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14年
2014年植物保护学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练习题(含答案)

2014年植物保护学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练习题一、填空题1、昆虫的成虫体躯分为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三体段,个体段由若干_______组成,并具有不同的附器。
2、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活动影响最大的三个环境因素是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3、昆虫的天敌主要有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4、我国的植保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昆虫头部的附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昆虫的体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7、咀嚼式口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和__ _五部分组成。
8、与咀嚼式口器相比,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_____ _________。
9、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虫态;而不全变态昆虫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虫态。
10、昆虫的触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节构成。
11、根据蛹的形态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类型。
12、昆虫的繁殖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常见的螟蛾科昆虫中,为害玉米的是________。
14、由于昆虫的头部分布着感觉器官和取食器官,所以说头部是昆虫的______中心;胸部是昆虫的________中心;腹部是昆虫的__________________中心。
15、农业害虫主要口器类型有__________(如粘虫)和__________(如蚜虫)。
Dexie_Liu jingxi_Fracture_Fatigue_2014Fall_01_绪论

教材与参考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教材
陈传尧,《疲劳与断裂》,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健生,《断裂力学及断裂物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
1. 2. 3. 4. 5. 张淑茳,史冬岩,《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与断裂》,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再华,董国兴,王文安,《工程结构抗断设计基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 刘再华,解德,王元汉,李连常,《工程断裂动力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解德,钱勤,李长安,《断裂力学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年 Fatigue and Fracture Mechanics of Offshore Structures L S Etube
第一章 绪论 《工程结构疲劳与断裂力学》解德 刘敬喜 版权所有2014©
第一节——金属疲劳的产生和发展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Fra bibliotek金属材料的疲劳断裂现象,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被逐 渐发现的。人类所建造的结构,在古代大多是承受静止的恒力 结构,如房屋建筑,桥梁结构等。桥梁虽然也承受变动荷载, 但古代的桥梁材料的自重比起过桥的动载荷要大许多,仍然可 以近似看作承受恒力的结构。
:“裂纹的出现是从一个光滑的、形状规则的、细小的裂缝开始,在轴颈周 围逐渐扩大,其穿入深度的平均值达到半吋。它们好像是从表面逐渐朝向中 心穿入,直到中心处的好铁不够支持所经受的震动为止。”
兰金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系统地发展了蒸汽机或者说一般 的热机的理论,兰金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有相当水平 的业余歌唱家,钢琴弹得很好,还善于大提琴演奏,此外还写 过不少诗歌。
第一章 绪论
《工程结构疲劳与断裂力学》解德 刘敬喜 版权所有2014©
(完整word版)2014年港口规划与布置考试重点考点及详细内容易记忆

河海大学港口规划与布置考试重点按记忆方法整理2014年6月20日加急慢递第一章绪论1.1 水运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综合运输系统目的任务:实现旅客、货物的空间“移位”子系统: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水运系统优势:成本低、能耗低、环保1.2 港口的组成1港口水域:锚地(锚泊)、航道(航行)、回旋水域、码头前水域(停泊装卸)。
要求水域宽广、平稳、有足够水深2码头岸线:供船舶停靠、旅客上下船和货物装卸。
要求有足够的长度和高度3港口陆域:供旅客候船、货物存储集疏运,要求宽广、平坦,满足纵深要求装卸设施:起重机械、运输机械存储设施:仓库、堆场交通设施:道路、铁路辅助设施:机械库、机修厂、消防站、通信等辅助作业设施和辅助生活设施配套设施:修造船厂、港作船舶基地等港口生产作业六大系统航行作业系统:水域各设施装卸作业系统:港池、装卸运输机械存储作业系统:仓库、堆场集疏运作业系统:铁、道、空、水、管等信息与商务系统:电子商务环保与景观系统:废、污水处理,绿化1.3港口分类按功能与用途分:6类商港、渔港、工业港、军港、避风港、游艇港按地理位置分:河港(包括运河港)、海港(海岸港、河口港)1.4 港口的运营船舶出入港过程:到港到达锚地(待分配)离开锚地靠泊码头装卸开始装卸结束离港港口运营指标:3指标1规模码头生产经营规模:码头设施设备规模.泊位等级、数量,库场面积,装卸机械等生产运营指标:年设计通过能力、实际吞吐量,收费规定,集疏运统计经营管理指标:码头总成本及其构成、码头年营业总收入及其构成,缴税总额技术管理指标:技术装备、生产效率营运费用货物费用:不包括运费、装卸费等“看得见"的费用,只计货物的时间价值船舶营运费用: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固定费用(折旧、工资、保险)和航次费用(燃料费、港口费).待泊费用:艘天费第二章港口规划调查与分析2。
1 社会经济条件调查港口腹地:定义:港口货物吞吐,旅客集散所及的范围。
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抬头信纸(word版)

邀请函尊敬的:您好!由。
五、联系我们地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邮编:230027E-mail:@电话:2014年10月10日第1章绪论第1.1节焚烧技术的发展历史垃圾焚烧技术作为一种以燃烧为手段的垃圾处理方法,其应用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的早期,如刀耕火种时期的烧荒即可视为焚烧应用的一例。
但焚烧作为一种处理生活垃圾的专用技术,其发展历史与其他垃圾处理方法相比要短很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萌芽阶段萌芽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期。
1874年和1885年,英国诺丁汉和美国纽约先后建造了处理生活垃圾的焚烧炉,代表了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兴起。
1896年和1898年,德国汉堡和法国巴黎先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开始了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工程应用。
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技术原始和垃圾中可燃物的比例较低,在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和臭味,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相当严重,因此这种方法曾一度为人们所抛弃。
1.1.2 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末的约半个世纪,是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阶段。
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垃圾成分的变化,给垃圾焚烧创造了条件,因此垃圾焚烧技术又逐渐发展起来。
这期间,欧洲、北美及日本都陆续建起了一些生活垃圾焚烧厂,其工艺与设施水平也在随着燃煤技术的发展而从固定炉排到机械炉排,从自然通风到机械供风而逐步得到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更大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垃圾中的可燃物和易燃物也随之迅速上升,促进了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在20世纪60 年代的电子工业变革后,各种先进技术在垃圾焚烧炉上得到了应用,使垃圾焚烧炉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但总体来说,由于当时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仍然少于非可燃物,产生量与消耗空间的矛盾尚不突出,对垃圾焚烧伴随的环境问题的认识仍肤浅等因素,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
《健康教育学》人卫第3版教案

健康教育学教案授课学期:授课地点:授课对象:授课教师:第一讲教案课程名称健康教育学课程类型考查课教学内容第一讲绪论教学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任课教师教学时间年月日第节教学地点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
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学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健康促进5大行动领域与3大策略的关系。
了解:“健康选择”和“使健康选择成为既方便又实惠选择”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意义,以及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
理解如下几种关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
难点: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以及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为主,进行课程导入,中间适当穿插案例、图片,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引入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图片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三版)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参考资料[1]郑振佺,霍建勋主编.《健康教育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 2016年7月[2]甄铁梅,贾玉梅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3]陶芳标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板书提纲第一讲绪论1、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2、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4、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教学步骤✧步骤一:课程导入:15min由数据和案例说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入到本课程内容。
总体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性质,考核方案等。
✧步骤二:教学内容讲授:60min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一、健康教育学的定义二、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围第二节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一、行为与健康二、健康教育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作用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一、健康教育的概念二、健康促进的概念第四节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一、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的兴起二、卫生宣教与爱国卫生运动时期三、健康教育学科的建立与网络初步形成时期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时期五、展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步骤三:组织学生讨论:15min以讨论方式理解“健康教育目的是让人们做出有益于健康的选择”,而“健康促进是使健康选择成为每个人既方便又实惠的选择”。
2014年版《学前教育原理》00398绪论、第一至第八章

绪论(一)学前教育的概念1.识记: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对0-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岁-6、7岁)。
2.领会:学前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狭义: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1.识记: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学前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
2.领会:学前教育原理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学<教育学类学前教育原理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子学科,教育学则是12学科门类之一。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识记: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这时候的学前教育思想是零散的、片段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应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③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提出未来的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应从婴儿期开始。
④《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朝统治者注重胎教。
⑤《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便进行教育的记载。
⑥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
⑦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应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为婴幼儿选择品行良好的乳母。
(2)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初期)(这时候学前教育理论组建丰富起来,更加系统、完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学说;《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百科全书。
医学统计学(第三版)(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教材特色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06 作者简介
《医学统计学(第三版)》是由徐勇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教材。该教材既可供五年制或八 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也适用于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临床医生和医学科 研人员学习医学统计学、进行科研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参考书 。
内容简介
《医学统计学(第三版)》内容共20章,包括绪论、研究设计、观察与抽样、资料分布特征与描述统计量、 概率与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与医学参考值范围、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X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线 性回归分析、线性相关分析、非参数统计方法、临床测量误差评价与诊断试验统计方法、死亡统计与寿命表、生 存分析、Meta分、医学论文与研究报告中统计结果的表达、样本量估计 。
《医学统计学(第三版)》内容共20章,包括绪论、研究设计、观察与抽样、资料分布特征与描述统计量、 概率与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与医学参考值范围、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X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线 性回归分析、线性相关分析、非参数统计方法、临床测量误差评价与诊断试验统计方法、死亡统计与寿命表、生 存分析、Meta分、医学论文与研究报告中统计结果的表达、样本量估计 。
教材特色
《医学统计学(第三版)》采用R语言作为该版教材的基本计算和制图工具,增加了附录1(R语言统计分析 简介)、附录2(R语言统计制图简介)、附录3(R语言检验效能与样本量估计)。增加了《临床试验报告 CONSORT规范解读》《观察性研究报告STROBE规范解读》。该教材例题用R语言计算的脚本文件、该教材统计图制 图的脚本文件等 。
集美大学_船舶结构力学(48学时)第一章_绪论(2014年)

4、船体梁:把船整体当作一 根梁(空心变截面梁)静置于 静水中或波浪上,以研究船体 总纵强度等。
5、船体总纵强度(总强度):
将船视为船体梁来研究船 在纵向分布的重力与浮力作用 下的弯曲变形与应力等强度问 题。
思考:静水、波浪、中拱、中 垂。(参考图1-1、图片等)
中拱、中垂?
中拱、中垂?
以远洋干货船船体结构甲 板舱口部分(图1-7)为例介 绍板架模型的建立:
(参见图1-9)
(图1-4 a)
在计算舱口纵桁和舱口端横梁 在垂直于甲板载荷作用下的弯曲应 力和变形时,可将其取为图1-7a所 示的井字型平面杆系计算图形,即 板架。
以远洋干货船船体结构舱底部 分(图1-7)为例介绍船底板 架模型的建立:
但应注意到这些计算图形具有一 定的近似性。
四、空间结构及板梁组合结构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可采用 更切合实际的计算模型,使结构计算更 加精确可靠。
1、空间结构计算模型举例:图19 大舱口货船悬臂梁结构的计算 模型。
该空间杆系计算模型放弃了以
往模型中舱口纵桁刚性支撑悬臂梁 的假定,更切合实际。可同时算出 甲板纵桁、舱口纵桁、舱口端横梁、 悬臂梁及肋骨的应力与变形。
图1-8a所示的为双甲板船在舱口处横剖面的肋 骨框架计算图形:
刚架的进一步简化:仅由横梁与肋骨 组成的刚架(图1-8b)
考虑到实际船体结构中肋板的 尺寸远较肋骨的大,所以计算时可 将肋骨下端作为刚性固定端。把肋 板放到船底板架中去研究,而得。
注:以上介绍的矩形板、连续梁、板 架和刚架是船体结构中比较典型而 且比较简单的计算图形,应用结构 力学中的经典理论和方法,由手算 就能得到结果。
船舶结构力学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Shi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十个到几万个原子的纳米颗粒 (零维)
一维量子线 (线、管、棒、电缆)
二维量子面 (超薄膜, ultrathin films )
三维纳米固体 (体材料,bulk materials)
纳米材料的本质在于:当材料进入纳米尺度时,材料的物性之 间由几个与尺度效应、边界效应等直接相关的特征物理尺度 (如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波尔激子半径、隧穿势垒厚度、铁 磁性临界尺寸等)所决定。只要结构几何尺寸接近这些特征物 理尺度(绝大部分在纳米科学定义的尺度范围内),材料的电 子结构、输运、磁学、光学、热力学和力学性能均要发生明显 的变化。
0.1 纳米科技的内涵和发展
自然界里的纳米结构 硅藻
硅藻土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天然多孔材料,有什么用途? 主要成分是氧化硅。
0.1 纳米科技的内涵和发展 纳米科技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 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 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nm即10-9~10-7m)上研究物 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 特性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当物质小到1~100nm时,由 于其量子效应、物质的局域性及巨大的表面及界面效应,使物 质的很多性能发生质变,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 同于单个孤立原子的奇异现象。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利 用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继198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搬走原子团“写”下斯坦福大学英文 名字、1990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镍表面用36个氙原子排 出“IBM”(图0-2)之后,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 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图0-3),标志 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用单电子移动单电子,利用 这种技术可望在20年后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贮容量比现在提高成 千上万倍的量子计算机。 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在进行纳米碳管实验时发明了世 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 于一个病毒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 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国和巴西科学家联合创造的纪录。 2007年初,基于压电电子学原理,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中 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王中林教授研究小组用超声波带 动纳米线阵列运动,研制出能独立从外界吸取机械能、并将之 转化为电能的纳米发电机模型(图0-4)。在超声波带动下, 这种纳米发电机已能产生上百纳安的电流。
根据纳米结构体系构筑过程中的驱动力是靠外因还是内因大致划 分为:一是人工组装;二是自组装。本书主要涉及自组装体系。 如图0-7纳米结构自组装,是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原 子、分子、粒子和其他结构单元,通过氢键、范德瓦尔斯键、静 电力等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或亲水-疏水相互作用,在系统能量 最低性原理的驱动下,自发地形成具有纳米结构(纳米图案)的 过程;自组装也指如果体系拆分成相应的基本结构单元,在适当 的条件下,这些基本结构单元会混合重新形成完整结构。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 1974年,日本东京科技大学谷口纪男(Taniguchi)最早使用 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 微镜,为我们揭示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 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 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991年,碳纳米管(图0-1)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 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Smalley)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 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 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从纳米材料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 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 元”(building blocks)构建的材料,因此,纳米“基本单元” 是纳米材料学首要的研究内容。纳米“基本单元”一般按照空 间维度来分,分为三类:①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 尺度,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②一维,指在空间二维 尺度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线(棒)、纳米管等;③二维,指 在空间三维尺度中有一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 晶格等等。由于这些“基本单元”往往具有量子性质,所以零 维、一维、二维的纳米“基本单元”分别又有量子点、量子线 和量子阱之称。 纳米材料学首先要研究这些纳米“基本单元”的合成、结构、 性能及其应用,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本单元”构造的纳 米材料及其应用奠定基础。
纳米结构的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纳米器件奠定基础。进入21世 纪,美国宣布了一项新的国家计划———国家纳米技术计划 (NNI)。它充分运用分子的自组织概念,根据人为设计来合成 和加工纳米材料结构单元及系统组件;把构筑分子结构与超微 型化结合起来,对纳米系统的结构、原理以及纳米器件的特性 进行研究,已成为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NNI)的优先领域之一。 可见纳米结构及其纳米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 应用的价值。
《无机纳米材料》
张青红 教授 zhangqh@ 材料学院无机材料系
周五第1、2节,地点:1#242室
指定教材: 陈翌庆、石瑛主编《纳米材料学基础》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课程安排
1到16周 平时成绩10% 作业20%(PPT展示,分7组,每组12分 钟,作口头报告,安排在第14周) 期末闭卷考试:70%。 考试安排在第16周。
纳米结构和纳米块体
纳米材料的应用需要构建由纳米“基本单元”组成的纳米结构 (nanostructure)进而组装成纳米器件或制备成由纳米“基本 单元”组成的纳米块体材料以及在工程中应用。纳米块体材料 通常是先制备成纳米粉体再将其压制成纳米块体,德国萨尔大 学格莱德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席格先后研究成功纳米陶瓷氟 化钙和二氧化钙,在室温下显示良好的韧性,在180℃经受弯 曲并不产生裂纹,这一突破性进展,使那些为陶瓷增韧奋斗将 近一个世纪的材料科学家们看到了希望。2000年,中国科学院 金属研究所卢柯研究小组利用电解沉积技术成功制备出高密度、 高纯度的三维块状纳米晶Cu样品。该样品在室温条件下冷轧, 延伸率超过场强度与外场强度可比拟,局 域场、外场、原子分子构型形变的耦合变得突出,原子间相互 位置或分子构型的变化必然引起局部电子云密度变化和纳米尺 度物质的物理、生化性能变化。
0.1 纳米科技的内涵和发展 0.2 纳米材料的概念
0.3 纳米材料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0.3.1 纳米“基本单元” 0.3.2 纳米结构和纳米块体
0.2 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发展的基础。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 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① 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 纳米尺度(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building blocks)构建的材料;②与块体材料(bulk materials)相比, 在性能上有突变或者大幅提高的材料。如果仅在尺寸上满足了 条件,但不具有尺寸减小所产生的奇异性能,那还不是纳米材 料。
纳米结构(纳米图案)是纳米“基本单元”按一定规律构筑的 一种新的纳米结构体系。纳米结构一方面具有“基本单元”所 充分展现出的量子效应,同时又具有由纳米结构组合所引起的 新的效应,如量子耦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等。此外,纳米结构体 系很容易通过外场(电、磁、光)实现对其性能的调控,因此 纳米结构是功能纳米器件的设计基础。 纳米结构的制备路线有两种,分别为“自上而下”(top-down) 和“自下而上”(bottom-up)。“自上而下”方法是指在宏观 块体材料(如半导体)上利用蚀刻技术制造纳米尺度结构,如 纳米蚀刻技术等。 图0-6是利用“自上而下”方法通过电子束刻蚀技术生长的 纳米原型器件。“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指人们按需要用一个个 原子或一个个分子组装出新的纳米结构(纳米图案)或者新的 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