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渗透膜制备的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Reverse Osmosis,RO)是一种利用压力差驱动溶质逆向渗透的分离技术。
该技术可以通过压力使溶液中的溶质逆向渗透通过半透膜而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正渗透膜由多层聚酯薄膜和纳米孔膜组成,孔径范围通常在纳米级别,能够有效阻隔
大部分分子和离子,从而实现溶质的分离。
与传统的膜分离技术相比,正渗透膜具有较高
的截留率和通量,能够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海水淡化、化工、食品饮料等领域。
近年来,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其高效、能源消耗低
的特点,正渗透膜广泛应用于城市供水、工业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
通过正渗透膜
分离技术处理的水具有高纯度、低残留盐分等优点,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还在化工、食品饮料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在制药工业中,正渗透膜
可以用于分离和提纯药物原料、制备高纯度药物等;在食品饮料领域,正渗透膜可以用于
果汁浓缩、乳品分离等过程中。
近年来,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性能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一方面,研究
人员通过改变膜材料、孔径和结构等方面的设计优化,提高了正渗透膜的分离效率和通量。
研究人员还探索了正渗透膜与其他分离技术的结合应用,如正渗透膜与电渗析、气体吸收
等技术的结合应用,进一步拓宽了正渗透膜在分离领域的应用范围。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
该技术通过半透膜对不同物质或溶液的分离作用,实现了对复杂混合体系的有效分离和提纯,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就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应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详细探讨。
一、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正渗透膜是一种半透膜,其特殊的孔径结构可以使得其对不同分子大小和极性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渗透率。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利用正渗透膜对原始液体进行分离,可以实现对混合物中不同分子大小和极性的物质进行有效分离和提纯。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渗透、截留和浓缩三个过程。
渗透过程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的溶质通过正渗透膜的孔隙进入膜的另一侧,从而实现对不同分子大小和极性物质的分离。
截留过程是指正渗透膜对分子大小和极性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截留能力,从而实现对混合溶液中不同成分的有效分离。
浓缩过程则是指通过正渗透膜对截留溶液进行浓缩,提高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有效提纯。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在化工领域,正渗透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物的分离提纯、溶剂的回收利用等方面。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实现对废水中有机物的有效分离和回收利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生物工程领域,正渗透膜分离技术被应用于生物制药、生物酶工程等方面,可以实现对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的提纯和浓缩,为生物制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环境保护领域,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可以对污水进行处理,实现对水质的有效提升,同时可以对稀有金属等资源进行有效回收。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还被应用于食品加工、药物制备、微型化工装置等领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目前,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离技术,在生物医学、制药、食品等领域得到
广泛应用。
该技术基于溶剂和非溶剂之间的选择性透过性差异,利用半透膜(通常是聚合
物膜)将水和其他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开来。
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中,水是选择性透过膜的
溶剂,而其他溶质则是非溶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物质分离、净
化和浓缩方面,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
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分离效率,并且可
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物质。
目前,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
1. 生物医学领域: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分离和纯化生物材料的重要方法,如分离和
纯化蛋白质、DNA和RNA等。
同时,正渗透膜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纳米级别的细胞分离,
对提高细胞分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制药领域: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药物的纯化、浓缩和分离等。
目前,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已经成为制药工业的主要技术之一,具有非常重
要的经济意义。
3. 食品领域: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提取和浓缩
不同的食物成分和添加剂,如果汁、乳制品和调味品等。
总的来说,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生物、医学、制药和
食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也将不断地得到
改进和完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的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和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正渗透膜的原理和制备方法,然后详细探讨了正渗透膜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分析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潜力,对环境保护和健康医疗领域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研究、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生物医药、制备方法、发展前景、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半透膜将不同溶质或溶剂分离开来的技术。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背景介绍部分将探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解决水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出现填补了传统分离技术在高效、节能和环保方面的不足,为解决水资源应用和再生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和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正渗透膜分离技术背景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1.2 研究意义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正渗透膜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和生物医药领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可以提高膜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推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解决相关领域的难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深入研究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膜分离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渗透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探讨了正渗透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在引言中,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正渗透膜的原理与特点、在脱盐水处理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正渗透膜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探讨了正渗透膜在水处理领域的前景,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正渗透膜在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材料研究将推动正渗透膜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在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正渗透膜、水处理、研究进展、脱盐、污水处理、材料、发展趋势、前景、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正渗透膜(Forward Osmosis Membrane,简称FO膜)是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其在水处理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FO膜通过一定的渗透压驱动水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侧通过膜向高浓度的溶液侧移动,从而实现对水的分离和纯化。
FO膜具有高盐排除率、低能耗、结构简单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型膜分离技术。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正渗透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脱盐水处理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正渗透膜在脱盐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减轻水资源的压力,保护环境。
通过研究正渗透膜材料的性能和研发新型膜材料,可以提高正渗透膜的脱盐效率和抗污染能力,进一步推动正渗透膜技术的发展。
深入研究正渗透膜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促进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未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2. 正文2.1 正渗透膜的原理与特点正渗透膜是一种利用半透膜进行分离的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正渗透膜的原理是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性渗透性,将水分子从盐分子或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水的净化或脱盐。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是一种常用的膜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半透膜对溶质和水分子进行选择性分离,使透过膜的水量大于或等于溶质的透过量,从而实现水的纯化和浓缩。
正渗透膜分离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近年来,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结构材料、分离机理、膜制备和膜性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在结构材料方面,为了实现高通量、高抗污性和低能耗的分离效果,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新型膜材料,如微孔网络复合膜、含有正电荷、负电荷、亲水性和疏水性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膜材料。
这些膜材料的应用可以大大拓展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效果。
其次,在分离机理方面,正渗透膜的分离机理已经逐渐明确,主要包括自由水分子透过和特定的溶质-膜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也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溶质对正渗透膜的分离过程的影响机制。
此外,学者们还发现,在高浓度溶液的正渗透过程中,必须采取正确的维持膜的性能和水质量的方法,如增加压力和温度等。
第三,在膜制备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膜制备方法,以改善膜的性能和寿命。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湿法、干法和组合法。
例如,湿法膜制备方法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支撑层和分离层,而干法膜制备方法则可以制备高精度的膜孔和分子筛膜,从而提高膜的通量和分离效率。
总之,正渗透膜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新的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正渗透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正渗透膜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重点阐述了该技术在海水脱盐、废水处理和回用两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由于正渗透膜技术具有低能耗、低膜污和高水质的显著优点,因此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但是理想驱动液的选择和膜制备将是影响其在实际工程应用的最关键技术。
标签:正渗透膜技术;海水脱盐;废水处理回用膜分离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海水脱盐、废水处理和回用以及饮用水净化等方面,目前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纳滤(NF)、反渗透(RO)和电渗析(ED),这些膜技术利用泵提供的外压力作为驱动压力,将物料进行分离。
而正向渗透(Forward Osmosis,FO)技术则利用渗透压作为驱动压力,不需要外加压力即可进行物料分离。
与RO等膜分离技术相比,FO技术具有低能耗、低膜污染和高截留率等优点,FO技术的潜在应用价值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成为水处理和膜技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1 正渗透膜技术介绍1.1 正渗透膜技术原理正渗透是指水通过有选择性的半透膜,从高化学势(低浓度)溶液一侧传递到低化学势(高浓度)溶液一侧,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正渗透的驱动力来自膜两侧溶剂的化学势差或者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1],而不是液体压力,这与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是有所区别,也决定了技术特点与压力驱动膜不同。
如图1给出了反渗透(RO)、正渗透(FO)和压力延缓渗透过程(Pressure Retarded Osmosis,PRO)的基本原理[1],在半透膜两侧分别是原料液(Feed Solution,FS)和驱动液(Draw Solution,DS),DS能提供高渗透压,本示意图中DS是浓盐水(Brine),在无外加压力△P时,在渗透压△π作用下,水从低浓度的FS透过半透膜流向高浓度的DS,FS中大多数溶质分子和离子被截留下来,高浓度的DS逐渐被稀释;对于反渗透,在DS侧施加压力△P,并且对△π△P 时,所施加外力不足以抵抗渗透压,水仍会从FS流向DS,这样利用渗透压差就可以对外输出做功,从而获得能量,此工艺过程为压力延缓渗透过程(PRO),通常将此过程也称为正渗透过程[2]。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朱林许成凯吕航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年第19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废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亟待解决。
正渗透技术以溶液两侧渗透压差为驱动力,与传统的压力驱动的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相比,具有低压、低能耗等特点。
文章对正渗透技术与反渗透技术进行了对比,阐述了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制备方向,总结了目前正渗透汲取液的种类与优缺点,综述了正渗透技术的应用领域,并对该项技术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正渗透;反渗透;汲取液;水通量中图分类号:TQ0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19-0050-0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pollution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and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which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positive osmosis technology is driven by the osmotic pressure differ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solu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ressure-driven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e positive osmosis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ressure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is paper, the positive osmosis technology and reverse osmosis technology are compared, the research and preparation direction of positive osmosis membrane materials is expounded, the typ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ositive osmosis extraction solution are summarized, 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s of positive osmosis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is technology is prospected.Keywords: positive osmosis; reverse osmosis; absorption; water flux1 概述美國EPA公布的水资源分布显示:尽管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但只有2.5%的淡水能够供人类活动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渗透膜制备的研究进展作者:张小月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2期[摘要]自二十世纪,正渗透便由于其节约能源的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对正渗透技术进行研究,期望更完善正渗透技术,将其应用于水处理。
正渗透处理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经济简单[1]、耐污染[2]、高回收率[3]等特点,然而汲取液的选择[4]、浓差极化现象[5]等都会对正渗透膜性能产生影响。
基于此,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近年来正渗透技术在膜制备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发现目前研究者们主要是通过改进制膜材料、共混改性、界面聚合、改善膜结构的方法对正渗透膜改性,且每种方法都各有优劣,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正渗透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正渗透共混改性界面聚合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9-02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为了实现能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协调,正渗透技术凭借其节约能源的优势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正渗透技术具有能耗低、水回收率高、膜污染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海水脱盐[6]、废水再生[7]、纯水及超纯水制备、食品加工及医药行业等。
同时,正渗透技术也可用于处理油砂尾矿水[8]、脱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例如钴离子[9]等。
在某些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地区,正渗透技术凭借其低成本、低能耗、低化学药剂使用等特点被广泛使用。
但是,正渗透膜本身也有很多限制因素:膜污染、内浓差极化、膜的孔隙率[10]以及机械强度等都会影响正渗透技术的性能。
基于此,研究者们不断对正渗透技术改进,对正渗透膜进行改性或改变正渗透技术的使用时用到的汲取液,希望大幅度提高正渗透技术的可应用性。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正渗透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正渗透膜改性方法,展望了正渗透膜的研究方向和前景,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正渗透膜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2、正渗透膜改性正渗透技术比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过滤方式有很多独有的特点,但是在正渗透膜的商业化应用中,正渗透技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不断对正渗透技术进行改进。
目前,主要的正渗透膜改性技术包括选择不同的铸膜材料、共混改性、界面聚合以及对基膜增加筛网或无纺布。
2.1、不同的铸膜材料2.1.1、有机材料目前,主要的制备正渗透膜的有机材料包括三醋酸纤维素(CTA)、聚砜(PSF)、聚醚砜(PES)、聚苯并咪唑(PBI)等。
三醋酸纤维素[11]具有高耐氯性、低污染、低成本、高亲水性、高水通量和高截留率等特点;聚砜材料具有韧性好、材料稳定、耐酸碱、耐氧化的特点;聚醚砜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耐高温等特性;而聚苯并咪唑[12]则有强大的机械强度、优良的稳定性等特点。
以上材料均被作为正渗透膜的基本制备材料,但由于膜污染、内浓差极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正渗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中,各种已知材料的膜仍有一定缺陷。
因此,各国学者仍然在不断寻找新的材料制作正渗透膜。
2.1.2、仿生材料随着正渗透技术的发展,一些正渗透技术方面的问题被相继提出来,例如如何去除痕量的有机物。
基于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制造仿生膜,类比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制造出具有高选择性的仿生膜,从而提升正渗透膜的性能。
目前的仿生膜主要是水通道蛋白膜,ReyhanSengur[13]等利用水通道蛋白Z蛋白和碳纳米管构建油脂双分子层的仿生膜,研究表明该膜在污染控制方面较其他膜有显著优势;同时,HongleiWang等通过研究发现,水通道蛋白膜在海水脱盐过程中具有高水通量和高截盐率的潜力[14],同时,在水通道蛋白膜中嵌入囊泡,能进一步增强膜的性能;另外HongleiWang等也提到仿生膜本身质地较脆弱,不过可以通过涂层的方式对这种膜稳定,提高其机械性能[15]。
另HenrikT.Madsen等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膜对去除痕量有机物有着显著作用[16],由于其运输机制与普通正渗透膜的差异,水通道蛋白膜对痕量有机物的去除能力高达97%,因此,可以继续研究生物膜的性能,将生物膜特性应用于正渗透技术,提高膜的性能。
由于生物膜具有无可比拟的性能,合理的结合生物技术与正渗透技术将会是未来正渗透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2.2、共混改性基于膜材料的发展,共混改性是对正渗透膜改性的又一良好方法。
在铸膜液中加入改性粒子,充分搅拌后再制膜,得到的正渗透膜的性能会有良好提升。
由于得到的正渗透膜结合了改性粒子和铸膜材料的特点,正渗透膜的性能能在某一特定的方面或几方面有所突破。
因此,根据正渗透膜的缺点,再选择对应能改善这方面性能的粒子,使正渗透膜的性能提高。
目前,主要的共混改性的粒子可以分为无机粒子,有机粒子和混合粒子。
需要注意的是,改性粒子的浓度对正渗透膜的性能也会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在制备铸膜夜的时候需先做对比实验确定改性粒子在什么浓度下的正渗透膜的性能能在需要的方面提升。
2.2.1、无机粒子为了提升正渗透膜的机械强度,提高其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性能,一些学者和公司尝试着在铸膜液中加入一些合成的无机粒子改善膜性能。
自Mobil公司合成M41S系列介孔分子筛以来,越来越多的合成无机粒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17]:MCM-48二氧化硅纳米球形颗粒[18],可增强膜的亲水性,增大膜的孔隙率,增加水通量,同时反盐量增加很少;沸石[19]具有多孔性,在正渗透铸膜材料中加入沸石能使膜的渗透性提高,提高膜的水通量;纳米氧化石墨烯能够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和渗透性能[20],同时也能提高膜的机械性能和亲水性。
此外,被应用于正渗透技术的无机粒子还有很多,勃姆石、碳纳米纤维、氧化锌等也都被尝试应用于正渗透膜中,各种粒子均有各自的优点,不过还应考虑实际情况,综合改性粒子特点,综合提升正渗透膜性能。
2.2.2、有机粒子一些有机粒子的加入也能改变正渗透膜的性能:在聚醚砜中加入磺化聚醚醚酮[21],膜的孔隙率和亲水性能够显著提高,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有机溶剂浸泡造成的损害;在聚砜膜中加入聚乙醇或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22],能够缓解膜的内浓差极化现象。
除此之外被作为共混材料的有机粒子还有很多,不过更多的是通过接枝的方法改善铸膜材料或通过界面聚合的方法在正渗透膜基膜表面复合有机层,进而改善正渗透膜的性能。
2.2.3、二元混合剂和杂化粒子除了有机粒子、无机粒子,很多杂化粒子、混合粒子也被制造出来对正渗透膜改性,这些杂化粒子、混合粒子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膜进行改性,提高膜的性能。
通过接枝的方式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TiO2[23],可使膜的水通量和截盐率得到大幅提升;乙酸-乳酸(AA-LA),乙酸-马来酸(AA-MA),氯化锌-乳酸(ZnCl2-LA)三种二元添加剂的实验[24]显示,这几种二元添加剂能比单一添加剂更显著提高水通量,且截盐率不显著降低。
通过几种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权衡效应,使膜的性能得到大大提高。
因为合适的二元添加剂,能够通过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权衡效应,对膜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的性能进行提升。
因此,在将来我们可以对多元混合剂进行研究,通过多元混合剂对正渗透膜性能进行突破,提高正渗透技术的适用性。
2.3、界面聚合对于非对称膜和基膜,可以用以上办法进行改性,另外研究者们又研究出TFC膜。
TFC 膜由致密皮层和多孔支撑层构成,并且可以通过分别对多孔支撑层和致密皮层优化的方法提升膜的性能。
目前的支撑层主要通过相分离方法制得,主要成分是聚砜或聚醚砜;界面聚合的反应一般是用间苯二胺和1,3,5—苯三甲酰氯的反应。
TFC膜的孔隙率高,水通量也很高,并且机械性能较好,但内浓差极化对这种膜的影响较大。
目前TFC膜应用很多,在接下来可以对这类膜进行研究,对其支撑层及致密皮层分别改性,提高可应用性。
2.4、改善膜结构由于正渗透膜的机械性能不太好,为了强化正渗透膜的机械性能,研究者们在制作正渗透膜时在其基膜底部添加了筛网或无纺布。
这种做法能明显提高膜的机械强度,但是带来了膜的内浓差极化问题加重,水通量降低等问题。
也许可以制造可透水的材料来增强性能。
3、展望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人均不足,在以后,水资源更会成为限制我国发展的主要性因素;同时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严重,因此如何更少的治理污水,与我们的发展息息相关。
近几年,正渗透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正渗透膜改性技术不断发展,仿生膜也被引入正渗透技术。
生物膜具有特异性的选择透过性,故仿生膜的使用是正渗透膜的一大进步。
正渗透技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尽可能的将正渗透技术用了商业化,不断对正渗透材料进行改进,寻求新的能够大幅提高正渗透膜性能的材料或杂化粒子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此同时,仿生技术与正渗透技术的结合也是一大发展方向。
相信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正渗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1] 刘彩虹.正渗透工艺特性及膜污染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2] 马岩红,丁昀,杨庆,李鹏. 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4,(12):3299-3303.[3] 王亚琴.高性能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4] (Madhumala, M, Moulik, S?, Sankarshana, T, et al. Forward-osmosis-aided concentration of fructose sugar through hydrophilized polyamide membrane: Molecular modeling and economic estim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7, 134(13)[5] 李洁,王军,白羽,侯得印,栾兆坤. 温度对正渗透工艺性能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14,(10):4168-4174.[6] Ngai Yin Yip, Alberto Tiraferri, William A. Phillip, et al. High Performance Thin-Film Composite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J]. Environ. Sci. Technol. 2010, 44, 3812–3818[7] Jincai Su ,Sui Zhang ,Ming Ming Ling .Forward osmos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supply of clean water [J] .Clean Techn Environ Policy 2012,14: 507-511[8] Shu Zhu,Mingyu Li,Mohamed Gamal El-Din.Forward Osmosis as an approach to manage oil sands tailings water and on-site basel depressurization water[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7,327 18–27[9] Xiaojing Liu, Jinling Wu, Chun Liu, et al.Removal of cobalt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forward osmosis[J].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7,177 8–20.[10] 王波,文湘华,申博,等.正渗透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 9): 3118-3126[11] 解利昕,辛婧,解奥.三乙酸纤维素正渗透膜的制备与性能[J].化工进展,2014(10):2700-2706.[12] Wang K Y,Chung T S,Qin J J.Polybenzimidazole (PBI)nanofiltration hollow fiber membranes applied in forward osmosis process[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7,300(1):6-12.[13] Reyhan Sengur, Sevcan Aydin, Turker Turken,et al.Biomimetic Approaches for Membrane Technologies[J].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REVIEWS?2016,45(2)122-140[14] Honglei Wang , Tai- Shung Chung , Yen Wah Tong. Study on water transport through a mechanically robust Aquaporin Z biomimetic membrane [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3,445 47-52.[15] Hong Lei Wang, Tai-Shung Chung , Yen Wah Tong ,et al.Mechanically robust and highly permeable AquaporinZ biomimetic membranes[J].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3, 434 130-136.[16] Henrik T. Madsena, Niada Bajraktarib, Claus Hélix-Nielsenb, et al. Use of biomimetic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for trace organics removal [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5,476:469-474.[17] KRESGE C T, LEONOWICZ M E, ROTH W J,et al. Ordered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 synthesized by liquid-crystal template mechanism[J].Nature,1992,359(6397):710-712[18] 张大鹏,姜蕾,刘兆峰等.MCM-48改性三醋酸纤维素正渗透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水处理技术,2017,43(3)[19] Ma N,Wei J,Liao R H,et al. Zeolite-polyamide thin film nanocomposite membranes:Towards enhanced performance for forward osmosis [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2,405-406(7):149-157[20] 孙梅雷. 氧化石墨烯/三醋酸纤维素正渗透膜的表征与抗污染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21] 李刚. 正渗透膜的制备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22] 况武,康国栋,刘中楠等.有机/无机杂化TiO2纳米粒子掺杂改性复合正渗透膜活性分离层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6,36(6)[23] Xing Chen, Jia Xu , Jinren Lu, et al.Enhanced performance of cellulose triacetate membranes using binary mixed additives for forward osmosis desalination[J].Desalination.2017,405:68-75.[24] Baicang Liu, Chen Chen, Pingju Zhao.Thin-film composite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s with substrate layer composed of polysulfone blended with PEG or polysulfone grafted PEG methyl ether methacrylate [J]. Fronit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 10(4) 56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