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使用题解题方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成语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成语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成语答题技巧高考的是人生重要的考试之一,那么怎么做好语文的答题技巧呢?下面是高考语文成语答题技巧,欢迎参考!高考语文成语答题技巧一、注意事项(1)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

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

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

(2)合理用时,Ⅰ卷30分钟左右;11—20题50分钟左右,最多一个小时;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

保证有60分钟写作文。

(3)强化信心,适度亢奋。

语文考试跟文学创作具有某些相似性,它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达到情绪的最佳状态。

(4)心无旁骛,置身文本。

和语文教材一样,语文试卷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天地。

考生心无旁骛的进入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5)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二、答题策略(1)拼音1、从历年高考试题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②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③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2、从所选的词来看,大都是常见字。

个别生僻的字,可以不予理睬,当作正确的看待。

3、从字特点来看,大都是多音字和形似字。

【答题技巧】(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2)善用排除法。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成语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高考成语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思路与方法

高考成语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思路与方法

学习、积累成语是为了使用。

近几年高考试卷“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中,重在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现将高考成语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思路与方法整理归纳如下:一、要切实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诗文,是根据这些故事或古诗文的内容掐头去尾抽象概括出来的精髓,它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

对这些成语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

例如:1.凿壁偷光——不能把它解释为:小偷挖墙入室,把别人的东西偷得干干净净。

如这样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

而它的实际意思是:凿开墙壁,借助邻居的灯光读书。

此成语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来就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文不加点——有的同学把它解释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如果这样按今天常用的字面义,对“点”字进行望文生义地理解,是会贻笑大方的。

而成语的实际意思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此成语出自《文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此类容易望文生义的常见成语还有:差强人意、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目无全牛、久假不归、为之侧目、从井救人、不赞一词、口血未干、明日黄花、目不窥园、再作冯妇、七月流火、述而不作、登高自卑、尾大不掉、河鱼之患、不忘沟壑、悼心失图、南州冠冕、一定不易、具体而微等。

二、要切实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要肢解成语含义。

成语为固定短语,在结构上已凝固成形,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其意义构成并非简单相加,更不能胡乱、随意地理解。

我们应该根据其结构特征来理解掌握。

例如:1.不学无术——从结构上看,它是由两个动宾构成的并列结构,而不是主谓结构。

此成语理解的难点在“学”、“术”二字上:学,是名词“学识”、“学问”,并不是动词“学习”;术,是“技术”、“本领”。

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词语类题型解题方法和技巧

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词语类题型解题方法和技巧

词语类题型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掌握好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提高考试得分至关重要。

在解答词语类题型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和技巧:一、认真阅读题目1. 在解答词语类题型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了解题意,明确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

二、理清思路2. 在阅读题目后,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归纳、分析等方式来理清解题思路,确保对题目要求的理解准确无误。

三、扩大词汇量3.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词汇量,尤其是一些近义词、反义词、常见搭配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解答词语类题目的能力。

四、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4. 多从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中进行理解,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词语。

五、平时进行练习5. 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做一些词语类题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注重词语的运用6. 在写作中,要注重词语的合理运用,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美观度。

七、查漏补缺7. 在词语类题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查漏补缺,确保每个词语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解答词语类题型,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多加练习,提高词汇量,加强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八、深入学习词语的词性和搭配8. 针对词语类题型,我们还要深入学习词语的词性和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要明确词语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以及该词语与其他词语之间的搭配情况。

通过了解词性和搭配关系,可以更好地掌握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九、注意词义辨析9. 在解答词语类题型时,要注意词义的辨析。

有些词语在表面上看起来意思相近,但其实存在细微的区别,如“奇怪”和“稀奇”、“设计”和“计划”等。

要善于通过语境和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别来准确把握词语的真正含义。

十、关注成语和习惯用语10. 词语类题型还涉及到成语和习惯用语的应用,因此在学习中也要重点关注成语和习惯用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doc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doc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一、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及应对技巧1.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1】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2018年山东潍坊卷第4题)【解析】“沧海桑田”意为大海变农田,农田变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在句中被误用为“看到的景物”之意。

【例2】漫步盐城水街,我们用相机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民俗风貌。

(2018年江苏盐城卷第3题)【解析】“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在句中被误用为“拍摄风景”的意思。

·应对技巧·正确理解课标及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成语的意思,切不可照字面意思牵强附会地曲解。

平时应勤查字典,多积累。

2.对象误用即把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成语,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

【例1】原是当年最高建筑的电视塔,如今隐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已无一技之长。

(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卷第3题)【解析】“一技之长”指某人掌握某种技能,具备某种专长,在句中用于形容电视塔,显然是对象误用。

【例2】老张喜欢收藏古董,房间里摆得到处都是,简直是汗牛充栋。

(2018年贺州卷第3题)【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或著作极多,在句中用来形容收藏的古董,是对象误用。

·应对技巧·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注意成语所适用的对象范围。

3.褒贬不当即将褒义的成语用到贬义的语境中,贬义的成语用到褒义的语境中。

【例1】“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2018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第3题)【解析】“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演讲选手,属于褒贬不当。

【例2】中國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许多媒体随声附和,竞相报道。

(2018年广东深圳卷第2题)【解析】“随声附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媒体争相报道,褒贬不当。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成语填空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几点解题技巧和方法: 1.掌握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成语知识,了解每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只有在对成语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在填空的时候准确运用。

2. 根据上下文推断填空。

一般来说,成语填空的选项都是相关的,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哪个成语更加恰当。

同时,也需要注意排除那些不合适的选项。

3. 注意成语的搭配和语境。

很多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考生需要注意这些搭配并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4. 学会反复推敲。

考生需要反复推敲填空的答案,尤其是在选择两个或更多成语填空时,需要仔细比较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根据语境来判断哪一个更为恰当。

5. 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

最后,考生需要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和搭配,提高成语填空的解题能力。

总之,成语填空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考生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成语知识,熟悉成语的用法和搭配,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 -。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5篇)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5篇)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5篇)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11.高考在语文答题过程中要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高考语文几点常规的提醒。

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高考语文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高考语文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2汇总语文文言阅读题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语文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语文文言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初中语文成语题型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成语题型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成语题型总结归纳成语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成语题型经常出现。

掌握成语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我们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成语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成语题。

一、成语的意思理解在成语题型中,常常会出现对成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要求。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准确理解成语的本义或引申义,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思考:1.通过成语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有些成语的字面意思与实际意义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成语所在的句子来推断其意义。

2.通过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有些成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成语所在句子的前后文,理解成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二、成语的用法辨析成语的用法辨析是成语题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题目。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准确选择与所给句子相对应的成语,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成语运用和辨析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辨析:1.近义词辨析:有些成语的意思可能与其他成语非常接近,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和分析来进行辨别,找出最符合句子意思的成语。

2.语法结构辨析:有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与某个成语的用法相符合,我们需要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找出最适合的成语。

3.用词搭配辨析:有些句子中的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进行搭配使用,我们需要通过对句子的整体分析,找出最搭配合适的成语。

三、成语的造句运用在成语题型中,常常会出现对成语进行运用的要求。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成语,合理运用其造句,使句子表达准确、通顺。

以下是一些解答成语造句题时的几点建议:1.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在造句时,我们首先要对成语的意义进行准确理解,确保成语的使用符合句子的意思。

2.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在造句时,我们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使句子表达通顺、自然。

3.合理运用成语:在造句时,我们要选用最合适的成语进行运用,使句子表达得更为准确、生动。

四、成语的词语搭配成语的词语搭配也是成语题型中常见的一类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使用题解题方法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例1: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解析:成语“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数量很多,散布的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少。

这样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2: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解析:成语“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它本来比喻破坏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例3: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解析:成语“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通,是个贬义词,而本句意思是赞扬同学的出众的口才,显然该成语不符合该句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例4: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解析:成语“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其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来描述汽车,显然是不恰当的。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例5: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解析:成语“行云流水”是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不受拘束。

而句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然与语意不符,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六、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混淆。

例6: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解析:成语“事倍功半”的意思是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与其语素位置不同、语意也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七、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意相悖。

例7: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解析:成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而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振聋”的意思,却抛弃了“唤醒糊涂的人”之义,从而导致误用。

八、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例如: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解析:成语“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重复,所以用在这里不合适。

总之,我们在解答成语运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揣摩句意,根据句意来判断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同时,在日常读书和写作中,要注意正确使用成语,碰到拿不准的,就得勤查词典,这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成语有其固定的含义,字面的意思往往与其真正的含义大相径庭,而那些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就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例如:1. 为了治理水流污染,该地区依法取缔了十几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一时间洛阳纸贵,用纸大户纷纷抢购。

分析:“洛阳纸贵”本来是比喻著作风行一时,这里却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纸张很贵的意思,使用错2. “天涯共此时”这个栏目使所有的炎黄子孙在内心深处都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可谓感同身受。

分析:“感同身受”应该是指心里感激得就像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

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这里却把它理解成有相同的感受,也属于望文生义错误。

其他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火中取栗、从长计议、耳提面命、不足为训、可圈可点、三人成虎、不刊之论、文不加点、海外奇谈、曾几何时、首当其冲、屡试不爽、不忍卒读、危言危行、如履薄冰、胸无城府、胸无宿物、要言不烦、不赞一词、俾昼作夜、妙语解颐、明日黄花。

持之有故、罪不容诛、久假不归、坐地分赃、登堂入室、如坐春风、不名一钱、目无全牛、差强人意、万人空巷、振聋发聩、涣然冰释、细大不捐、存而不论、不绝如缕等。

二、似是而非的成语有些成语,模样非常相似,但往往一字之差却使意义迥异,这样的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

例如: 1.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分析:“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这里应该用“不以为意”才对。

“不以为意”是不当一回事,满不在乎的意思。

2.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分析:“不负众望”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是不让大家信服,一字之差,意思不同,这里的使用是正确的。

其他容易混淆的词语还有颇有微言与颇有微词、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项背相望与望其项背、应接不暇与目不暇接、无可非议与无可厚非、一泻千里与一日千里、不容置疑与不容置喙等。

三、感情色彩鲜明的成语词语使用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因而那些感情色彩鲜明的成语,就成了考查的又一重点。

例如:1. 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分析:“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这里应使用褒义词才对。

2. 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

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分析:“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褒义词,陈述垃圾食品感情色彩不当。

其他常见的褒义成语还有凤毛麟角、有口皆碑。

蔚然成风、耳提面命、无微不至、自食其力、深思熟虑、争先恐后、重整旗鼓、同心同德、叹为观止等。

贬义成语有无所不为、半斤八两、自食其果、夸夸其谈、处心积虑、倾巢而出、罂竹难书、趋之若骛、弹冠相庆、八面玲珑、变本加厉、抱残守缺、闭门造车、不可一世、暴虎冯河、捕风捉影、别有用心、蠢蠢欲动、大放厥词、翻云覆雨、飞扬跋扈、粉墨登场等。

中性成语有侃侃而谈、名噪一时、耿耿于怀等。

尤其要注意褒贬两可的成语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标新立异、左右逢源等的辨别和使用。

四、有固定陈述对象的成语有些成语有自己固定的陈述对象,这些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

例如:l.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分析:“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它的陈述对象是“技艺”,这里用来陈述“听”,属陈述对象用错。

2. 魏明伦改编的《潘金莲》,真乃妙手回春,他将传统小说中的一个荡妇,变成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新形象。

分析:“妙手回春”是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这里用来陈述改编者,也是陈述对象用错。

其他如“甚嚣尘上”只用来指言论、传闻嚣张,“风度翩翩”一般只形容行为举止洒脱优美,“秋毫无犯”只用来比喻军纪严明,“汗牛充栋”比喻书多,“稍纵即逝”用来形容机会和时间,“巧夺天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美轮美免”用来修饰高大的建筑物,“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用于形容文学艺术,“青梅竹马”“破镜重圆”“相敬如宾”则用于男女尤其夫妻间,而“豆蔻年华”“巾帼英雄”“蕙质兰心”“倾国倾城”只用于女性。

五、有习惯用法的成语有些成语有自己的习惯用法,切合了习惯用法,则使用正确,反之,则使用不当。

这些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

例如:1.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分析:“莘莘”是很多的意思,它不能受具体的数量词修饰。

因此说“一位莘莘学子”使用错误。

2. 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津津乐道着“龙芯”1 号的研发成功,这是我国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 ,又称“中国芯”。

分析:“津津乐道”不具备带宾语的功能,因此这里使用不当。

其他如求全责备、司空见惯、漠不关心都不带宾语。

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如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闲视之等;有的只用于否定句,如望其项背、吹灰之力、万应灵丹等;有的多适用于诙谐讽刺句,如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沐猴而冠、冠冕堂皇、乌呼哀哉、一命呜呼等六、多义成语有的成语不止一种含义,有的考生往往只注意其一,忽视其他,造成判断失误。

例如:1.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分析:“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这里使用正确。

2. “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分析:“淋漓尽致”既可形容谈话或文章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彻底,这里的使用同样无误。

其他常见双解成语还有苦心孤诣、想入非非、拭目以待、左右逢源、如虎添翼、秀色可餐、惨淡经营、按图索骥、暗送秋波、不绝如缕、清静无为、按兵不动、如虎添翼、瞻前顾后、终南捷径、体无完肤等。

七、有谦敬色彩的成语谦词,表示谦虚之言辞,大多用于自身;敬辞,表示尊敬之意,要用于对方。

这些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

例如:1.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分析:“蓬荜生辉”是一个谦辞,只能用于自家。

这里使用失当。

2. 但望先生鼎力相助,能得一枝之栖,就深感大德了。

分析:“鼎力相助”是敬辞,敬称对方相助,使用正确;“一枝之栖”是一谦辞,用来说自己,也使用恰当。

其他常见的谦辞有不情之请、雕虫小技、恭敬不如从命、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管窥之见、挂一漏万、略知皮毛、力薄才疏、马齿徒增、一孔之见、凡桃俗李等;有些表贬义的成语有时也可表自谦,如滥竽充数、管窥蠡测、东涂西抹、信笔涂鸦等。

常见的敬辞有不吝赐教、鼎力相助、屈尊驾临等。

成语运用题既然一定要考,就必须积极应对,根据成语的考查重点,分类积累掌握,做到有备无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