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化学概念与原理1.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类别分为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和无机化合物。
原子结构1.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复分解反应2.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合成反应(或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化学键1.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主要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主要存在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分子中。
有机化学基础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
2.有机物的性质–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
–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
–有机物的化学反应往往伴有副反应。
溶液与浓度1.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 = 100% ]–摩尔浓度:[ = ]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表示–( + )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原子个数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酸碱盐1.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3.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气体与状态变化1.气体的性质–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物质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2.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是认识物质本质和探索物质规律的基础。
(三)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1.摩尔是化学计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量,与数量单位(如个、克等)有区别。
2.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质量变化和分子数变化的过程,化学计量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数量关系。
3.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定律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定律。
(四)物质的纯净性1.纯净物质是指组成纯净物质的各种微观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具有确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的物质。
2.杂质是指混合在物质中的其他物质,会改变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等。
3.分离纯净物质和杂质的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结晶法等。
二、常见的物质(一)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通过元素符号或元素名称表示。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化合而成的纯净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式或化合物名称表示。
(二)气体1.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的物质。
2.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等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气体状态方程等公式表示。
3.重要的气体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与生活和工业密切相关。
(三)溶液1.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物质的介质。
2.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3.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三、化学反应及其分类(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一、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食物腐败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将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温度最高;内焰较暗;焰心最暗,温度最低。
-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的现象: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因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步骤:- 收集两瓶空气(可用排水法或直接在集气瓶中收集),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 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在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得更快,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超详)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 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H2SO4==2H+ + SO4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Na2SO4==2Na+ + SO42BaCl2==Ba2+ + 2Cl -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化学符号:元素的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O代表氧。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2.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氮等,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元素可以结合形成化合物,如水(H2O)。
4. 酸碱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第四章:气体的性质1. 气体的分类:根据化学性质,气体可以分为惰性气体、氧气、酸气等。
2.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 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水置换法、向上排空气法等。
4.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第五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极好的溶剂,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第六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硬度、熔点、沸点等。
最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最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元素: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物质的状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会随容器变化。
- 气态: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受压会减小体积,降温会液化。
3. 原子与分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条件。
5.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平衡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相等的化学方程式。
6. 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在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7. 能量守恒定律- 内容:能量既不会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1. 元素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 分为周期(行)和族(列)。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 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导电,易与金属反应形成化合物。
-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间的键角和键长决定。
-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用于预测分子的形状和极性。
四、酸碱与盐1. 酸- 定义: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2. 碱- 定义: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必背知识点(精华)

初中化学全册必背知识点一、化学用语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非金属: O氧 H氢 N氮 Cl氯 C碳 P磷 S硫金属: 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Cu铜 Hg汞 Ag银 Mn锰 Ba钡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硫酸根铵根OH- NO3- CO32- SO4 2- NH4+2、(1) 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三铝四硅五氮磷,单质零价要记清。
(2) 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 2KMnO4===K2MnO4+MnO2+O2↑(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 2H2O2 ===2H2O+O2↑(3) 实验室制取氧气三: 2KClO3===2KCl+3O2↑(4)实验室制法CO2: CaCO3+2HCl==CaCl2+H2O+CO2↑(5)实验室制取氢气: Zn+H2SO4==ZnSO4+H2↑ Zn + 2HCl= ZnCl2 +H2↑(6)电解水制取氢气: 2H2O===2H2↑+O2↑(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Fe与盐、酸反应都生成的是+2价亚铁离子)(8)炼铁原理: 3CO+Fe2O3===2Fe+3CO2 (Fe2O3与酸反应生成的是+3价铁离子)(9)熟灰水[Ca(OH)2 ]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 ===CaO+CO2↑二.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1、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2、红色固体:Cu、Fe2O3、红磷▲硫磺:淡黄色▲绿色:碱式碳酸铜(铜锈,俗称铜绿)3、溶液的颜色: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元素氢氯钠钾银,二价元素氧钙锌钡镁,三价金属元素铝和铁;可变化合价也不难,二,四碳硅,三五氮磷,二,四,六硫全齐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正氧负氢,正一负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