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7.1力弹力课堂笔记素材(新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

(决定大小因素质量)(3)怎样分析惯性现象:①确定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物体的哪个部分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运动状态(静止或运动)③哪个物体或物体哪个部分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变化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第二节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力的合成: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3)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①两个力同方向时: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即:F合=F1+F2②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即:F合=F1-F2。

第三节力的平衡(1)力的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物体在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是力的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并且在同一直线。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判断是否为二力平衡时,以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相同点不同点平衡力等值、反向、共线同体不同体相互作用力(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力和运动关系1)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2)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3)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①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②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③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八下物理听课笔记

八下物理听课笔记

八下物理听课笔记一、第七章力。

(一)力。

1. 力的概念。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手会感到疼。

2. 力的作用效果。

-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会发生改变;拉弹簧,弹簧会伸长。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如加速或减速)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如转弯)。

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由于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

3.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如,推门时,用力的大小不同,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情况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门的转动方向不同;作用点不同,门的转动效果也不同。

-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例如,画一个物体受到水平向右5N的拉力的示意图,从物体上选取一个合适的作用点,画一条水平向右的箭头线段,在旁边标上“F = 5N”。

(二)弹力。

1. 弹力的概念。

-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例如,被拉长或压缩的弹簧会对与之相连的物体产生弹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桌面发生微小形变,会对物体产生向上的支持力,这个支持力就是弹力,同时物体也会使桌面发生形变,物体对桌面有向下的压力,压力也是弹力。

2. 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 结构:主要由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外壳等组成。

- 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学》必考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学》必考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寒假预习:第七章《力学》必考点归纳7.1 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 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下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下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力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不可以离开物体独自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遇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此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一定有相互作用(能够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②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因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成效)5、力( 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 N;2 个鸡蛋在手上敌手的力大概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 2 种:力的图示和力的表示图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芒同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7、口诀为:必定点二画线、三定比率四截线、五在尾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表示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

能够这样记:表示图就是意思意思,不过表示出大概的意思就能够了,没有图示详尽;②在同一个图中,假如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

(作用点必定在受力物体上,并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 2 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本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照:①物体间能否直接;②接触处能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与物体自己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相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必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有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而后拉几下挂钩,防止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野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 +单位)这类科学方法称做“变换法”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章力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章力知识点全面总结

7 力7.1 力知识点一、力1、力的定义:杠铃被举起、车子被推动、货物被吊起、拖车被拉动、路面被压紧、铁屑被吸引,其中物体和物体之间发生的举、推、吊、拉、压、吸引等,说明了力的存在。

在物理学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可见,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对力的认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推、拉、提、压等作用时,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的作用时,必定有施力物体,同时又一定有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我们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未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如两物体虽然接触,但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相隔一定距离的小铁钉)力的作用方式推、拉、挤、压、提、吸引、排斥等思维拓展: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解读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反过来,如果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则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如力可以使弹簧伸长,可以使树枝变弯,可以把金属片压成各种形状。

反过来,若弹簧伸长了,树枝变弯了,则说明弹簧、树枝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反过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则物体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知识点汇总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知识点1: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知识点2:弹簧测力计1、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等。

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拉力过大,弹簧测力计会被拉坏,使弹簧不能回复到原来的长度,因此在测量之前,先要估计所测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3、进行测量时,应做到:使用前:(1)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华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华课堂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堂笔记第七章力7.1力1、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符号:F )注意:物体之间要产生力至少要两个物体。

这两个物体分别叫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Eg:1 我打你(我是施力物体,你是受力物体。

)Eg:2 衡龙用绳子拉着狗散步。

理解:A、衡龙拉的是绳子。

(衡龙是施力物体,绳子是受力物体)B、绳子拉的狗。

(绳子对于狗来说是施力物体,狗是受力物体)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我们平时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相当于拿起一个100g或2两的物体用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Eg:你一屁股坐在鸡蛋上,鸡蛋都流泪了。

B、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不能把运动状态简单说成状态,因为运动状态指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而状态是指固态、液态、气态。

)4、课堂练习:(判断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静止的物体。

()一个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一个加速运动的物体。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这就是力的示意图。

注意: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7、作图用100N的拉力拉着小车沿水平方向成30度的夹角向右运动。

8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以后所学的力都是相互的,比如:重力、拉力、压力等都是相互的。

)A、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如磁铁和磁铁之间产生的力。

)B、物体间力的作用同时存在和同时消失。

C、物体间力的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这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Eg1、你推车用5N的力,车推你所用的力为 N。

Eg2、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最终甲队获胜,在拔河的过程中,甲队所用的力乙队所用的力。

9、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Eg:你站在地面上,针对你对地面的压力来说,你说施力物体;而对于地面对你的支持力来说,你又是受力物体。

7.2弹力一、弹性和塑性1、像皮筋一样,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就叫弹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笔记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者是施力物体,后者是受力物体。

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

2. 物理学中用F表示力,力是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为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 力的示意图: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弹力
1. 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撤去力的作用后物体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2.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3. 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其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

(2)其次要认清它的分度值,认清它的每小格表示多少牛,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

(3)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若没有,需要调零。

(4)使用前,最好轻轻拉动几次它的挂钩,可以避免弹簧被壳子卡住。

(5)使用时,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

小明的学习体会:这两节的学习,挺有收获。

上学期学习质量和密度时,老师就强调说它们是力学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可是我心里一直嘀咕,没发现力的影子呀。

直到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才发现我们已经真正跨进了力学的大门。

我了解了“力”其实就是物体间的某种作用,所以判断一个力是否存在时,需要看看能否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如果找不到,这个力就不存在。

我也知道了力作用到物体上会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一种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以我也试着用“看效果”的方法来判断力是否存在。

力是个比较抽象的物理量,通过学习,我已经学会了用力的示意图把一个力形象地表示出来。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句话不光要记住,还需要理解其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