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考级题目(1)
飞向太空港

飞向太空港作者简介: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代表作有《飞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发射将军》《震中在人心》等,填历时20年写就的“航天七部曲”堪称中国航天文学通史,在海.6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
创作背景:1990年4月7日,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通信卫星“亚洲一号”通过我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国外制造的商用通信卫星。
“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卫星商业发射服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序幕。
《飞向太空港》即以此为背景,详细地描述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
结构剖析:第一章共三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第二章共九节:艰难的谈判。
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发射协议。
第三章共四节:运送卫星。
运送“亚洲一号”卫星的过程困难重重。
第四章共四节:回顾历史。
回顾历史,讲述中国火箭的诞生及发展史。
第五章共十一节:“敌人”和朋友。
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碰撞。
第六章共九节:成功发射卫星。
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发射卫星。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名著详解:内容解读:第一至二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基地历史→中美建交→打入市场→艰难谈判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
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卫星的故乡。
1984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射了6颗卫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 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
飞向太空港测试题

飞向太空港测试题飞向太空港》漂流图书阅读测试卷学校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飞向太空港》是___的作品中的一部,作者的其他作品有《黄河青山》、《大地情缘》等。
2.《飞向太空港》讲述了___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的故事。
3.《飞向太空港》的文体属于报告文学。
4.在《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中,作者所采访的三位美国人分别是___、___和___。
5.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总师是___,长征三号火箭的总设计师是___,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气象处处长是乌可力。
6.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7.在美国“挑战者号”爆炸之前,火箭是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航天飞机抗衡的运载工具。
8.发射外国卫星,是属于商业性质的发射。
9.卫星发射问题几乎成了中美之间矛盾的焦点。
10.参加“中外首脑协调会”的中外共七方代表,中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方代表包括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
二、选择题1.由于住房压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官兵们被迫搬进了“合作楼”。
2.西昌又被称为“星星城”。
3.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是___。
4.1985年初,吉普___曾预测:中国的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市场,至少需要7年。
5.被称为“黑脸翻译”的是___。
6.西昌卫星基地已成功发射了4颗卫星。
7.___认为西昌发射场的不足之处是管理问题。
8.关于4月5日这天的天气状况,___可达先生持不同意见,最后二人打赌,赌注是一只烤鸭。
9.最终,卫星发射日定在了4月8日。
10.气象处预测发射日当晚会有2个发射窗口出现。
三、___1.航天工作者身上,都具有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2.此次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通信技术的国家;推动了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尊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

飞向太空港【了解作者】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
1956年生于中国四川,现居北京。
“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还被网民称为“最有良知的作家”。
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拥有众多读者,《飞向太空港》是“航天七部曲”第一部;《中国863》是国内第一部书写高科技的作品,在科技界、知识界、文学界反响强烈;《全球寻找“北京人”》传播海内外,并由此刮起一股寻找“北京猿人”的热潮;而反映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人心》,不仅获得鲁迅文学奖第一名,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飞向太空港》获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主要内容】概述: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它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在国际航天业竞争中的重大胜利,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
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详细: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上官世盘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他认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正是改革开放的最好体现。
1985年6月,中国带着自己的同步通信卫星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参加了国际巴黎际航空航天展览会,拉开了中国空间技术走向世界的序幕。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WU2669・I2896・DQ586小41988) 《飞向太空港》课外练习题1、西昌位于—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_______ 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 ______ ”之美称,又被称为“ ___ ” O重大节日是火把节。
2、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因为这里—低,离—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 _______________ 高的赤道上空。
还可以避开 ________ 。
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__________ O3、自___ 年 _月_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4、 ___ 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_年月美国国防部长 _____ o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
5、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
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
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要准备“_________ "卫星的发射。
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 ___________ o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6、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 ________ O7、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
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飞向太空港》课外练习题1、西昌位于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之美称,又被称为“”。
重大节日是火把节。
2、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因为这里低,离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高的赤道上空。
还可以避开。
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
3、自年月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4、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年月美国国防部长。
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
5、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
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
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一是;二是;三是要准备“”卫星的发射。
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
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6、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
7、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
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希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不要像美国人赶走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
8、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
在相隔年22年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正式访华。
1979年,中美建立了。
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
9、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问题详解(word文档良心出品)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
【作品概述】《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精练导读】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9)

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C项中提到的彭德怀不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故选C。
117.阅读下面《飞向太空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种方案在副指挥长的脑海里飞快转着。
但他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而且,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
显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于是,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他的目光与几位老总的目光经短暂的对视后,他一拍大腿,果断地发出了命令:“点火!”“01”指挥员抓起话筒,以气吞山河的威力,向世界发出一个庄严的声音:“点火——”“起飞——”“轰隆”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共和国的旗帜,伴着威武雄壮的火箭,徐徐升向天空;隆隆滚动的轰鸣声,仿佛在向未来的世界,发出呐喊与呼唤!是的,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腾跃,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飞翔!古老的中华民族穿过五千年历史的沼泽,今天面对新的世界,终于抖开了奋飞的翅膀!(1)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选文出自_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李鸣生飞向太空港“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过程及历史意义B.李鸣生飞向太空港“亚洲一号”卫星研制及发射的过程C.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红军战士英勇顽强、气吞山河的精神D.王树增长征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2)下列关于作品《飞向太空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
【作品概述】《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精练导读】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选择1、自( A )年1月29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A、1984B、1986C、1990D、19892、西昌是5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途经之地。
脍炙人口的( C )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故事,便发生于此。
A、周恩来B、朱德C、刘伯承D、彭德怀3.由于住房压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官兵们被迫搬进了( A )。
A.协作楼B.腾云楼C.合作楼D.飞天楼(二)填空1.《飞向太空港》的体裁是,这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章样式,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性和性。
2.西昌是自治州的首府,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只有十七摄氏度,故“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享有“”之美称;又因为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可见到硕大明亮、圆润清澈的月亮,故又被称为美丽的“”。
1.报告文学新闻文学2.凉山彝族小春城月亮城3、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余福良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直肠癌晚期。
4、基地官兵们搬进了“”,大伙把他戏称为“水帘洞”。
(协作楼)(三)问答1、之所以选西昌作为发射基地的原因?①这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发射卫星时,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
②此外,火箭从这儿发射起飞后,按设计的航向飞行,整个航程可以避开大中城市,不会危及沿途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
2、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是什么?一是要抢建一座新的发射场;二是要发射中国第五颗同步通信卫星;三是要准备“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
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
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一)选择1、( A)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
A、邓小平B、周恩来C、胡耀邦D、毛泽东2.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是( B )。
A.胡世样B.上官世盘C.乌可力D.佟连捷3、( C )火箭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上天后,全世界都多少感到了中国的分量。
A、长征一号B、长征二号C、长征三号D、长征四号(二)填空1、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
在相隔年22年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1979年,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3、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两位副总经理:乌可力和陈寿椿联名给航天部副部长宋健写了一封建议信,得到了航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
4、1985年6月,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巴黎举行。
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乌可力。
在法国,一天傍晚,乌可力和王兴走进一家法籍华人的饭馆,得到了盛情款待。
许多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的火箭走向了世界,都非常自豪。
这次展览还得到李鹏总理的支持。
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的“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
5、中国航天人认真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终于在1988年,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决定由中国发射。
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批准一项由中国火箭发射三颗美国通信卫星的计划。
6、从提议发射外国卫星到今天正式签订合同,整整五年。
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乌可力代表中方,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薛栋代表用户,签署了关于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正式合同。
7.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最终做出批准“亚洲一号”卫星出口许可证决定的是美国总统布什。
(三)简答题1.1990年在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前,世界航天界发生了哪几件航天事故?①1990年2月22日,欧洲空间局“阿里亚娜-4”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升空后不到两分钟爆炸。
②1990年2月28日,美国“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施放的一颗侦察卫星在空中遭到解体。
③1990年3月14日,由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发射的“国际通信卫星-6”,升空后未能按预定时间同第二级火箭分离。
2、是什么原因让国外公司都不愿与中国签订发射合同?第一,中国的火箭发射次数太少;第二,中国西昌发射场尚未达到国际标准;第三,国际保险界对中国火箭缺乏信任;第四,金融界不愿贷款;第五,美国卫星出境困难;第六,西欧某些国家在暗中进行抵制阻挠。
第三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一)选择题1、涉外运输协调小组将( D )的升降平台运到西昌?A、成都B、重庆C、云南D、北京2.被称为“黑脸翻译”的是( D )。
A.王之任B.孙家栋C.宋健D.许建国(二)填空题1、“亚洲一号”卫星是原名是“西联星六号”2、升降平台是美方评审西昌机场一个首要而又必须具备的条件。
它用于把卫星和设备集装箱从飞机上卸放到地面。
3、驾驶载有升降平台大拖车的司机叫徐土龙。
(三)简答题1、简述“亚洲一号”卫星多舛的命运。
答.“亚洲一号”卫星,原名叫“西联星六号”是由美国休斯公司设计生产的一颗国际通信卫星。
①1984年2月3日,“西联星六号”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天。
但因有效载荷辅助舱的火箭发动机提前熄火,未能进入预定的同步转移轨道,最后被搁浅在远地点为一千一百九十公里、近地点为二百五十公里的椭圆轨道上,从此开始了在太空的漂泊流浪之旅。
②为“西联星六号”承担保险的伦敦梅利特保险公司,向西联公司支付了七千五百万美元的赔款,卫星归属于梅利特保险公司。
③1984年秋,梅利特保险公司与美国宇航局以及休斯公司达成了回收和修理“西联星六号”的协议,并于11月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西联星六号”卫星收回。
④“西联星六号”回收后,梅利特保险公司以五千万美元转卖给了美国特雷卫星公司。
⑤特雷卫星公司同中国长城公司签订合同,拟在1988年韩国举行奥运会前将这颗卫星发射升空,但特雷公司因破产而无法按期付款,卫星又归回到梅利特保险公司手中。
⑥亚洲卫星公司从梅利特保险公司手中购买了“西联星六号”卫星将它重新命名为“亚洲一号”,并最终由中国“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第四章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一)选择1、在当代世界航天领域里,中国的( C )火箭可与美国的航天飞机和“阿里亚娜”火箭齐名。
A、长征一号B、长征二号C、长征三号D、长征四号2、( B )是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所以被同事亲切称为“总总师”。
A、钱学森B、任新民C、谢光选D、王之任(二)填空题1、德国的佩内明德,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
2、钱学森1935年赴美求学,投师当代力学大师卡门的门下。
3、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4、“土八路”王之任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是一位女性。
(三)简答题1、什么叫静止卫星?地球静止轨道,是指距地面约三万六千公里高、与地球同心、与赤道同面的轨道。
卫星在这样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
由于卫星与地球之间是相对运动,所以地球上看上去,卫星好像是静止不动的。
这种卫星,称之为静止卫星,或同步定点卫星。
第五章我们都是地球人(一)选择题1、中外七方首脑会议的核心任务中,有一位“坐山观虎斗”者,便是发射中心的总工程师( D )A、胡世祥B、江可达C、上官世盘D、佟连捷2、关于4月5日这天的天气状况,胡世祥和可达先生持不同意见,最后二人打赌,赌注是( A )。
A.一只烤鸭B.十瓶啤酒C.一只烧鸡D.一只烧鹅(二)填空题1、热爱自行车运动的美国人,好不容易来到西昌发射卫星,骑车旅游又受到了限制,得到军委、国务院批准后,才同意美国朋友骑车旅游,但必须办理中国旅游证书。
2、美国高级工程师斯赖尔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这些奇迹。
许建国告诉他一个故事:几千名火箭战士在60年代初差点被饿死,吃了整整一个星期沙枣叶。
3、可达先生认为中国的西昌同美国的肯尼迪发射中心,法国的库鲁靶场一样。
因为他认为西昌有一支可以信赖的技术队伍。
4、“亚星”发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
(三)简答题1.简述参加“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中外七方协调会”的各方代表。
参加这个会议的,中外共有七方代表。
中方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万源公司和长城公司。
外方是:美国休斯公司、亚洲卫星公司和加拿大太列公司。
因此,有人又把这个会议称之为“中外七方协调会”。
第六章跨越国界的飞行(一)选择题1.气象处预测发射日当晚会有( C )个发射窗口出现。
A.1B.2C.3D.42.最终,卫星发射日定在了( C )。
A.4月5日B.4月6日C.4月7日D.4月9日(二)填空题1.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场用“”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卫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2.“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大人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结果,其中担任发射现场总指挥的是,指挥长是,副指挥长是,气象处处长是。
1.长征三号亚洲一号沈荣骏曲从治胡世祥吴传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各号注意,五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口令声通过无线电波,传向西安,传向北京,传向太平洋,传向数千里航线的每个岗位,将人们的心一下悬吊起来。
于是,历史在这一时刻,留下了无数真实而难得的镜头——镜头之一指挥控制中心。
数百名中外来宾涌出大厅,匆匆登上楼顶;担任现场直播的各种摄像机,纷纷打开了镜头。
镜头之二……镜头之九美国。
洛杉矶。
休斯公司总部。
几十位美国专家坐在灯光柔美的测控大厅,焦急地等候着东方峡谷中那辉煌的一瞬。
忽然,麦克风里响起斯坦豪尔从中国西昌发射场传来的声音:“洛杉矶,我是西昌。
卫星将按时发射,请做好跟踪准备!”一位美国专家激动地回应道:“西昌,我是洛杉矶。
一切准备就绪!”(1)卫星发射前5分钟是人们心情最为紧张的时刻,作者为什么用分镜头的方式来描写全球各地对这次发射的关注?(2)九个镜头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采用分镜头方式描写的原因有:①分镜头描写是为了张弛有度。
非常紧张的描写当中用分镜头的方式,可以缓解读者的紧张的情绪,使读者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
②分镜头的描写方式可以更加全方位地展示不同地域的有关各方以及旁观者们对于此次发射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