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程说明书
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教案全2024新版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
01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中亚、西亚,最
终到达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02
唐朝时期,海上交通发达,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
兴起,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
丝绸之路的意义
03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社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 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 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人物的品德、智慧和成就,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人 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 史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土地制度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秦汉时期实 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04
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传承与创新
Chapter
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探讨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观念及其内涵。
儒家经典解读
选取《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进 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07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及变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 合与区域开发
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科 技成就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明清时期的专制集权与资本主 义萌芽
学科交叉点拓展延伸
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
中国历史1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1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10040二、课程名称:中国历史1(chinese history)三、周学时:2学分:2一、予修课程二、教学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是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疆域、中外关系等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要求学生不只是从静态方面,尤其是要从动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1、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待自编教材完成后,用自编教材。
中国历史1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1(chinese history)一、课程号:04110040二、周学时:2学分:2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必修课,它是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古代史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疆域、中外关系等等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提高他们的素质。
本课程要求学生不只是从静态方面,尤其是要从动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每周2学时,共17周主要内容:导言(2学时)一、中国古代史的定义,理论和文献二、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特点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讲中国历史的开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3学时)一、中国人的由来和原始社会1、中国境内的古人类2、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和解体二、史传与考古1、“尊古”和“疑古”2、考古发现研究新成果三、中国文明的曙光1、中国文明的特质2、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第二讲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及社会变革(4学时)三、世袭王朝的出现和历史演变1、夏的”家天下”与夏文化探索2、从成汤灭夏到武王伐纣3、夏、商、周的年代体系四、商、周的国家形态1、甲骨文、殷墟和高代国家2、西周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3、“中国”与”华夏”4、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三、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1、春秋争霸和战国竞雄(历史演变)2、社会发展的新因素(经济结构、社会结构)3、变法运动4、百家争鸣第三讲秦汉帝国的形成和发展(4学时)一、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和巩固1、秦帝国的统一2、汉帝国的扩展3、两汉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通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百代皆行秦制度”2、“汉承秦制”及其发展(重点为武帝和光武帝时代)三、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及社会矛盾1、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2、小农、豪民、世家大族3、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和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4、秦汉农民起义的特点四、秦汉文化1、秦统治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2、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3、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天文、历算、农学、医学)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的分与合(4学时)一、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曹魏的重要制度3、孙吴对江南的开发4、诸葛亮治蜀二、短暂的西晋统一1、三分归一统与太康之世2、“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灭亡五、偏安江南的东晋南朝1、“王与马,共天下”与东晋的门阀统治2、经济的继续发展3、南朝的更替及门阀士族的腐朽没落四、北朝的分合和民族融合1、五胡十六国及淝水之战的历史影响2、北魏的建立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避免与后题重复,突出重点)3、西魏北周的改革及南北形势的变化4、魏晋南北朝的雷鸣地位五、魏晋南北朝文化1、玄学思潮2、佛教的中国化与道教的发展3、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五讲隋唐帝国统一的重建和繁荣及五代十国的分裂(5学时)一、统一局面的重建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1、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3、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及疆域的拓展二、隋唐的盛衰1、隋帝的繁荣和短祚2、唐帝国的兴盛: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3、安史之乱及其历史影响4、唐后期的政治与经济: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牛李党争及两税法三、唐帝国的灭亡和五代十国1、黄巢起义和唐的灭亡2、五代更替和十国分立3、经济重心的南移4、契丹兴起和辽建立5、周世宗改革四、隋唐五代文化1、儒学和史学2、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和道教的兴盛3、中外文化汇聚4、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六讲宋、辽、金朝对峙和元朝大统一(5学时)一、宋的政治和经济1、宋朝的建立和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2、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结构3、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王安石变法二、宋辽金关系和宋室南迁1、辽朝建立和宋辽关系的演变2、依违于辽宋之间的西夏3、金朝强大和辽、北宋的灭亡4、金兵南下和南宋初年的抗金5、南宋和金的对峙(双方关系。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纪传与编年之比较
第11周
第六讲明清(戊戌变法前)传统史学方法的转型(6学时)一、明清之际史学方法的进步二、乾嘉朴学的史学方法三、章学诚对史学方法的探索
明清史学方法进步的表现
第12周
四、嘉庆、道光年间的史学方法五、鸦片战争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名
江心力
性别
男中国古代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明史中国史学史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jiangxinli@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史学史
先修课程
中国通史
英文
History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第11周
基本部件
扁平型写法
第12周
第13周
基本部件
框廓型写法
第14周
第15周
结体原则
部件搭配
第16周
第17周
结体原则
整体美化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五、实践教学(含粉笔字、钢笔字训练等)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中国史学史教本》,白寿彝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史学史》,吴泽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课程说明书

SPECIAL SUBJECT OF SCIENEE IN ANCIENT CHINA
课程性质
专业方向课
学时/学分
32 /2
授课范围
历史学专业2014级
授课时间
和地点
周四3-4节:C403室
人数
限制
30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农学、医学以及冶金陶瓷等技术方面的特点和突出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课程由天文、农学、医学、技术和李约瑟难题等五个专题组成,这些专题以传统科技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特征为中心,以科技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天象与古代政治的关系
第6周
国庆节
第7周
第三讲中国古代农学
第一节传统农学的特点
传统农学的特点
第8周
第二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农学
传统农学的确立
第9周
第二节隋唐宋元农学
一、农业的发展
二、农书与农学理论的发展
第10周
第三节明清农学
一、人口激增下的农业压力
二、农业技术的特点
三、农书创作的繁荣
第11周
第四讲博大精深的中医学
第三节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第17周
第六讲关于李约瑟问题的讨论
探讨李约瑟难题有何意义?
第18周
讨论:如何认识和解读李约瑟问题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通过教材进行基本内容讲解,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堂讨论,布置课后思考题。
五、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文物考察、野外实习、写生等)
大学中国古代史公开课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史概述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分期2. 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及特点二、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特点1. 西周的历史背景2. 西周的社会变革3. 西周的政治发展4. 西周的重要历史事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二、中国古代史概述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分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历史阶段的特点。
三、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特点1. 教师讲解西周的历史背景,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等。
2. 学生讨论西周的社会变革,如分封制、宗法制度等。
3. 教师讲解西周的政治发展,如周王室的权力、诸侯国的地位等。
4. 教师列举西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厉王改革、共和行政、宣王中兴等。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史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西周时期的一个典型案例,如“烽火戏诸侯”。
2. 学生分析案例,探讨案例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等。
三、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代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作业等形式,检验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维能力: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环节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程说明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程说明书学校:贵安新区中八中学科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教材:人教版教材授课课时:32课时(正课课时20、复习课时6、测试5课时、课程说明书1课时)授课教师:黄南鲜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教材能够熟练的说出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事迹,全面的列举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2、能够准确的背诵单元标题、每一课课题和课后大事年表,在理解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并会复述从而整体把握和建构中国现代史的知识框架。
3、准确说出建国以来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及其重要决策,归纳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概述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轨迹。
4、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巧并能够学会有效的提取历史信息,体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观,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活动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史的兴趣,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认知历史。
5、在学完本册书时是学生能够认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充满曲折与艰辛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最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6、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延伸至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成才历程,感染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取向,并培养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坚持到底的的良好品格。
7、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思路,继续升华坚持课堂改革,探所有效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段是两级分化期、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优点是有活力、有创新意识、有一年半的历史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对中国历史有了一定的阶段性认知。
不足是容易分心,升学目标模糊,躁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些后进生甚至放弃的自己的学业。
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有21课,还有4课活动课,共25课。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_模板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_模板《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1、本讲义稿教学内容的时间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学习惯,上限起于原始社会,下限迄于清鸦片战争前。
2、各章的教学目的、参考书目等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本讲稿中不再详细列举。
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本讲稿内容在总体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下,其具体章、节、目内容上,做有必要的调整,既注意与教材整体上的依凭和配合关系,又注意突出讲稿的自身特点。
教学中安排有适量的讨论课与自学内容,对此,本讲义中只简列其内容要点。
4、本讲稿从以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为界分为三部分,是由三位教师分别提供(详略上或略有差别),教研室集体进行了统稿讨论。
讲稿自不同于个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参考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和志谢。
序言•历史的含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
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
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
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
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李大钊特别重视“历史”一词的不同用法,他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结,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复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
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们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
资料、史料,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那些卷帙、册纂、图表、典籍,全是活的历史的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历史的本体”。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东汉史
第1节东汉前期的政治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
第三节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起义
第五节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16周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三国鼎立
第二节 两晋统一及崩溃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第17周
第四节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第五节 北朝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二、商王朝的灭亡
三、商代的文化成就
作业
第9周第四章 西周史Fra bibliotek第一节 周人的早期历史与西周兴亡第二节 西周国家的强化
第三节 西周的文化成就
第10周
第五章 春秋史(上)
第11周
第五章 春秋史(下)
第12周
第六章 战国史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战国初年的形势和各诸侯国的变法
第三节 战国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
六、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5﹪,作业占15﹪
期末成绩
本课程满分为100分,闭卷考试,总分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方式。
考试说明
缺席1/3学时者,取消考试资格,重修;总成绩不及格者,补考;补考不及格者,重修。
备 注
1.开学一周内,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联络电话、手机以e-mail传送给任课老师。
《中国古代史》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 名
李桂民
性别
男
学历
博士
职 称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史等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讲授课程
中国古代史等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古代史
先修课程
英文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学时 /学分
64/4
授课范围
历史学专业2017级1班
第四节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13周
第七章 秦朝史
第八章 西汉史 (上)
第一节 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4周
第八章 西汉史(下)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民族关系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第五节 西汉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六节 西汉的中外关系
授课时间
和地点
星期一1-2节、星期四1-2节、星期五1-2节(单周);政史楼304教室
人数
限制
无
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史”课是山东省精品课程,是大学历史系本科学生课程体系中的最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安排在第一学年讲授。《中国古代史》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和教学打下扎实基础。本课程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教学水准,跟踪学术前沿,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并形成了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的优良传统,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深造打下基础。
(章节名称、讲述的内容提要,课堂讨论的题目等)
内容及时间、地点
第1周
新生报到
第2周
新生军训
第3周
新生军训
第4周
第一章 远古时代
一、原始人群时期
二、血缘家族
三、氏族公社
第5周
四、古史传说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区域
五、五帝时代与文明起源
第6周
国庆节放假
第7周
第二章 夏朝史
第8周
第三章 商朝史
一、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能及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的认识水平,使其在学习过程得到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综合训练。
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
课堂讲授
实验、实习、作业、课外阅读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内容摘要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古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网站
/zggds/index.asp#
2.若以e-mail与老师联络时,请于主题处注明您的班级、姓名及事由等。
3.修读本课程的同学均应准时到课,若无法准时前来,应有请假条。
系主任签名:分管教学院长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8周
机动安排
第19周
复习考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讲读结合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相关网站。
五、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文物考察、野外实习、写生等)
实验名称及时间:完成一篇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