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疑案:朱允炆为何要求不准任何人杀朱棣?
蓝玉案...

蓝玉案...按:这是我明史讲稿第六讲司法制度的第十一小节,蓝玉案为明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中最后一个案子,空印案与郭桓案是反对贪官污吏的,胡惟庸案,对着贵族官僚集团中以文官为主的势力集团,而蓝玉案则是对着贵族官僚集团中武官系统的功臣宿将。
如果仔细读《大诰武臣》所列举的诸案,那么武官们在军队系统对士兵的野蛮统治则更要残酷得多,连朱元璋都看不下去,可想见其严重的程度。
蓝玉居功自傲,不可一世的霸道作风也可想而知,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也不会下狠心,如此使杀手锏来惩治他们的。
但那样广泛株连曾与他有过联系的相关人员,而且采取族诛,也确实有错杀、误杀、甚至滥杀无辜的情况。
对于这些案子,应该正反两面都作一点考量才能作出比较客观的估量。
总之要采取客观的态度,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应采取分析的态度,无论它是经验还是教训,对后人都是有益无害的。
蓝玉案以后,朱元璋在政策上也有所改变,在公布《逆臣録》以后,那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九月,下诏曰:“兰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
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换一句话说,对胡蓝二案的追究,到此为止,不准无休止的再搞下去了。
朱元璋的政策,开始从严厉惩治转向比较宽松的一面。
朱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八九年)与皇太孙朱允炆讨论刑罚时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当自轻。
”(《明史?刑法一》)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立法活动中,对《大明律》的制订,他强调既要有“当适时宜”的一面,即世重世轻,又要注意“当计长远”的一面,必须使权宜之法与经常之律双管齐下,朱元璋说:“法令者,防民之具,辅治之术耳,有经有权,律者,常经也,条例者,一时之权宜也。
”(《明太祖宝训》卷三)在朱元璋看来,搞那些大案、要案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非常经也,在他身后希望逐渐转入正常法治的轨道。
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朱元璋去世后,在靖难之役,他的儿子朱棣,抢了皇孙朱允炆的皇位,壬午之难,明成祖朱棣对建文帝朝臣的杀戮,比之朱元璋有过之而不及。
朱元璋为何不愿传位给朱棣_趣史_名人简历

朱元璋为何不愿传位给朱棣_趣史_名人简历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皇长子朱标早在朱元璋称帝之时便已经被册立为太子,但他不幸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次子朱樉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为秦王,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去世;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去世。
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来说,第四子朱棣是有继承皇位的正当理由的,毕竟朱元璋驾崩之时朱棣就是在世的皇长子啊。
但是朱棣为何选择传位给皇孙而不是皇子呢?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存在的,自己的儿子们也没有办法反驳。
如果不把皇位给嫡长子的话,很容易造成兄弟残杀,朱元璋觉得只要这样才能打消儿子们对于皇位的渴望。
但是一切并没有顺朱元璋的意,他的嫡长子朱标英年早逝。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一边因为儿子的病逝非常的难过,一边有因为继承人的问题非常的头疼。
为了公平起见,朱元璋立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棣好武,年轻气盛,性格与朱元璋十分相似。
如果他成为皇帝,他会带来一场兄弟反目的自相残杀,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统治。
朱元璋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为了不发生叛乱,也为了今后能宽仁大义的治国,这一点朱元璋很效仿儒家学说,所以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一个选择。
朱棣这个人和朱元璋很像,甚至可能比朱元璋还冷血嗜血。
他每天用刀割鞑靼人,看到的血比经常坐镇指挥的朱元璋还多。
即便朱元璋不考虑朱允炆,皇位人选也轮不到朱棣。
因为,朱标病死时,他的哥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在人世。
按照“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朱元璋众多在世儿子中,最应该为册立为储君的也应该是秦王朱樉。
虽然说秦王、晋王都不如朱棣,可站在皇位继承角度来看,一旦让朱棣继位,后果不堪设想,这不就是变相承认其他藩王都有资格当皇帝吗?那么,大明版的“八王之乱”即将上演,大明很可能二世而亡。
朱允炆继位后,他至少有五次机会直接杀掉朱棣,但是要做“仁君”的他,偏偏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乾隆时期文人评明崇祯帝:性愎自用 不能辞亡国之咎

乾隆时期文人评明崇祯帝:性愎自用不能辞亡国之咎【原编者按】明朝灭亡,崇祯帝有多少责任,如何评价崇祯?朱允炆是自焚而死,还是出宫逃亡,其生死之谜何解?如何评价贰臣洪承畴?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做客澎湃?问吧,为读者解答相关疑惑。
摘要部分精彩回答,以飨读者。
13信高宣传委员:樊教授你好,请问从客观来讲崇祯皇帝的性格是不是导致明朝灭国的一项原因呢?如果是就一位帝王来说是什么养成了这样一种可以说偏执的性格?(对于性格的解读来自《罗辑思维》不知道正不正确),谢谢您。
樊树志: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但是明朝确实亡在他手上,他有责任,不能辞其咎。
一个来说,崇祯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启用温体仁做内阁首辅,使得朝纲日坏。
所以有崇祯皇帝遭瘟一说。
瘟,就是指温体仁。
这个问题,我在《明代文人的命运》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另外,崇祯有很多内堂,就是小金库,但是他不拿出来。
辽东的军队发不出军饷,兵士们没有斗志,所以打不过清军。
明朝灭亡,崇祯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皇色葡萄球君:如何评价崇祯?樊树志:看到有很多读者都在问关于崇祯的问题,我就在这里一并说说我对崇祯的看法,诸君也可以参看我的两本书《崇祯传》和《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清查魏忠贤阉党逆案,拨乱反正,营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从万历到天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弊政,压垮了明朝的统治架构,内忧与外患同时袭来。
朱由检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无奈时运不济,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王朝走向了末路。
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入北京,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演出了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乾隆年间在文坛颇有声望的历史学家全祖望,写了一篇《明庄烈帝论》,基调是:庄烈(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乾隆时编纂完成的《明史》,对朱由检的评价似乎同情多于谴责,说他继承万历、天启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朱棣真的残暴吗

朱棣真的残暴吗
真的残暴。
晚年的朱棣,着实残暴,令人不寒而栗。
比如明初大儒方孝儒,宁死也不肯给朱棣起草即位诏书,朱棣一怒之下诛其十族,仅方孝儒一人,株连的无辜性命,就有873人。
作为一国之君,杀人很容易,宽仁才是最难的,朱棣之所以大肆诛杀建文遗臣,正是因为心中底气不足,建文遗臣的眼中,他就是篡权夺位的贼子,如果士大夫不能为其正名,他永远都会背负这个骂名,所以他急需方孝儒等人的支持,可是以方孝儒为首的读书人,一口一个“燕贼篡位”,本就心虚的朱棣彻底爆发,想以残忍的手段,来震慑那些骂他篡位的人。
朱棣在位时期把女真诸部落纳入纳贡体系之中。
女真诸部落包括定居在鸭绿江西北和长白山之南的建州和毛怜部落;住在松花江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务农的海西女真;沿鸭绿江和乌苏里江靠渔猎为生的野人女真。
明成祖有四大目标:保持辽东的安宁,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对付蒙古的威胁。
不让朝鲜成为在东北支配一切的力量;促进诸如马匹和裘皮等产品的交易;在较为发达的女真部落民中传布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朝廷在建立与女真人的关系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其措施是派遣外交使团,送礼品给他们的部落领袖,邀请他们进行纳贡制度下的贸
易。
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开始派一个使团出使建州女真的统治者阿哈出以进行笼络;使团受到很好的接待。
12月,朱棣在建州设一女真卫,并赐官印以及钱钞、丝绸、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礼物给建州使者。
不到五年,另外五个卫在女真领土上建立。
朱棣在位时期,在辽东设立179个卫和20个所,以确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纳贡贸易的顺利进行。
许多在适当时机得到官衔、官品和贸易特权的女真部落领袖放弃了与朝鲜的联系,宣布他们效忠于明廷。
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明朝皇帝朱棣在位时间比较长,在他的统治之下明朝一直处于鼎盛时期,被后人称为永乐帝、永乐皇帝、永乐大帝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明朝朱棣在位时期,他文武双全,善于用兵打仗,广纳贤才当时很多能人将士都对他忠心耿耿。
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从来都不欺压百姓,但是对于地方的统治他非常严格。
他爱民如子,对地方官员都是严加管理,实行奖罚分明。
朱棣当朝之时常常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对于各地方百姓也是爱戴有佳。
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百姓的生活是非常安定的,当时的他也得到了广泛的称赞。
朱棣确实在历史上是一个好皇帝,这是不容质疑的,那他真的是否像有些传言那样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呢?当时他登上皇位是因为靖难之役的胜利,后来称帝成为明成祖。
有了解过历史靖难之役的人都知道,当时他与其侄子的力量悬殊,如果说是刻意谋反简直是以卵击石。
靖难之役当时朱棣燕王府中不到一千将士,被朝廷几万大将围困。
我想当时的朱棣能够胜出,完全靠的是他的胆识谋略和才能。
靖难之役胜利,如此有才能之人登上皇位,也可以算是理所当然。
这也正是他一直不承认皇位是谋逆而来的一样,想想当时他侄子朱允炆也对他十分敬佩吧。
朱棣算是明朝一代明君,朱允炆也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对于皇位来说,哪个有能力的皇子不想当皇帝?这个很难说哪个好哪个坏。
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是好皇帝,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了贡献,所以应该对朱棣明成祖表示赞扬。
朱棣的暴行明成祖朱棣可以算是明朝鼎盛时期的一位明君,明成祖在位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贡献这是后人都无可非议的。
但是这位百姓眼中的好皇帝背后也发生过很多残酷的事件,明成祖在位期间后宫惨案,方孝孺之死这些都是骇人惊闻的悲剧!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极其有才,胸怀大志之人,他曾经与次子朱高煦都是战场上的能力干将。
所以他的性情本性可能多少受到了那些残酷战场上的影响,以至于后面他登上皇位之后,虽然是一代明君,但是却也杀害了很多人。
明最后的两个皇帝

朱由校:(公元1604~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天启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620~1627年为期七年,终年二十四岁。
一.简述: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期间,由于以国家为儿戏,致使客氏与魏忠贤专权,任他们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
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政权对大明王朝的威胁。
天启皇帝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历3月,为稳定辽东,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
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
天启皇帝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对经、抚之争作出合理决断,以致后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攻陷广宁及其周围四十余城。
在阉党策划下,天启皇帝杀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被革职,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朱由校的性格荒唐怪异,以“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为乐。
喜机巧水戏,创演水傀儡戏。
与宦官同演《宋太祖雪夜访赵普》。
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
选武阉三千,于紫禁城内开内操取乐。
一生重用阉党祸国殃民,耽于逸乐,无心朝政。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农历5月,天启皇帝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
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整日困倦无力,狂躁不安,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
结果全身浮肿,臥床不起,一命归天。
终其一生,在位七年,“妇寺窃权,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逝世后谥号“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庙号天启皇帝。
葬北京昌平德陵。
二.详侃:从皇长孙到皇帝的角色转换,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尤其是对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几乎是文盲的懵懂少年来说,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从建文帝的性格分析,他为何举全国之力也没有斗过朱棣

建文帝受朱元璋亲自调教,又举全国之力,为何仍斗不过野生的朱棣——朱元璋把儿子们调教成枭雄猛将,却把孙子培养成了谦谦君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后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强大的藩王势力严重威胁自己的皇权。
于是建文帝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蓄谋已久的燕王朱棣也趁势举起靖难大旗,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夺取中央政权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结果出人意料,以一隅敌全国的朱棣取得了最后胜利,兵临南京城下,成为九五之尊;建文帝失踪,最终下落至今仍是历史上一大疑团。
这场战争一开始,建文帝掌握全国资源,曾调动60万大军北征;而朱棣即使全盛时期也仅有北京、保定、北宁三镇,两者实力如此悬殊,为何最后反而是建文帝落败呢?建文帝从小长于深宫,未经任何历练;朱棣17岁回老家生活,体会创业艰辛建文帝身为明太祖朱元璋亲手调教的皇太孙,本身有着自己的优点,史书记载他“颖慧好学,性至孝”,“天资仁厚”,“性聪颖,善读书”,在他执政的4年里,政治相对清明,社会也比较稳定,如果没有削藩之事,他一定是个锐意文治的好皇帝。
但正是在朱元璋的呵护下,这位从小长于深宫的年轻人生活一直波澜不惊、平平静静,没有经历什么风雨,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又未经创业之举,没有夺嫡之争,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和政治斗争的经验。
加上父亲早逝,他连监国理政的经验都没有多少。
燕王朱棣则不同,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年仅17岁的朱棣被派往大明王朝的“中都”,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
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对百姓疾苦有了深深的体会。
同时,这里是朱家祖居之地,朱元璋曾经在这里艰难生活了十几年,甚至挨门挨户去化缘讨饭,朱棣在这里深刻理解了父亲从一个讨饭小和尚逐步登上天子之位的创业艰辛。
即使朱棣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
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不传给能干的儿子朱棣?

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不传给能干的儿子朱棣?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不传给能干的儿子朱棣?如题。
回答收藏问题| 查看更多问答我有靠谱回答61个回答潺水金流11-03 19:50 23赞踩朱元璋本来是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可惜朱标长瘤子死了,皇位传给谁?这是个大问题。
朱棣能力好,为什么没传给他?要知道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哥哥,老二秦王,老三晋王,都手握重兵,朱棣是老四,传给朱标,那是老大,传长那是天经地义,可是长死了,贸然绕开二和三传给老四,会不会引发动荡?这个法理上不好说。
但是皇太子朱标有儿子,即朱允汶,这个法理上没问题。
而且朱允汶本人性格非常好,也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又是自己钟意的人,又没有法理上的困扰,传给孙子朱允汶比传给朱棣要好些。
再一个问题,朱棣的血统有问题。
朱棣后来抢位成功以后,修改“太祖实录”竭力证明自己是朱元璋正牌皇后马皇后亲生,事实上朱棣绝对不是马皇后所生。
朝鲜1389年出使当时明朝的一个使臣明确在他写的笔记(奉使录)书中说朱棣母亲忌日是七月十五,使臣亲自参加了的,而正史明确记载马皇后死于八月十三。
而且,就算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也没有关系,因为前面太子朱标,二哥秦王三哥晋王都是李淑妃生的,朱标不照样立为太子了吗?既然这样,朱棣拼命证明自己是马皇后生的,他想掩饰什么?事实上朱棣的生母是石贞妃,这个石贞妃是从元顺帝那里掳过来的,即以前是元顺帝的妃子,掳来前叫弘吉剌氏。
蒙古(黄金史纲)明确说,弘吉剌氏被掳时,藏在一个瓮里,当时已经有三个月身孕。
细观朱棣像,朱元璋马脸没胡子,从朱棣起忽然满脸虬髯,一副外国大胡子像,过来几代以后,明朝的皇帝又成了白脸。
8评论勇哥读史文史专栏作者07-30 22:34 699赞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妻妾成群、子女众多。
根据记载,朱元璋生育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
然而,这么多子女中,聪明能干的屈指可数。
朱元璋最宠爱的长子朱标算一个,四子燕王朱棣算一个。
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对兄弟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威信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疑案:朱允炆为何要求不准任何人杀朱棣?
导语: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
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
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
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
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
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罪名。
正是这道口谕,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于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
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压朱棣之子,建文帝十分犹豫,居然没有同意,结果放虎归山,让朱棣可以无所顾忌了。
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统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
在此之前,已有人对建文帝说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
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杀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
其时,“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毕竟,大半个中国,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
好汉也不吃眼着亏嘛。
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
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
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也在一场大火之后“不知所终”了。
靖难之役简介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