深度应适宜,确保树苗的根系能够充分伸展。
二、树种选择与配置要求1.适地适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同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树种。
2.配置要求:在造林绿化工程中,应考虑树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树种,实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的最大化。
同时,避免单一树种带来的病虫害风险。
三、种植技术与养护管理标准1.种植技术: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环境条件,采用适宜的种植技术。
包括苗木选择、起苗、运输、栽植等环节,确保苗木成活率高、生长状况良好。
2.养护管理: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后,应进行定期的养护管理,包括浇水、除草、修剪、施肥等措施。
在养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其正常生长。
四、成活率与生长状况评估标准1.成活率评估:在造林绿化工程完工后的一定时间内(一般为当年或次年),对栽植的树木进行成活率评估。
成活率应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如90%以上为合格,80%-90%为可整改,80%以下为不合格。
2.生长状况评估:定期对树木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树高、冠幅、干径等指标。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如修剪、施肥等。
五、验收流程与评估方法1.验收流程: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后,应按照规定的验收流程进行验收。
一般包括自查、初步验收和正式验收三个阶段。
自查由施工方自行组织,初步验收由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正式验收由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
2.评估方法:根据验收标准,对造林绿化工程的土地整理、树种选择、种植技术、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造林检查验收

三、检查验收方法
▪ 2.检查验收内容
▪ 作业设计、苗木标准、造林面积、建档情 况、混交类型以及“五证”等。
▪ 具体考核指标为作业设计率、苗木合格率、 面积核实率、成活率、面积合格率;抚育率、 管护率、混交率;保存率;建档率、检查验 收率以及生长情况、病虫危害情况、森林 保护和配套设施施工情况等。
基本知识和实施要点。
技能目标
1.会进行造林检查验收和造林质量评定。 2.会编写营造林工程项目监理日志。 3.会编写营造林工程项目监理报告。
任务1 造林检查验收
▪ 任务描述: ▪ 本次任务是进行造林面积检查、造林成活率检查、计算已
造林小班成活率,并依据行业标准评价造林质量。 ▪ 任务目标: ▪ 1.通过造林成果评价的学习,使学生明确造林成果评价的
▪ 原则上要在每项造林施工作业(如造林地清理、整地、 苗木出血、播种或植苗造林、幼林抚育和补植等)完成 后,都要进行检查,其中关键的是整地及种植造林后 的两次检查。
▪ 检查工作可在自检、互检(如工队间)的基础上,由上 级单位派专业人员会同当地技术人员进行检查。
▪ 检查要以调查设计、施工设计中的规定及相关技术规 程要求为标准。
▪ 种植间距也是质量检查的重点项目,那是因为它们决定了 实际的造林密度。
▪ 如果检查结果发现造林质量上存在重大问题,或造林密度 与设计要求有较大出入,就要提出各种改进措施直至要求 返工。
2.幼林检查验收
▪ (1)成活率调查
▪ 对新造幼林经过一个完整的生长季后 ,要进行成活率调查。 ▪ 成活率调查必须遍及每一块造林地(小班),采用标准地或标准行的方
▪ 验收的主要根据是:
▪ ①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及有关文件; ▪ ②建设单位与主管部门签订的工程合同书; ▪ ③专为此项目进行的总体规划设计及有关作业设计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实施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布日期】2012.03.05•【字号】京绿资发[2012]5号•【施行日期】2012.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实施办法》的通知(京绿资发〔2012〕5号)各有关区、县园林绿化局:为保证我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和林地“一张图”成果数据质量,统一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我局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关于印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的通知》(资地函〔2012〕2号)研究制订了《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要求,我局将按照《实施办法》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工作。
请各区县园林绿化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抽调精干技术人员,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开展自查自检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检查任务,自检情况请于3月15日前报告我局,我局将于3月中旬后开展市级验收检查工作。
验收检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附件:《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实施办法》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附件: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实施办法第一条为了保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和全国林地“一张图”成果数据质量,统一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采取区(县)自检、市级验收检查、国家验收检查的组织方式,实行分级检查、分批验收。
(一)区(县)自检工作由区(县)园林绿化局组织,负责所在区(县)林地落界成果质量检查,编写区(县)自检报告,向市园林绿化局提出本区(县)林地落界成果验收申请。
营造林验收方法

营造林验收方法
营造林验收方法是指通过对新建营造林区进行检查、考核和测量,评估其质量和达成程度的过程。
该过程能够确保营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
营造林验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前期准备:在开展营造林工程前,应详细制定验收方案和验
收标准,并明确验收的时间、地点和检查内容。
2. 现场检查:验收人员应到营造林区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对林
地的地形、植被、造林质量、林木成活率、土壤保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记录相关数据。
3. 检查资料:验收人员还需对营造林工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如建设方案、工程进度、施工质量检测记录等,以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和质量状况。
4. 数据分析:验收人员将现场检查和资料检查所得数据进行综
合分析,根据验收标准进行评价,判断工程达成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5. 验收报告:验收人员针对各项检查情况,撰写验收报告,对
工程质量和达成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通过上述营造林验收方法,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营造林工程的质量和达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管理,确保林业生产的顺利推进。
- 1 -。
北京平原造林养护标准

北京平原造林养护标准如下:
•管护组织、制度健全,管护措施科学,管护档案齐全,管护资金使用规范,配套设施完善。
•树木生长正常,密度合理,修枝适度,无明显有害生物为害。
枯梢、枯枝率低于5%,树木保存率达到100%,林分郁闭度达
0.7-0.8。
•林内清洁整齐,无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无堆料、搭棚、违章建房、违规种植农作物等行为,无林木旱涝现象。
•林下地被生长正常,裸露地表不超过20%。
无明显草荒、有害杂草和人畜为害现象。
•新植树木三年内树盘规整完好,树干涂白整齐有效。
•灌排水系统、围栏等设施完整、有效,林内道路平整、清洁、安全、畅通,警示与宣传标牌牢固、醒目、字迹清楚。
•针对森林火灾、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及干旱、冻害、冰雹、暴雨、暴雪、大风、水灾等自然灾害有应急预案和措施。
造林项目项目检验验收方案

造林项目项目检验验收方案一、检验验收目的为了确保造林项目的质量和效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方案,对造林项目进行检验验收,以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标准。
二、检验验收范围1. 造林地块的选址和规划2. 树种的选择和配置3. 植树技术和方法4. 植树后的养护和管理5. 造林项目的生长情况和效果三、检验验收标准1. 造林地块的选址和规划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2. 树种的选择应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特点,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3. 植树技术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植树密度和树木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4. 植树后的养护和管理应按照规定进行,确保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5. 造林项目的生长情况和效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树木应健康生长,覆盖率和绿化率达到规定标准。
四、检验验收程序1. 检验验收前,由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造林项目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检验验收的时间和地点。
2. 检验验收时,对造林地块的选址和规划、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植树技术和方法、植树后的养护和管理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估。
3. 检验验收后,编制检验验收报告,对项目的合格和不合格情况进行评定,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4. 对于不合格的项目,要求责任部门和单位进行整改,并进行复检,直至达到标准要求为止。
五、检验验收责任1. 监管部门负责组织检验验收工作,制定检验验收计划和方案。
2. 相关专业人员负责对造林项目进行检验验收,编制检验验收报告。
3. 项目责任单位负责保障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接受检验验收,并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
六、检验验收结果运用1. 合格的造林项目将得到相应的奖励和表彰,鼓励相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
2. 不合格的项目将被责令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为止,对于严重不合格的项目,将依法进行处理。
七、检验验收保障措施1. 加强对监管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检验验收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营造林验收方法

营造林验收方法营造林验收方法营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手段种植树木,增加森林资源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而对于营造林工程的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监控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进行营造林验收呢?以下是详细的验收方法介绍。
一、环境监测营造林前,应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
验收时,同样也要对环境进行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以保证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二、种植质量验收在营造林的过程中,种植是关键的一步。
而在验收过程中,需要对每个种植点进行检查,包括树的数量、树种、树龄、树高、树径等,确保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三、绿化质量验收在营造林的同时,还应做好绿化工作。
在验收时,需要对绿化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植被覆盖率、生长状况、病虫害防治等,确保绿化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土地利用验收营造林是对土地进行利用的一种方式。
在验收过程中,需要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质量、土地利用效益等,同时应注意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防范与控制。
五、资金使用验收在营造林工程中,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高效,是责任所在。
在验收过程中,需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验货、查账、计算等,确保资金的合规性、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其他多个方面的验收工作,如到位率验收、建设工程验收、质量验收、安全验收等等。
而在整个验收过程中,需要各方的协作,明确相应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质量的确保,切实保护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封山育林
1、封山育林条件 1、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 ——有足够的母树、幼苗、幼树、根株、竹丛数量。 ——不适于人工造林的困难地、特殊地,以可增加 林草盖度作为条件。
2、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有林地:郁闭度 <0.50 ,低质、低效林地(同时 满足) ——有望成乔林的灌木林地
规定封育条件的目的是便于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是封育合 格的基本条件。
1
人工造林
4、造林小班(地块)保存标准
株数保存率≥80%(年降水量在 400mm以下地区,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 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 ≥65%)或郁闭度≥0.20(灌木林覆盖度 ≥30%)。
1
人工造林
5、造林成活率和株数保存率
人工造林(更新)作业后三年内单位面积成活株
数与造林总株数(造林总株数在适宜初植密度区间以
灌草型
乔灌型
灌木型
有林地和灌木 林地封育只有 1 种类型(乔木 型)
2 封山育林 3、封山育林方式
自然环境条件、人为经营条 件、植被自然属性(如物候 特征决定 封育方式:
全封:重点地区 、 极端 脆弱区、困难区等 半封:物候与人为要求 轮封:人为要求下划分 封育地块
2
封山育林
4、封山育林的主要评价对象
3
营造苗木
2、苗木质量评价
(1)评价苗木质量的形态指标包括苗高、地径(胸径)、高径比、根系指标、 茎根比、顶芽、冠幅、第一分支点、土球大小等。 苗木质量的综合指数:
(2)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包括苗木含水量、根系活力和芽休眠状况。 相对含水率:
(3)苗木活力:包括根生长潜力(RGP)和苗木抗逆性(OSU活力检测法)。 生长潜力(RGP)通常用新根生长点数量、大于1cm长新根数量、大于 1cm长新根总长度、新根表面积指数以及新根鲜重和新根干重表达。 (4)壮苗的最终标志:
1
人工造林
7、造林小班成林标准
乔木林郁闭度≥0.20、灌木林覆盖度 ≥30%、乔灌混交林(乔木郁闭度/0.2+ 灌木覆盖度/30%)≥1的面积为成林面积。
1
人工造林
8、混交林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 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 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小班(地
块)。
顶级群落变化:干燥区………半干半湿区……….…湿润区 逆行演替
3
营造苗木
1、苗木类型
(1)根据苗木繁殖材料的不同,分为实生苗和营养繁殖苗。 (2)根据苗木培育方式不同,分为裸根苗和容器苗。 (3)根据苗木培育年限不同,分为一年生苗和多年生苗。 (4)根据苗木是否移植,分为移植苗和留床苗。 (5)根据育苗环境不同,分为试管苗、温室苗、大田苗。 (6)根据苗木规格大小,可分为标准苗和大苗。 (7)根据苗木培育基质不同,可分为有土育苗和无土育苗。 (8)根据苗木质量不同,可分为等外苗、合格苗、目标苗和最优苗, 或I级、II级、III级苗等。
2 封山育林
原生型低效林不 适于封育
低效林(针对公益林): 原生型低效林:自然状态下,因林地条件差和生长环境恶劣等形成 的。如高山矮曲林、稀树草原、沼泽岛状林等。 经营型低效林:人为干扰或经营管理不当形成的。如林相残破型、 林相老化型、结构简单型、自然灾害型。
低效林(针对公益林)
原生型低效林:自然状态下,因林地条件差 和生长环境恶劣等形成的。如高山矮曲林、 稀树草原、沼泽岛状林等。 经营型低效林:人为干扰或经营管理不当形 成的。如林相残破型、林相老化型、结构简 单型、自然灾害型。
反坡梯田整地
鱼鳞坑整地
6
营造林统计指标
1、人工造林、更新造林、林冠下造林、低产林改造、封山育 林、飞播造林为属于不同的统计指标,不能串项重复;飞播营林、 封山护林不是统计指标。 2、人工造林、无林地疏林地封育、飞播造林均能增加森林面 积;对应的造林地应当为宜林荒山荒(沙)地、疏林地、一般灌 木林地、非林地(耕地、牧草地等)。 3、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更新恢复森林面 积,林冠下造林、有林地灌木林地封育、飞播营林提高森林质量。 4、低产林改造(竹林垦复)、郁闭度0.5以上有林地封山管护 不属于营造林范畴。
2 封山育林
低产林(针对用材林): 因未适地适树或经营管理不当,或受自然、人为不良因 素影响,造成林木生长慢、质量差,明显低于所在立地条件 应有生产力的林分。
2 封山育林 2、封山育林类型
乔木型
环境条件 ~ 种群生态位 的 关系 决定类型;封育类型相当于某个 时空内的顶极群落
竹林型
无林疏林 封育
营造林技术标准与检查验收
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饶日光
北京大兴,2015.10
主要内容
一
营
营造林工程检查验收方法
四
独立立项的造林绿化工程检查验收
一、营造林概述
1
造林
造林:在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 地上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恢复或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 的过程。包括:
二、营造林建设主要技术标准
1
人工造林
1、人工造林(更新)的主要评价对象
1、在宜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和非林地 (如耕地)中以植苗或者点播方式实施的造林、连 续面积大于0.067公顷。 2、在一般灌木林地(年降水量400mm以上地 区的灌木林地)中按照造林密度标准以以植苗或者 点播方式实施的乔木造林、连续面积大于0.067公顷。 上述两种方式的造林,共同特点是可以增加森林 面积。
2
封山育林 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 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 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 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 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包 括:
(1)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实施 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
(2)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实 施封禁,并采取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幼苗、幼树 ,适当补植改造,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的 一项技术措施。
2
封山育林
提供生态效 增加 益,属于公 森林面积 益林
无林地
封山(沙)育林不仅作为增 加资源的造林措施,而且也 作为提高质量的育林措施
(3)《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中附录D:《主要经济林树种造林密度
表》。 (4)速生丰产林的栽植密度执行LY/T 1058—1991、GB/T 20391—2006、LY/T 1384—1999、LY/T 1385—1999、LY/T 1435—1999、LY/T 1436—1999、LY/T 1495—1999、LY/T 1496—1999、LY/T 1527—1999、LY/T 1528—1999、LY/T 1559—1999的规定。 (5)国家林业局对地方人工造林树种初植密度标准批复文件的规定(林造发 [2004]57、64、87、88号,林造发[2005]3、71号,林造发[2006]232号)。
山西省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包括大同市南郊区、新荣 区、大同县、天镇县、山阴县、怀仁县、应县、阳高县、朔城区、 河曲县。(《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附录D)。
1
人工造林
3、人工造林(更新)面积认定
1、以亩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最小起算面积为1亩,连续面积不足1 亩的不计入人工造林面积。 2、低产林改造不计入人工造林面积。 3、藤本和草本植物种植面积以及四旁(零星)植树、单行林带、林冠 下造林等,计入不合格的人工造林面积。 4、对中央投资的工程造林,不允许实施人工更新。 5、对前地类为无林地、疏林地的生态公益林造林,造林地上原有苗木、 幼树纳入初植造林密度计算。对商品林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并存的小班, 人工更新苗木超过60%的作为人工更新面积,不足60%的不计入更新面积。 6、当造林地块出现重复:(1)作业年度不同时,认定作业年度在先 的营造林方式或工程类别。(2)同一年度营造林方式或工程类别相重时, 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现地签认。
——苗干直而粗壮,有一定高度,上下均匀,无徒长现象。 ——根系发达,有较多的侧根和须根,主根短而直,根系有一定的长度。 ——苗木的茎根比(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鲜重之比)值小,重量大。 ——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萌芽力弱的针叶树种要有发育正常而饱满的顶芽。
4
造林种植点配置
造林种植点的配置,是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一般 分为行状配制和群状(簇状)配制两大类。
造林总株数
实际造林株数
造林总株 数的确定
实际造林株数 低于最低合理初植密度
最低合理初植密度
实际造林株数 高于最高合理初植密度
最高合理初植密度
1
人工造林
6、造林密度标准
(1)《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中附录A:《各造林区域主要造林树 种造林适宜密度表》、附录B《各造林区域一般造林树种造林最低初植密度表》. (2)《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中附录D:《生态公益 林造林主要树种初植密度》。
1
人工造林
9、林带造林
1、林带行数在两行及两行以上且乔木林带行距不超过4 米(不含)、灌木林带行距不超过2米(不含),连续面积1 亩以上的属于造林。
林带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林带面积=[(林带行数-1)×行距+4(灌木2米)]×林 带长 2、两行一带如带距超过8米(灌木4米)参照林带计算面 积,小于8米(灌木4米)按片林计算面积。 低于上述标准的为单行林带,属于零星植树范畴。当林 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
(1)人工造林: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的总称。 (2)四旁(零星)植树: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栽植竹、木,连 续面积达不到0.067 hm2。单行林带属于四旁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