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包括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大气颗粒物,即PM2.5和PM10,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环境中的一部分,但过多的颗粒物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多种风险。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直接且最严重的。
这些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呼吸道并滞留在肺部,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中,人们容易患上气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疾病。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呼吸系统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颗粒物污染的影响。
其次,大气颗粒物还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颗粒物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这是因为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作用。
除此之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中,会增加患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免疫系统方面,颗粒物的吸入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疾病的概率。
对于生殖系统来说,一些研究认为,高浓度的颗粒物与男性不育和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了解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这种风险的发生。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此外,人们个人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例如,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避免长时间滞留在重污染地区。
在室内,注意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戒烟限酒、适量锻炼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概率。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风险,并采取措施来减少它对我们身体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具有一定的颗粒直径。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厂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等活动。
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癌等。
为了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的详细步骤:一、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大量的细颗粒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心血管疾病: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等问题。
3. 癌症风险增加: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特别是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颗粒物,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二、防护措施:1. 观察空气质量指数(AQI):及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避免在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
每天可通过天气预报、环保部门的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等途径获取AQI信息。
2. 佩戴口罩: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外出时佩戴具有过滤功能的口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选择符合标准、能够过滤PM2.5颗粒物的口罩,如N95口罩等。
3. 室内空气净化器:在家中或办公场所使用空气净化器能有效过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注意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器,根据房间大小和污染状况选购。
4.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有助于将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排出。
5. 避免烟草烟雾: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避免吸烟或呼吸二手烟,对保护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6. 减少户外活动:在污染严重的时候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晨练或在交通拥堵的道路旁边运动。
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雾霾天气中。
大气污染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大气污染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各种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影响到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现象。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它对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包括健康影响、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气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一、健康影响大气污染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安全限值,直接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首先,空气污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例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会进入到人体的呼吸道,造成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等症状的加重,并且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中会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其次,大气污染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臭氧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心绞痛、心脏病发作等。
另外,大气污染还与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和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相关联。
二、环境破坏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首先,大气污染对植被造成了损害。
高浓度的臭氧和颗粒物会导致植物叶面积减小、光合作用受阻、养分吸收减弱,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大气污染也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与植物的养分、水分的吸收和转运相互作用,造成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
此外,大气污染还对水体造成了污染,雨水中的污染物会被沉积到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
三、经济损失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影响,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首先,大气污染导致医疗资源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加。
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用于治疗和康复,增加了社会医疗负担。
其次,大气污染还对旅游业和城市形象造成了影响。
空气质量差的城市难以吸引游客,旅游业受损,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形象和声誉。
另外,大气污染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也会导致农业经济损失,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大气颗粒物是一种由人造和自然因素产生的细小颗粒,是大气污染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颗粒物具有轻易进入呼吸道并在肺部造成损伤的特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环境影响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可见度影响:颗粒物会导致空气浑浊,降低空气的透明度,影响观测、旅游和城市景观。
2. 光化学反应:一些颗粒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氮,可以在光照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有害物质。
3. 植物生长影响:颗粒物被植物吸收后会造成叶片凋萎、水分蒸发过快等问题,阻碍植物生长和发育。
由于颗粒物的复杂组成和来源多样,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因地区、气候等因素变得千差万别。
但总的来说,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健康影响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后,可能激发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喘息、气促、喉痛等症状,甚至引起哮喘、肺癌等严重疾病。
2. 心血管系统:长期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
3. 生殖系统:女性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一些人类生殖健康问题的风险,如不孕症、早产、胎儿低重等。
颗粒物的危害与其浓度、大小、化学组成和个人的敏感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其危害效应随着粒径越来越小而逐渐加剧,因为小颗粒可以更容易地进入人体深处。
大气颗粒物控制由于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控制颗粒物的排放。
主要控制方法包括:1. 工业控制:通过管制工业设备的排放来控制大气颗粒物的产生。
2. 交通控制:采用低排放车辆、公共交通系统等措施来减少道路交通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
3.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保护自然环境等方法来减少城市产生的大气颗粒物。
除此之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个人意识等也是大气颗粒物控制的重要手段。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威胁。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也被称为PM2.5、PM10等。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灰尘、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等。
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而PM2.5指的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足够小,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直接的危害。
由于PM2.5颗粒物非常小,可以进入肺部并附着在呼吸道上。
这会导致呼吸道的刺激和炎症反应,引起咳嗽、喉咙痛等不适症状。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慢性气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使本来健康的个体易感染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其次,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也有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环境中,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这是因为PM2.5颗粒物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它们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并影响心血管的正常功能。
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此外,大气颗粒物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尤为严重。
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免疫系统也比较脆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大气颗粒物的损害。
研究发现,儿童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中,可能导致智力发育受损、学习能力下降等影响。
而对于孕妇来说,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可能增加流产、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的风险。
为了减少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源头。
这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违法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并鼓励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大气颗粒物的清除效率。
通过建设更多的空气净化设施,如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来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
此外,个人也可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减少暴露于大气颗粒物环境中的时间。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工业和车辆排放产生的污染物逐渐在空气中累积,导致大气污染的加剧。
大气污染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还对人体健康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首先,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会在呼吸道内引起炎症反应,长期累积会导致咳嗽、咳痰、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加剧。
此外,大气污染还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影响人体免疫力,增加患上肺炎和流感等疾病的可能性。
其次,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实验证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脏和血管产生损害,造成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大气污染中的微小颗粒物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引发炎症反应,损害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此外,大气污染对心脏的影响还包括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极大地威胁着个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再次,大气污染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的影响可以影响脑功能,损害记忆、学习能力、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可以损害神经元,增加神经线索的细胞死亡率,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大脑、智力和思考能力等。
最后,大气污染还对肝脏、胃肠道、皮肤和眼睛等部位的健康产生影响。
长期吸入空气中大量的有害物质,会导致肝脏的毒性损害、胃肠道的炎症和病变、皮肤和眼睛的炎症和过敏等。
还有些人会因为大气污染的原因,引起头痛、乏力、厌食等症状,影响到生活和工作。
总而言之,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脏、胃肠道、皮肤、眼睛等。
长期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之中,人体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对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应该多注重环境保护和自身的健康管理,让大气更加清新、清新的健康生活。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而其中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其直径大小范围从几纳米到数十微米不等。
通过长时间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暴露,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根据许多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可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影响更为严重。
微小颗粒物进入呼吸系统后,它们可以嵌入在肺泡中,由于其微小的大小,难以排出体外。
这些颗粒物可能导致急性和慢性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长期接触大气颗粒物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等严重疾病的发展有关。
其次,大气颗粒物还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大气颗粒物与心脏病、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微小颗粒物可以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引起内皮功能紊乱、血管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等不良生物反应,最终导致血管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于心血管系统较为脆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疾病的病人,大气颗粒物的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大气颗粒物对免疫系统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的短期暴露会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感染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稳定性,增加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对于儿童来说,大气颗粒物对其成长和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威胁。
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都比较脆弱,对于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更为敏感。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大气颗粒物可能导致儿童肺功能减弱、免疫力下降,增加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此外,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还可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其智力和发展。
最后,大气颗粒物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人类健康,还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包括可见的灰尘、烟雾、霾等,以及微小到无法肉眼观测的细颗粒物和纳米颗粒物。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将从人体健康和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对大气颗粒物影响的探讨。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当大气颗粒物被人体吸入后,它们可以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大气颗粒物与肺部组织接触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痉挛、咳嗽、气促等症状。
其次,大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被吸入人体后会对呼吸道和肺部组织产生剧毒作用,并可导致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外,大气颗粒物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沉降进入土壤中,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破坏。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沉降还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的溶解,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导致光线的散射和吸收,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
由于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治理。
首先,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工作,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
其次,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颗粒物。
第三,加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体暴露于高污染环境中的时间。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颗粒物危害的认识和意识,也是减少大气颗粒物影响的重要手段。
总之,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监测和治理,减少排放和暴露,加强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
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³。
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1.1 PM10的基本特性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
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
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
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
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
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
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
大量的研究表明, 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关。
能见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气体分子与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的。
2.1.1对光的散射效应光的散射是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颗粒物的散射能造成60%-95 %的能见度减弱。
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极限能见度)为100-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实际的大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这一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以达到 30KM以上;在城市污染大气中能见度在 5M左右甚至更低;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米。
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um-1um 的颗粒物通过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
2.1.2对光的吸收效应PM10和PM2.5 对光的吸收效应通常是使能见度降低的第二大因素。
而 PM10和PM2.5 对光的吸收几乎全部都是由炭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炭黑的颗粒引起的。
每年,世界上排放的炭黑的量占人为颗粒排放量的 1.1%-2.5%,占全部颗粒排放量的0.2%-1.0 %。
但是,它们的消光效应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煤烟的总消光系数是透明颗粒的2-3 倍,所以大气中少量的煤烟颗粒就可以导致光强降低很多。
这些光吸收颗粒物可能会使某些地方的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还可形成烟雾而使城市呈褐色。
2.2PM10对温度的影响由于颗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挡太阳光抵达地球表面,这样使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通量剧烈下降,从而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的温度增高。
特别是直径在 0.1-5um的颗粒,通过散射与吸收太阳与地球辐射在大气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资料表明,当PM10 浓度达100ug/m³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7.5%;当为600ug/m³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42.7%;当为1000ug/m³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60%。
Rasool 等估计,全球本底不透明度增加四倍,将使全球温度降低3.5℃之多,这么大的降温幅度如维持若干年,相信足以引起一个冰河期。
2.3PM10的酸碱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颗粒物对降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颗粒物中凝结核的成云作用和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均可以使颗粒物进入降水或云水中。
同时,云水在空中迁移流动过程中也会吸收空气中的颗粒物,其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入云水或降水体系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并影响或决定云水和降水的污染性质。
颗粒物影响和决定降水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酸碱性质和对酸的缓冲能力。
据周福民等对北京中关村气溶胶的研究认为,气溶胶的酸性组成主要分布于粒径1.5um以下的细粒子中,且气溶胶的酸性与细粒子中的硫酸根和氨根离子有良好的相关性。
王玮等认为,近地面大气气溶胶中粒径较大的粒子比较多,这些粒子主要来源于风沙扬尘和土壤颗粒。
通常上述粒子含有较多的碱性物质,所以具有一定的碱性,可在一定程度冲降水中的酸性物质。
反之,空中大气气溶胶中粒径较小的细粒子相对较多,这些粒子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等人为活动,其中含有经过酸性污染物SO4和NOX转化形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所以,这部分粒子通常具有较强的酸性,极有可能促进降水的酸化。
3.PM10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五大洲至少3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空气中颗粒物的水平与人体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由于PM10更易于进入人体,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更长,以及吸附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因而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
国外进行的大量有关PM10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
目前已知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呼吸系统大量研究发现,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恶化。
PM10每增加100ug/m³,成人男女感冒咳嗽的发生率分别升高4.81%和4.48%。
同时,成年男性患支气管炎的比率增加5.13%。
Norris等发现西雅图城市儿童哮喘急诊人数与细颗粒物(粒径小于1um)的污染水平显著相关,当细颗粒物浓度上升11 ug/m³时,急诊人数增加的相对危险度(RR)=1.15(1.08-1.23)。
另外,过多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沉积会损害肺部呼吸氧气的能力,使肺泡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生存能力下降,导致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降低。
空气中PM10每增加10 ug/m³,肺功能下降1%。
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国家环保局合作开展了一项“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影响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广州、武汉、兰州、重庆*个城市几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表明,大气颗粒物浓度(尤其是小颗粒物)与儿童肺功能异常率存有明显的相关性。
3.2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由颗粒物引起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率、心率变异、血粘度等方面的改变能增加突发心肌梗死的危险。
人暴露在高浓度PM2.5中,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和血液中某些白蛋白,从而引起血栓。
Costa的研究指出,可吸入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在中年以上和已患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认为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心脏病的因子之一。
Zanobetti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呼吸系统疾病并受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的心血管病人,其住院率比较高。
3.3神经系统在城市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许多是由机动车尾气产生的。
含铅汽油燃烧后生成的铅化物微粒(含氧化铅、碳酸铅)扩散到大气中,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影响儿童智力的正常发育。
母体接触铅污染后,后代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小于1um的含铅颗粒物在肺内沉积后,极易进入血液系统,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小部分形成铅的磷酸盐和甘油磷酸盐,然后进入肝、肾、肺和脑,几周后进入骨内,导致高级神经系统紊乱和器官调解失能,表现为头疼、头晕、嗜睡和狂躁严重的中毒性脑病。
3.4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PAHs),排放的PAHs可直接进入大气,并吸附在颗粒物,特别是直径小于2.5um的细颗粒物上。
由于PAHs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中代表物苯并(a)芘(BaP)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质,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
另外,空气中的PAHs可以和O3、HNO3等反应,转化成致癌或诱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PM10对人类健康有着明显的直接危害作用,可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广泛的损伤。
但到目前为止PM10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因此,有关PM10对人体的致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结语我国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研究也较少,仅为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的单项研究工作,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鉴于我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加强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基础研究,如其物理化学性质、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对能见度的污染研究等,对我国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确定控制对策和明确控制颗粒物污染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都将提供有益和直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