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方治心悸

合集下载

治疗心悸九法方剂总结(全程干货)

治疗心悸九法方剂总结(全程干货)

治疗心悸九法方剂总结(全程干货)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

临床上,经方治疗心悸,方简效速,分为几个症型,特此总结一下1:温补心阳临床上很多心悸患者都属于心阳虚,这个占比多,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之阳气,例如: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

症见: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口之上,即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悸,欲得按”。

同时,还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懈言等症。

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有时还会出现间歇脉。

治当甘温扶虚,补益心胸阳气,常用桂枝甘草汤:桂枝20g,炙甘草10g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若心阳不足,邪气内陷,症见胸闷、心悸、咳逆,兼有气短、项背不适等营卫不和之证,用桂枝去芍药汤补心阳、振胸阳、调营卫。

若病人“微恶寒者”,或手足冷,背恶寒,阳虚较著,则用桂去芍药加附子汤若上述阳虚心悸,兼见烦躁不安等症,乃是阳虚而心神不能潜敛,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6g,炙甘草6g,龙骨12g, 牡蛎12g。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若有心悸动,汗出恶寒,烦躁眠差,脉弦芤迟,舌淡胖苔薄白者,证属阳虚欲动则用二加龙骨牡蛎汤补阳潜阳,调和营卫:龙骨20g ,牡蛎30g,桂枝20g, 白芍20g,炙甘草8g,大枣12枚,生姜6g,附子10g,白薇10g。

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手足少阴阳气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茯苓12g,人参6g,炙甘草6g,附子12g,干姜6g。

本方用茯苓、人参补益心气,附子、干姜、炙草(即四逆汤)温扶肾阳。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展开全文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闹了半天,又是湿气惹祸本文理论依据:《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仲景临床中药学》、《经方方证要点》昨天,我给您写了张锡纯治疗心慌的方子,用于调治心血不足、神魂不安的患者。

我不知道您看过没有。

今天在这里,我再给您写一个。

只不过,这不是张锡纯的办法,而是张仲景的,两个人差了一千多年。

调治的思路,自然也完全不一样。

先来看这个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26岁,什么毛病呢?心下位置悸动不安,似跳非跳,似慌不慌,总之是感觉不安生,总感觉心跳不正常。

但这个情况也有改善的时候。

什么时候呢?就是大便拉稀、稍微腹泻的时候。

这个腹泻,隔三岔五来一回,然后心里面就安生了,但不久以后还是老样子。

这什么毛病啊?患者去过心内科,看是不是心脏不好,但是没查出来什么。

后来,此患找中医。

接待他的,是国内当代的中医经方大家。

医家这么一看,发现舌苔白滑,脉象弦。

而且腹部有振水之声。

再仔细一问,发现患者腹泻的时候,大便清水样,不臭。

看到这里,医家明白了,写了一张小方子——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结果,6剂之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再也没复发过。

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患者其实就是脾胃阳气不足,水湿之气停于心下胃脘所致。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这个患者,脾胃阳气不足,没有办法运化水湿之气,于是水湿化作痰饮。

水湿痰饮停在胃脘部位,犯于上,则形成了心中悸动不安之感。

犯于下,走于肠间,则体现为便溏、拉稀,清水样的便。

还有的,病邪犯溢于四肢,会导致浮肿。

腹部的振水声,就是水湿痰饮停聚的表现。

舌脉所体现的,也都是水饮之邪内聚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患者所谓的心慌、心悸、不安,说到底,还是水湿痰饮之邪作怪。

这种情况下,仲景的小配伍,茯苓、桂枝、生姜和炙甘草就比较科学。

它本名叫做茯苓甘草汤,基本配伍是茯苓6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9克。

其中,桂枝和生姜温阳行水,茯苓利水健脾,炙甘草固护中焦。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所留下来的《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

其中就包括治疗心悸的经方,下面我们将按照步骤来阐述这个经方的使用方法。

步骤一:确定病因,明确证型
在使用张仲景的治疗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辨证分析,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证型。

在张仲景的经典中,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确切地判断出患者的证型非常关键。

步骤二:制作药方
在确定了患者的证型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张仲景的经方制作药物。

治疗心悸的经方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茯苓杏仁甘草汤”、“五子衍宗丸”和“保和丸”。

其中,“茯苓杏仁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心悸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方剂,也比较容易制作。

步骤三:用药方法
使用药物的方法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经方使用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使用“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些药材配好,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约十五分钟,待药汁冷却后,再喝下。

步骤四:注意事项
在使用张仲景的治疗方法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在用药
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不要超量或减量使用药物;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来源,不要使用有问题的药材。

治疗心悸的经方是张仲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通过仔细的分析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在许多患者身上已经得到了证明。

当然在治疗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还需要在饮食上注意营养、调节情绪等。

总之,治疗疾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综合治疗。

心悸的中医经方治疗病案

心悸的中医经方治疗病案

心悸的中医经方治疗病案心悸主要指患者自觉的感到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的一组症状,西医所指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齐等等,都可经过中医辨证来治疗,今天继续分享一则医案患者王某某,农民,男,60岁。

2020年11月8日就诊。

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12年。

每遇人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心率每分钟40次,曾在西安市某医院治疗,医生建议安置心脏起搏器,因患者经济不宽裕,故没有安置,现患者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

观其舌淡嫩、苔白,切其脉沉迟无力。

辨证:脉沉迟为阴为寒,寒则血脉不温,阴霾用事,背为阳府,而虚其护,则心肺功能失其正常,故见胸满背寒之变。

为疏处方:附子,麻黄,细辛,红人参,麦冬,五味子服尽三剂,脉增至-息四至。

又服三剂,则心悸、气短、胸满、背寒等症消除,脉搏增至一息五至而愈。

(按语]心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临床治疗心脏病,不能局限于“心血管”的一个侧面,不能只见有心脏病,就用当归,川芎,丹参,活血理气药物,理当重视心阳不足,阴寒痹阻的病理变化。

心脏病出现心搏频率下降,脉来迟缓,心胸发满,后背寒冷,反映了心之阳气不足,阴寒之气充盛,得以乘其阳位。

本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

启用力大气雄厚的附子,直补离官心阳之虚,振奋心脏功能,为治本之道。

麻黄、细辛在附子的督促之下温经散寒,以扫长空之阴霾,温煦膻宫,复苏心肺气血之功能而为佐使。

生脉饮为《内外伤辨惑论》方,方中三药,一补,一清,一敛。

功专益气敛汗,养阴生津,善治热伤元气,气阴两伤,汗多体倦,气短口渴,久咳伤肺,心悸气短等症。

夲人在临床治疗心脏病的心动过缓,脉来迟涩,心悸气短,胸满背寒,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在兴奋心阳之余,以滋养心肺之阴。

两方合用,能起到颉颇与相互为用的作用,临床疗效极佳。

本文旨在科普中医学知识,文章中所提到的方剂及中药借物擅自服用,如有必要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如有更多咨询,请关注或留言,也可转发评论。

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的经方治疗

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的经方治疗

⼼慌胸闷、⽓短乏⼒,⼼悸的经⽅治疗55岁的黄先⽣2015年8⽉8⽇第⼀次来我这⾥就诊。

说⼼慌胸闷反复2年,来诊前曾在某院住院治疗,经西药治疗半⽉,效果不佳出院,慕名前来就诊。

除了有⼼慌、胸闷症状外,还有精神⾮常疲倦,总觉得很疲累,平素怕冷明显。

还可以看到他的⾆头胖⼤,⾆苔⽩厚。

诊脉:脉弦⽽⽆⼒。

查24h动态⼼电图显⽰:频发室性早搏(19895个)。

西医诊断:⼼律失常;中医诊断:⼼悸。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并⽤)这是少阴、太阴合病,夹饮,应当温阳化饮,于是开了真武汤合橘枳姜汤加减的⽅⼦:熟附⼦45g,⽩术30g,茯苓45g,法半夏20g,砂仁15g(打碎后下),薤⽩15g(后下),枳壳15g,陈⽪30g,⽣姜20g,4剂。

就诊5次,室性早搏消失2015年8⽉13⽇复诊,来诊时患者⾮常⾼兴,说服药后⼼慌胸闷有明显好转,精神也好了很多。

于是在前⽅的基础上调整:熟附⼦60g、法半夏25g、薤⽩20g,加⼲姜30g,继续服8剂。

2015年8⽉24⽇,第三次就诊。

⼼慌胸闷基本消失,各症状都改善很多,但仍有些⽓短乏⼒。

⼜在复诊的⽅⼦上加红参15g(炖服)、黄芪60g、煅龙⾻ 30g、煅牡蛎30g,服14剂。

2015年9⽉12⽇,第四次就诊。

胸闷⼼慌消失,⽓短乏⼒也好转,⼜在前⽅上调整:薤⽩15g,红参加⾄20g,黄芪加⼤⾄120g,6剂。

2015年9⽉30⽇,第五次就诊。

复查24h动态⼼电图,结果显⽰:室性早搏已经完全没有了。

患者平时有⾎压低,常头晕,现在⾎压也好转了。

前⽅再调整:熟附⼦45g、陈⽪15g、⼲姜25g、黄芪60g,去薤⽩,加⾚芍15g、桃仁10g,继续服⽤4剂巩固。

三个⽉后,黄先⽣因为其他原因就诊,经询问,没有再复发。

为何⽤真武汤加合橘枳姜汤黄先⽣⼼慌胸闷,精神疲倦甚,怕冷,⾆头胖⼤,⾆苔⽩厚,脉弦⽆⼒,⼀派少阴阳虚⽔饮之象,故⽅⽤真武汤加半夏、砂仁以温阳化饮。

⽅⼦中⼤剂量的附⼦可以温振颓阳,茯苓、半夏、砂仁、⽩术温阳健脾利⽔,合橘枳姜汤⾏⽓开郁,薤⽩通阳⾏⽓散结。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通用)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通用)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心悸,又称心慌、心跳过速等,是指人体感到心脏搏动过缓、过速、不齐或有节律不整的症状。

心悸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药物副作用、心脏病等多种原因相关。

针对这一症状,经典方剂四神汤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心悸病症,被认为效果显著。

四神汤,是中医学中一种具有镇定安神作用的著名方剂。

它包括人参、茯苓、朱砂、甘草四味中药,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四神汤不仅能安抚悸动的心脏,还可以舒缓烦躁、改善失眠等心理症状,从而治疗心悸病症。

四神汤的配伍中,人参是主药,具有补气养血作用,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茯苓则具有利水消肿、安神益气等功效,能够舒缓心情;朱砂是化瘀药物,可以疏通心脉,舒展血脉;甘草则具有解毒、养心安神作用,能够调和方剂味道。

四药合用,相得益彰,互相协同作用,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心悸的病机是由于心气不足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

心气不足指心脏功能减退,心功能无法正常维持,导致心悸症状的出现;心火上炎则是指体内阳气过盛,造成心脏功能紊乱,引发心悸症状。

使用四神汤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心悸症状的目的。

四神汤的服用方法为口服,服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剂量用药。

一般情况下,每次服用4.5g,每日3次,煎服。

对于轻度心悸症状,服用1-2周即可见效;对于较重的症状,需要较长的用药周期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虽然四神汤在治疗心悸症状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在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由于四神汤属于中药方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调配和用药。

其次,部分患者可能对四神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应在使用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

最后,在服用四神汤期间,应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总之,心悸是一种让人心烦意乱的症状,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四神汤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方剂,可用于治疗心悸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个治心悸的名方

一个治心悸的名方

一个治心悸的名方
【一个治心悸的名方——黄连温胆汤,可调治心律失常出现的心悸、心慌】
在不同的心律失常疾病中,我们经常遇到伴有心悸症状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证型就是痰热型。

《景岳全书》中也指出五脏病后生痰,主要在于脾肾。

脾之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内阻,脾之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心神不宁,则心悸生。

临床上根据心悸的不同类型,可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补熟多熟少,或是通补兼施等不同手段,具体药味药量也应视病机特点权衡而定。

不论何种原因,痰热型心悸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痰凝、气滞、火炽。

在一定条件下,痰热一旦形成,则会“痰随火升,火引痰行,上干心神,变生诸症”。

根据前人总结“治痰必降其火,治火必顺其气'的经验,黄连温胆汤合人化瘀药的运用恰好融合了清热、化痰、降气、活血、化瘀以及宁心安神的基本治疗原则。

用药:黄连、姜半夏、干竹茹、枳实、陈皮、丹参、甘草、北柴胡、黄芩、茯神、
汤中黄连清热解毒,泻心火、宁心神。

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之功
显著;佐以茯苓健脾利湿;
柴胡、黄连疏泄肝胆郁热,宁心神;竹茹清热化痰,清心除烦;积壳疏肝行气,祛痞化湿;甘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辅以丹参活血化瘀,药证相符,固然奏效。

运用经方辨治心悸体会

运用经方辨治心悸体会
紧 ,发 汗 则 动 经 , 身 为 振 振 摇 者 ,茯 苓 桂 枝 白术 甘 草 汤 主之 。 ”病机 为 阳虚水饮 。 2 . 4 黄 连 阿胶 汤 、 酸 枣 仁 汤 方 证 :适 用 于 心 悸 烦 , 夜 间 尤 甚 ,夜 寐 不 安 ,五 心 烦 热 ,腰 酸 耳 呜 , 盗 汗 自
阴病 ,始得 之 ,反发 热 ,脉沉 者 ,麻 黄 附子 细 辛 汤 主
之。 ” 病 机 为 心 肾 阳虚 。 2 . 3 苓 桂 术 甘 汤 、 真 武 汤 方 讧 :适 用 于 心 悸 而 有 窄 虚 感 ,每 因 劳 累 或 受 凉 后 加 重 , 伴 眩 晕 ,胸 脘 满 闷 ,
首 创 于汉 代 张 仲 景 之 《 伤寒论》 ,他 将 外 感 疾 病 演 变 过 程 中 的各 种证 候群 ,进 行 综 合分 析 ,归 纳疾 病 的病 变部 位 ,寒 热 趋 向 ,邪 正 盛 衰 ,经 后 人 临 床 运 用 发 现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外 感 病 的诊 治 ,对 内 伤 杂 病 的 论 治 ,也 同样 具有 指导 意义 。 心悸 由体 虚久 病 ,饮 食 劳倦 ,情 志 所伤 ,感 受 外 邪 ,药物 中毒 等原 因 ,导 致脏 腑 功 能 失 调 ,以 心 的气 血 阴 阳不 足 ,心 神失 养 ,或 气 滞 、痰 浊 、血 瘀 、水 饮 扰动 心 神 而 发 病 。病 位 在 心 ,与 脾 、。 肾、肝 、肺 有
浙江中医杂志 2 0 1 3年 l 2月 第 4 8 卷第 1 2期
运 用 经 方 辨 治心 悸 体会
王 悦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管理 学 院 浙江 杭 州 3 1 0 0 5 3
关 键 词 经 方 辨 证 论 治 三 辨 法 心 悸
心悸 病 证 名 最 早 出 自 《 伤寒论》 、 《 金 匮要 略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8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本方具温中建脾之效,脾胃为营卫气血化生之源,化源足则五脏 皆可得以濡养。故可用本方补益中气以治心脾不足之心中悸而烦者。 四、心肝血虚 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口燥咽干,或伴头晕,舌红,脉弦细。 治法: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方药:酸枣仁汤加减。本方养血调肝,安神定悸,清热除烦,适用于血虚失眠而致心悸 者。 五、心肾不交 症见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健忘,舌红,脉 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本方可滋水泻火,交通心肾,适于心烦失眠而有阴虚火旺,心 肾不交之症。 六、水饮凌心 症见心悸眩晕,胸脘痞闷,或伴恶心呕吐,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舌苔白腻水滑, 脉沉弦或沉细。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本方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用于脾阳不足,水饮 凌心之心悸症。若更见肾阳虚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畏寒肢冷,头眩身喟,振振欲 擗地等症,则可选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七、热扰心神 本症可为胆火扰心之心悸烦燥,口苦咽干,胸胁满闷,或伴便干腹胀,舌红苔黄,脉弦 数等。亦可表现为心中懊憔,虑烦不眠等热扰胸膈之证。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心烦不眠 者,则为阴虚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稳心,养阴除烦。
浅论经方治心悸
常钢 吉林市经开区常钢中医内科诊所132012
摘要心悸主要表现为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临床较为多见,仲景书中 亦多有论述。其病冈较多,且常有虚实夹杂者。笔者认为临证之时,应先辨六经、八纲,再 辨痰浊、血瘀、水饮、气郁等症,据证选择经方,视其病机,适当予以加减或合方,随证治 之,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方心悸
方药:胆火扰心者,可据症选用大、小柴胡汤加减。热扰胸膈者,可用栀子豉汤加减。
阴虚有热,水安,情绪不稳,甚则急躁易怒,或伴胸胁胀满,脘腹疼痛,手足不温,舌 淡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透达郁阳。 方药:四逆散加减。本方疏肝解郁,对肝郁气滞所致的心悸不安,情绪不稳,或伴有脾 虚之脘腹疼痛等症可临症加减使用。 临证加减 心悸之证,病因众多,临证加减需视其病因,或合方,或加味。若伴有血瘀者,可加丹 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或合用桂枝茯苓丸。若伴痰浊者,可加陈皮、半夏、茯苓、栝蒌 等化痰降浊或合用小陷胸汤。若惊悸不宁明显者,可加重镇之龙骨、牡蛎、磁石等品。总之, 选方用药,需视病机,随证治之。 总结 心悸之证,病因较多,但亦不外虚实两端,且常有虚实夹杂者。临证之时,先辨六经、 八纲,再辨痰浊、血瘀、水饮、气郁等症。据证选择经方,并可适当加减或合方,实为治疗
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葛根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液。芩、连合用,苦寒清热, 坚阴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伍,能外解表热,内清里热。 体会:
喘证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首先抓住其主症,结合兼
症辨别病性,施以相应的治疗。如无汗而喘的风寒表实证(35条),治宜麻黄汤;表寒内饮, 寒饮射肺证(40、41条),治宜小青龙汤;汗出而喘,邪热壅肺证(63、162条),治宜麻黄 杏仁甘草石膏汤;有汗而喘的风寒表虚证(18、43条),治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喘而汗出, 热迫大肠的里热证(34条),治宜葛根黄苓黄连汤。 (参考文献从略)
心悸之良法,方证对应,则疗效显著。
139
浅论经方治心悸
作者: 作者单位: 常钢 吉林市经开区常钢中医内科诊所 132012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310265.aspx
心悸之证,以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等症状为主。且常伴有气短、胸闷、 眩晕、失眠多梦、烦燥不安等。临床较为多见,仲景_节中亦多有论述。笔者试从经方中归纳 总结,加以鉴别,以使临证之时,可以得心应手,方证相应。 分证论治 一、心阳不振 本症心悸喜按,甚至惊惕不安,胸闷胸痛,舌质淡,舌苔白,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 方药:可选用桂枝甘草汤以温通心阳。若心悸较甚,伴有惊惕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 骨牡蛎汤以重镇安神。若更兼惊怍不宁,卧起不安者,则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 逆汤补益心阳,镇惊安神。 二、阴阳两虚 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欠眠,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沉细 或结代。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本方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剂,适于阴阳两虚,心脏失养所致 的心悸乏力,虚赢少气之症。 三、心脾不足 症见心悸心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建中补脾,调和气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