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课时教学设计1
《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

《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局面。
2.重点学习〝山野对歌〞以及本文的人物的人物描写。
3.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明及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学习〝山野对歌〞及人物描写。
课前预备:课前预习、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窗们知道我国少数民族英雄聚集最多的省份是哪一个吗?(云南)我们都知道少数民族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云南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官方歌唱活动简直浸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范围,他们心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传递知识。
明天就让我们随着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妙笔去参与一场〝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二、研习新课1.自读课文,熟习内容,思索一个效果: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写了哪三种不同方式的歌会?请用四个字的短语给每个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2.假设你作为一名游客离开了云南,依据课文的引见,你喜欢参与哪一种歌会?为什么?(要求结合相关语段内容回答)3.学习〝山野对歌〞。
① 团体熟读2-3自然段。
② 刚刚我们讲到了〝山野对歌〞的地点是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在为这一局部拟小标题时,可以采用地点加歌唱方式的方法,因此这一点在此前曾经讲到),那么〝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③〝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文中哪里说明了这一点?(不能,〝多〞字说明〝对调子〞少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也唱其他故事)④〝对调子〞采用什么方式?(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⑤〝对调子〞侧重于竞赛性质,比拼的是什么?(机智才干)⑥ 作者在这里重点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形(指名朗诵这一局部),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年轻妇女?(举措、外貌)经过作者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情特征?⑦ 作者在这个对歌局面中,侧重写的是什么?(唱歌人)有什么作用?(以人衬景,烘托愉快生动的局面,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云南歌会的相关词汇;(2)能够掌握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3)能够分析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2)通过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提高审美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云南歌会的魅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云南歌会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3. 云南歌会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4. 云南歌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5. 云南歌会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云南歌会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2. 教学难点: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保护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云南歌会的相关知识;2. 欣赏法:观看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4.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云南歌会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内容:讲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等知识;3. 欣赏环节:播放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等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4.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分享讨论成果;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云南歌会的实践活动,如学唱云南歌曲、舞蹈等;6. 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保护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云南歌会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学生对云南歌会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的认识和讨论参与度;4. 学生参与云南歌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云南的歌会》一文。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3)学会云南歌会中的几种基本唱法和表演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云南歌会的场景和特色。
(3)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云南歌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感,激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及课文朗读(1)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 第二课时:课文理解与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主线。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第三课时:表演技巧学习(1)教授云南歌会中的几种基本唱法和表演技巧。
(2)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表演。
(3)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展示,互相评价、学习。
4. 第四课时:实地考察与采访(1)安排学生实地考察云南歌会的现场,感受歌会的氛围。
(2)组织学生采访歌会参与者,了解云南歌会的传承和发展。
(3)回到课堂,分享考察和采访心得,讨论云南歌会的现状和未来。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三、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3. 学生在表演实践中的表现及团队协作能力。
4. 学生实地考察、采访的积极参与度和成果分享。
5.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对云南歌会的认识和反思。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云南歌会。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游历云南的歌会的所见所闻。
1.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3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课文主题。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歌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民间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游历云南的歌会的所见所闻。
1.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聊聊同学们对云南的印象,引出课题《云南的歌会》。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分析作者游历云南的歌会的所见所闻。
1.1分析歌会的场景描写,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2讲解歌会中的民间风情,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作者对云南的歌会的感悟。
2.1分析作者对歌会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2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堂互动1.让学生分为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并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描写方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云南的歌会的短文。
2.收集有关云南的歌会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三段,分析作者对云南的歌会的感悟。
1.1分析作者对歌会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2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音字形,并能学以致用(造句)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4、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学生充分预习,合作、探究,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美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精彩描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感受云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板书课题师: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本课。
(多媒体展示)(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1、指名朗读。
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师:示范朗读1—2段学生推荐学生朗读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朗读)2、朗读评价(师生评价指导:学习大家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和用词)3、多媒体展示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引经据典、滚瓜烂熟、别开生面等成语进行造句,全体学生对每个字词读三遍)三、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把握知趣。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我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中蕴含的浓郁民族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云南歌会中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的欣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习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成果。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和民族风情。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要点分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
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
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设计·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
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