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靖难
靖难

靖难——《明史讲义读后感》靖难,是成祖篡国时命名的。
靖难之事涉及明朝两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和永乐帝朱棣。
电视荧幕上的建文帝,多是斯斯文文,知书识礼,透着稚嫩和书卷气;荧幕上的永乐帝,则是处事果断,雄心壮志,透着成熟和英武之气。
然历史中的两个人真如电视剧中所刻画的那样吗?从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依据。
两位帝王本为叔侄,奈何皇家争斗自古有之,只不过争斗激烈程度不同罢了。
永乐帝本为长辈,却抢了侄子的东西,我虽不懂古时的礼制,但想来这也是一件不合情理的事,我倒要看看永乐帝如何自圆其说。
自古成者王侯败者贼,前人的评价,我不多说了,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永乐帝与建文帝之对比暂且不谈两位帝王的功过,仅从才情和性格上做一下对比,我不禁为建文帝惋惜,改一下世人对李煜的评价:做个贤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这里“薄命”可能用得不准确,据考证建文帝并非死于靖难,后面还会提到。
比之于永乐帝的谋略,我更加赞赏建文帝的仁和至善。
永乐帝的谋略,从他的“装疯”事件中就能体现,虽是管中窥豹,但也可见一斑了。
那时的朱棣还是住在北平的燕王,谋反之心恐怕早就有了,只是出于太祖朱元璋的遗诏,碍于礼制的约束,未曾对任何人表明“雄心”。
燕王兵力强盛,建文帝对他自然有些忌惮,这时谋臣中就有人提议去试探燕王,看他是否有谋反之心。
岂料燕王得到了消息,相出“装疯”这条计策来瞒天过海,所以派来试探的人看到的燕王是“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当他们去询问燕王病况时,燕王围在火炉周围,一边打颤一边喊着“冷啊,冷啊”。
时值盛夏,燕王却喊冷;堂堂王爷,不顾体面,在市井之中“妄言”“夺酒食”,人们都觉着燕王疯了,试探的人更是深信不疑。
虽后来“装疯”一事,被长史葛诚密报试探之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燕王举兵争取了时间。
能够忍辱负重的人,必然会有所作为,如吴越王勾践,史学家司马迁,等等。
而建文帝仁柔乐善,实为守文令主,虚心纳谏,实为明君。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靖难之役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靖难之役的故事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靖难之役的故事。
靖难之役朱元璋登基后,为保朱姓王朝千秋万代,一方面加强王权,另一方面大肆将分封自己的儿子。
他将自己的儿子封为亲王,驻守各地战略要地。
诸王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王府,设官属,而且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可以随意调动。
诸王中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着,地位又最高,拥有的兵力也最多。
藩王势力不断膨胀势,势必威胁中央政权。
曾有人劝告朱元璋,但并没有引起重视。
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长孙朱允炆即位,即为建文帝。
建文帝听从大臣的建议施行削藩。
他首先削掉力量较弱的几位亲王的爵位,然后集中力量对付燕王朱棣,并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
建文帝又派人监视朱棣,并伺机逮捕他。
朱棣得知后,先诱杀前来监视的将臣,并于1399年七月举兵。
燕王朱棣举兵后,迅速攻取居庸关、密云遵化、永平等地,占领了北平的外围,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从容与朝廷对抗。
朱元璋建国后曾大肆杀戮开国功臣致使朝廷无将可用,建文帝只好启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命他为将率领13万大军攻燕。
八月,大军进抵河北滹沱河地区。
燕王趁其不备,先击败南伐先头部队,继而又在滹沱河北岸大败其主力。
建文帝得知后,又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将,取代耿炳文。
李景隆不懂用兵,注定了此次战斗的失败。
九月,李景隆抵达德州,集合耿炳文的残余兵力,并调度各路兵马号50万大军,驻扎河涧。
燕王朱棣用诱敌深入之计,于永平城外大败李景隆率领的军队。
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60万兵力,进驻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
朱棣以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10万迎战。
南伐大军政令不一,致使主力不断受挫。
李景隆后撤德州。
燕军乘胜追。
五月,李景隆又逃往济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北南面官制938年,辽太宗统治燕云十六州后,实施了“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政策;北面官制,设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分别统领两部的兵马;设夷离毕法院,掌管刑狱;设大林牙院,掌管文翰;设敌烈麻都,掌管礼仪;设大国舅司,掌管后族事务;南面官制,设枢密使掌管汉人兵马大权;朝中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翰林院,国史院;南面官制不像北面官制分南北,而是沿用汉人的旧制,设左右,比如左丞右相;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奏报北汉和辽会师南下,于是朝廷命他率领大军北上抵御;部队来到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生兵变,部下把皇帝穿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当皇帝;于是,赵匡胤回师都城,夺取了后周政权,登上帝位,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改元建隆;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初的农民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县发动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这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战斗口号;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995年失败;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唐末农民起义处于萌芽状态的均平思想具体化、明确化,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重大影响;它是我国农民战争史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元佑更化北宋哲宗元祜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着、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头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元朝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一般讲凡皇族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头下可建筑州城,其余不得构筑城池,只能立堡树寨以区别于他种建置;头下军州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既依附于领主又隶属于朝迁的二重性;二税户辽﹑金户籍名称之一;辽代头下军州所属的人户﹐具有既依附於领主﹐又从属于国家的两重性质;头下人户在缴纳赋税时﹐既“输租於官﹐且纳课给其主”﹐故称为二税户;靖康之变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不成;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全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全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北宋灭亡;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其主要内容是:1、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2、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金;3、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隆兴和议隆兴和议是继绍兴和议之后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宋孝宗即位后欲进攻金朝,收复中原,于起用老将张浚等发动“隆兴北伐”,却于隆兴元年1163年在符离被金军击溃;朝臣汤思退等群起攻击张浚北伐误国,力主和议;孝宗动摇不定,下罪己诏,罢黜张浚,任用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并下令撤防,遣使与金议和;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在金朝大军胁迫下达成和议;主要内容为:1、宋不再向金称臣,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2、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3、宋割唐、邓、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与金;因和议至次年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猛安谋克女真部落和军事组织的称谓;金朝建国前,猛安谋克原为女真氏族社会的狩猎军事组织;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阿骨打将各军由猛安、谋克逐级统领,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夫长,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成为金国家基本的军事政治合一的组织;灭北宋后,金廷将女真猛安谋克人户以“屯田军“之称大量迁入中原,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在农耕生产中,猛安谋克人户越来越深的受到汉族的影响;嘉定和议1206年开禧二年五月,宋分道进兵;初时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竟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给金人;1208年嘉定元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 其主要内容:其一,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其二,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其三,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其四,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银赔款三百万两;此时,蒙古势力已在北方兴起,并不断南下攻战,而金和南宋则渐次衰落下去;史弥远史弥远,南宋中期权相;开禧三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史弥远与杨皇后等密谋,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于玉津园槌杀韩侂胄,后函其首送金请和;史弥远因此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独相宋宁宗赵扩十七年;史弥远两朝擅权二十六年;最为亲信用事,人谓之“四木三凶”;史弥远等人,对金采取屈服妥协,对南宋人民则疯狂掠夺;文天祥文天祥,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佑四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着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宋学面对儒学的内外危机,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复兴儒学,宋朝时,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亦名“宋学”;宋学早期的代表人物孙复等聚徒讲学,不重章旬训诂,而是探讨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的实质;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王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等分支;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是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宋学发展到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学,关键人物是朱熹,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宋学学派,有陆丸渊为代表的一心学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周敦颐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程颢、程颐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就张载张载,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关学”由张载创立;关学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理学的主流;一、气为宇宙之本体——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二、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绝然的淑世爱民情怀;三、笃实尚行、经世致用——开中国实学学风之端;四、“民胞物与”、“贞生安死”、“存顺殁宁”——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朱熹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着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陆九渊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金石学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在关于金石学的着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甚至有的书籍还辑录了一些器物的图像以及其名称和用途,这些使得金石学的着作具有了一定的史料价值;金石学和考古学成为独立研究的部门,是宋代学术的一大成就;斡脱钱即商人放的高利贷;元朝将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即商队伙伴之意;他们放高利贷称“斡脱”;政府为了管理,至元五年设斡脱所,后扩大为斡脱总管府,私办成为官办;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及其它商业活动的,皆称为斡脱;元代不抑商,但“官办”增多,同样限制了商业经济的自由发展;交钞随着蒙古势力的扩张,蒙古在中原开始效仿金朝发行交钞;元世祖时,正式在全国推行钞法,1260年七月,印制交钞,以丝为本位;同年十月,又印制以银为本位的“中统元宝钞”,简称中统钞;中统钞作为统一的货币畅通全国;1275年灭宋后,废止南宋流通的铜钱,完成了货币的统一;至元、至大年间,又发行至元宝钞和至大银钞;“官本船”制度元代最有特色的海外贸易是“官本船”制度,由政府提供船舶和资本,选人出番下海,直接参与海外贸易,并按照“官有其七,商有其三”的比例分摊经营;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西藏原有的本教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教派,在11世纪至13世纪期间,由于吐蕃新兴封建领主的支持,日渐兴盛;自元世祖起,元朝历代皇帝后妃都尊喇嘛为帝师,并亲自受戒;因此,喇嘛们受到特别的尊崇和优待;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反映出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所使用的手段的残暴与专制;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他把自己的儿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而藩王势力的膨胀,直接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即位,欲削藩,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理由,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军进抵金川门,守将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然而,四年的“靖难之役”,却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则可为严重;卫所制度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一般5600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百户所;每百户112人,长官为百户;特点:卫所军士皆另立军籍,称军户,职业世袭,有魏晋世兵制的色彩;卫所制以军屯为经济支柱,耕战结合,又有唐代府兵制寓兵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有明刻本传世;大诰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颁行天下,诰戒臣民;大诰所列罪案,诽谤皇帝、结党乱政、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抗粮、抗差、抗租约占百分之八十;从大诰中可知,其惩刑律极严酷,超出大明律的量刑标准,许多遭族诛、凌迟、枭首者多属寻常过犯;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家有大诰的,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的,加一等;拒不接收的,驱逐出境;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据说当时各地讲读大诰的师生来京朝见者达十九万余人;大明律大明律,是中国明朝法令条例,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而成;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世轻世重”,“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布政使司中国明代直辖地区的省级行政机构和区划;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政府改元之行省行政机构为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仅主管民政;明代仍称布政使司为省;除京师、南京以外,计有13个布政使司,京师又称北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此即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为十五省,为明代直辖地区的行政区划;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清代以来内地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和土府州县及部分土司;明布政使司虽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自中叶以后,各地遍设总督、巡抚,布政使司受其节制,地位下降;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不久又罢;十五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明世宗时,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的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清代沿置,但因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内阁职权低落,参预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大礼议大礼议是指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朝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历时三年,至1524年嘉靖三年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佑杬的尊号;嘉靖帝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不仅对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整个大明王朝的言官体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在此基础上,明初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粮长制度粮长制,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粮长制,是明代田赋制度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部分;“粮长”这种有权无职的地方办事人员,之所以有着很强的诱惑力,主要是因为能够从征收税粮的过程中捞取灰色利益;除了依托纳粮来捞取灰色收入,一些粮长还想出各种办法中饱私囊;王阳明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继承陆九渊、陈献章等,核心为“致良知”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批判上;在明中后期思想界一度取代程朱理学地位,左右中国思想界长达百年,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产生不小影响;阳明心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土木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统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要求未得到满足;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大举向内地骚扰;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挟持下带50万大军亲征;抵达大同后闻悉大同守将在阳和失利,又遇连日风雨,军心大乱,连忙赶回京师,八月十四日被瓦刺军队包围于土木堡,瓦刺军四面围攻,明军军心大乱,伤亡惨重,英宗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明朝对于北方蒙古势力不再具有压倒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地位;庚戌之变中国明代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庚戌年,故名;俺答汗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入古北口,杀掠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京师震恐;明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明援军虽5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此前,俺答已引兵夺白羊口,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九月初,蒙古兵全部撤退;隆庆和议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世宗死,穆宗继位,改元隆庆;此时奸臣严嵩已被弹劾下台,高拱、张居正先后入阁担任首辅,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清除嘉靖时的腐败政治和积弊,也开始反思前朝拒绝与对北方蒙古俺答部通好的政策;在高拱、张居正的力促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和议”结束了自明初以来蒙汉长达200余年的战争局面,长城内外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景象,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史纲名词解释(全)

第一章1、殷墟殷墟是我国商朝后半期文化遗址,位于我国河南省安阳市的北郊。
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总面积约有42平方公里。
商朝第二十个王盘庚于公元前14世纪把国都迁到殷以后,直到商朝灭亡的二百七十三年时间里,一直以此为都城。
商朝灭亡后,殷都逐渐成为废墟,后人称为“殷墟”。
2、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上山砍柴狩猎,下河捕鱼。
他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论、行动,杀死不满他的人。
人民只能“道路以目”。
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
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跑,政权暂时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3、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4、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
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
大学_中国通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通史试题及答案中国通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B5、C6、B7、B8、C9、B 10、C 11、B 12、D二、名词解释1、五代十国: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梁朝,到960年北宋建立,前后50多年,先后在黄河流域相继更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称“五代”。
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和今山西一带,还先后存在10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五代与十四合称“五代十国”。
2、澶渊之盟:1005年初,辽签订盟约,议定两国各守旧界,双方结为兄弟之国,每年北向辽纳“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和约是在澶州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签约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3、绍兴和议:1141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达成议和条件:宋高宗向金称臣;宋金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个和议史称“绍兴议”。
“绍兴和议”的订立,说明宋金相互正式承认了双方政权,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了。
4、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
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称“腹里”。
除吐蕃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设置同中书省。
各省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权机构的一项重要改革,并对以后有深远的影响。
5、《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月、日的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1 300多年的历史,全书近300卷。
司马光主编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取材广泛,叙事明晰,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6、靖难之役:明太祖时分封了24个子侄到各地做藩王,太祖后,由长孙朱允(火文)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鉴于诸王势力太大,采纳大臣齐泰等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起兵,号称“靖难”。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8、明清(前期)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
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
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
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
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
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
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中国古代史(隋-清前期)名词解释

【隋朝】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法:又称“输籍定样法”,隋代制定各户等级的纳税标准的办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
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脱和抑制士族、豪情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其工程共分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对加强南北联系、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即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由翟让、李密领导。
李密与宇文化及进行决战,双方损失惨重,此时王世充趁机对瓦岗军发起突袭,李密战败,率残部降唐,轰轰烈烈的瓦岗军起义失败。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旨,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的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唐朝】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使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它坐落在甘肃的鸣沙山崖上,有一千多个洞窟,里面塑造了神态各异的佛像,绘制了金碧辉煌的壁画,其中,隋唐时期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靖难
靖难,是指明朝时期发生的一次政治事件,即靖难之役。
这次事件发
生在明英宗年间,由宦官魏忠贤等人策划,旨在推翻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掌握朝政大权。
事件最终以明英宗胜利结束,魏忠贤等人被处死。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明朝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的严重程度,也揭示了宦官在明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靖难之役也为明
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为明朝的衰落奠定了基础。
在靖难之役中,明英宗的胜利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这是因为明英宗在
靖难之前,已经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
恢复皇帝的权威。
这些改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使得明英宗在靖难之
役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靖难之役的胜利,也为明朝政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明英宗在
胜利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削弱宦官的权力、加强
皇帝的权威、加强地方官员的管理等。
这些改革为明朝政治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也为明朝后期的政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总之,靖难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明朝政治和社会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的严重程度,也揭示了宦官在明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靖难之役也为明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为明朝的衰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