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萨特_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萨特_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 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是 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思潮之一,为西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二战以后对 许多阶层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哲学运动。
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开始确立存在主义的哲学形式开 始到萨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枝人类哲学史上的无名之 花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并含苞待放的向人们展示 它最好的一面。
历史人学理论
❖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个体存 在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 僵化。他承认马克思本人并不忽视人,马克 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总 结出来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强调历史进程的 必然性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的时候,就越来 越忽视人的存在,是辩证法成为脱离人类实 践活动和主客体统一的空谈。而这一客观化 的辩证法就导致了“人学空场”。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诞生的时代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萨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很大 的变化,原因是:他在经济上独立了,并且对政治也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由于在战俘营中所受到的遭遇以及对纳粹政府 和维希政府统治下的生活的强烈不满,促使他明白一个道理: 如果要改变现状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就必须积极的参加反 抗压迫的斗争。 因此,他以《现代》杂志为阵地,开始大量的宣传存在主义, 他在二战后仅有一部著作问世即《辩证理性批判》。在这部 著作中他全面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并有意识的向社会领 域延伸。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
❖ 存在主义是对人的空虚、孤独、畏惧、烦恼、无 意义、异化等生存状态的强烈控诉,揭示了战争的 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自由的心愿。同时,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文化精 神也在西方有了很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历史唯物 主义上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和革命性的精神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因此马 克思主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另外,在当时社 会的实践层面上来讲,萨特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 工人阶级的结合程度是如此的紧密,存在主义哲学 的自由理论面向的对象正是工人阶级,所以,萨特开 始向马克思主义过渡,开始有意识的把二者相结合。

评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

评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

评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背景萨特(Jean-Paul Sartre)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政治人物,人类学派(Existentialism)的代表人物。

他在20世纪中叶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包括《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圣格诺司论存在主义》(Being and Nothingness)等。

萨特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明显的分歧,但是他曾经试图把自己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

萨特的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萨特在法国共产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法国共产党还是法国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萨特对其的批判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萨特认为,法共已经变得僵化、官僚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初衷,成为了一个自我维护的机构。

他在《问题所在》、《采访和谈话录》等著作中批判了法共的体制、实践和思想。

萨特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共的体制过于僵化和官僚化,缺乏活力和灵活性,无法与时俱进2.法共的实践过于形式主义和机械化,没有真正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3.法共的思想陈旧和僵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萨特认为,法共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重建,以恢复其革命性和进步性。

然而,他的改革方案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萨特的改造萨特提出的改造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张以自由和创造力为中心,适应人的本性和个性的发展2.反对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社会主义,主张用非国家化的、民主化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3.强调文化革命和文化斗争的重要性,而不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4.主张建立一个自由联邦制的社会主义联盟,代替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萨特看来,这样的改造能够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初衷,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

然而,他的改造方案受到了很多批评和反对,甚至是反驳和谴责。

批评和反驳萨特的改造方案受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萨特的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主张削弱了社会主义的阶级性和革命性2.用非国家化的、民主化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是不现实的,这种方式容易被资产阶级的势力所利用3.文化革命和文化斗争不能够取代生产力的提高,这只是一个错误的路线4.自由联邦制的社会主义联盟只是一种空想,无法解决社会主义中的实际、现实问题萨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社会主义总是矛盾重重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创造性和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

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

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

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引言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

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

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

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着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

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

”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

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

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

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

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

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从萨特的文字中走进萨特,通过对萨特文艺著作及哲学著作的研究探讨其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纯正的人本主义,是西方人本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脉。

在与苏共及美英资本主义思想的对比下,萨特的人本显得中庸而又具有妥协性。

对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深化研究,有利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庞大体系的理解。

标签: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世界是值得玩味的。

在常态下,探险家只能乘坐船具到达新大陆,而想象力告诉我们通过月亮一样可以。

思维的东西总是蠢蠢欲动。

尝试从萨特的文艺作品走进他的存在主义,在那些偶尔矫情而又溢满混沌想象力的文字中探寻人本主义的价值与特色。

子集这个术语对于描述萨特作品、存在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在小说《恶心》中那些看似与哲学毫无关联的小故事里,每一个场景似乎都烙上了存在主义的印记,人本就是一种抽象的线索,贯穿于小说的始终。

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一个大概念,它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以自我实现为核心。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存在主义认为如果人生活在毫无意义的宇宙,那自身的存在也同样毫无意义。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是一种企图把二者综合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在1960年萨特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用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革新与补充,以改良之名为人本主义正名。

一、纯正的人本主义萨特的人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人本主义的代表,并不是说他比其他人本学说更为殊胜,而是萨特的文字对人本学说有着全方位的解读,他的看法是全面的人本主义。

(一)文学作品对人本主义的真实展现在某种意义上,萨特的文学属于一种哲理文学,他主张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

以小说《恶心》为例,其中饱含了人本主义的所有核心内容。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刻、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1]。

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评价

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评价
人 是绝 对 自由的观点 。 ( 一 )存 在 的 二 重 划 分
萨 特 主 张存 在 是 世 界 的 本 原 , 它对意 识具 有第一 性 。但 这 种 存 在 并 非 是 客 观 的外 在 于 人 的 存 在 , 而 是 作 为人 类 特 征 的 人 的存 在 。据 此 , 萨 特 从 纯 粹 的 主 观 意 识 出 发 把 存 在 划 分 为 自在 和 自 为 两 种 形 式 。 自在 存 在 是 不 受 作 为 外 力 的 人 类 思 维 影 响 的 存 在 , 是先 天 的原生 的存 在 。萨特 认 为 : “自 在 存 在 是
第 院学 报 ( J L 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0 l 0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r ~E d i t i o n )
( 二 )存 在 先 于 本 质
萨特 是 一 个无 神 论 者 , 他 认 为 世 界 不 是 神 决 定 的 , 不 存在 神 决 定 人 本 质 的 说 法 和人 本 质 先 天 论 。 萨特从 他 的“ 人 学本 体 论 ” 出发 , 指 出 人 的 本 质 是 由
人 自身 创 造 的 , 从 而 提 出 了 存 在 先 于 本 质 的命 题 。
存在, 因 为 自在 存 在 只 有 从 自为 那 里 才 可 以 获 取 存 在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离 开 了 自为 , 自在 就 是 一 个 自然 物 。 这 两 种 存 在 又 相 互 矛 盾 。 自在 与 自为 实 质 上 分 属客 观与 主观两 个 不 同领 域 , 且 两 者 在 时 间 概 念 上

浅析萨特人学观点

浅析萨特人学观点

浅析萨特人学观点摘要: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他在早期的本体论中对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惑,萨特对“处境中的自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重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发展了他的历史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比较,萨特人学理论虽然与其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仍有某些合理的可借鉴之处,对丰富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加深我们对人的理解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人学;个人;存在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一、引言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评论家和自由战士。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被译成多国文字,这使得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有的评论家说:“对于萨特,人们可以批评他,但却不能忽视他”[1]。

萨特始终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做辩护,他的哲学使战后一代找到了寻求个人出路的理论归宿,但他却仍然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又被人们了解最少的人”[2]。

广义地讲,萨特哲学及其文学的全部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学体系。

一些研究者认为,萨特人学可以“分为前期的现象学本体论和后期的辩证法或历史人学两大部分,他们集中体现在《存在与虚无》(1943)和《辩证理性批判》(1960)这两部著作中”[3]。

对此,本文不敢苟同。

我认为,萨特人学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人学本体论。

它以萨特早期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为代表,是萨特哲学的先导和基础。

(2)人学的困惑与转折。

它以《唯物主义与革命》(1946)和《共产党人与和平》(1952)等著作为代表,是萨特人学发展的过渡阶段。

(3)“历史人学”。

它以《辩证理性批判》为代表,标志着萨特人学的完成。

萨特哲学是一种寻求存在主义的人的哲学,这种人学理论的最终确立和明确提出的标志是《辩证理性批判》的导言《方法问题》。

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摘要】萨特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认识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介绍主题、阐述研究意义、概述研究方法入手,分析了萨特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接着,探讨了萨特人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并探讨了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

总结了两者的主要特征,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萨特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并探讨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关键词】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特征,比较,启示,应用,核心观点,异同点,现实,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论,建议。

1. 引言1.1 介绍论文主题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两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它们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萨特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则关注社会的结构和阶级矛盾。

本文将探讨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萨特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对人的自由和责任的强调,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萨特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存在前景的不确定性,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选择和决定。

马克思主义则关注社会的结构和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我们可以看到萨特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选择,而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的结构和经济基础。

在实践中,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交汇点也很多,比如都关注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变革。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

通过对这两种思想体系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1.2 阐述研究意义萨特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它们分别代表了存在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

萨特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简析

萨特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简析

2. 舱内硬件很好。 3. 全船概况介绍。
( 为下文伏笔 ) 正面 :太阳、 酸光等。
(二 )舱外
侧面
古诗名 句 。 冰心之语 。
自己感 觉 。
(一 )餐厅 主体
1. 食 物 。 2. 氛 围。
3,食 堂 。
二、 棍厅奇遇
( 二 ) 奇遇
1. 洋孩 。 2. 赠物 。
3 . 回赠 。 昔 日。 2. 今朝 。
史, 其结论必 然是荒谬的。 他想以 此来“ 马克 义历 填补” 思主 史唯物主义的 “ 人学的空场” 其实质是想用这些存在主义 ,
的非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
L 注
释」
(1)(拼证理性批利》 序(2) (3) (4) 同 原 上书, 第133,134 页(5)
同上书. 第37 页(6) 同上书, 第91 页(7) (8) 同上书, 第48 页
去。
2. 用存在主义来“ 补充”制作” “ 马克思主义 他在“ 接受” 高度评价” 和“ 马克思主义时, 不仅没有放 弃存在主义, 反而企图用存在主义来给马克思主义 “ 医治” “ 贫血症”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唯一有生命力的哲 学应当是一种以个人的实践为基础的“ 人学” 。马克思本人 及马克思主义者却把这个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丢
治思想性强; 选材典型, 很有代表性; 各篇层次清晰, 照应紧密, 结构谨严, 天衣无缝。此书语言精湛优美,
极富文采;本文限于篇幅, 未有展开。 总之, 《 域外情丝》 是近年一部不可多得的游记佳作。 历史将会证明:
这是中国游记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上 接第92 页 社会经济形态的 ) 性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这 些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人及人类社会历 史, 指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一种先验的方法, 认为这必然 导致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 形式主义、 必然 “ 顽固地拒绝细 分”“ ,用普遍代替个别” 我们不能说他的指责一无是处, ⑤。 问题在于他把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 他由 反对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的片面性而导向了另一个极端: 研 究人和人类社会历史时, 排斥人的社会性、 排斥社会历史的 普遍性、 规律性, 而只强调具体的人、 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特 殊性、 偶然性。 存在主义只能肯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 “ ⑥。 因此, 他所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与马克思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把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萨特正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萨特的生平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而中学时通过接触尼采、柏格森等著名哲学家的思想让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1929年,萨特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

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后来又到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专门研究现象学,深入的研读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与1943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

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

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

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

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

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特主编了评论杂志《现代》,编辑部成员有波伏娃、雷蒙·阿隆、米歇尔·莱里斯、梅洛·庞蒂、阿尔贝·奥利维埃和让·波朗等。

1946年,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

但不久就和其领导人胡赛之间产生分歧并且日趋严重。

第二年四月,萨特自己召开了一个革命民主同盟大会,在会上宣布同胡赛对着干。

而此时,萨特的政治立场介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因此倍受两方面的攻击。

50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党。

成为共产党同路人,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集中力量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与和平》、《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

《辩证理性批判》这本书实际上只完成了第一部分《实用整体理论》,萨特认为这本书讨论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自己产生后又抛弃了的地方。

有人认为这是萨特试图使用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阐述其可行性。

因此萨特被视为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但在萨特晚年时,他又否认他这本书属于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只是在某些领域接近马克思主义。

60年代后期,萨特成为西方激进主义新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积极支持席卷西方的学生造反运动,并成为其理论上的代言人与精神领袖。

萨特不仅是著名哲学家,也是著名文学家,荒诞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奖。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思潮之一,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二战以后对许多阶级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哲学运动。

从海德格尔到雅斯贝尔斯开始确立存在主义的哲学形式开始到萨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枝人类哲学史上的无名之花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并含苞待放的向人们展示它最好的一面。

1、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理论萨特的存在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自由的绝对性,强调人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本质规定性。

萨特提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上帝”之不存在。

“上帝”这一文化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来源之一的希伯来精神的核心,是我们透视西方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变迁的重要视角。

“上帝”的重要性在于,他是西方文化中基本道德、价值、规范的标准和尺度。

萨特在这里提出“上帝”这个概念无疑是想证明,其实所有的这些标准都不是上帝提前在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实现确立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萨特认为,上帝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形象又何尝不是我们依照人的形象确立的呢?虽然,阿奎那曾经用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也离不开上帝,但19世纪末,尼采震撼人心的宣布“上帝死了”,他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向那些迷信上帝的人们发起了抨击,这样导致了文化价值坍塌与重建,这就是萨特主张的,存在先于本质。

2、萨特的自由观萨特首先区分了自在与自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自在的存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预设和假定就应该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应该是独立于自在的存在之外的一种存在,它以自在存在的存在为前提和依据。

在论述玩个体自由的绝对性之后,萨特进一步说明了个体选择的自由性,目的是用来论争个体责任的绝对性。

因为个体自由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个体自由选择也是绝对的,不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选择。

他强调人的选择不能是不计后果、肆无忌惮的,而应该是有绝对责任加以限定的。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主张的人道主义应该是一种直面人的生活困境的人道主义。

由于上帝是不存在的,因此个体在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无法避免的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因此人总是处于一种匮乏和有限的状态。

因此,个人如果想自由的选择必须先负担起绝对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下次的自由选择顺利进行。

3、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1945年,当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又一次逃过人类毁灭性的劫难,开始认为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候,一些细心、敏感的哲学家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普遍形态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那样乐观。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们发现了科学技术的可怕的破坏力量。

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坠落,在人的心灵上激起的冲击波远远大于它实际造成的危害,它把技术自律发展可能带来的可怕的非人道后果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

人们开始对技术和理性文化产生怀疑,科学技术不是一切,它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末日”。

存在是对人的空虚、孤独、畏惧、烦恼、无意义、异化等生存状态的强烈控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自由的心愿。

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文化精神也在西方有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上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神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另外,在当时社会的实践层面上来讲,萨特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结合程度是如此的紧密,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理论面向的对象正是工人阶级,所以,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过渡,可是有意识的把二者结合起来。

4、历史人学理论萨特这样说过,“在十七世纪后和二十世纪之间,我看有三个时代可以称为著名的时代: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

这三种哲学依次成为任何特定思想的土壤和任何文化的前景,只要它们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他们就不会被超越。

我常常看到,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据只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种观念的表面更新。

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所谓的超越,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则是重新发现一种已包含在人们自以为超越的哲学中的思想。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中存在的缺陷即存在“人学空场”。

萨特想用他的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

这样他就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并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僵化。

他承认马克思本人并不忽视人,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都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总结出来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强调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的时候,就越来越忽视人的存在,使辩证法成为脱离人类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统一的空谈,而这一客观化的辩证法就导致了“人学空场”。

因此,萨特想到利用存在主义关于个体自由和价值的理论来填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其核心是要恢复人的地位,从而建立起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人学。

萨特所理解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个体实践为基础的历史人学。

他认为人只有参与历史活动才叫人,也因此只有在历史领域中创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明人的重要性。

总体性或整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然而正是因为普遍性和整体性的使用,使得马克思主义过分的普遍化,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缺失,因此他认为当马克思的具体总体化方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这里变成了抽象的总体化方法时,个体自由和价值、历史的多元差异的丰富内涵都无法保留了。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一点就是用中介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总体化方法,避免模式主义的再现。

在讨论完方法论问题之后,萨特又赋予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以真正的内涵,即形成关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就是历史人学对人的事件的把握。

他说,“人类学的基础是人本身,人并不是作为时间认识的客体,而是作为将认识产生为它的实践的一个契机的实践机构。

”这说明,萨特已经开始变化了,他对自己早期的一般地、脱离历史条件的强调个体自由和主体选择的做法进行了修正,在他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里面体现了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人的实践达到了主客体统一的目的,实现了他的最终的理论构想和思想初衷。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误由于存在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它讨论的是社会生活和人的处境而不是自然哲学问题,所以,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问题上,存在主义哲学家一直在走中间路线,但事实上,一种哲学思潮,不是唯心就是唯物,本质上不会有第三种“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克尔恺郭尔的神秘主义,所以,存在主义实际上还是一种唯心主义,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则说明存在主义是一种独特的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矛盾的,所以,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样,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相互借鉴,但完全的“改铸”是不可能的。

事实也证明,在思想斗争了数十年后,萨特终于和法共决裂。

最后,萨特总结自己的一生,依然把自己称作无政府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