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健康与气候
季节变迁,气候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季节变迁,气候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因素,而季节的变迁决定了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状态。
而这种自然环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季节变迁、气候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影响。
季节变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 季节的更替与身体的适应身体是一个极为智慧的生物机体,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当进入夏季,人们的体温调节机制会相应地启动,我们会感到口渴、出汗,以增强体内的散热能力。
同理,在冬季,我们的身体会通过收缩血管、颤抖等方式保持体温。
这种身体的适应能力使我们能够在不同季节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身体状态。
2. 季节变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季节的更替对免疫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冬季,人们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这是因为冷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更容易存活和传播。
而在夏季,由于湿热的环境,细菌滋生的机会也更多,导致了一系列和水相关的传染病。
此外,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会影响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进而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3. 季节变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季节的变迁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在冬季,由于天空灰蒙蒙的,日照时间短,人们容易出现季节性情绪障碍,例如冬季抑郁症。
而在春季,随着阳光的增多和气温的回升,人们的心情会逐渐变好,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气候变化对身体健康的挑战1. 高温天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温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这对身体健康造成了许多挑战。
高温天气会导致中暑,引发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高温天气还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增加心脏负荷。
2.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气候变化也会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例如暴雨、洪水、台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引发人员伤亡、疾病传播以及基础设施的破坏。
此外,自然灾害还会导致精神创伤和心理健康问题。
《2024年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范文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其中,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健康干预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1. 温度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人体出现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
而低温天气则可能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疾病等。
2. 降水模式的改变降水模式的改变导致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
长期暴露在干旱环境中,人体易出现脱水、皮肤干燥等问题;而洪涝灾害则可能引发水源污染,导致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三、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1. 空气质量恶化气候变化导致大气污染加剧,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
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 食物和水资源安全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同时,也可能影响水资源的安全和供应,进一步影响人体健康。
四、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人体健康的影响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差异,导致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例如,热带地区的人群在高温天气下更容易出现热相关疾病,而寒冷地区的人群则更容易因低温天气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更为严峻。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干预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 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能源结构等措施,降低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风险。
3.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们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六、结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从直接影响来看,高温、低温、极端气候事件等都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从间接影响来看,空气质量恶化、食物和水资源安全等问题也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影响的扩散,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些现象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都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其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气候变暖导致疾病爆发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高温,对人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由于高温天气对人体的承受能力有限,极容易导致人们的疲劳感增加,心理压力大增,饮水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中暑、热衰竭、热疫等热性疾病的爆发。
另外,高温也会引发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发作,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大隐患。
此外,气候变暖后的气候环境湿度提高,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良好,将导致一些病毒病原体在环境中大量繁殖,从而引发人类病毒病流行。
例如,气候变暖面临的一个大的威胁是蚊虫病毒的高发,比如登革热、寨卡等病毒疫情,这些都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将导致感染病毒的风险增加。
二、气候变化影响饮食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等食品生产和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饮食安全面临严重的危机。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饮食品质和供应,如饮食菜肴数量下降、季节性饮食中断、水质污染、粮食产量下降等。
特别是长期的高温和干旱会导致作物的失收和质量下降,温度上升和降水量减少将使得作物的味道变差,增加污染的风险。
另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的发生也将使得食品的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例如,洪涝、旱灾等极端天气极易引发食品污染和病原体的生长,增加人们遭受食品中毒的概率和风险。
三、气候变化加剧心理健康问题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生活、工作和生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是生理健康上的,还会引发心理健康难题。
气候变化会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更加紧迫的压力,不断增加人们的焦虑感和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增多,比如情绪不稳定、抑郁、自杀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止上述三点,它还涵盖了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等方面。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哪些在当今时代,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更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深远且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热浪频发。
高温天气使得中暑的风险大幅增加,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他们的身体调节机能相对较弱,难以适应极端的高温环境,更容易受到伤害。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还可能导致热射病,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病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再者,气候变化会改变降水模式。
有的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成为严重问题。
这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营养不足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使人们更容易感染疾病。
而在另一些地区,暴雨和洪水频繁发生。
洪水会破坏卫生设施,污染水源,滋生蚊虫和细菌,传播疾病,如疟疾、登革热、霍乱等水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空气质量。
随着气温的升高,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更为活跃,导致臭氧和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增加。
这些污染物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们,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威胁更为严重。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温暖的气候为一些病原体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扩大了它们的传播范围。
一些原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的疾病,如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等,可能会向更广泛的地区蔓延。
而且,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破坏,会使得动物栖息地发生变化,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多,增加了病原体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
气候变化还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频繁的自然灾害,如飓风、洪水、森林火灾等,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导致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被迫迁移的居民可能会失去家园、社交网络和工作,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不安定感,这些心理压力长期积累,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024年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范文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人类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导致气温升高、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仅改变了我们居住的环境,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一个清晰的健康风险评估框架。
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具体影响1. 气温升高气温的持续升高直接导致热浪和高温事件的频率增加。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可能导致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此外,高温还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增加心衰、脑卒中等病症的风险。
2. 极端气候事件暴风雨、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洪涝会导致水体污染、疾病传播风险增加,同时也会造成食物短缺和基础设施损坏,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救治。
干旱则可能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加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3. 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海平面的上升导致沿海地区居民被迫迁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从而对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极端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扩散,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安全。
三、健康影响评估与对策建议1. 健康风险评估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需要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建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需要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和保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
2. 应对策略建议(1)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气候预警信息,帮助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2)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4)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等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024年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范文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其影响逐渐深入至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变化、极端气候事件、空气质量恶化等,都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应对策略。
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温度变化与健康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温度的显著变化,这对人体健康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容易因出汗过多而导致脱水、中暑等问题。
此外,高温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同时,极寒天气也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低温导致冻伤、呼吸道感染等。
2. 极端气候事件与健康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台风、暴雨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这类灾害事件往往会导致饮用水源污染、食品供应不足等问题,从而引发传染病流行和营养缺乏等健康问题。
此外,灾害还可能引发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3. 空气质量与健康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PM2.5等颗粒物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人体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心脏病等疾病。
三、应对策略1. 预防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其次,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改善空气质量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植树造林等。
2.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应对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普及气候变化相关知识,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此外,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如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健康教育内容。
3. 医疗救治与救援在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事件发生后,医疗救治与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医疗救治与救援体系,确保受灾人群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和援助。
天气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了解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天气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了解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它与我们的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天气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1. 气温对身体的影响气温是天气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在炎热的夏天,高温可能导致人体出汗增多,身体失水加剧,易导致中暑和脱水等问题。
此外,高温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高血压。
因此,在高温天气中,我们需要加强饮水和防暑措施,同时定期测量血压和心率,以确保身体的健康。
相反,在寒冷的冬天,低温可能导致身体失温和免疫力下降。
降温还可能加重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和流感)的传播,因为病毒在低温下更容易存活。
因此,在寒冷天气中,我们需要保持身体温暖并加强免疫力,以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2. 湿度对身体的影响湿度是指空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在潮湿的天气中,高湿度可能导致我们感到闷热和不适,影响正常的代谢和运动能力。
此外,高湿度还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如痱子和湿疹。
相反,在干燥的天气中,低湿度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过敏等问题。
低湿度还可能导致呼吸道问题,因为干燥的空气更容易刺激我们的喉咙和肺部。
因此,在干燥天气中,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和使用保湿剂来保持皮肤和呼吸道的湿润。
3. 雨水对身体的影响雨水是天气中最常见的降水形式之一,它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雨水可以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质量,对呼吸道疾病患者有一定的好处。
此外,雨水还可以提供水源,维持身体的水平衡,避免脱水问题。
然而,长期的阴雨天气可能对我们的心情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绪低落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大雨和洪水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的风险增加,需要我们加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
4.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我们的身体健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持续的高温天气、震撼人心的暴雨、严重的干旱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直接的威胁。
首先是高温对人体的影响,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导致中暑、热衰竭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是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会导致水源污染、疫情爆发等问题,进而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干旱则会引起水资源短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并增加饮水不洁导致的疾病风险。
解决措施:应加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加强社区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提高居民对高温、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防范意识,完善相应的紧急救援机制。
二、传染病扩散加剧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可能导致传染病媒介生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进而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例如,蚊虫媒介的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可能向更广泛的地区扩散。
其次,气候变化也会影响人类的免疫系统,使个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增加疾病爆发的风险。
解决措施:应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早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应对传染病的扩散。
三、食品安全面临挑战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和畜禽养殖产生了影响,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威胁。
由于气候变暖,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减少,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同时,极端天气事件也会破坏农作物和饲料的生长环境,农产品质量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解决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四、心理健康问题增加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事件、资源短缺等问题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与人体健康
魏晋明蔡丽彬
(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厦门市翔安区361100)
作者简介魏晋明(1984—),男,福建厦门人,本科,技术员,从事气象观测与预报研究及营养学研究工作。
蔡丽彬(1988—),女,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营养师,现在主要从事营养对人体健康的研究。
摘要:通过多年对气象观测以及营养学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大尺度的气象变化还是小范围的天气影响,每一次的气象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尤其是十二节气更替之时,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
平时大家多关注天气预报,按照天气更换衣物;气象工作者及时准确地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可以让人们提前做好天气变化的措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气候健康疾病预防防治
1 冬春季
1.1 冬春季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
也就随之突增。
“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
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2〕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1.2 传染病预防
春天天气多变,乍暖还寒,同时天气转为湿热,容易滋生病菌,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及个人卫生,防御各种疾病的发生。
2 夏季
2.1 夏季防暑降温〔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副高面积和强度
由前期的偏小偏弱逐渐开始变大变强。
夏季高温多雨,部分南方城市会出现伏旱天气,要加强做好卫生防疫措施以及高温热害预防工作。
2.2 肠胃疾病多发季节
夏季食物果实比较丰富,同时也非常容易腐烂变质,要吃保鲜食物,讲究卫生。
3 秋季
3.1秋天的气候与健康
秋天的基本气候特征是:随着大尺度气候环流形势的调整,控制夏季高温高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减弱西散,而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
这段时间也是气温下降较快的时节,一个月内平均降温幅度在4摄氏度左右,平均有3次左右冷空气影响,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往往会带来7摄氏度左右的剧烈降温。
在这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人体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带来疾病。
为了增强体质,抵抗秋季因温度的剧烈变化而带来的疾病,锻炼是人们特别是孩子御寒能力的好时机。
当冷空气来临前,尤其是强冷空气,都会有几天的连续升温。
强冷空气影响时,气温会急剧下降。
但冷空气过后一两天温度又迅速回升,两者之间气温相差较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增减衣服不当就会带来疾病。
因此,适当的“秋冻”锻炼孩子适应外界气温突变,能提高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加快血液循环,使流向四肢长骨两端骺软骨板中的血量也随之增多,进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增强体质,达到肌体抗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2 “春困秋乏“的诠释〔1〕〔2〕
民间有句俗语:“春困秋乏。
”春困是说春天人们容易困倦,那么
“秋乏”又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理学来讲,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湿度、气压以及气流等综合气象条件下,机体才感到舒适。
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给人的机体带来了许多生理变化,如体热散发困难,皮肤粘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脏血管系统也增加了负担,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从而致使能量消耗也相对增加。
夏天因气候环境差,人们得不到充足的睡眠,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债务”。
进入秋季以后,气温冷暖适中,秋高气爽,而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发生生理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恢复了往日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了减轻;人体能量的代谢基本稳定,机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
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清晨醒后仍感到疲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补偿的反应,又是机体在秋季这个宜人的气候环境中得以恢复所表现出的“保护性措施”,也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5结语
疾病的病因千奇百怪,但是天气的变化有时候和疾病的发生有着至关密切的作用,每一次气温的骤降或者长时间没有降雨或降雨太久不见太阳,都会伴随着流行疾病的发生。
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的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新鲜。
远离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厦门市翔安区气候资料,2008-2012
〔2〕王涛.失传的营养学—远离疾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