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设计分析1.设计理念:《课标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两个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实现学生个性得到最大发展。
本节课借助中心法则的发展,充分实现这两个原则,通过基因通过控制酶或蛋白质来控制性状,充分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知道基因表达的本质,是对第4章前两节内容的总结和深化。
同时也与第1章遗传定律联系起来,使基因决定性状的本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能力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试验的设计原则、自主探究、推理判断的能力,经过两年得锻炼,对于新模式已经比较熟悉,这是开展这节课的最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绘制中心法则。
2.掌握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方式,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的探究仍未完结。
2.体验基因与环境对性状的影响,构建健康生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中心法则的探究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难点:运用实例说明基因与基因、基因与产物、基因与环境对性状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用具ppt幻灯片七、教学过程课堂复习方案过程设计教学程序(要素)教师活动期望的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为什么蛋白质如何承担生命活动?共同回顾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回顾蛋白质具体作用……复习整合旧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一、中心法则的探究1.资料分析2.中心法则设问:这幅图呈现了什么内容?1.提出问题:(1).你能根据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画一张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流程图吗?(2).我们还学什么过程?PPT呈现:2.阅读P69资料分析,并补充上述法则资料1说明了什么?资料2说明了什么?该过程需要什么酶?资料3说明了什么?(补充疯牛病增殖过程,强调不是正真复制,但仍遵循中心法则)PPT呈现:3.设问:遗传信息还可能存在哪些传递途径?请用箭头标出。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指导思想: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景下获得知识,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前几节课学习过程中,对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基因、性状等概念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可以与之建构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在“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模型建构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有关“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感兴趣,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因此,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完成该部分内容的教学。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四章第二节,之前教材已经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就“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等问题上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接下来本章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本节课在本章第1节的《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上对基因如何控制性状展开分析,与教材之前的知识内容层层递进,并为解释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本节在教材体系上起到了结构桥梁的作用。
本节在内容上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其中“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教材首先介绍了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内容,然后安排了一则资料分析,意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一、知识结构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二、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⑵中心法则。
[解决方法]⑴由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⑵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心法则。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决方法]运用教材中的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存在两种情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举例、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七、学生活动1、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2、学生总结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3、让学生分析资料,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问题探讨设疑:为什么同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片和浸在水中的叶片细胞基因组成是一样的,而表现型(性状)为什么不一样?(引出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基因是怎样影响生物体的性状的?(引出本节内容重点)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运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实例结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出基因是如何控制这些性状的。
这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运用囊性纤维病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请学生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3、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设疑: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的?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DNA;也可以从DNA→RNA。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的最后一部分,是对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
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
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
本节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一分子水平上的研究,通过多媒体将静转变成动,将肉眼看不到转变成直观的动画,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想象、大胆创新、互助互研的学习时空,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在全面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能应用本节的知识原理解析相关生物学现象,提高综合分析及解题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性状的实质。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
(2)辨析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介绍和我国在生物的遗传方面的主要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科学事业的热情,培养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合作和评价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1课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 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
2、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 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 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 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 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二、教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是人教版《必修 2 遗传与进化》第 4 章第2节,之前教材已在第2章和第 3 章就“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上作了详细阐述和分析, 接下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即第4章对基因的表达问题进行研究。
本章第一节着重探讨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问题, 紧接着第二节就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性状展开分析, 与教材之前知识内容层层推进,从微观到宏观, 解释了生物体多样性的内在原因,而教材第1、2 两章又恰恰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分析了遗传现象到控制因素的过程,本节与之相呼应; 并为解释第 5 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 故可见本节内容不仅在教材体系上起到了“结构桥梁”的作用, 并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1、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 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
2、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 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 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 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 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基因对性状的控制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
2、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2、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师:罂粟,它的花朵娇艳欲滴,但果实却可能给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与痛苦。
为了得到观赏用罂粟,科学家目前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去除某种吗啡合成酶基因,可以使罂粟不生成某种吗啡合成酶,阻断吗啡的合成途径,获得“安全的”罂粟植株。
为什么使用基因敲除技术能实现这种转变?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首先,什么是基因?生: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讲授】基因师:基因具有什么功能?生: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即传递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分子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即表达遗传信息(基因的表达)。
【活动】小任务1师:(小任务1)请根据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绘制流程图,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生:纸上作答师:略,这位同学刚书写的是DNA复制和基因表达有关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这也是一位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的揭示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中心法则。
生物界是否还有其它遗传信息传递途径呢?【活动】小任务2(小任务2)阅读P69 “资料分析”--中心法则的发展归纳。
资料1得出什么结论?生:RNA和DNA一样, 能进行自我复制师:资料2得出什么结论?生:遗传信息能反过来从RNA流向DNA师:资料3得出什么结论?生:遗传信息也有可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活动】小任务3师:(小任务3)根据以上讨论结果,修改以下中心法则图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和地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的最后一部分,是对DNA的结构知识的具体应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二、基因、蛋白质和现状的关系。
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
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互动,能够解释中心法则。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图像,能够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解释中心法则;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资料中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遗传现象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了解中心法则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资料分析和学习,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1、解释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必修一已掌握了氨基酸到蛋白质的过程,知道一切生命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前一节课刚学习了基因到蛋白质的过程,知道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了蛋白质。
在遗传学中又学习了性状的相关知识,在细胞呼吸知识中又学习了代谢就是化学反应,酶控制和催化化学反应。
以前所做的一些习题中已经渗透了酶可以通过控制化学反应而控制性状的观点,有了以上的这些知识基础,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本节知识,因此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但是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性状毕竟是一个抽象的、微观的过程。
所以教师必须适时给予引导和梳理。
五、指导思想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主动的学。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基因与性状的定义。
2. 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定义,解释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生物实例为例,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动画的课件,生动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 生物实例:准备相关生物实例,用于讲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定义,讲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生物实例为例,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述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的最后一部分,是对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
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
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性状的实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
(2)辨析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介绍和我国在生物的遗传方面的主要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科学事业的热情,培养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合作和评价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