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时间的一种世界观和世界观,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概括和特殊表现形式。
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集大成者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以其深刻的见解,诗性的语言以及特立独行的作风,成为了整个20世纪哲学界的标志性人物,拥有大批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观点。
然而时代的变化,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批评和褒奖不一,萨特的思想在一些学者那里甚至被批的一无是处,直至今天,萨特的思想仍是哲学界争议不断的话题。
但是纵观历史文化背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生活的发展。
法国存在主义思潮既是一种文学思潮,也是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末,二战之后更是发展迅速。
毫不夸张的说,存在主义思潮跨越了文学的界限,影响到当时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则是最具代表性且最完备的。
它力图以超越主客观之分的存在论取传统的思维方式。
它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从某种程度或者角度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什么呢。
意思是,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人先是“存在”,然后被存在的人才能发现人自己的本质。
我对存在主义的理解,萨特所要证明的人之初存在,没有本质,也没有规定性。
“存在”是发现“本质”的先决条件。
萨特对存在和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这里所说的存在,既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绝对精神,而是人的自我和自我精神或主观性。
客观世界只有依赖人的主观性才能表现出来,发现其本质。
萨特认为“意识是一种自发的活动。
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同时出现的,意识一出现就是对某物质的意识,意识对象在心中出现的时候,意识这种虚无的概念才能附着在该对象身上,成为对某物的意识,才从无为有。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存在主义是20世纪后期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萨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存在与虚无》中阐释了他对存在主义的理解。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存在和自由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存在和行为。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优于本质。
传统哲学强调本质在于确定个体的行为和特点,然而存在主义却认为个体的存在是无法被本质所确定的。
萨特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的,他所做的选择和行为才构成了他的本质。
存在主义者拒绝了决定论和预设的命运观念,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行为的主体,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
在这种观念下,存在与自由成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他拥有自主决定和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他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先验限制,有权利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自由也是存在主义中的一个复杂问题。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但同时也是存在的。
这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这种存在的自由使人经常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
因为在自由的选择之中,我们往往要承受不确定性和周围世界的不确定性,也要为我们的选择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在这种不断选择责任的过程中,人要不断面对自己内心的无知和无力感,这常常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和纠结。
正是这种自由的责任感促使人去寻找和创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萨特认为,人的生活和行为应该建立在他内心的意志和选择之上。
人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创造的过程,他可以不断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价值。
存在主义者强调个体的存在是独特而珍贵的,他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是他生活的意义所在。
对于存在主义中存在和自由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找到深刻的阐释。
萨特认为,存在是自由的,自由是存在的,不存在绝对的本质,个体应该自由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和意义。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思想涉及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并对当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萨特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强调人在存在中的自由和选择权,认为人是自己存在的创造者。
在萨特的思想中,存在和自由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理解了存在,才能体验到自由。
萨特认为,存在是人的一个本质属性,它与自由是紧密相连的。
人的存在是自由的,而自由是从人的存在中发展而来的。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存在前奏(pre-existence)”,即人类在出生之前已经开始了存在。
人在出生之前不存在,但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设了他们的未来。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影响他们的未来。
自由就是在预设的限制下做出选择的能力。
这种自由不是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事情,而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事情是预设的,我们可以在预设的选择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自由是有限的,但也是有价值的。
萨特进一步强调,自由的存在相当于一个“不确定因素”,这个因素使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潜在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人的自由使他们的生命可以发展成许多不同的道路,这个道路甚至是我们自己难以预料的。
自由不只是对事物的选择权,还包括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角色和真正的自我意识。
通过自由选择,人们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道路。
萨特认为,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我们也意味着自己承担某种责任。
这种责任是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一种承担。
这样的承担意识可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使我们成为责任感强烈、能够承担责任的人,也使我们更加清晰了解自己的自由。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存在与自由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
萨特认为,存在是自由的,而且自由存在于我们的生物本质之中。
我们的人生道路和选择被自由塑造,而我们的选择权可以促使我们承担责任和实现自我。
最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提出的一个关键思想就是,我们的人生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动塑造的。
论述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让我们来论述萨特(Jean-Paul Sartre)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萨特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框架下,他提出了关于自由选择的命题。
首先,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
他指出,人没有先验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选择不受任何外在或内在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有绝对的责任。
其次,萨特强调自由选择的困境。
他认为,自由选择带来了一种存在的焦虑和无法逃避的责任感。
在面对无数可能性和选择时,我们面临着不确定性和无尽的可能性,这种选择的自由使我们感到不安和负担。
接着,萨特主张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自由选择是创造自己和赋予生命意义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项目,通过选择行动和价值观,我们不仅创造自己的存在,而且对世界产生影响。
最后,萨特指出,自由选择带来了道德责任。
我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自己,还影响着他人和整个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并在自由选择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结起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命题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自由选择带来了焦虑和责任感,但也使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存在并对世界负责。
通过自由选择,我们才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人性、自由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对二战后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人在世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求自身真正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哲学家们所说的“本质先于存在”。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
人在生命中每时每刻都要承担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是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意味着人只能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没有任何外部的因素和权威可以影响到自己的选择。
如此一来,人的存在就没有了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自己就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裁判者。
这种自我裁判的过程决定了人的存在质量,成为了人的核心气质。
同时,萨特认为,自由是伴随责任而来的。
在自由选择之后,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都离不开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因此也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承担是构成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
萨特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和舒适的环境下,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要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更要承担起自己行为的后果。
只有把自己置于自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是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权利。
它没有被任何人或任何力量赋予,它从未被剥夺过,也不可能被剥夺。
因此,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从内心中寻找自己的自由,放开一切束缚和限制,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像萨特所建议的那样,探索自己的自由,承担自己的责任,追求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并把握机会让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公正。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第一篇: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西方哲学自泰勒斯开始,并从巴门尼德以后形成本体论和本原论之争。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就开始形成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正式定义这一称呼,称之为“在物理学之后”。
根据《易传》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严复在翻译这一名词的时候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词的本质的含义。
所以,自那以后西方的哲学就围绕着形而上展开。
即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哲学依旧是通过对形而上的论证而证明上帝的存在。
而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不断的被发现,从而人开始有意识的反抗形而上的拘束。
人要求自由就必须打破一切以神权的名义加在人身上的枷锁。
人就必须论证出一个事情,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人如何去认识世界,人凭什么认识世界。
首先对此作出回答的是笛卡尔。
他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
这首先就确定了怀疑——思考之主体。
亦即所有的思考都是由人去完成的。
但是这个确定仍然不是坚不可破的,因为根据这个逻辑我们甚至可以猜测世界本身就是上帝的思考。
人的价值仍然是隐藏的。
从卢梭开始,西方的哲学步入了非理性时代,这就是说西方在理性主义尚未完全战胜宗教蒙昧主义的时候,理性主义本身就已经开始受到了挑战。
理性主义在康德那里终结。
非理性主义逐渐形成潮流。
非理性主义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对规律的形而上的背叛。
所以说,叔本华和尼采所宣扬的意志力实质上是形而上的另一种形式,它依旧不能说明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说明了人是什么,人的力量。
但是不溯清本源,就不能给人的一切一个合理的解释。
结果只能是暴戾般的疯狂,所以尼采最终疯掉,德国最终出现了希特勒。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以及战争中人性的疯狂促使人们去思索人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究竟是上帝还是撒旦。
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当属存在主义哲学。
而其代表就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早年关注的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后来转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并结合了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的思考,尤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重要的观点,最终成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存在主义哲学也随之扬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摘要: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
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文学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它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萨特,加缪,波伏娃等。
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
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
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
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
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
例如萨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萨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萨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
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
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1)的痛苦状况继续下去。
《禁闭》最终展示了萨特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这一观点:不管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多么痛苦,但他的精神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本来的自由意志去作出决定,去行动,而不应该像《禁闭》里的人一样,放弃选择自由的权利,坐以待毙,把自己关在不是地狱却比地狱更加痛苦,更加受折磨的地方——心灵的地狱。
此外,《戏剧》这一戏剧还体现出萨特存在主义剧作的一些突出特点:“既有高屋建瓴,惊世骇俗的哲里主题,又有犀利有力的台词,丝丝入扣的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2)
《恶心》是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小说,在存在主义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录洛根丁对一切都感到很厌倦的一种心理,并具体表现为一种生理上的“恶心”感受,甚至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对所接触与目睹的一切,都感到恶心,即使是咖啡馆掌柜的吊带也让他产生恶心的感受。
但是在萨特的笔下却把这种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有论者就这样认为:“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她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和感受,体验。
它既是一种主体的反应。
那就正照映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3)萨特的关于“存在”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恶心》中建立的。
二.萨特存在主义美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而且他的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他的存在主义美学尖锐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上的危机,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具有内在力量的文化生命力和开拓力的面貌,存在主义美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引起了当代人的误解,与此同时,也因他具体的介入世事而遭到了非议:有一位作家这样形容当时人们对存在主义理论的误解:母亲威胁淘气的孩子时喜欢说:“放乖点儿,不然我把存在主义者们叫来,他们会把你吃掉的!”(4)
其实存在主义与以前的超现实主义相比,在态度和理论上都显得温和多了,它是以对旧有文学传统的具有自觉意识的超越和具有以绝对否定为前提的狂奋面貌出现的,它另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的敏感以及对这种敏感所进行的哲理性升华而形成的美学体系,《恶心》就是一种对事物和人类境遇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的带有普遍性的揭示的文学杰作,在这里,萨特反复写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阐述感觉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构成了其存在主义理论的最基本面貌。
三.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和人道主义内涵
1.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
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观念是“自由选择”,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哲学,强调的就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自由。
是一种存在论层面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意味着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通过把人的个体界定为可以自由选择的存在,而使人的生命和意识走向一种真正的自觉。
“荒诞体验”是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萨特1937年发表于《新西兰评论》上的短篇小说《墙》就是集中传达对世界的荒诞体验的文学作品。
不过,这种荒诞体验在萨特的创作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恶心”和焦虑感。
焦虑感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例如长篇小说《恶心》,其中就写出了主人公洛根丁面对周围一切人和事都有一种厌倦和恶心的感受。
但
这只是表面现象的恶心,其背后的深层心理则是一种焦虑,一种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焦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焦虑也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一大心理和文学主题。
从而赋予了存在主义文学一种哲理化的形式。
2.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
存在哲学是存在文学的基石,对存在哲学知之甚少的人们之所以对存在文学还抱有浓厚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它涉及了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类思想的解放等这些永放光芒的思想,成为人类永不厌倦的话题,那么什么是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人道主义提倡人在不依赖超自然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和判断,是“一切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哲学代名词”(5)萨特从骨子里便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日记体小说《恶心》便表现出了他早年存在主义的冲动或者是一种本能,小说主人公的工作与当前生活并未太多的联系,与他人的交往也仅限于一个与他处境和心境相似的“自学者”不与任何人交谈,不接受任何人的东西,当然也不给予任何人东西,他的“恶心”感完全出自本能,是一种十足的冲动。
向读者所传达的只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从那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萨特的主导思想是:人应该去与众不同地思考,感受和观察,并且最终与众不同地去行动,这就体现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人应该在绝望中寻找和选择出路的自由。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国维:《红楼梦评注》
(2)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论》第2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柳鸣九:《来自恶心感与迷茫感——萨特:从<恶心>到<墙>》第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
(4)柳鸣九:《『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第5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
(5)吉利编著,《朗曼英国文学指南》,第575页,朗曼出版社,1978
参考文献:
(1)《西方文学概观》,喻天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10月第一版
(3)《『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柳鸣九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7
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