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姚广孝:配享太庙,朱棣亲写碑文

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姚广孝:配享太庙,朱棣亲写碑文本文导读:1399—1402年发生的“靖难之役”是一次成功的皇位夺取战。
朱棣起兵问鼎神器,除自身的野心外,与一个人的竭力鼓动怂恿密切相关,此人就是姚广孝(1335—1418年)。
姚广孝,是明初著名僧人,法号道衍,字斯道,号逃虚子、独庵禅师。
苏州府长洲(今苏州相城区)人。
出身医药世家,但他更倾向于僧侣生活,13岁时便到家乡的妙智庵修行。
后来跟随灵应观的道士席应真(亦作席应珍)学习阴阳、占卜、算卦、相面等术。
这给姚广孝后来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不仅如此,年轻时的姚广孝还对军事科技感兴趣,诗写得也不错,有《逃虚子诗集》传世,喜与明初的一些文人雅士交游,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著名诗人高启、苏伯衡等。
朱棣觊觎帝位的野心1398年闰五月十日,73岁的老皇帝朱元璋去世,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元建文,庙号“惠帝”,后世称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燕王朱棣于北平(今北京)起兵“靖难”,直趋皇位。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在朱元璋26个儿子(另有一子出生一个月即夭折)中,朱棣最像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年)10岁的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20岁时就藩北平。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首次出征北伐,大获全胜。
朱元璋很是满意,觉得皇室的“屏藩者”不弱。
伴随着朱棣威望的不断增强、父皇的看重,使他的权力欲望也越来越大。
他的两眼无时无刻不紧盯着京城的各种变化。
就在这时候,其兄、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突然暴亡,年仅38岁,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使朱元璋伤心不已。
在一波三折后接受了刘三吾等人的建议,将朱标的第二子(长子朱雄英早亡)、十六岁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做自己百年后的皇位继承人。
但长于深宫,受儒学熏陶的皇太孙朱允炆与其祖其父比起来,却更像其父朱标,完完全全是一个儒生型的人。
据说有一天晚上,朱标与朱允炆父子俩同在朱元璋身旁,仰望穹苍,繁星点点,一轮弯月悬挂,朱元璋便以此为题,让这父子俩各作一首咏月诗。
纲鉴易知录中靖难之役原文

纲鉴易知录中靖难之役原文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历史解密靖难之役朱棣的谋士是谁 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靖难之役朱棣的谋士是谁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导语:明朝朱棣发动了一场靖难之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一次藩王造反成功了并且登上了皇位的事件,朱棣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可以说与靖难之
明朝朱棣发动了一场靖难之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一次藩王造反成功了并且登上了皇位的事件,朱棣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可以说与靖难之役的胜利有着密切的关联,若非是由于靖难之役的胜利打败了朱允炆,让朱允炆的下落不知所踪,朱棣或许也不会成为一统江山的帝王。
而成就靖难之役的无疑是朱棣身边那些谋士们,那么靖难之役朱棣的谋士有哪些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谋士们的笔墨描写其实是非常少的,其中为后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朱棣身边的重要谋士姚广孝。
靖难之役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可以说是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若非是因为谋士姚广孝的过人才智,或许朱棣未必能够如此幸运地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并且最后登上了皇位。
其实早在靖难之役发动之前,姚广孝便表现出了过人的阅人能力,姚广孝的为人可以说是深藏不露的,有着无比空明的洞察力,而起初朱棣对于姚广孝的能力也是不曾深信的,但是自从姚广孝对朱棣言说了关乎天下命运走向的大策方针的时候,朱棣便把姚广孝当做了自己最为重要的谋士。
靖难之役朱棣的谋士并不独有姚广孝一人,其实还有其他很多人,比如武将朱能,但是朱能在指挥作战中体现的杰出才干并不如姚广孝那么耀眼,因而姚广孝也被人称为是明朝第一谋士,如此褒美足以看出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谋士地位以及作用了。
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介绍
生活常识分享。
靖难之役读后感

靖难之役读后感读完靖难之役这段历史,就像看了一场超级精彩又混乱的家族大戏。
先说说这个朱允炆,这小伙子啊,刚当上皇帝就雄心勃勃,想搞点大动作。
他瞅着那些藩王叔叔们,心里就不踏实,觉得他们手里有兵,迟早是个威胁。
这想法也没错啦,毕竟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坐呢?于是他就开始削藩。
可是他这手段啊,有点毛毛躁躁的,就像一个新手厨师做菜,盐放多了还不知道怎么补救。
再看看朱棣呢,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被朱允炆这么一逼,他心里肯定不服气啊。
“你个小毛孩,想搞我?没门!”然后就起兵造反了。
朱棣打起仗来那叫一个猛,感觉就像是开了挂一样。
而且他身边还有一群得力的帮手,那些人跟着他那真是死心塌地的。
这场靖难之役打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啊。
两边的军队你来我往,一会儿这个占上风,一会儿那个又打回来。
就像是两个小孩在抢一个玩具,互不相让。
在这个过程中啊,有好多精彩的战斗,什么奇谋诡计都用上了。
不过这朱允炆也有点可怜。
他本来是皇帝,有着那么多的资源,可最后还是被朱棣给打败了。
有人说他是太仁慈了,也有人说他就是没朱棣那么会打仗。
不管怎么说,他这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最后还下落不明,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朱棣呢,通过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
他这一路走过来可不容易啊,从一个藩王逆袭成皇帝。
而且他当上皇帝之后还干了不少大事呢,像迁都北京啊,派郑和下西洋啊之类的。
这就好像是他要向所有人证明,我朱棣当这个皇帝是当之无愧的。
总的来说,靖难之役让我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亲叔叔和亲侄子都能打得不可开交。
这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为了一笔巨额遗产,大家都撕破脸了。
不过呢,也正是这场战争,让明朝的历史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要是朱允炆继续当皇帝,说不定明朝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历史啊,就是这么充满了变数,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靖难之役ppt

黄子澄的第二次误判
当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朱 允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终于慌 了,此时黄子澄又出了一个馊主意,他 提议由李景隆担任主帅。关键时刻,齐 泰坚决反对这一提议,但遗憾的是,他 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黄子澄又一次误判了形势,一个人 做一件蠢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蠢事。 只要回顾一下此人以往提出的各种天才 意见,就会发现他确实完成了这个高难 度的任务。如果此人后来不是尽忠而死, 恐怕逃脱不了燕王间谍的嫌疑。
路被打开了,朱棣终于看到了天子之路的终点--那闪闪发光的宝座。
"打了这么多年仗,什么时候才到头!此次出兵作战,当作最后之决断,有去无回,有生
无死!"
不成功,便成仁!
气节
气节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棒来打别人,但真 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 花和掌声。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齐泰在广德募兵,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黄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 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黄观,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当他走到安庆 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黄观明白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 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之后他为妻子招魂,办理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 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 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 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 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 的遗言: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名词解释靖难

名词解释靖难
靖难,是指明朝时期发生的一次政治事件,即靖难之役。
这次事件发
生在明英宗年间,由宦官魏忠贤等人策划,旨在推翻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掌握朝政大权。
事件最终以明英宗胜利结束,魏忠贤等人被处死。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明朝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的严重程度,也揭示了宦官在明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靖难之役也为明
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为明朝的衰落奠定了基础。
在靖难之役中,明英宗的胜利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这是因为明英宗在
靖难之前,已经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
恢复皇帝的权威。
这些改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使得明英宗在靖难之
役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靖难之役的胜利,也为明朝政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明英宗在
胜利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削弱宦官的权力、加强
皇帝的权威、加强地方官员的管理等。
这些改革为明朝政治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也为明朝后期的政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总之,靖难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明朝政治和社会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的严重程度,也揭示了宦官在明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靖难之役也为明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为明朝的衰落奠定了基础。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靖难之役后期,战争的局势对建文朝廷越来越不利,没少丧师失地,而朱棣的燕军则势如破竹。
建文四年五月,朱棣已经开始进军泗州(今江苏盱眙),建文朝廷赶紧命令大将盛庸整兵南下,屯军盱眙城边上的淮河南岸,当时总共汇集骑兵与步兵数万人,另外还有战船数千只,“恭候”燕军的到来。
朱棣赶到淮河北岸看到这等架势,马上意识到,硬攻肯定不行,他眼珠子一转,来了鬼主意。
朱棣找来一些小船,叫人编了一些竹筏子,扬旗鼓噪,装作要强渡淮河的样子,暗中派手下的丘福和朱能率领一些轻骑西行20里,在盛庸军队见不到的地方秘密渡过淮河,然后偷偷绕到盛庸军队的背后,突然发起袭击。
盛庸将士正在全神贯注看着淮河北岸的燕军,不想这边“飞”来一支燕军,顿时大乱,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
大将军盛庸居然被吓得一时马背都上不去,幸好他的部下“掖之登舟,单舸脱去”,逃得一命,但他的所有战船全部“奉送”给了朱棣,朱棣就用盛庸的这几千只战船将数万燕军一一运抵了淮河南岸。
当天下午燕军攻下了盱眙。
攻下盱眙后,朱棣召集诸将,讨论进军南京的路线。
有人提出了打凤阳走,有人说经淮安上南京更为便捷,但都被朱棣一一否决了,因为虽说当时建文朝屡屡败北,陷入了消极防守的状态,但还是拥有相当的实力来抵御凶狠的燕军。
除了刚刚吃了败仗逃走的盛庸外,建文帝在南京附近至少还有两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一支就是镇守凤阳的都督同知孙岳,另一支就是固守淮安的驸马都尉梅殷。
这两位都是铮铮铁汉英雄,孙岳听到朱棣流窜“作案”,他就及早开始防御,“撤寺材为战舰,楼橹戈甲咸有法”,且“列寨淮西,水路有备”。
而驻守在淮安的梅殷更是了不得,他是朱元璋女儿宁国公主的丈夫,在所有的女婿中,岳父皇帝最喜欢梅殷。
朱元璋临终还曾将誓书、遗诏等交给梅殷,嘱咐他好好保护朱允炆,因此说梅殷是建文朝名正言顺的顾命大臣,但不知为什么朱允炆登基后没有马上重用梅殷。
一直等到建文三年十一月,北伐军队连连失利,河北地区被朱棣折腾得不可收拾了,可能是从军事安全角度考虑,建文帝似乎突然想起了老成忠心的姑父梅殷,就派他去镇守淮安。
靖难之役演讲稿

靖难之役演讲稿刚刚经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明太祖加强君权呢。
对当时的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又为明朝的发展埋下危机,那是怎样的危机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靖难之役。
之前我们学习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呢都利于君权的加强。
但明太祖是聪明一世糊涂时啊。
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
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
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因此他在《皇明祖训》中说。
“朝无正臣。
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
以清君侧。
明太祖死后呢他的孙子朱允文继位,朱允文就是建文帝,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对自己构成严重的威胁就采取了黄子澄的意见,开始削藩。
建文帝采取--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于是在1399年。
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打出靖难的旗帜挥师南下以清君侧的口号起兵反抗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结果呢已建文帝的战败而告终。
下面同学们看一下书上90页下面的小字部分、看下靖难之役的简单过程、看完之后呢我们老考虑一下我们来想想靖难之役的性质是什么啊、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明成祖加强君权。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呢当上了皇帝。
那么在当上皇帝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加强君权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那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呢也分为三个方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方面。
迁都北京、我们知道明成祖在当上皇.帝之前呢是坐镇北平,在他当上皇▲之后呢则改北平为北京。
并且呢于1421年迁都北京。
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明成祖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 .①更加有效的抗击蒙古人的南袭、②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③朱棣思念北平、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有其势力和亲信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难之役
说起历史还是对比较靠近我们的明清的历史比较清楚。
我看过一部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剧情最后说的是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的削藩而夺得皇位。
但历史是不是这样呢?
在朱元璋立国之初,就立朱标为太子,确立了皇位的继承人。
为使朱标能顺利地接班,太祖在其二十三岁时便令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但不幸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
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
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
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
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❶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❷朱棣以此为理由,
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
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
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
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
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
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
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
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
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
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
双方相持于淝河。
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
百人。
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
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
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
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
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明史》中对建文帝于城破后结局语焉不详,只说他“焚内宫”,而建文帝的生死终成疑案。
朱棣入大内,只见几具烧焦的尸首,口中说道:“痴儿,痴儿,何必如此?”似乎他也相信建文帝已投火自尽了。
但从稍后的王鏊、陆树声、朱国祯等人所著书中,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都明指他于城破后流落江湖,出家为僧。
故建文帝的死仍是个不解之谜!
那为什么会导致靖难之变呢?毫无疑问是建文帝削藩的结果,但当时燕王朱棣和建文帝的力量相差很大,那为什么朱棣会成功的夺得帝位呢?
首先说说为什么削藩失败:
1.我称之为“历史遗留问题”!这还要说到朱元璋那,朱元璋生了26个儿子,封王的就有24个!他这样做的本意是想更好的维护朱家王朝的统治,却不想这样容易造成藩镇割据,不易中央集权!
2.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误,这就是他失败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他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让朱棣他们进京吊唁朱远璋,而放虎归山,错过了削藩的最好机会!第二个失误在削藩的次序上!当时黄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黄主张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齐泰则主张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诸王都好办!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齐泰的主张是对的,黄子澄的主张无异与打草惊蛇!可惜当时的建文帝采纳了黄的错误建议!先削周王,这就给燕王敲了警钟,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并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3。
建文帝的性格!建文帝性格内向、仁慈、儒弱!他重文轻武!所以后人称建文一朝是“书生王朝”!朝上少有真正会带兵打仗的武将,这就是“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的军队不是燕王军队对手的原因之一!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间,燕王朱棣曾经一度奉召入京师朝觐,而后安然返回北平,期间没有任何不利
于燕王的举动发生。
这也体现了建文帝性格上的仁慈,与帝王不相匹配的多余的仁慈!要撤藩,又要顾及叔侄颜面,狠不下心!
4。
在“靖难之役”中的指挥决策不当!,多次犯了当断不断的兵家大忌!给燕王喘息的机会!
5,朱棣的优势!他的优势在于:第一,找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起兵理由→清君侧!也就是做到了“师出有名”!第二,他的性格正好和建文帝相反,朱棣最像朱元璋,果断、刚毅、有远见,有雄才大略!这对于一场战争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在起兵前做了充分的战略物资的准备!第四,人才的拥有和用人的得当!我们来看,在前方,有朱棣、朱高煦、朱高燧!他们都是身经百战,英勇无比!在后方大本营有世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洪熙帝的把手,免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谋士的出谋划策,其中姚广孝对朱棣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他的不断“劝说”逐渐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后又不断为朱棣出谋划策,在“靖难之役”中又协助朱高炽多次击退了建文帝军队的进攻!
我最后做个总结,我们来看,假使当时建文帝让燕王进京吊唁,假使建文帝采纳了齐泰先削燕王的主张!假使建文帝能再狠一点,对朱棣的装疯卖傻假高度重视并及时制止!假使当年的徐达、常遇春等还活着,建文一朝多一些有实战经验的武将,假使在“靖难之役”中再果断一点,不一再的错失战机,那么“靖难之役”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也许也就没了靖难之役!
那么或许他的削藩结果又是另当别论了!可是历史没有假使,不允许有假使!诸多原因导致了建文帝削藩的失败和靖难之役的失败!
但朱棣能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一人身上——张信!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
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
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加强防燕措施。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
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
让人感概万千的是,朱元璋为了确保朱家的江山不落外人手中,煞费苦心地建立了封建自家子孙为王,分镇全国各地的制度。
没想到这一招虽然在表面上防住了外人对朱家江山的觊觎,但却无法阻止自家人对皇位的贪婪!虽然表面上江山还是朱家的,不管是朱棣或者是其他那个藩王篡了位,总之江山还在朱家人的名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元璋获得了部份的成功。
❶傅衣凌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第三节
❷《明史》卷三
❸《明史》卷九十五《黄子澄传》
❹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❺高岱《鸿猷录》卷七《靖难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