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练习题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附答案)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附答案)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

【作品概述】《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精练导读】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演练《飞向太空港》专题 (含作家作品、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原卷版+解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演练《飞向太空港》专题 (含作家作品、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原卷版+解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演练《飞向太空港》专题(含作家作品、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原卷版+解析版)飞向太空港专题-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演练(含作家作品、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飞向太空港专题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拥有众多读者,他还著有《中国863》《全球寻找“北京人"》《震中在人心》等作品。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卫星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文章主题】这次发射,是西昌卫星发射场第7次发射卫星,也是中国第1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克服了中外合作中的重重困难与障碍。

“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飞向太空港》通过讲述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描绘了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历史长卷,将中国研制和发射火箭、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历史铭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学家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维护中华民族的荣誉与尊严,歌颂了他们勇于开拓、不畏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的科学精神,歌颂了他们的卓越贡献。

【艺术特色】这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全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

李鸣生十七岁来到西昌,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

《飞向太空港》考级题目(1)

《飞向太空港》考级题目(1)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选择1、自( A )年1月29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A、1984B、1986C、1990D、19892、西昌是5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途经之地。

脍炙人口的( C )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故事,便发生于此。

A、周恩来B、朱德C、刘伯承D、彭德怀3.由于住房压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官兵们被迫搬进了( A )。

A.协作楼B.腾云楼C.合作楼D.飞天楼(二)填空1.《飞向太空港》的体裁是,这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章样式,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性和性。

2.西昌是自治州的首府,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只有十七摄氏度,故“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享有“”之美称;又因为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可见到硕大明亮、圆润清澈的月亮,故又被称为美丽的“”。

1.报告文学新闻文学2.凉山彝族小春城月亮城3、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余福良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直肠癌晚期。

4、基地官兵们搬进了“”,大伙把他戏称为“水帘洞”。

(协作楼)(三)问答1、之所以选西昌作为发射基地的原因?①这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发射卫星时,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

②此外,火箭从这儿发射起飞后,按设计的航向飞行,整个航程可以避开大中城市,不会危及沿途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

2、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是什么?一是要抢建一座新的发射场;二是要发射中国第五颗同步通信卫星;三是要准备“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

飞向太空港测试题

飞向太空港测试题

《飞向太空港》漂流图书阅读测试卷学校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一、填空题1.《飞向太空港》是“”中的一部,作者是他的其他作品有、、。

2.《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火箭首次在“”卫星发射场发射“”卫星的故事。

3.《飞向太空港》的文体属于。

4.在《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中,作者所采访的三位美国人分别是、、。

5.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总师是,“长征三号”火箭的总设计师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气象处处长是。

6. 年月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7.在美国“挑战者号”爆炸之前,火箭是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航天飞机抗衡的运载工具。

8.发射外国卫星,是属于性质的发射。

9. 问题,几乎成了中美之间矛盾的焦点。

10.参加“中外首脑协调会”的,中外共七方代表,中方是: 、、、。

外方、、。

二、选择题1.由于住房压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官兵们被迫搬进了()。

A.协作楼B.腾云楼C.合作楼D.飞天楼2.西昌又被称为( )。

A.太阳城B.星星城C.月亮城D.彩云城3.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是( )。

A.胡世样B.上官世盘C.乌可力D.佟连捷4.1985年初,吉普森仁曾预测:中国的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市场,至少需要( )年。

A.3B.5C.7D.105.被称为“黑脸翻译”的是()。

A.王之任B.孙家栋C.宋健D.许建国6.西昌卫星基地已成功发射了( )颗卫星。

A.3B.4C.5D.67.斯坦豪尔认为西昌发射场的不足之处是( )。

A.通信问题B.制度问题C.管理问题D.交通问题8关于4月5日这天的天气状况,胡世祥和可达先生持不同意见,最后二人打赌,赌注是( )。

A.一只烤鸭B.十瓶啤酒C.一只烧鸡D.一只烧鹅9.最终,卫星发射日定在了( )。

A.4月5日B.4月6日C.4月7日D.4月9日10.气象处预测发射日当晚会有( )个发射窗口出现。

A.1B.2C.3D.4三、简答题1.航天工作者身上,都具有怎样的精神品2.此次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有哪些?3.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航天工作者是谁?说说为什么对他/她印象深刻。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含答案)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练习题一、填空题1.《红星照耀中国》的体裁是,斯诺西行的出发点是,第一个目的地是,1937年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是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北部、甘肃东北部和东南部。

当时西安的两大军阀是西北军的,和东北军的,当时的陕西省主席是。

2.周恩来毕业于中学,后来到国留学,并且创立共产党支部,回国后曾担任的秘书。

3.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是、、、。

西北四马指的是、、、。

4. 是长征中关系最大的一个事件,曾经在这里全军覆没。

红四方面军早在1933年就建立了根据地,它经过河南到达四川的长征是由和谁领导的。

陕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是,他牺牲后埋藏在。

红军的工业重镇是,主管财政的是,主管教育的是。

5.张学良派自己的座机去报案,接了共产党代表、、到西安。

6.《红星照耀中国》是作者于年6月至10月对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写作。

他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

7.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面,《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1937年在首次出版,引起轰动。

8.《长征》是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全书以长征的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描写了红军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到1936年10月,甘肃胜利会师的长征历程,这种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壮烈。

9.《飞向太空港》的作者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二、简答题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是如何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的?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周恩来这一形象的?3.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

三、阅读题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

总司令被逮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

飞向太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飞向太空港题目及答案

飞向太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飞向太空港题目及答案

飞向太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飞向太空港题目及答案2010年贵州安顺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19 题。

(14 分)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

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

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

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

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

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

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

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

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

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

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

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

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

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

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

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飞向太空港》课外练习题1、西昌位于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之美称,又被称为“”。

重大节日是火把节。

2、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因为这里低,离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高的赤道上空。

还可以避开。

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

3、自年月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4、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年月美国国防部长。

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

5、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

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

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一是;二是;三是要准备“”卫星的发射。

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

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6、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

7、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

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希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不要像美国人赶走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

8、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

在相隔年22年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正式访华。

1979年,中美建立了。

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

9、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问题详解(word文档良心出品)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问题详解(word文档良心出品)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

【作品概述】《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精练导读】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港练习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WU2669・I2896・DQ586小41988) 《飞向太空港》课外练习题
1、西昌位于—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_______ 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 ______ ”之美称,又被称为“ ___ ” O重大节日是火把节。

2、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因为这里—低,离—近,地理
位置十分优越,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 _______________ 高的赤道上空。

还可以避
开 ________ 。

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__________ O
3、自___ 年 _月_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
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4、 ___ 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_年
月美国国防部长 _____ o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

5、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

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

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要准备“_________ "卫星的发射。

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 ___________ o全体将士和
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6、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
上,发现时已经是 ________ O
7、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

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希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 ____________ ,不要像美国人赶走_______ 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

8、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

在相隔年22年
后,1972年2月21 H,美国
总统 ____ 正式访华。

1979年,中美建立了 _________ o ______ 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

9、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10、 ________ 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

他认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正是改革开放的最好体现。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两位副总经理: ___________ 联名给航天部副部长 _____ 写了一封建议信,
得到了航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

11、1985年6月,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巴黎举行。

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 ______ 。

在法国,一天傍晚,乌可力和王兴走进一家法籍华人的饭馆,得到了盛情款待。

许多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的火箭走向了世界,都非常自豪。

这次展览还得到 ______ 总理的支持。

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的
“”和“”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

12、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美国连续三次大失败,美国
的" ”航天飞机和“______ ”火箭先后爆炸。

法国的
“”火箭也发生爆炸。

对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十分有利。

13、1986的年4月,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代表团前往美国。

他们的报告获得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支持。

但是由于中国火箭专家首次涉足世界商业发射市场,没有经验,屡屡受挫。

美国 _____ 总经理_______ 给了乌可力一幅漫画,啤酒瓶的组成的发射
架上挂着鞭炮,上面写着中国“ ________ ”!
14、_____ 年______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正式文件,将
列入国家的重点工程。

15、1986年,中国与美国西联卫星公司终于签订了由“长征三号”火箭
发射“西联六号”卫星的发射订座协议。

但是突然所有绿灯对西联公司关闭,公司破产。

美国特雷卫星公司总裁 ________ (美籍华人)大胆地接了过来,但是这家公司也没能逃脱破产命运。

外商纷纷离去。

16、中国航天人认真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终于在1988年,亚洲
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决定由中国发射。

美国
国务院正式宣布批准一项由中国火箭发射 __________ 的计划。

17、1988年11月24日,中国谈判代表团前往美国谈判,团
长 _______ ,谈判成功,“亚星”就能够出境。

美国代表团团长
是 _______ ,首席谈判代表是_______ 先生。

谈判从第一稿谈到第十稿,12月17 E1,终于草签了中美两国政府间的最后一个协议文件。

18、从提议发射外国卫星到今天正式签订合同,整整五年。

1989年1月
23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乌可力代表中方,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 ________ 代表用户,签署了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正式合同。

经过多方努力,1989年12月,美国白宫发言人正式宣布批准“亚星”(及其他两颗卫星)许可证。

19、“亚洲一号”卫星是原名是“”,它是因为发送失
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由美国航天员加徳纳和艾伦从天上抱回人间
的。

为保证“亚星”安全抵达西昌,美国休斯公司运用巨款包租了这架波音747飞机,这家快运公司的雏形是 _____________ 「
20、________ 是美方评审西昌机场一个首要而又必须具备的条件。


用于把卫星和设备集装箱从E机上卸放到地面。

21、这个升降平台全国少有,是从 _____ 用火车专列运到成都的,但是
运到西昌,却是一个叫的司机用大拖车在众多人的护送下,艰难运到西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