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

合集下载

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姚广孝:配享太庙,朱棣亲写碑文

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姚广孝:配享太庙,朱棣亲写碑文

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姚广孝:配享太庙,朱棣亲写碑文本文导读:1399—1402年发生的“靖难之役”是一次成功的皇位夺取战。

朱棣起兵问鼎神器,除自身的野心外,与一个人的竭力鼓动怂恿密切相关,此人就是姚广孝(1335—1418年)。

姚广孝,是明初著名僧人,法号道衍,字斯道,号逃虚子、独庵禅师。

苏州府长洲(今苏州相城区)人。

出身医药世家,但他更倾向于僧侣生活,13岁时便到家乡的妙智庵修行。

后来跟随灵应观的道士席应真(亦作席应珍)学习阴阳、占卜、算卦、相面等术。

这给姚广孝后来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不仅如此,年轻时的姚广孝还对军事科技感兴趣,诗写得也不错,有《逃虚子诗集》传世,喜与明初的一些文人雅士交游,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著名诗人高启、苏伯衡等。

朱棣觊觎帝位的野心1398年闰五月十日,73岁的老皇帝朱元璋去世,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元建文,庙号“惠帝”,后世称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燕王朱棣于北平(今北京)起兵“靖难”,直趋皇位。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在朱元璋26个儿子(另有一子出生一个月即夭折)中,朱棣最像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年)10岁的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20岁时就藩北平。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首次出征北伐,大获全胜。

朱元璋很是满意,觉得皇室的“屏藩者”不弱。

伴随着朱棣威望的不断增强、父皇的看重,使他的权力欲望也越来越大。

他的两眼无时无刻不紧盯着京城的各种变化。

就在这时候,其兄、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突然暴亡,年仅38岁,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使朱元璋伤心不已。

在一波三折后接受了刘三吾等人的建议,将朱标的第二子(长子朱雄英早亡)、十六岁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做自己百年后的皇位继承人。

但长于深宫,受儒学熏陶的皇太孙朱允炆与其祖其父比起来,却更像其父朱标,完完全全是一个儒生型的人。

据说有一天晚上,朱标与朱允炆父子俩同在朱元璋身旁,仰望穹苍,繁星点点,一轮弯月悬挂,朱元璋便以此为题,让这父子俩各作一首咏月诗。

靖难之役读后感

靖难之役读后感

靖难之役读后感读完靖难之役这段历史,就像看了一场超级精彩又混乱的家族大戏。

先说说这个朱允炆,这小伙子啊,刚当上皇帝就雄心勃勃,想搞点大动作。

他瞅着那些藩王叔叔们,心里就不踏实,觉得他们手里有兵,迟早是个威胁。

这想法也没错啦,毕竟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坐呢?于是他就开始削藩。

可是他这手段啊,有点毛毛躁躁的,就像一个新手厨师做菜,盐放多了还不知道怎么补救。

再看看朱棣呢,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被朱允炆这么一逼,他心里肯定不服气啊。

“你个小毛孩,想搞我?没门!”然后就起兵造反了。

朱棣打起仗来那叫一个猛,感觉就像是开了挂一样。

而且他身边还有一群得力的帮手,那些人跟着他那真是死心塌地的。

这场靖难之役打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啊。

两边的军队你来我往,一会儿这个占上风,一会儿那个又打回来。

就像是两个小孩在抢一个玩具,互不相让。

在这个过程中啊,有好多精彩的战斗,什么奇谋诡计都用上了。

不过这朱允炆也有点可怜。

他本来是皇帝,有着那么多的资源,可最后还是被朱棣给打败了。

有人说他是太仁慈了,也有人说他就是没朱棣那么会打仗。

不管怎么说,他这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最后还下落不明,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朱棣呢,通过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

他这一路走过来可不容易啊,从一个藩王逆袭成皇帝。

而且他当上皇帝之后还干了不少大事呢,像迁都北京啊,派郑和下西洋啊之类的。

这就好像是他要向所有人证明,我朱棣当这个皇帝是当之无愧的。

总的来说,靖难之役让我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亲叔叔和亲侄子都能打得不可开交。

这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为了一笔巨额遗产,大家都撕破脸了。

不过呢,也正是这场战争,让明朝的历史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要是朱允炆继续当皇帝,说不定明朝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历史啊,就是这么充满了变数,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靖难之役ppt

靖难之役ppt

黄子澄的第二次误判
当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朱 允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终于慌 了,此时黄子澄又出了一个馊主意,他 提议由李景隆担任主帅。关键时刻,齐 泰坚决反对这一提议,但遗憾的是,他 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黄子澄又一次误判了形势,一个人 做一件蠢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蠢事。 只要回顾一下此人以往提出的各种天才 意见,就会发现他确实完成了这个高难 度的任务。如果此人后来不是尽忠而死, 恐怕逃脱不了燕王间谍的嫌疑。
路被打开了,朱棣终于看到了天子之路的终点--那闪闪发光的宝座。
"打了这么多年仗,什么时候才到头!此次出兵作战,当作最后之决断,有去无回,有生
无死!"
不成功,便成仁!
气节
气节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棒来打别人,但真 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 花和掌声。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齐泰在广德募兵,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黄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 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黄观,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当他走到安庆 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黄观明白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 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之后他为妻子招魂,办理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 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 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 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 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 的遗言: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靖难之役后期,战争的局势对建文朝廷越来越不利,没少丧师失地,而朱棣的燕军则势如破竹。

建文四年五月,朱棣已经开始进军泗州(今江苏盱眙),建文朝廷赶紧命令大将盛庸整兵南下,屯军盱眙城边上的淮河南岸,当时总共汇集骑兵与步兵数万人,另外还有战船数千只,“恭候”燕军的到来。

朱棣赶到淮河北岸看到这等架势,马上意识到,硬攻肯定不行,他眼珠子一转,来了鬼主意。

朱棣找来一些小船,叫人编了一些竹筏子,扬旗鼓噪,装作要强渡淮河的样子,暗中派手下的丘福和朱能率领一些轻骑西行20里,在盛庸军队见不到的地方秘密渡过淮河,然后偷偷绕到盛庸军队的背后,突然发起袭击。

盛庸将士正在全神贯注看着淮河北岸的燕军,不想这边“飞”来一支燕军,顿时大乱,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

大将军盛庸居然被吓得一时马背都上不去,幸好他的部下“掖之登舟,单舸脱去”,逃得一命,但他的所有战船全部“奉送”给了朱棣,朱棣就用盛庸的这几千只战船将数万燕军一一运抵了淮河南岸。

当天下午燕军攻下了盱眙。

攻下盱眙后,朱棣召集诸将,讨论进军南京的路线。

有人提出了打凤阳走,有人说经淮安上南京更为便捷,但都被朱棣一一否决了,因为虽说当时建文朝屡屡败北,陷入了消极防守的状态,但还是拥有相当的实力来抵御凶狠的燕军。

除了刚刚吃了败仗逃走的盛庸外,建文帝在南京附近至少还有两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一支就是镇守凤阳的都督同知孙岳,另一支就是固守淮安的驸马都尉梅殷。

这两位都是铮铮铁汉英雄,孙岳听到朱棣流窜“作案”,他就及早开始防御,“撤寺材为战舰,楼橹戈甲咸有法”,且“列寨淮西,水路有备”。

而驻守在淮安的梅殷更是了不得,他是朱元璋女儿宁国公主的丈夫,在所有的女婿中,岳父皇帝最喜欢梅殷。

朱元璋临终还曾将誓书、遗诏等交给梅殷,嘱咐他好好保护朱允炆,因此说梅殷是建文朝名正言顺的顾命大臣,但不知为什么朱允炆登基后没有马上重用梅殷。

一直等到建文三年十一月,北伐军队连连失利,河北地区被朱棣折腾得不可收拾了,可能是从军事安全角度考虑,建文帝似乎突然想起了老成忠心的姑父梅殷,就派他去镇守淮安。

历史趣谈:历史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背后包藏着决心与野心

历史趣谈:历史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背后包藏着决心与野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背后包藏着决心与野心导语:靖难之役的意思是:“清君侧,靖国难”。

在建文帝采取削藩的措施的背景下,朱棣于公元1399年8月6日发动靖难之役,到1402年7月13日结束。

历...靖难之役的意思是:“清君侧,靖国难”。

在建文帝采取削藩的措施的背景下,朱棣于公元1399年8月6日发动靖难之役,到1402年7月13日结束。

历时四年从北京打到南京夺取了他大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说起靖难之役的起因还得从朱棣的老爹朱元璋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推翻元朝之后大肆分封藩王以保证朱家可以守护政权万年。

因此每个藩王有很大的权力并且拥有自己的军队。

燕王朱棣是各地藩王中势力最大的。

因此当朱元璋死后对即位的建文帝的威胁也是最大的。

建文帝听取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先搞定了周王、齐王、代王等几个势力比较弱小的藩王。

当建文帝部署削掉朱棣时,朱棣经过秘密谋划打出了“清君侧”的口号起兵。

战争的第一阶段是朱棣的军队节节胜利,建文帝这边由于经过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几乎没有可以与朱棣匹敌的人才,所以节节败退。

不过这个阶段双方力量悬殊,朱棣的胜利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第二个阶段是建文帝的军队取得了一定胜利,使得朱棣能够守住的地方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州府而已,甚至有一次朱棣差点被活捉,还是靠着其他藩王的救援才脱离了险境。

第三个阶段是朱棣采取直捣南京的战略,直接拿下南京而取得了这场靖难之役的胜利。

同时建文帝也下落不明,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总的来说靖难之役争的都是朱家的江山。

生活常识分享。

靖难之役1ppt课件

靖难之役1ppt课件

精选ppt
5
靖难前期——朱棣的忧虑
第一,他的兵力有限。只能集中起来猛攻
一点,一旦士气受挫,失败,军心就不稳, 一很容易被集中歼灭。
第二,路线单一。从北京到南京,进军的
路线一直是从河北、山东、南直隶这样过来。 结果只要路上被阻止,粮草供应不上就必须 得退回老家。一座座的坚城不是那么容易就 破掉的。
第三,不得人心。纵然以“清君侧”为名,
精选ppt
9
打错三战
郑村坝之战 白沟河之战 灵璧之战
精选ppt
10
郑村坝之战
建文元年十一月,大将军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郑村坝。初四日, 燕王朱棣自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县东40里),获悉建文帝军 队列阵于白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 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与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朱棣见其兵动,遂 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 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建文帝军;李景隆南逃德州。次日,燕师续攻, 破其4垒。诸军闻李景隆已逃,乃弃兵粮,日夜南逃。此战,燕师共毙伤建文 帝军队数万人,获马2万余匹。
传承不受强大藩王的干 涉 3.明初的藩王不仅有军
布藩王不得指挥和管辖文武官员 队还有驻地和任免官吏
的禁令,翦除燕王的羽翼。但是, 上述行动不但给燕王以口实,而 且还让他有时间进行准备。
的权力,消除了藩王, 扩大了中央的统治地区 和基础。
精选ppt
4
燕王的造反准备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 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 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 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 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 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 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靖难之变”千古谜案:建文帝真的失踪了吗?

“靖难之变”千古谜案:建文帝真的失踪了吗?

“靖难之变”千古谜案:建文帝真的失踪了吗?
本文导读:
开国之期自然是血腥之时,而在朱元璋之后,接下来的皇位传承之中,竟然又出现了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为帝时,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这样可以镇守边境的安危也可以防止其他大臣的造反。

然而由于藩王有自己的军队,因此势力逐渐做大,到了建文帝登基时,藩王实力最为强盛,其中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强,开始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因此建文帝便决定开始削藩。

但是,当时的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举兵反叛,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变”。

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后,而建文帝皇后马氏则自焚而死。

在这场骨肉相残的战乱中,建文帝马皇后成了明朝第一个殉国的皇后,但是建文帝却离奇失踪,下落不明,成为明朝第一悬案。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处?民间普遍认为他最终逃离了危险的漩涡,消匿民间。

但是问题来了,当时朱棣攻城的时候,满城皆兵,建文帝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逃走了,所以很多人猜测,朱棣是不想背负弑君的罪名,所以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场戏,其实建文帝早就被他杀害了,想想也是,娇生惯养的皇帝,怎么可能逃过藩王的大军追杀,且后世一点消息都没有,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被杀了,现在想想,原来那么多人都被骗了!。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毫发无损只因朱允炆说了什么?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毫发无损只因朱允炆说了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毫发无损只因朱允炆说了什么?导语:靖难之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理由起兵反叛,一路打到南京城下,夺取皇位;而他的侄儿建文皇帝朱允靖难之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理由起兵反叛,一路打到南京城下,夺取皇位;而他的侄儿建文皇帝朱允炆,则在大火中不知所踪。

坐拥大明朝天下的朱允炆,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就输给了只有北京一隅的朱棣,这确实有点费解。

更神奇的是,朱棣亲冒矢石,永远冲在前线,但在整个战争中几乎从未受伤,这到底是为什么?清修《明史》上说,这是因为“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那意思就是,朱允炆对众将下令,不能杀伤朱棣,于是众将都不敢对朱棣放箭,这才保住了朱棣的性命。

两军已经交战,还顾念着“毋使朕负杀叔父名”,朱允炆这种妇人之仁,也因此成了笑柄。

但这句话真的可信吗?朱允炆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虽然朱允炆的这句“名言”,在明朝官方修订的《明神宗实录》中就出现过,但明朝不少人也对此提出了质疑。

崇祯年间的朱国祯,就提出了不少反驳的理由:第一,在建文朝的南军中,有一员大将,名叫平安,他作战极其勇猛,在白沟河之战中,差一点点就杀掉了朱棣,但马腿突然折断,这才没有成功。

事后朱棣也曾询问过他:“前日之战,汝马不蹶,其杀我乎?(如果马腿不断,你会杀我吗?)”而平安的回答则简单明了:“杀之。

”由此可见,至少平安这员大将,就根本没收到过什么“毋伤朱棣”的命令,否则,他又怎么会这么奋勇的去冲杀朱棣呢?第二,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曾经骑过几匹马,这些马都曾在冲杀时中过箭。

朱棣后来为了表彰这些战马,特地为它们画了《四骏图》和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难
——《明史讲义读后感》靖难,是成祖篡国时命名的。

靖难之事涉及明朝两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和永乐帝朱棣。

电视荧幕上的建文帝,多是斯斯文文,知书识礼,透着稚嫩和书卷气;荧幕上的永乐帝,则是处事果断,雄心壮志,透着成熟和英武之气。

然历史中的两个人真如电视剧中所刻画的那样吗?从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依据。

两位帝王本为叔侄,奈何皇家争斗自古有之,只不过争斗激烈程度不同罢了。

永乐帝本为长辈,却抢了侄子的东西,我虽不懂古时的礼制,但想来这也是一件不合情理的事,我倒要看看永乐帝如何自圆其说。

自古成者王侯败者贼,前人的评价,我不多说了,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永乐帝与建文帝之对比
暂且不谈两位帝王的功过,仅从才情和性格上做一下对比,我不禁为建文帝惋惜,改一下世人对李煜的评价:做个贤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这里“薄命”可能用得不准确,据考证建文帝并非死于靖难,后面还会提到。

比之于永乐帝的谋略,我更加赞赏建文帝的仁和至善。

永乐帝的谋略,从他的“装疯”事件中就能体现,虽是管中窥豹,但也可见一斑了。

那时的朱棣还是住在北平的燕王,谋反之心恐怕早就有了,只是出于太祖朱元璋的遗诏,碍于礼制的约束,未曾对任何人表明“雄心”。

燕王兵力强盛,建文帝对他自然有些忌惮,这时谋臣中就有人提议去试探燕王,看他是否有谋反之心。

岂料燕王得到了消息,相出“装疯”这条计策来瞒天过海,所以派来试探的人看到的燕王是“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当他们去询问燕王病况时,燕王围在火炉周围,一边打颤一边喊着“冷啊,冷啊”。

时值盛夏,燕王却喊冷;堂堂王爷,不顾体面,在市井之中“妄言”“夺酒食”,人们都觉着燕王疯了,试探的人更是深信不疑。

虽后来“装疯”一事,被长史葛诚密报试探之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燕王举兵争取了时间。

能够忍辱负重的人,必然会有所作为,如吴越王勾践,史学家司马迁,等等。

而建文帝仁柔乐善,实为守文令主,虚心纳谏,实为明君。

建文帝刚即位时,朝见百官,昌隆上书:“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

陛下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

”不仅如此,昌隆直指建文帝之短,“今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候,旷废职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

”建文帝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检讨自己:“昌隆言切直,礼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过。

”建文帝仁和至此,然虚心亦是难得。

礼部左侍郎陈性善曾言:“高皇帝临御三十一年,未尝听人一言,犯颜者戮无数,陛下受言而不终,反不如高皇帝不受之为愈也。

”建文帝自谦说,自身愚昧,不善治理国家,天下人只要说得对,就要接受。

他以天下人为镜,辨得失,就这点而言,比之于唐太宗,恐不为过。

在一件事情上,这两个人的性格,似乎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是什么事呢?就是当两方交战时,建文帝曾下令告诫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建文帝宽厚,重感情,燕王却正是利用了他这一点,每当危急时刻,就冲在前面,帝之将士不敢发一箭,所以燕师往往能转危为安,帝师连连败退。

就这件事来说,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两个人都没错,问题在于他们生于帝王之家,一边是情义,一边是权力,想要两者兼顾,谈何容易。

试想,建文帝若生在一般人家,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好官,造福一方百姓;或者过着安稳的生活,谦逊待人,纵情山水,受人敬仰。

所以我感慨建文帝“作个贤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二·建文帝之“死”
建文帝之死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他究竟是否死于宫中火灾?孟森先生在经过大量的考察分析之后,找到了答案。

史书《建文纪》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这几句话中漏洞百出,火起至火中出帝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既然不知所终,又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出尸体呢?但是史书为什么这样记载呢?燕王又怎么能容忍王鸿绪的建文帝殉国之说呢?燕王当然有他的考虑,倘若公告天下建文帝已死,那么燕王登基之后,即使建文帝再出现,大家也会认为那是冒牌的,把他当做冒牌的处死。

至于殉国一说,恐怕是掩饰燕王篡位的最好借口,总不能告诉后人,建文帝认罪伏诛,燕王篡取皇位吧!不禁感叹,永乐帝好狡猾!
虽然燕王称帝后,销毁了大量文献,也更改了大量文献,但难免有漏网之鱼。

其一,史书《姚广孝传》记载:“溥洽(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

”永乐帝囚禁溥洽是因为传言,传言说这个僧人协助建文帝逃走了,前已下诏安葬建文帝,后又相信传言,岂不是自相矛盾?其二,永乐帝一直派人寻找建文的下落,有个叫胡濙的官员为此忙碌半生,令一位我们所熟知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建文帝。

至此,谎言不攻自破了,建文帝并非死于宫中火灾。

这倒是给后人无尽的想象:这也是清朝时,有人敢自称为朱三太子的缘由了,现代电视剧中也出现许多虚构建文帝复国的故事。

三·永乐帝之功过
永乐帝以马上得天下,登基后更是集中武力对外扩张,五征漠北,御驾亲征,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至此。

对内,永乐帝重赏重罚,贪官由此得以惩治,所用公卿,也大多功绩卓著。

所有这些也成为明朝后来的皇帝宣扬国威的凭借,永乐帝的努力为他的子孙赢得了暂时的安稳和大明的繁荣。

然而隐患也是由此而生的。

对外,太祖在边境设防的良苦用心,永乐帝似乎并未领会,破坏了太祖的设防,致使东北无防,边境内缩。

对内,复太祖永废不用之锦衣卫,臵东厂,由此,死于厂卫之手的无辜者数不胜数,再者宦官专权,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败坏朝纲之深不亚于汉唐时期。

帝王的功过,总是后人议论的话题,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必然有优缺点,只不过他们的优缺点关乎国家安危罢了。

而我们这些真正的普通人,可以以史为鉴,扬长避短,应是更有意义的事吧。

靖难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也改变了大明的历史。

而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牢记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至此,能将《明史讲义》中那大篇幅的古文看完,本身就是对耐心的考验,我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还有处事的原则和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