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列表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通史目录
版本一(《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前言、自序、绪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的开化、夏殷西周的事迹、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古代社会的综述、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汉武帝的内政外交、前汉的衰亡、新室的兴亡、后汉的盛衰、后汉的分裂和三国、晋初的形势、五胡之乱(上)、五胡之乱(下)、南北朝的始末、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唐朝的中衰、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北宋的积弱、南宋恢复的无成、蒙古大帝国的盛衰、汉族的光复事业、明朝的盛衰、明清的兴亡、清代的盛衰、中西初期的交涉、汉族的光复运动、清朝的衰乱、清朝的覆亡、革命途中的中国。

版本二(《中国通史》中国工人出版社):
卷一总编绪论、上世(包括三皇五帝事略、古代文化发生次序)、夏商周事略、春秋分并事略、战国分并事略、东迁以还文化之变迁;中世(包括秦室兴亡事略、楚汉之际事略、西汉事略、东汉事略、三国事略、两汉三国政教之大概、两晋兴亡事略、南北朝兴亡事略、两晋南北朝政教之大概、隋室兴亡事略、唐室兴亡事略、隋唐政教之大概、五季之乱)、近世(包括北宋兴亡事略、南宋兴亡事略等)。

卷二地形编,卷三食货编。

请注意,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目录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您根据您所持有的版本查看目录。

中国史、世界通史常识

中国史、世界通史常识

中国史、世界通史常识一、年代认识法(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1、公元纪年法(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2、世纪分期法世纪初期(前20年)、世纪中期(40—60年代)世纪晚期(70年代—90年代)、世纪末期(80年代—完)。

每个世纪100年,现公认的计算方法为01年—00年。

3、年代二、内容衔接1、中国通史部分:分期:古代(远古——1840年);近代(1840——1949年);现代(1949年至今)古代史:(主要讲清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朝代时间段)朝代顺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770-前221-前207年)—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1368-1644-1840年)详细时间见必修1第19页“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2、世界通史:古希腊、罗马的年代。

(可横向与中国朝代对比,参看必修1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3、知识问题:(1)介绍古代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属于“大河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其中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古印度发源于恒河;中国发源于黄河以及长江两河流域。

(2)古希腊和罗马文明(重点说明时间)A、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民主制度B、古罗马(公元前6世纪末——前27年——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法律制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3)欧洲中世纪:公元476年——1500年左右介绍中世纪的特征: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B、国家林立,封建割据,相互混战。

C、天主教会权势最大,而且用封建宗教神学控制人们的思想。

(4)世界近代史:A、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B、17——19世纪初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中国古代史 通史表格

中国古代史  通史表格
发明淬火技术: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中,使之硬化
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战国出现郡县制
百家争鸣
《诗经》西周初年—春秋中叶)
楚辞
《墨经》记载了杠杆原理、小孔成像等;
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秦汉(前221—公元220)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播种工具耧车,《汜胜之书》,坎儿井;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四民月令》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编定《黄帝内经》,东汉编写《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孙吴对江南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中心南移打下基础
出现生熟铁合炼的“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中央官制:三省制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西晋采用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
书法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隶楷行草,汉字诸体已备;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隋唐时期(581—907)
曲辕犁使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用于灌溉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釉下彩绘技术;彩陶:唐三彩
宋: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将地方精壮选入禁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元:设行省
宋:宋词、宋话本、程朱理学、瓦子勾栏(娱乐场所)、文人画、风俗画
元:元曲
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元郭守敬《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公历基本相同
明清时期
(1368—1840)
风力水车;
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涉及水利、备荒等内容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主要内容【原创版】目录一、《中国通史》简介二、第十三集的主要内容1.历史时期的划分2.远古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制度3.夏、商、周的更迭与历史变迁4.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5.秦汉统一帝国的兴衰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7.隋唐盛世的繁荣8.宋元明清的历史文化发展9.中国近代史的磨难与崛起10.20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正文《中国通史》是一部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的中国历史著作,全书共十四集,内容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 20 世纪初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重点介绍第十三集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集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首先,作者对中国历史时期进行了划分,将中国历史分为远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史和 20 世纪以来的历史。

在远古时代,作者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文化与社会制度,包括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等远古帝王,以及夏商周的更迭与历史变迁。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国家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制度。

接下来,作者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诸侯国之间争霸不断,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墨子等。

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统一的制度和法律,以及统一的货币和计量单位,为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汉帝国的兴衰也揭示了历史的轮回与无常。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与融合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但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盛世,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唐诗、书法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文化继续发展,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如苏轼、李清照、郑和等。

中国近代史则是一部磨难与崛起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直到 20 世纪初,中国才逐渐走上了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中国通史,每集题目

中国通史,每集题目
第34集:
门阀政治
第35集:
梁武帝治国
第36集:
孝文帝改革
第37集:
北周武帝
第38集:
陈朝兴亡
第39集:
魏晋佛教
第40集:
再造统一
第41集:
炀帝功过
第42集:
贞观之治
第43集:
武则天
第44集:
开天盛世
第45集:
安史之乱
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
第47集:
世界都会长安
第48集:
吐蕃兴衰
第49集:
敦煌
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
海疆与互市
第83集:
张居正改革
第84集:
耶稣会士来华
第85集:
江南市镇
第86集:
白银资本
第87集:
崇祯帝
第88集:
入主中原
第89集:
王朝的稳固
第90集:
收复台湾
第91集:
统一大业
第92集:
军机处
第93集:
摊丁入亩
第94集:
文治与文字狱
第95集:
被动的自强
第96集:
鸦片战争
第97集:太平天国
第98集:
秦国崛起
第18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19集:
楚汉战争
第20集:
郡国并行
第21集:
文景之治
第22集:
汉武帝
第23集:
两汉经学
第24集:
昭宣政治
第25集:
王莽改制
第26集:
光武中兴
第27集:
丝绸之路
第28集:
清议与党锢
第29集:
黄巾起义
第30集: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中国通史是指中国历史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总体概况。

下面是中国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古代华夏文明: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夏、商、周三代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尚书》、《易经》等文献的产生和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有《春秋左氏传》、《孟子》等重要文献。

战国时期是诸国相争的时代,有《战国策》、《孙子兵法》等重要文献。

3.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由秦始皇建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开通了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重要制度。

4.西汉兴亡: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历时近两百年,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兴起、丝绸之路的建设等都是西汉时期的重要特征。

5.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外族入侵等原因导致朝政腐败,出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国割据局面。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南北朝之间的政权更迭不断,文化艺术则兴盛一时,如《世说新语》、玄学的兴起等。

7.隋唐盛世: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局面,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有《唐诗三百首》、唐蕃贸易的兴起等。

8.宋朝与元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积极的时期之一,发展了农田水利和茶叶、丝绸等经济产业。

元朝是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9.明清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近代以来: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面临外族侵略和内外困境,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总结起来,中国通史涵盖了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历史内容。

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中国通史》概述

《中国通史》概述

《中国通史》概述
《中国通史》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书籍,根据不同的版本
和作者,其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其中,由白寿彝总主编的版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

它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从远古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都有所涵盖。

另外,由卜宪群编著的版本则是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
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

这部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

此外,还有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
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另外一本《中国通史》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
的国史入门书,该书于2020年2月由联合读创(北京)文化传媒有
限公司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这部书被华人世界公认为权威国史巨著。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中国历史的书籍,通过不同的版本和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中国通史》纪录片目录

《中国通史》纪录片目录

《中国通史》100集纪录片目录1.中华道路2.中华祖先3.农业起源4.文明起源5.邦国时代6.夏王朝觅踪7.殷商兴亡8.商代文明9.武王克商10.周公摄政11.周王室的衰落12.春秋争霸13.孔子14.列国变法15.战国七雄16.诸子百家17.秦国崛起18.秦始皇统一中国19.楚汉战争20.郡国并行21.文景之治22.汉武帝23.两汉经学24.昭宣政治25.王莽改制26.光武中兴27.丝绸之路28.清议与党锢29.黄巾起义30.三国鼎立31.诸葛亮治蜀32.西晋统一33.魏晋风度34.门阀统治35.梁武帝治国36.孝文帝改革37.北周武帝38.陈朝兴亡39.魏晋佛教40.再造统一41.炀帝功过42.贞观之治43.武则天44.开天盛世45.安史之乱46.中晚唐的困局47.世界都会长安48.吐蕃兴衰49.敦煌50.唐朝的对外关系51.唐代宗教52.五代十国53.宋太祖54.澶渊之盟55.与士大夫共治天下56.王安石变法57.靖康之难58.宋金和战59.偏安东南60.东京梦华61.宋代新儒学62.宋代文化63.契丹兴起64.西辽建国65.完颜阿骨打66.金朝兴亡67.辽金文化68.西夏兴亡69.蒙古兴起70.忽必烈大帝71.两都巡幸72.大元帝师八思巴73.海上丝绸之路74.马可波罗与中国75.元顺帝76.明太祖朱元璋77.永乐迁都78.郑和下西洋79.内阁制度80.土木堡之变81.王阳明心学82.海疆与互市83.张居正改革84.耶稣会士来华85.江南市镇86.白银资本87.崇祯帝88.入主中原89.王朝的稳固90.收复台湾91.统一大业92.军机处93.摊丁入亩94.文治与文字狱95.被动的自强96.鸦片战争97.太平天国98.甲午战争99.维新与革命100.帝制的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当时的历史文化
(一)部落和部落联盟
1.东夷部落集团:太皞:以龙为图腾,雷神的子孙
2.苗蛮及其它部落集团:三苗、诸戎、群翟、巴蜀、古越族
(二)诸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1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国君姓氏:姒。夏朝共传14代,共17帝王,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代的疆域:
以伊洛为中心,东至大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
1.鲧禹治水
2讨伐三苗
3.建立王朝
4.太康失国(启的儿子太康被后羿所杀,中康继位)
5.少康中兴(少康——遗腹子)
距今约10万年
许家窑人
1970年左右,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
新人
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学:晚期智人
距今约18000年
山顶洞人
1933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弓箭、骨针
时 期
代表
主要事迹
历史文化
原始社会
母系氏族公社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女娲
补天、造人、媒人、笙簧
一、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
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2.妇女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3.财产由氏族集体继承4.从母方居住5.女性是氏族的管理者
二母系氏族公社取得的成就
(一)众多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大溪文化、红山文化、细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1.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房子)
2文化遗物和生活情况(陶器:红陶彩绘,动物纹样以鱼为主。磨制石器:人面鱼纹彩陶盆、鱼纹彩陶盆、指甲纹陶壶)
中国通史列表
时 期
时 间
名 称
发现时间及地址
典型事件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开端
旧石器时代
猿人
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1965年云南省元谋县发现
石器--北京猿人使用的工具
北京人发现者——斐文中
距今约80-65万年
蓝田人
1963、1964年陕西省蓝田县
距今约69-29万年
北京人
1927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从距今7000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五谷(稻、黍、稷、麦、菽)、六畜(猪、马、牛、羊、鸡、犬)基本上都有了。
2原始手工业(制陶)
制作方法:捏塑、泥条盘筑、慢轮。顔色:陶胎,陶衣(白、红等)。纹饰图案:几何形,象形
3建筑业
建筑:巢居和穴居两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穴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木合筑的混合结构。两者都成为了后世中国建筑的主体,与古希腊、古罗马及后来西方的石料建筑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大汶口35号三人合葬墓。男子是墓主,旁边是女子和幼童。三人同时埋葬,随葬品放在男子身边。这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并且出现了私有财产。
二、父系氏族文化遗存的代表
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
三、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
(一)经济
1、原始农业的进步
6.孔甲乱政(统治日渐衰落)
7.暴桀亡国(伊尹投奔商汤。桀讨汤,汤被囚后释放)
8.鸣条之战
夏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而得名。二里头文化遗址有城址、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
(二)夏代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生产工具;酿酒业、乳钉纹角
3公共墓地和埋葬习俗(单人葬和儿童瓮棺葬)
大汶口文化:东泰安大汶口(镶嵌绿松石骨雕筒、獐牙钩形器)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
1.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发达的稻作农业(籼稻、耜耕、水牛)
2木构干栏式建筑和木构水井
3发达的骨角器和最早的木胎漆碗(猪纹陶钵、刻花陶盆)
(二)母系氏族公社特点
1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
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黄帝
主要事迹: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登泰山封禅。
主要贡献:
纪时,数学,军队,音乐,衣服,医药,文字,舟车,弓矢,房屋等
三皇五帝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人物。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4艺术和宗教
绘画:在古籍中归公于史皇和颗首。今见为原始壁画和彩陶图案。如贺兰山岩画(、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图(西安半坡博物馆藏)、鹳鱼石斧图(河南省博物馆藏)。
雕塑:有骨雕、牙雕、陶雕和石雕,分装饰性和写实性两种。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对后世中国艺术影响深远。(河姆渡陶猪、磁山石雕人头、红山玉龙、红山玉鸮)。
神农氏炎帝
主要事迹:与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冲突;与黄帝冲突、和解;炎黄联合对蚩尤作战
神农氏子孙——烈山氏和共工氏
重要贡献:
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
社会性质
朝代
大 事 记
经济文化发展
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主要国君:
黄帝
昌意
颛顼

禹(传位给启,改变禅让制为世袭制)
奴隶制社会
2、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石器制造、制陶业、冶铜业、玉器、骨角器、象牙雕刻、纺织、编织技术的发展
(龙山文化蛋壳陶杯;齐家文化三角纹铜镜、玉背象牙梳;良渚文化人兽形玉饰)
(二)文化艺术和宗教
1文字
2绘画、雕刻艺术进一步发展(龙山文化玉簪首)
3原始宗教进一步发展
凌家滩玉版、玉鹰之迷(远古的洛书与八卦、观象授时玉片,与冬夏二至、四时八节有关、四方八荒、测占井星和太阳,以定水旱吉凶)
古人
考古学: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类学:称“早期智人”
距今约20万年
大荔人
1978年陕西省大荔县甜水沟发现
石球、磨擦取火
《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距今约10万年
丁村人
1954年山西省襄汾丁村发现
3与苗蛮族的战争
(三)世袭王权的形成
1颛顼绝地天通——宗教垄断
2部落首领转化为世袭贵族——战争加强权力
3禅让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世袭王权逐步确立。(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代表氏族成员共同推举产生。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
西王母
《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穆天子传》
神圣母感天而生子
华胥--伏羲
简狄--商祖契
姜嫄--周祖弃
女修--秦、赵祖先大业
女登--炎帝
女嬉--禹
父系氏族公社
一、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1、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
2、以男系为世系的父系继承权和对父系祖先的崇拜
3、私有财产的增多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2.手工业的发展:冶铜与铸造业;制车业;制陶、玉等。
3.货币--贝的出现
4.房屋建筑技术的进步。
(三)夏代文化的发展
1.最早的日食记录
2.最早的流星雨记载
3.干支记日法
4.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夏小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历法和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天象历法资料,是一部相当重要的夏代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