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
中国通史总结

1、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
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概括:孔夫子巨牛逼,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家。
2、第二集中华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祖先进化过程,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是自中华大地产生并延绵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
概括:谁说我是外来人口,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知识点:猿人至古人至智人至现代人,主要变化为脑容量的增大、下颚的凸起、眉骨的凸起等。
3、第三集农业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南方稻谷驯化为野生稻至生产稻,北方狗尾巴草与谷子驯化为谷子,直至明朝一直为第一大生产作物。
狗尾巴草为莠,良莠不齐的典故来源。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50、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51、章开源、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朱育和:《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上、下),三联书店1981年版。
54、《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版。
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13、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版。
14、章开源:《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版。
15、李文海:《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1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版。
17、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版。
19、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上海文明书局1915版。
5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张研等:《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55、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
25、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中国通史明朝-2023年学习资料

郑和下西洋航线-京师-阿拉伯半岛-很殿如-木骨都来-郑和吭涛组
结论-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世界著名的远洋航海家-郑和宝船模型
喊继光抗倭-倭寇:-明朝,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抢劫掠夺的由日本武士与商人组-成的武装集团。 戚继光抗倭:受明政府派遣自组“戚家-军”荡平浙江倭寇。->-后进入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名将 大猷共同作战,-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
返回-京师(北直-隶,治顺-天府(今北-京,辖地-相当今河北-省、内蒙古-东南端及诃-计明初封 ,东起朝鲜,西-南北端。-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万零九 四里。自成祖弃大-南京(南直-宁,徙东胜,宜宗迁开平于独-隶,治应-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 -天府(今江-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苏南京,-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辖地包括今 江苏、安徽-南北万里。-二省。-《明史》卷40《地理志一》
三、明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发展-1.原因:-①中央集权的强化,-社会稳定-②生产关系的调楚,农民生 积极性的-提高。-表现-③明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推动。-措施
描绘明北京繁荣的《皇都积胜图》-长卷画(局部)
明朝的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目的:-扩大政治影响,发展海外贸易-时间:@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远航次数:7次-D-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我 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影响:-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洲早-坐个多世纪,是世 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全长13000多里,世界伟大的工程之一-▲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请解释“夏商周”时期的含义。
答案:夏商周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即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2. 请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
3. 请解释“科举制度”的含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4. 请解释“四大发明”的含义。
答案: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四项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请解释“三国演义”的含义。
答案:《三国演义》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二、填空题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
答案:夏朝2.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孔子3.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孟子、荀子4. 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最早用于______。
答案:军事三、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C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B4. 以下哪个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答案:D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朝代属于封建社会?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A、B、C、D4. 以下哪些发明属于四大发明?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E. 活字印刷术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E. 清朝答案:B、C、D、E五、判断题1.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通史 第02集 中华先祖

中国通史第二集中华先祖桑干河蜿蜒延伸,由东向西,横贯河北张家口阳原县全境。
将一片叫做泥河湾的地方,切割成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峡谷。
这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地方,却是迄今发现的我们远古祖先最北端的活动地点。
远古的泥河湾,一直猛犸象步履缓慢地走向沼泽,那里的水源是它身体正需要的。
突然它的前肢陷入泥泞,并越陷越深..........杀机正在陡然逼近.........埋伏在丛林中的古人快速冲向大象,用最原始的石器和木棒,给予它致命一击。
《山海经》讲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一尊天神女娲降生了。
她独自一人来到凡界,见景色优美却独少生灵。
便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出一个个小人。
后来,她嫌捏泥人太费力,就用枝条沾了黄泥乱甩,顿时贵贱人等应运而生,繁衍生息。
随着大爆炸,宇宙形成了无数的星系,在太阳的周围有一颗蔚蓝的行星,这就是我们的地球。
大气层和液态水,使得地球成为我们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大约在四十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最初的生命,而人类的出现则是数百万年前的事情。
我们的祖先来至于一种数量稀少的古猿,以至今天很难发现他们的遗迹。
他们在森林里腾跃飞荡,靠采集植物为生,采摘果实和嫩叶的生活,为这些古猿带来了发达灵巧的手指和上肢。
从1975年开始,考古人员陆续在云南禄丰县的地层内,发掘出一具残缺的古猿头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它们距今约八百万年。
这是中国迄今知道与人类最为最近的动物,被国际古人类学界定名为腊玛古猿禄丰种。
在过去的五千万年里,地球上曾发生过很多次大型气候变化事件。
大约在四千五百万年前,地球经历了最后一次升温事件,导致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炎热,然后开始降温,一直持续,一直持续。
然而在这期间出现一些持续很短的回暖时期。
自从中新世以来,我们知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了降温事件,在这段时期,地球上首次在南极出现冰川时期。
今天,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任何雨林的迹象。
数百万年前,随着气候的变化,食物逐渐短缺,古猿开始从树上来到了地面。
中国通史1到30级每集简介50字

中国通史1到30级每集简介50字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第二集中华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祖先进化过程,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是自中华大地产生并延绵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
第三集农业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纯叙述无思想。
第四集西晋末年,主要讲了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西晋朝廷最终被迫南迁,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中原大地则上演了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一幕,十多个民族政权陆续登场,历史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第五集梁武帝治国,主要讲了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萧梁佛寺-同泰寺,寺里生活着几千名僧人。
这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个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他到这里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要舍身为奴,他就是统治萧梁长达48年之久的梁武帝萧衍。
第六集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蛟龙作祟,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制服。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
第七集殷商王朝,夏桀暴虐无道,臣汤灭夏,由伊尹和钟虺辅佐。
建立商王朝,进入青铜时代。
然而三年后商汤不疾而终。
第八集商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商王国的强盛及贵族们的收入,因此,商王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年岁的丰歉。
在甲骨文中求雨、求年(收成)的卜辞很多,如云“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祈求上帝能给人间带来好收成。
第九集商纣得到前方败报,连忙在鹿台*。
武王带领诸侯一同进入朝歌,前往鹿台找到纣王*的地方,在战车上亲自向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走下车又用剑刺纣王的尸体,用斧(斧钺之类象征征伐)砍下纣王的头。
第二天,周武王带领姬振铎,周公旦、毕公高、太公望、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人排好仪仗,一起前往商朝的社稷和宗庙,向商的祖先通告自己灭商的原因。
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

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1.《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蔡美彪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出版。
该书是在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的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的。
1940年,范文澜在延安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所主任时开始撰写《中国通史简编》。
1941至1942年,该书上册(上古到五代)、中册(宋辽至清中叶)先后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集中主要精力对该书进行增订重写,将旧本上册修订扩充为三编四册,共约110万字,比旧本扩大了4倍。
至1965年,前四册陆续出版。
这部著作凝聚着范文澜二十多年的心血,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该书前四册出版后,范文澜曾计划再做进一步的修订。
不幸,1969年因病逝世。
为了完成范文澜未竟之业,由近代史研究员蔡美彪主持与所内外有关学者专家合作,开始编著第五册(隋唐)至第十册这后六册,从1978年开始出版,连同范文澜所著前四册,一起定名《中国通史》。
至1991年,十卷本的《通史》全部完成,于1994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全部出齐.2.《中国通史》(12卷)白寿彝任总主编,从1989年至1999年陆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1400余万字,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历时十年完成,被誉为本世纪《中国通史》的压轴之作。
成为建国五十年来部头最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该书在历史理论和编撰方法方面也多有创获。
第一卷为导论,白寿彝先生主编,并亲自撰写了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二卷: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第三卷:上古时代(上、下)徐喜辰、斯维至、杨昭主编;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白寿彝、高敏、安作璋、廖德清、施丁主编;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下),何兹全、黎虎主编;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上、下),史念海、陈光崇主编;第七卷:中古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下),陈振主编;第八卷:中古时期·元时期(上、下),陈得芝主编;第九卷:中古时期·明时期(上、下),王毓铨主编;第九卷:中古时期·清时期(上、下),周远廉、孙文良主编;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下),龚书铎主编;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
中国通史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读后感

"潜入"我国通史"第二章后,对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的甘蓝道镜绝对着迷。
本章将你们从这些不同的裙体,从汉族和 Zhu族到回族等的形成和进化中,带你们走上一条狂野的道路。
这就像见证一个多彩的杂技
文化在一起并相互影响几个世纪。
戴好你的帽子,因为它不是所有
平滑的航行!该章还揭露了这些裙体间爆发的多汁性冲突和挑战,使
我们得以走过我国的种族关系。
相信我,这是一个野生,野生的旅程!"
我真正找到了关于不同种族裙体来自何处以及他们如何移动超级有趣的部分。
它讲述了我国人民在历史上是如何开始的,以及他们最终如
何走到今天的位置。
了解不同组团如何塑造"我国人"的意义,以及每
个组团如何为我国历史文化增添内容,是很酷的。
这一部分还显示了
不同裙体在文化、语言和宗教方面的多样性,这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
使每个裙体独特之处。
在结束对"我国通史"第二章的研究后,我对我国多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使我强烈渴望深入探讨每个族裔裙体的历史和
文化结构,同时使我更加钦佩这些裙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影响。
该章扩大了我对中华民族的看法,促使我进一步探究其民族多样性的
复杂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仁宣致治》: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庶几三代之风焉。……仁宗之初御也, 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 池与民同利,……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 重农,赈荒惩贪。
成祖之不隳明业,在能遵太祖整饬吏治之
意。自永乐以来,历洪熙、宣德三朝皆未 之改,……盖全传(《明史・循吏传》) 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间得百人以 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年间得十余人,隆 、万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崇两朝则无 一人,吏治之日降可知矣。宣德以前,尚 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正统以后,公 卿有吏绩者亦极少,嘉靖以后,则更不足 言。
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 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 ,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 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 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 。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 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未几 ,燕师起,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 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
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 ;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黙然良久, 曰:“汝意何如?”太孙曰:“以德怀之, 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 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
《明史》卷一四一《齐泰传》:
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 。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 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 ,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 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十八年置东厂, 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 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
• 恢复太祖时已撤销的锦衣卫,并设立东厂
《明史》卷三百七《纪纲传》:
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 司诏狱。……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 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 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 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 百家,罄其资乃已。诈取交阯使珍奇。夺
• 确立起科举考试的南、北、中卷制度
• 设立内书堂,对宦官进行教育;司礼监掌 握代替天子进行“批红”的权力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 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 相。……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 为上司。
• 放弃迁都南京的计划
对外由永乐时期的扩张转为收缩
《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 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燕兵起, 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
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 福。……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 ,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 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 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 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 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 决。阴选将校 ,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
• 从安南撤兵(宣德二年),承认安南黎氏 政权
• 率军击败蒙古兀良哈部,并将开平卫移至 长城要隘独石堡(宣德五年)
• 结束下西洋(宣德八年)
安逸、优雅的生活 宣宗行乐图
宣宗射猎图
宣宗书画
(关于成祖生母的各种说法:马皇后说、元 顺帝妃说、达妃说、碽(gong一声)妃说 ,参吴晗《明成祖生母考》等文)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永乐十年始建, 1721年奥地利人Fischer von Erlach书 中所画)
• 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将封在北方的诸王移 封至南方(如宁王移至南昌),有的废为 庶人,同时迁都至北京,形成“天子守国 门”之势(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 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同时迁发人民充实 北京,并疏通大运河(江南重赋))
在对外关系上的举措
• 五次亲征蒙古: 永乐九年征鞑靼 十二年征瓦剌 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征鞑靼 (最后一次远征归还途中病死于榆木川)
• 派遣郑和下西洋(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 郑和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
《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 ,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 慑之。
吏民田宅。籍故晋王、吴王,乾没金宝无 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 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僣乘舆。……诏选 妃嫔,试可,令暂出待年,纲私纳其尤者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 ……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 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 治,具有状。即日磔纲于市,家属无少长 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其党敬、江、 谦、春、瑛等,诛谴有差。
明成祖即位后为巩固地位所采取的措施
• 发布所谓“奸臣”之榜,对忠于建文帝的 大臣大肆杀戮(诛十族、瓜蔓抄),同时 对有功和归附己方的人员进行封赏、擢升
《明史》卷八《仁宗本纪》: 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 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 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
• 通过销毁、篡改建文朝的官方记录,编纂 《奉天靖难记》等资料,以及伪称自己为 高祖马皇后之子等手段来确立即位的合法 性
• 重用宦官
《明史》卷三百四《宦官传一》:
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 ,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 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 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 任。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 国王。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 八年,都督谭青营有内官王安等。又命马
在内政方面的措施
• 建立内阁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 ,又名内阁。
最初的内阁成员:解缙、黄淮、胡俨、湖广 、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
明代内阁在法律上的地位只是翰林院的一个 下属机构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寻找建文帝、促进南 洋诸国朝贡、寻宝
• 经略东北,在女真地区建立卫所和奴儿干 都司(宦官亦失哈主持):
永乐元年设置建州卫和兀者卫
二年设置奴儿干卫
七年设置奴儿干都司
永宁寺碑
• 占领安南
永乐五年,明成祖因安南陈朝外戚黎氏弑 主并取代陈氏而发兵占领安南,设置都布 按三司和府县。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 不得相关白。
设立内阁的原因: 1.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对顾问人员的实际需要
春夏秋冬四辅官 殿阁大学士 翰林院编修、检讨等 《明史》卷73《职官志二》: (洪武)十四年……令编修、检讨、典籍同 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驳诸司奏 启。 2.解缙等人的才能和在政治上的态度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 继以罪废。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 难”。指泰、子澄为奸臣。事闻,泰请削 燕属
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 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 。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 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 所败。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 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当是时, 帝举五十万兵畀景隆,谓燕可旦夕灭。燕 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 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是冬,景隆 果败。
中国通史
(明代部分)
第二讲 明成祖时代
第一节 建文帝短暂统治 第二节 明成祖的统治 第三节 明仁宗和宣宗的统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建文帝短暂统治
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洪武三十八年、1398)后 的局面:
帝仁柔乐善,实为守文令主,但英断不足 ,所用齐泰、黄子澄固非任当日艰巨之材 ,即所敬信之方孝孺亦不免迂阔之诮,主 张削藩,轻为祸始。然方以古官制、古宫 殿名日夜讲求,自命制作,其所以应变之 道,多不中窾要。后人多以齐、黄及方皆 能死事,正学先生被祸尤酷,百世崇拜其 大节,然于事实之得失则不可不知也。
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 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下燕 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 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未决,出相 语曰:“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 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 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 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 ”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 猝难图。”乃止。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 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
传言建文蹈海去,文皇分遣内臣郑和数辈 浮海下西洋。至是文皇疑始释。
《致身录》、《从亡随笔》以及其他明人史 著的记载:削发为僧,流亡至滇南,正统 时公开身份,被迎入大内,寿终后葬于西 山,不封不树。
(樊树志《建文帝下落之谜》,同氏《明史 讲稿》,中华书局2012年)
第二节 明成祖的统治
明成祖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在南京即皇 帝位,下诏以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 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所更改的成法,全部 恢复旧制。
(孟森《明史讲义》)
宣宗时期的重要措施
• 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宣德元年)
• 改变洪武、永乐时期文武并进的局面,独 重文臣,特别是内阁获得了进行“票拟” 的权力,地位大大提高
• 针对地方上三司分权,遇到重大问题事权 不一的现象,开始向地方派遣巡抚,在地 方长驻,或是督理税粮,或是总制河道, 或是协调地方三司,又都有监察官吏、安 抚百姓的职责。
文化事业上的成就
• 《永乐大典》 (类书) • 《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
全》
第三节 明仁宗和宣宗的统治
明仁宗
明宣宗
“仁宣之治”局面的形成
《明史》卷九《仁宗本纪》: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 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 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 平之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