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版)A4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基础知识达标测(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第1-6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班同学举行题为“想象北京原始居民的一天”的分组讨论活动。
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历史考古发现的是()①清晨,青壮男子走出山洞去森林中捕猎野兽②上午,留在山洞中的老人们专心致志地制作彩陶③下午,妇女们到离水源不远的地方,用耒耜种植水稻和蔬菜④夜幕降临,人们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2.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区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
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
据此可知()A.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B.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D.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3.“元谋人”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
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该远古人类()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县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4.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5.下列考古图片发现见证了我国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
据此,可得出原始农耕文明具有的特征是()①开始用火②出现农作物的种植③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④出现家畜饲养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AB卷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AB卷含答案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九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质检卷(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正当日本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7世纪初被派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隋唐文化和制度后陆续回国,为其革新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一“巨大作用”( )A.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B.推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使日本确立了幕府统治D.使日本从此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2.日文中,“武士”一词本义是侍者、贴身随从。
武士要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
日本武士最初出现的目的是( )A.做贵族的贴身保镖B.发动对外侵略战争C.保护贵族豪强庄园D.必须绝对效忠国家3.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华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密切了中日交往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C.广泛传播中国文化D.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4.“日本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
”据此可知,当时这种情况下的“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 )A.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严重,局势动荡B.血缘关系与主从制结合组成军事集团C.武士集团代表着庄园与地方政府对抗D.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5.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这反映了( )A.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B.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C.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D.亚洲国家发展较为均衡6.运动历时半个世纪,废除了氏族贵族和皇室私有土地、部民的奴隶制度,确立了国家作为最高地主直接剥削班田农民的制度。
由此推断该运动( )A.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促进了部民奴隶制的发展C.借鉴学习了欧美政治经济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7.某同学在阅读有关古代日本的书籍时,发现了下侧的漫画,上面写着“所受之田,不准买卖。
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中国史专业书籍

中国史专业书籍作为中国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优秀的中国史专业书籍。
下面我将为大家推荐几本经典的中国史专业书籍。
1. 《中国通史》这是一本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通史教材。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现代。
它以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史专业学生必备的教材之一。
2. 《中国古代史》这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编写,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该书从夏朝开始,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吕思勉先生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使这本书成为中国史专业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近现代史教材。
该书以较为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
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中国史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参考工具。
4. 《中国文化史》这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该书以文化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它从古代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入手,详细讲解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本书不仅适合中国史专业的学生,也适合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5. 《新编中国通史》这是一本编纂了中国历史学界多位专家的巨著。
该书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
它不仅对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进行了梳理,还对历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本书对中国史专业学生来说是一本必读之作。
这些书籍是中国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同时,这些书籍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历史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4小题,总分48分)1.(2分)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
这表明分封制()A.维护了贵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2.(2分)《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作法自毙”说明()A.变法需要统治者支持 B.变法总会有牺牲 C.商鞅变法的最终失败 D.变法的深人人心3.(2分)观察下图。
图中现象有助于()A.加速西周灭亡B.增强秦国实力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4.(2分)在中国国度思想即将形成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制度基础,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
这种国度思想形成的关键是()A.儒家思想极力维护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C.商鞅变法奠定基础D.君主专制制度建立5.(2分)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A.增加财政收人B.政府与民争利C.政府屯粮备荒D.保护自耕小农6.(2分)开皇15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
后来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
这一变化( )A.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下移B.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C.不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D.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7.(2分)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
2022年-有答案-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大规模的城址、城内成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而且还有大量的能说明贫富分化、阶级阶层存在的墓葬材料。
这可用来证明中国()A.率先迈入阶级社会B.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C.早期国家形态出现D.文明成就获世界认可2.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其中“夏传子,家天下”反映的政治制度为()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礼乐制3. 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该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4. 如表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5.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
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是()A.书同文B.焚书坑儒C.推行“黄老之学”D.独尊儒术6. “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
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是()A.秦代B.汉代C.宋代D.唐代7.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B.造纸术C.《大明历》D.指南针8. 如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
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A.西晋、北周、北魏B.西晋、北魏、北周C.北魏、西晋、北周D.北魏、北周、西晋9.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
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孝文帝拥有雄才大略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10. 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
中国古代史教材与参考书

《中国歷史研究入門》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
二、目录、职官、地理、年代方面的工具书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目录、职官、地理、年代方面的工具书
朝野僉載六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唐張鷟撰鷟有龍筋鳯髓判已著錄此書新唐書藝文志作 三十卷宋史藝文志作僉載二十卷又僉載補遺三卷文獻通考則 但有僉載補遺三卷此本六卷參考諸書皆不合晁公武讀書志又 謂其分三十五門而今本乃逐條聯綴不分門目亦與晁氏所記不 同考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載鷟在開元中姚崇誣其奉使江南受遺 賜死其子上表請代減死流嶺南數年起爲長史而卒計其時尙在 天寳之前而書中有寶曆元年資陽石走事寶曆乃敬宗年號又有 孟宏微對宣宗事時代皆不相及按尤袤遂初堂書目亦分朝野僉 載及僉載補遺爲二書疑僉載乃鷟所作補遺則爲後人附益凡闌 入中唐後事者皆應爲補遺之文而陳振孫所謂書本三十卷此其 節畧者當即此本蓋嘗經宋人摘錄合僉載補遺爲一删併門類已 非原書又不知何時析三卷爲六卷也其書皆紀唐代故事而於諧 噱荒怪纎悉臚載未免失於纎碎故洪邁容齋隨筆譏其記事瑣屑 擿裂且多媟語然耳目所接可據者多故司馬光作通鑑亦引用之 兼收博采固未嘗無裨於見聞也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的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
辅 助 教 材
翦 伯 赞 主 编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钱穆 著
参考书目: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2年。(《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增订本),中 华书局,2008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1999年。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中 华书局,1988年。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读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有感

读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有感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是小组读书活动的第一本书,可能是小组成员一起读,读书的心境不一样,再加上自己第一次教授新教材,这本书作为高中教师授课的补充,特别合适。
《中国古代简史》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贯通理解并兼顾断代知识、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个人史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并兼顾生动性,在以朝代顺序为主线的同时突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阶段特征,关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自不同的地位。
《中国古代简史》作为讲义,在北大文科公共课上广受好评,这也是小组成员一致决定读本书的原因。
一、扩展授课教师视野,提升专业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的总主编是张海鹏和徐蓝,而纲要上的主编张帆和李帆,故读张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特别有一种教材放大的感觉。
以第五章西汉前、中期政治:从黄老无为到“霸王道杂之”为例,《中国古代简史》在这一部分设置了三个内容:黄老无为思想与西汉前期政治;汉武帝的功业;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而纲要上第一单元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有两部分: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汉武帝为例)。
经过对比,内容编排上呈现高度一致。
再看具体的细节呈现,纲要上讲西汉强盛汉武帝的措施时条理清晰的呈现了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和开拓疆域(军事)上的表现,思维缜密,方便学生学习归纳和整理。
而张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讲汉武帝历史功绩时分了四部分:加强集权(削弱诸侯势力;打击地方豪侠;设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军力;设立中朝制度等);开拓边疆(北伐匈奴;通西域;南平百越;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垄断财利、统制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与酒类专卖;均属与平准;算缗与告缗);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与“昭宣中兴”。
经过对比会发现,《中国古代简史》的内容更加的详尽,但打的方向两者是一致的(政治、经济、外交)。
故强烈建议教第一遍纲要教材的老师静下心来细读张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专业能力。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卷首语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卷首语摘要:一、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概述二、卷首语的意义和价值三、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四、对卷首语的深入解读五、总结正文:一、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概述《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作者张帆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国古代历史认识。
二、卷首语的意义和价值卷首语是《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的开篇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卷首语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同时,卷首语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变迁。
从夏商西周的封建制度,到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再到秦汉统一帝国的建立,中国古代历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历史时期,则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对卷首语的深入解读卷首语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首先,卷首语强调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源远流长和连续性,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前提。
其次,卷首语指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最后,卷首语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提醒我们要从全局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五、总结《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的卷首语是一篇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的梳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 中国高等院校的文科教材建设,涉及到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一直是
系统和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大背景下,
学、管
、
等
科学方面的教材不断翻新,各种冠以“21世纪”、“新世纪”等标志的教材琳琅满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学的教材出版显得冷寂,尤其是缺少适用性较强的中国通史或中国古代史教材。
所以,全国高校历史系中,还有不少在推荐学生使用基本框架形成于1960年代的由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
这一方面说明经过不断修订的《中国史纲要》仍然具有其作为教材的价值,但是,它之所以无法完全被取代,也说明当前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滞后。
此外,陆续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史,也成为许多历史系或其它专业文科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这从每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时的情况可以反映出来。
问题是,《中国史纲要》在今天作为历史系或非历史专业中国通史课程的教材,已经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新的学术进展无法纳入。
剑桥中国史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但不可能真正作为教材使用,不仅其中很大部分内容滞后于当今学术的,其编写的角度也不适合在中国作为大学讲授中国通史的教材。
于是,高教系统对中国通史教材的更新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
近来有一些中国通史教材陆续出版,体现了史学界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努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通史教材之一。
该书是为大学公共选修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编写的教材,在1997年获得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由多年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公共选修课的张帆独立撰著。
作者在后记中说明,对本书编写影响较大的著作主要是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钱穆《国史大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历史卷。
对于《中国史纲要》,作者特别强调它“是建国后较早编定的通史教材,出于名家之手,结构严谨,内容连贯,叙事完备,凝练,学术价值很高,在北大和其他许多高校历史系长期使用”。
可见作者对这部教材充满着崇敬和美好的回忆。
我想,这其实也是许多1980年代在北大历史系通过《中国史纲要》通史教学体系完成大学学业的人所共有的感受。
当时承担中国通史课程的教师,主要还是《中国史纲要》的编写人员,如吴荣曾、田余庆、吴宗国、许大龄等。
而且,与《中国史纲要》配套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选》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选》,也都一起发给学生。
《中国史纲要》作为教材,提供的主要是完备和连贯的基本知识。
它大体按照编年加记事本末的体例,适当照顾
,注重前后贯通,史实的考辩很严谨,观点性不特别突出,这是它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前提。
一些深度的内容和学术争鸣、学术动态,则有赖于参考资料选和参考论文选来提供。
这样一班人马和一套教学用书,应该成为北大历史系甚至是新中国高校历史教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典范。
但是,学术在前进,教学体制也在更新,在《中国史纲要》通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已经不可能完全依照他们自己的学习路径来从事中国通史的教学。
而要在历史系的教学中建立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教材和课程体系,操作起来难度会很大。
于是,就有几位新生代的教学骨干如阎步克、丁一川、张帆等,首先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进行探索。
这是《简史》产生的另一个具体背景。
以上两个背景,决定了《简史》的努力方向,这就是力求保持《中国史纲要》注重贯通的特点,同时又尽量体现出学术界普遍接受和采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作者自己长期科研积累的史识。
全书40余万字的篇幅,相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庞大内容来说,确实是一部《简史》,许多史实只能点到为止。
在内容的安排上,则体现为唐代以前(即中国古代史
的前期)相对简略,宋代以后(即中国古代史的后期)较为详细。
体例上则回避了习用已久的用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在按照朝代顺序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兼顾一些贯穿历史演进脉络的专题。
在《中国史纲要》中,一些重大的专题和历史演进的线索,分散在不同断代里进行叙述,只有依靠读者前后
起来进行阅读,才能领悟到。
而在《简史》中,作者一般都将这些专题作为章节单列出来。
如第一章“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根据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进入文明的标志和文明要素的界定,从中国早期文明形成过程的角度,综述史前考古发现和古史传说、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夏与商的
兴衰、完全被地下材料所证实的商朝甲骨文和青铜
等专题。
第九章“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第十六章“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最后第二十一章“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则是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两个大专题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进行了贯通的叙述。
这种阶段的划分,本身也体现了北大历史系中国通史教学体系的特点。
在较长时期里,北大历史系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都是依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的时段划分,分别由四位教师主讲。
《简史》体现出的另外一个努力方向,就是力图使中国通史教材的内容体系立体化,避免在每一个时代都面面俱到地铺叙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几大块,避免中国通史只是几个断代史的
累加或几个专题的平面累积。
作为中国通史教材,一定要揭示出贯通地理解中国历史的线索或路径,同时最好提供进一步深入研读的引导,不必期望学生通过一部教材就掌握中国通史的全部基本知识。
想在一部教材里告诉学生所有问题的做法,事实证明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一部教材给人的感觉是读完此书就可以不看别的书,那只能说它作为教材是不成功的。
相反,如果读完一部教材便使学生产生还有更多书需要进一步阅读的想法,则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简史》在注意加强通史意识方面无疑作出了有益的努力,对于每个历史时代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定位都尽量进行归纳,进而揭示出历史时代的宏观特性和历史演进的长时段线索。
如第三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就落实到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和官僚制的确立这一历史运动的主要趋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