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篇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及意义一、引言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地球及其环境的基础。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对于理解天气变化、季节交替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小学地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认识地球自转运动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点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着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了日出日落,一天由白天和夜晚交替构成。
其中,一次完整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个昼夜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于形成之初,当时由于物质团块旋压而形成旋体,随着演化逐渐变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规模和形态。
目前主流学说认为,早期地壳以及岩石层之间摩擦所产生的旋转力,使得地球开始了自转运动。
3. 地球自转对日照和时间的影响地球自转对我们感知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有直接的影响。
由于地球是倾斜的,所以不同季节中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和落下的位置会有所改变,进而导致白天与黑夜时长的变化。
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季节会不同,并且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观测日出、日落时间来确定方位和判断时间。
三、认识地球公转运动1. 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其特点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轨道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5天,即一年。
这是由于地球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完全规则闭合的圆形。
2. 地球公转造成的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运动导致了我们熟知的季节交替现象。
根据不同时期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太阳光照射到地表上的强度也会有所差异。
当一个半球倾向于远离太阳时,该半球将处于冬季;而当该半球倾向于靠近太阳时,该半球将进入夏季。
3. 地球公转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季节期间,太阳光直射位置的改变导致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这些差异进一步驱动了大气环流、海洋流动以及降水等复杂过程,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对于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主题展开,介绍地球的运动原理、相关概念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地球的自转1. 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其自身的轴线进行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叫做地轴,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形成了我们熟悉的白昼和黑夜。
2.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理节律。
昼夜的交替也为人类提供了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划分,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有序。
三、地球的公转1. 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称为地球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2. 公转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角度对季节的变化有很大影响。
当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这时候夏季来临;当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南回归线附近,这时候南半球迎来夏季。
而当地球公转到两极对太阳倾斜的位置时,这两个极地区将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四、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1. 温度分布和气候形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和气候特点。
北半球和南半球由于公转时的倾斜度不同,所以季节交替时间有所不同。
这一特点造就了地球上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沙漠、温带等多样的气候区域。
2. 维持生物多样性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维持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自转所导致的昼夜交替为生物提供了光照和休息的时间,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作息提供了必要条件。
而地球公转所导致的季节变化则带来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
3. 确定时间和日历地球自转的规律成为了我们约定时间的基础,确定了一天的24小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应用。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
4. 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地理意义上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天文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2. 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如地球扁率、地壳应力等。
七、案例分析:1. 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形等。
2. 让学生收集其他国家的地理特点,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八、实践操作:1.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主题: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言: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其运动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大基本形式。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有关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转的定义和原因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中心轴旋转,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速度较快,每小时约为1670千米。
2.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区。
人们可以根据自转所产生的日夜现象进行作息和活动安排。
3. 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是地球构造和地理环境形成的基础。
地球因自转而出现了地球表面风、云、气候等现象。
自转还是地球地理分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各个地理区域的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等。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公转的定义和轨道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动。
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为23.5度。
2. 公转的原因地球公转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使地球保持在太阳的引力场中,沿着固定的轨道运动。
3. 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影响着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等。
公转使地球表面在不同时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气温和季节的变化。
4. 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地球气候和生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使得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出现差异。
结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大基本形式,对我们的生活和地理环境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理分区和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等特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增强其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5. 总结提升: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强调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球运动的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考察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认识。
4. 分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图片、图表等。
3. 教学案例:涉及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资面试地理初中教案

教资面试地理初中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意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 提问:地球为什么要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有什么意义?(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
2. 地球公转(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3)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旅游等。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拓展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总结反馈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初一地理教案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地球是我们所生存的星球,它在宇宙中具有着独特的地位与特征。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变化的主因,而地球的运动分为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模式。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释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区别。
一、概念解释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
它是指地球不停地围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的作用给人类带来了白昼与黑夜的变化,从而创造了一系列方便生活的条件。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动是根据天文学的基本观察原理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地球的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时间为365.24天,且公转速度比自转速度要慢得多。
二、区别解析1、运动轨道不同地球自转的运动轨迹是地球的日面,也就是地球自身的轴线,而地球公转的轨迹则是在太阳系中的椭圆轨道上。
地球公转的运动轨迹与所有其他行星和较小恒星的运动轨道一起,构成了整个宇宙的运动。
2、运动周期不同地球自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天,并且是由地球自身的质量、半径和构成物质而决定的。
而地球公转的运动周期为365.24天,是由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3、运动速度不同地球自转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它绕地球的轴线旋转一周的时间只需23小时56分和4秒。
而地球公转的运动速度则要慢得多,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为365.24天,公转速度非常慢。
三、运动的意义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它们捕捉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本质认识。
这些运动的意义在于引导着人们前进并改变世界。
1、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自转的作用对于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控制着地球的白昼和黑夜的变化,这对于人类的作息生活非常重要。
在白天,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而在黑夜,人们则可以休息与安眠。
地球的自转现象造就了地球的磁场,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2、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宇宙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活动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
(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
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
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演示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
(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
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背向太阳的半球——夜活动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
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12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
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1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15-1=14,即下午的2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5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上的8点钟。
[课堂小结]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关键。
【板书设计】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讲授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项目假设性演示模拟性演示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无)(高低不同)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无)(长短不同)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无)(多少不同)原因分析(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化。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导入新课]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讲授新课]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