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伤寒论》方治心悸5法

《伤寒论》方治心悸5法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其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于临床。
笔者将其归纳为5法,略述于后。
1 温复心阳法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之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前者为代表方。
本方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例1:郑某,男,35岁,干部,1994上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症好转,但近3天来觉恶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
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查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
证属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
处方:桂枝6 g,炙甘草、黄芪各10 g,白芍12 g,炒酸枣仁15 g,生龙骨(先煎)20 g,浮小麦、红枣各30 g,每天1剂,水煎服。
连服3剂后,汗止心悸亦止。
守上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2 温阳利水法本法以温阳气、利水湿的方法来温补肾阳,肾阳足而水湿得化,心悸自止。
常用方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
代表方为真武汤。
例2:钟某,男,45岁,因患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入院。
症见头面、四肢均浮肿,尤以下肢为甚,平卧困难,气促,心悸,四末冷,无汗,腹胀,口淡,胃纳差,时有呃逆,小便量少,24小时尿量为300 ml,色赤,大便烂而少,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查GLU14.54 mmol/L,BUN18.06 mmol/L,Cr335.9 μmol/L,CO2-CP20.8 mmol/L,TP56 g/L,A28 g/L,G28 g/L,A/G比值为1∶1,B超示有中等量腹水,X线全胸摄片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心悸是指患者感受到的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情况。
(心脏协会)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精神紧张、运动过度等。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心脏失常引起的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为核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
中医护理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丹参丹参被广泛用于治疗心悸症状。
它具有活血化瘀、调理心脏功能的作用。
可以选择丹参片或丹参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片或15毫升。
2.益心安益心安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可以安抚神经、平稳心脏搏动。
每天3次,每次2片。
3.延胡索延胡索具有舒张血管、缓解心悸的作用。
可以选择延胡索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0毫升。
除了上述几种中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医生还会根据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配和治疗。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
1.心包经针灸心包经的相关穴位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症状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神门穴、太渊穴等。
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针刺足三里可以调理心脏功能、缓解心悸。
每次针灸20分钟,每周2~3次。
除了上述穴位,针灸的穴位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其他与心脏相关的穴位。
按摩疗法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心脏周围的区域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悸症状。
1.心俞穴使用双手的指腹轻轻按摩心俞穴,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的作用。
每天早晚各按摩10分钟。
2.手心按摩用一只手的手心轻轻按摩另一只手的手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心脏功能。
每天多次,每次1~2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用力造成不适。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煎炸食品。
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镁等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
中医养生如何预防与治疗心悸

中医养生如何预防与治疗心悸心悸是指心脏搏动不规律或过快,使人感到心跳加速、不安害怕。
中医养生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失调、脾胃虚弱或肝火上升等原因导致。
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和运动等方面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与治疗心悸问题。
下面将从中草药调理、饮食调理和运动调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草药调理中医养生中,有一些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与治疗心悸。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草药:1. 大枣:大枣有补脾益气、安神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心悸。
2. 酸枣仁:酸枣仁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心悸。
3. 茯苓:茯苓有平和心神、安定情绪的功效,适用于肝火旺盛导致的心悸。
4. 丹参:丹参有活血化瘀、安抚心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
以上草药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或适当搭配使用,但最好在中医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草药的剂量和配伍的准确性,避免不良反应。
二、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预防与治疗心悸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适宜的食物:1. 鲜枣:鲜枣有滋补血液、养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改善心悸。
2. 黄豆:黄豆富含维生素B群和镁,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减轻心悸。
3. 猪心:猪心有温养心血、安抚心神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心悸。
4. 龙眼肉:龙眼肉具有补血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心悸症状。
此外,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心脏,加重心悸症状。
三、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悸问题。
以下是几种适宜的运动方式:1. 散步:每天散步30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悸。
2. 慢跑:慢跑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悸发生的几率。
3. 太极拳:太极拳以缓慢连贯的动作为主,可以平稳情绪,调节心脏功能。
4. 瑜伽:瑜伽的深呼吸和放松练习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减少心悸的发生。
在进行运动时,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引起心脏负担过重。
总之,中医养生提供了多种方法来预防与治疗心悸问题。
通过中草药调理、饮食调理和运动调理,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平衡气血,从而有效预防与治疗心悸症状。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通用)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心悸,又称心慌、心跳过速等,是指人体感到心脏搏动过缓、过速、不齐或有节律不整的症状。
心悸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药物副作用、心脏病等多种原因相关。
针对这一症状,经典方剂四神汤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心悸病症,被认为效果显著。
四神汤,是中医学中一种具有镇定安神作用的著名方剂。
它包括人参、茯苓、朱砂、甘草四味中药,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四神汤不仅能安抚悸动的心脏,还可以舒缓烦躁、改善失眠等心理症状,从而治疗心悸病症。
四神汤的配伍中,人参是主药,具有补气养血作用,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茯苓则具有利水消肿、安神益气等功效,能够舒缓心情;朱砂是化瘀药物,可以疏通心脉,舒展血脉;甘草则具有解毒、养心安神作用,能够调和方剂味道。
四药合用,相得益彰,互相协同作用,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心悸的病机是由于心气不足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
心气不足指心脏功能减退,心功能无法正常维持,导致心悸症状的出现;心火上炎则是指体内阳气过盛,造成心脏功能紊乱,引发心悸症状。
使用四神汤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心悸症状的目的。
四神汤的服用方法为口服,服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剂量用药。
一般情况下,每次服用4.5g,每日3次,煎服。
对于轻度心悸症状,服用1-2周即可见效;对于较重的症状,需要较长的用药周期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虽然四神汤在治疗心悸症状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在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由于四神汤属于中药方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调配和用药。
其次,部分患者可能对四神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应在使用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
最后,在服用四神汤期间,应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总之,心悸是一种让人心烦意乱的症状,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四神汤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方剂,可用于治疗心悸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的秘方

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的秘方心悸是指人在平静状态下感到心跳加速且明显强烈的一种症状,常伴有呼吸急促、身体有力量流失的感觉。
对于心悸这一问题,中医草药疗法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的秘方,可以帮助缓解心悸症状。
1. 苍术薏苡仁汤材料:苍术30克、白术15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煎煮至剩余一半的量,滤去渣滓,分两次服用。
药物功效:此汤可以健脾消食、调和脾胃之气,缓解心悸、虚弱等症状。
2. 丹参薄荷饮材料:丹参15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加入适量开水,浸泡10分钟后饮用。
药物功效:此饮品可以疏散心火、清暑降温,有助于缓解心悸、失眠、头晕等症状。
3. 龙胆泻肝丸材料:龙胆草3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青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制成胶囊或丸剂,每日三次,每次服用8粒。
药物功效:此丸剂可以清热解毒、泻肝胆,对于心悸、烦躁、口苦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4. 五味子养心汤材料:五味子10克、黄芪10克、麦冬10克、煅龙骨15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滓,分两次服用。
药物功效:此汤可以养血安神、益肾润肺,对于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除了以上提及的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均衡。
2.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焦虑,适当参加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3. 规律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4. 预防及时治疗其他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及时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草药疗法虽然有着相对安全和温和的特点,但仍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急性或慢性心脏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脏腑气血不足或阻滞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几位名老中医的诊治心悸经验。
名老中医李时中
李时中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李时中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不足或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
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补益为主,同时结合调理心脏功能。
以下是他常用的几个方剂:
1. 番泻叶调制汤:主要成分是番泻叶、人参、骨碎补等。
这个方剂可以起到补益心脏、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心脏功能衰竭引起的心悸。
3. 葛洪心肾活血丸:主要成分是葛洪心肾活血丸、丹参、桃仁等。
这个方剂可以活血化瘀、补益心脏,适用于心血瘀滞引起的心悸。
2. 茯苓泽泻汤: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等。
这个方剂可以利水渗湿、利尿通便、调和气血,适用于脾胃湿气引起的心悸。
心悸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来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通过补益心脏、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减轻心悸症状,恢复心脏功能的平衡。
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心悸还需要结合日常调理、注意饮食、合理运动等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医内科指导:心悸(痰火扰心)的治疗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温胆汤清热化痰。
全方使痰热去,心神安。
可加栀子、黄芩、全瓜蒌,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
可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镇心安神。
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火热伤阴者,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滋阴养液。
重症心悸时应予心电监护,中西药物综合抢救治疗,常用的中药抢救措施有:①脉率快速型心悸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用强心灵、福寿草总甙、万年青甙,缓慢静注。
②脉率缓慢型心悸可选用参附注射液或人参注射液缓慢静注或静脉滴注。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关于治疗心悸的经方。
1. 伤寒杂病论·心胸痹证方:
茯苓、白术各四两,半夏三两,制干姜二两,人参三两。
此方主治指标为“阳痿,阴痹,淋沥,心胸痹满”。
2. 金匮要略·败毒咳嗽上气篇方:
当归、白术、白芍各二两,甘草一两半。
此方主治指标为“喘急上气,腹胀食滞,面赤身热,或心下悸动”。
此外,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还提及了治疗“心下悸动”和“心
悸气短”等症状的药方,如桂枝加厚朴杏仁人参汤、归脾汤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方须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加减配方,切勿盲目使用。
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强烈的感受,常伴有气喘、胸闷、心慌、出冷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情绪压力、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对于心悸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针灸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神门、心俞等,以及肝经的太冲等。
2.草药治疗
中草药具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对于心悸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常用草药有茯苓、酸枣仁、丹参、百合等,可以通过煎煮成汤剂或制成颗粒剂服用。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心脾按摩、心俞穴按摩等。
可以辅助草药治疗或针灸治疗,增强疗效。
4.气功调理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平衡人体气血的方法。
心悸患者可以通过练习简单的气功动作,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来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心悸与心火旺盛有关,可以通过气功调理来降火。
5.饮食调理
中医饮食调理注重养生保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吃一些具有滋补作
用的食物来改善身体状况。
心悸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枸杞、龙眼、麦冬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
6.情绪调节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原因之一、心悸患者可以通过学
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等,来保持心情稳定,缓解症状。
在中医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的治疗过程需要一定的
时间,患者需要有耐心,并且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悸是以整体调理为基础的,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
阳来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
饮食调理和情绪调节等方法都可以作为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悸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