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两首》ppt课件(1)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初三下册第10课古诗两首《观沧海》《行路难》ppt课件

太白祠
太 白 醉 酒 图
赏析《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赏析:“金樽”、“玉盘”写器皿贵重;“清 酒”、“珍羞” 写酒馔佳美;“斗十千”、“直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
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
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
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 失败,这便是《行路难》的写作背景。 这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 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
作品。
题目解读
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
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可见“巧铸灵运”之 妙。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赏析: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
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是无限
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赏析: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 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
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
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 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两首》ppt课件(1)

2021/6/20
21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7/12021/7/1Thursday, July 01, 2021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7/12021/7/12021/7/17/1/2021 12:26:19 A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7/12021/7/12021/7/1Jul-211-J ul-21
古诗两首
2021/6/20
1
观沧海
·曹操
2021/6/20
2
作者简介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
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
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
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
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zxxk
2021/6/20
11
11
行 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写餐具贵重
写酒菜佳美
“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极言友人送别的隆重
2021/6/20
12
行 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找出诗句中的四个动词,并谈谈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2021/6/20
诗人的感情
欢乐 宴
希望 想
奋发 感
苦停闷
失望 实
2021/6/20
17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
2.象征手法——诗人用“冰塞川”、“雪满 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 的追3求.用。典——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 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仍抱有希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精品课件

1.语言描写,富有个性。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对话双方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文写秦王,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他的言辞就气势汹汹、
十分骄横,而当他被唐雎的英气所逼,不得不道歉时,“先生坐!何至于此!”又显示出其色厉内荏的特点。唐雎,整个过程言辞不卑不亢,但却针锋相对,掷地有声,显示出杰出外交家的言辞技巧。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像(您说的)这样。若,像。是,代词,指秦王的话。
守护。
哪里只是。
译文: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您说的)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若是也(“……也”表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
挺剑而起(省略主语“唐雎”)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吾”)
介词,用,拿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介词,把
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成年男子的统称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受地于先王仓鹰击于殿上请广于君
介词,从
介词,到
介词,让
挺剑而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古诗两首《石灰吟》PPT课件

.
28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想起于谦,就 一定会想起他的这一首诗,也一定会吟起这首诗。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 情的诵读。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齐来 读《石灰吟》!
.
29
.
30
诗人用( 托物言志 )的方法,通过对石头 不畏“ (千锤万击 ) ”和“(烈火焚烧 )”,即使 “( 粉骨碎身 ) ”也要留下( 清白 )石灰的描写,赞 颂石灰(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的品质,抒发 了诗人( 不同流合污、廉洁正直 )的高尚情操。
判处死刑。
.
23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 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 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 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 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 齐声为他呼冤。
.
24
.
25
[古诗赏析]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 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 没有多大价值。
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
11
石灰的自述
我叫石灰。 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 击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 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 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 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 一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 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 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我的主要 成分也由氧化钙变成了氢氧化钙。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课件(共34张PPT)

新知讲解
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 一样,为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 心。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给予恩惠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
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 使 唐雎使 于秦。
出使 到 不
虽然这样
从
于是
派
新知讲解
翻 译 课 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 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恩惠,拿大地方来换小 地方,很好;即使这样,然而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 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秦王不高 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课堂练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答案: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到 / 介词,从; 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 C项,介词,用 / 连词,因为)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行路难》教学参考冀教版

《行路难》教学参考真正的难过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
本诗藏有辞之韵味,不妨在“地、命、宽、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读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诗开头两句以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来比喻人生贵贱与遭际的各不相同。
这虽然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而来,但究其本,却与当时玄学与佛学争论中的说法相通。
《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刘尹曾以泻水于平地各自流漫来回答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禀受而人性又有善恶不齐的问题,这在玄学清谈中一时谓为绝答,表现出高度的智慧。
而当时的思想家范缜在其著名的文章《神灭论》里,为驳斥佛学神不灭论以及有关命运的有关问题时,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飘茵堕溷”的比喻,他认为人生的命运为什么有区别,就如一棵树上的花同开在一枝,随风而堕,花飘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贵的好运,而坠落在粪坑里则有了低贱的命运。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PPT课件

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Part 0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描写雪的这样一 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那大家知道这句诗的出处吗?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便是这句诗句的来 源。其实这首诗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边塞 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 的豪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入岑参诗中 的世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体会主旨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 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首汉代乐 府民歌,暴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 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 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 故入词,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 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肆
过零丁洋
Part 0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 了许多民族英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 出生入死、浩然正气、奋斗不息。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便是南宋时期著 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下面让 我们一起来体会他诗中深厚的情感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观沧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培养语感(重点);激情朗诵(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你们见过大海吗?想到海边走走吗?180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金戈铁马、恰似少年,站在中国的东海边写下了颂海的不朽诗篇!那么,这位传奇的老人是谁?这首诗又写得怎么样?(背景整体特点。
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用近义替换的方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①“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②“若出其中”中的“若”改为“是或乃”好吗?③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三、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说明:可以说/读、可以写、可以演等;可以是一人展示,可以是多人同台展示,不拘一格)1、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席卷宇内,荡平诸 侯。惊天动地
实 写 写 景 虚 写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 包蕴万千的景象 统中国的抱负
是不是行路受阻 让诗人感到苦闷 茫然?
行路受阻
诗人用“冰塞川”、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 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 艰难;用“欲渡黄河”、 在日月旁经过后被 “将登太行”象征对某 商汤重用。 种理想的追求。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 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 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仍抱有希望。
二、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三、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 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 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zxxk
11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写餐具贵重
写酒菜佳美
“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极言友人送别的隆重
行 路 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找出诗句中的四个动词,并谈谈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 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 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 向远方驶去……
积极进取、乐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的人生态度
诗人的感情
欢乐 宴 苦闷 停
奋发 感 希望 想
失望 实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 2.象征手法——诗人用“冰塞川”、“雪满 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 的追求。 3.用典——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 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仍抱有希望。
六、课堂练习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 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行激励或劝勉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 有的句子 ,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路艰难 ,诗中具体体 现“行路难”( 照应题目 )的诗句: , 。
5、收集古诗词中表雄心壮志的句子。
古诗词中表雄心壮志的句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 调行路难,并且好像有很气愤的意思。
学科网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 , 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
3、标点符号,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叹行 路之难,后面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走进唐诗 感受诗人遇挫不馁的伟大人格
李白醉酒
行路难
(唐)李
白
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4年)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 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 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 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 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jié
dà n
sǒng zh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s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品析
诗句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内容 观海地点和目的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组卷网
古诗两首
观沧海
·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 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 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 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 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 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 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 能实现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