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明朝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之谜

合集下载

关于明朝建文皇帝归宿的四种说法

关于明朝建文皇帝归宿的四种说法

关于明朝建文皇帝归宿的四种说法关于明朝建文皇帝归宿的四种说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解之谜多矣!但最令我觉得扑朔迷离的,是明初建文皇帝朱允火文在“靖难之役”中的下落。

一、“不知所终”之谜多年前,我曾数次去南京,游览钟山、明孝陵,又到明故宫遗址访古。

在那断壁残垣之前,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朱元璋把帝位传给长孙朱允火文,这小皇帝不到四年就被推翻,他生死难断,到底哪里去了。

公元1402年夏6月,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皇帝朱允火文的下落,《明史·成祖本纪》等传记共有“不知所终”、“伊自焚死”、“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去矣”四种说法。

而成书早于《明史》的《明史纪事本末》则只持“由地道出亡”一说,并说太祖朱元璋临终留有“临大难,当发”的遗箧,打开后见有袈裟、剃刀等物。

立即给建文帝剃了头,扮成僧人由地道出城,“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自称是朱元璋托梦,令他在此等候。

于是朱允火文及随从乘舟而去,逃往滇南。

这段记述近于神话故事,好像朱元璋死前已预见到一切,并为命运不济的长孙作了逃生的周密安排。

此说虽然令人生疑,但《明史》等载籍对建文帝死于火焚的四种记载,又各有差异:“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成祖本纪》)“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太宗实录》)“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补本》)“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

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明书·建文皇帝本纪》)上述后两种说法,指出了并无建文帝的尸体,找到的只是马后的尸体。

朱棣曾指天为誓,说他此来是要仿效“周公辅成王”,帮侄子建文帝治理天下。

果真如此,就该先弄清建文帝下落,生见其人,死有真尸。

可是,破城第二天,他就匆忙“即皇帝位”。

这里给人的印象,是朱棣为了巩固帝位,使建文旧臣放弃反抗,似乎有意弄假成真,将马后之尸冒充建文之尸尽快埋葬。

历史趣谈揭秘明朝靖难之役 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历史趣谈揭秘明朝靖难之役 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朝靖难之役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导语: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

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

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

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

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

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

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

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

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

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

南北朝时,刘宋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解密靖难之役建文帝行踪成迷膝下子嗣竟被“抚养到老”

历史解密靖难之役建文帝行踪成迷膝下子嗣竟被“抚养到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靖难之役建文帝行踪成迷膝下子嗣竟被“抚养到老”导语:明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明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对抗自己的亲侄儿朱允炆。

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顺利夺取明都应天,成为明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明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对抗自己的亲侄儿朱允炆。

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顺利夺取明都应天,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者。

同时朱棣本人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此等事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但是应天(南京)城破当日,建文帝朱允炆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失去了踪迹,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一谜团也就成为了大明朝历史上的第一大谜团,至今无法得到破解。

关于建文帝去向,史学界一直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说他在皇宫自焚而亡,《明实录》也对此有所记载。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实录》是经过朱棣美化之后,建文帝去向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太可能会按照史实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逃亡说,朱棣曾派出两队人马分海路陆路苦寻建文帝。

但是关于逃亡说,同样也得不到足够多的证据来支持。

所以建文帝之谜固然让人令人兴奋,但是许多人说来说去,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六七来。

但是有历史记载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是有子嗣的,他在当时去向成谜,可他的子嗣们却是活生生的存在的。

那么,在朱棣大权在握之后,又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亲生侄孙们呢?在权力面前,那种长幼之间的血缘之亲能不能经受住良心的考验呢?据历史记载,建文一帝在自己短暂的政治生命,也可能是生理生命中一共育有两子。

这样的子嗣数量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确实算不上儿女满堂,甚至于还有点儿凄凉,但也正式这种凄凉,或多或少对于后来的历史轨迹产生了一定的影像。

建文帝长子叫朱文奎,次子名叫朱文生活常识分享。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千古谜团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千古谜团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千古谜团本文导读:有一天,朱元璋举行家宴,儿孙们都来了,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老朱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别看老朱书读得不多,出的上联倒是中规中矩,老朱让朱允炆对,朱允炆挠了挠头,思索半晌,终于想出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

这个下联也算中规中矩,不过不算出彩。

老朱让朱棣对,朱棣想了一下,铿锵有力地说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好!朱元璋拍手称赞,这么一对,帝王舍我其谁的霸气展露无遗。

想不到多年之后,靖难之役发生了,朱棣花了三年时间,击败了侄子朱允炆,他成了真龙天子,而朱允炆则变成了沉默的羔羊。

且说朱棣攻入京城之后,看到的是烧得只剩骨架的宫殿,以及横七竖八烧焦的尸体。

这些尸体烧得面目全非,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分不清哪个是朱允炆。

这就给朱棣带来了一个难题,朱允炆到底是烧死了,还是潜逃了呢?这时候大街小巷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说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说朱允炆躲进了深山老林,还有的说朱允炆从海上逃往西方。

朱棣坐立难安,这个“失踪”了的朱允炆是个潜在隐患,如果哪天突然冒了出来,那么他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

毕竟,当初发动靖难之役的口号,是清君侧,“君侧”既然已经清得一干二净了,是不是该把江山还给侄子了呢!为了江山做得踏实,朱棣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了两股“搜查”小分队,一股是郑和,走的是水路;一股是胡濙,走的是旱路。

往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郑和七下西洋,但始终未曾找到朱允炆的踪迹,任务宣告失败。

但郑和却将东方文明带往了世界,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中国,这也算无心之得吧!另一股小分队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里,他从来没有回过家,甚至连母亲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许其回去奔丧。

朱棣体会到了胡濙的艰辛和不易,提拔他为礼部左侍郎,让他继续寻找。

终于在1423年,事情有了重大进展。

这天夜里,胡濙快马加鞭,疾驰了几天几夜,终于赶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之后,胡濙顾不得回家报个平安,就急匆匆地赶往皇宫了。

历史上有3人神秘消失了,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有人说穿越到了现代

历史上有3人神秘消失了,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有人说穿越到了现代

历史上有3人神秘消失了,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有人说穿越到了现代历史上有很多神秘消失的人,为什么说神秘消失呢?是世人并不知晓他的下落和真实的去处。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三个神秘消失的历史人物。

一.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死后便被封为了皇太孙。

朱元璋驾崩之后,明朝朱允炆即位,封号建文帝。

1402年,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因为不满侄子的削藩政策,于是逼宫谋反,直倒皇宫。

当时的建文帝作为皇帝也是有一定的傲骨,不想落到朱棣手中成为俘虏,于是就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宫殿,自己也葬身火海之中。

然而大火燃尽之后,朱棣并未发现建文帝的尸首,到底其是生是死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的消失成为了历史一大疑问,关于他的下落也是各有说法。

一说:建文帝已经死了。

其实建文帝朱允炆确实是和他的皇后自焚在了自己的宫殿之中,并未逃走。

大火被灭之后,两具尸体被烧的根本无法辨认身份,而朱棣又是个善于猜忌的人,怕这是建文帝的掉包计策,于是就四处的派人打探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二说:建文帝剃度为和尚了。

建文帝朱允炆在这个危难的时刻,收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给他遗留的什么盒子,里面有一件袈裟和一个剃度用的剃刀。

意思就是让其装作和尚逃难而去。

朱元璋似乎预见了此事迟早会发生一样。

1、建文帝自从靖难之役之后就逃出了皇宫,而后就装扮成无处落脚的和尚,去世之后就被安葬在了湖北武昌地区。

2、朱棣逼宫后,建文帝就躲到了四川成都的一个偏僻的寺里,没日没夜的对着皇城的方向掩面痛哭,最后郁郁而终。

3、建文帝假装成和尚,然后寻机出海,去往了国外印度尼西亚,一个朱棣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度过了下半生。

三说:建文帝穿越到了现代。

说建文帝穿越到了现代,完全是受到了《穿越时空的恋爱》的影响了吧。

中国拍的第一部穿越剧,是穿越剧的鼻祖了吧。

建文帝在大火焚宫的时候,七星相连,时空隧道打开,一下子就穿越到了2002年。

二.秦朝的术士徐福徐福出身在战国时期,是齐国人,是道家的著名术士。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生死之谜 究竟有没有葬身火海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生死之谜 究竟有没有葬身火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建文帝生死之谜究竟有没有葬身火海
导语: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是古代十大谜案之一。

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

朱允炆下令火烧皇宫,朱棣在宫中寻迹三天仍旧找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是古代十大谜案之一。

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

朱允炆下令火烧皇宫,朱棣在宫中寻迹三天仍旧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马皇后和朱文奎的遗骸。

侍卫们均不知朱允炆是生是死,找了一具残骸说是建文帝的尸骨,尸骸被烧得根本已经辨不出性别,没有办法,朱棣只能下令将其下葬。

关于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民间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烧皇宫之后,自己与少数随从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庙做了和尚。

而后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还在世,认为他可能逃到海外,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另有一种说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确确是葬身于火海,但是他为什么要下令纵火火烧皇宫,甚至要将自己烧死呢?这似乎说不通。

历史学家对明建文帝生死之谜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是各抒己见,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南京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家谱找到记者,力再证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他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没有被烧死,而是逃到了别地并且改名为让銮,而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孙。

然而明建文帝的生死之谜终究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没有存在足够的证据断定明建文帝的生死。

建文帝下落
明建文帝即位之后不久,燕王朱棣就起兵叛乱夺取了皇位,此次叛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攻入南京之时,皇宫内已然是一片汪洋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此后,民间流传的建文帝已经出逃的传
生活常识分享。

建文帝下落之谜

建文帝下落之谜

建文帝下落之谜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抵达金川门,负责在此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大门,朱棣率军进入京师,史称“金川门之变”。

当朱棣赶到皇宫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不知去向,宫中正燃着熊熊大火,八天后,朱棣为朱允炆举行了葬礼。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闵帝本纪》)。

可是有人怀疑匆匆埋葬的并非建文帝的遗体,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宫,“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恭闵帝本纪》)。

从此,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成谜。

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存在各种传闻。

有一种传闻是这样描述的,城破之日,有朝臣对建文帝说:刘伯温留下了一个木匣,藏在奉天殿左侧,可在危难时打开。

打开木匣后,发现里面有三张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其中写着“应文”的度牒是留给朱允炆的。

这个传闻可信度不大。

刘伯温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去世,当时建文帝朱允炆尚未出生,两年后,朱允炆才出生。

而且,刘伯温去世时,朱允炆的父亲、皇太子朱标只有二十岁。

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应由朱标继承皇位,刘伯温如何能预料到十七年后朱标的突然离世?有的传闻认为,一些大臣削发为僧,跟着建文帝去了云南。

出现这样的传闻,或许是因为一些建文遗臣下落不明。

朱棣入城后,很多在任朝廷官员选择了出逃,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三人,其中一百多人被捉住,大约四分之三下落不明。

在这些下落不明的建文遗臣中,可能有些人剃度出家,隐居在寺庙,或者流离各地,留下一些踪迹,久而久之和建文帝的下落之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传闻。

那么,建文帝是否真的有可能在城破之时趁乱逃出宫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年为朱棣打开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后来在蜀王朱椿的儿子朱悦燇因为得罪父亲来长沙投奔他时,竟然对众人谎称:朱悦燇就是建文帝。

虽然这是一场骗局,但是如果建文帝真的已经葬身于城破之日的皇宫大火,那么朱橞很难编出这样的谎言。

建文帝下落之谜大揭秘

建文帝下落之谜大揭秘

建文帝下落之谜大揭秘迷雾君整理,解密历史。

话说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出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

因为父亲早就死了,所以祖父朱元璋死了以后,他就当了皇帝,年号建文;可是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

于是他就化装成和尚跑了。

朱棣进了皇宫,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发出通缉令;然而依然找不着朱允炆。

建文帝的下落是历史之谜,众说纷纭。

但是真相我知道。

为什么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话说1407年,朱棣派胡濙云游天下,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为什么朱棣派胡濙去找建文帝呢?胡濙是建文帝时的进士,在兵部充任兵科给事中的小官;朱棣当了永乐皇帝以后,他升任户部都给事中。

此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走路,而且为人稳重,也没有官架子。

你想他身为户部都给事中,大小也是个官,完全可以骑马坐轿子。

但是他一年四季总是步行,走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会儿又走。

而且每天要走几十里地;如果一天不走路,那么他就无精打睬。

你说,他是不是一个怪人!也就是因为他爱走路,所以朱棣派他去找建文帝。

那么胡濙找到建文帝了吗?据说,在1416年,胡濙找到了建文帝。

但是怎么处理建文帝,是朱棣左右为难的事情。

如果把建文帝逮捕归案,那么朱棣怎么处理建文帝?杀头也不行,判刑也不行;因为毕竟是叔侄关系。

如果朱棣派刺客把建文帝杀了,那么建文帝的余党就会闹事。

怎么办呢?胡濙秘密向朱棣建议:“只开弓,不放箭。

”也就是说,继续通缉捉拿建文帝,但是不再催促各级政府及时结案。

朱棣采纳了胡濙的建议;并且提升胡濙当了礼部左侍郎,负责捉拿建文帝的问题。

于是,胡濙对于各级政府报告的建文帝线索,一概批复:“扑风捉影。

”。

如此一来,就把各级政府气得不爱搭理此事了。

也正因为如此,建文帝才能在国内,到处游荡几十年。

其实,像胡濙这样深谋远虑的人很少。

1425年,朱棣死后,其子洪熙皇帝朱高炽认为胡濙办案无能,就把他降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1426年,宣德皇帝朱瞻基又提升胡濙当了礼部尚书,1431年又兼任户部尚书;此后在正统皇帝朱祁镇、景泰皇帝朱祁钰时代一直如此;到了1456年,正统皇帝朱祁镇复辟当了天顺皇帝的时候,他已经82岁了才退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通史】明朝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之迷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

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

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

主要有:自焚说。

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

领兵在外、...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

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

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

主要有:
自焚说。

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

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

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

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

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

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

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

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

《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

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

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

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

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

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

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

”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

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

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

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

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
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

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

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

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

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建文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

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

帝乃以他事禁溥洽。

而命给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

溥洽坐系十余年。

”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

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

唯有群鸟早晚朝。

”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2006年6月,有学者发现怀疑是建文帝的踪迹。

新华网引述江西省学者官涛称,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与随从在江西三清山隐居,并化名为“詹碧云”的全真道人,死后葬于其兴建的三清宫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