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经商的传说
商圣范蠡的经商故事

商圣范蠡的经商故事商圣范蠡范蠡造秤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回乡经商去了。
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是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
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
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出外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
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时间一长,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
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以此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
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就这样,秤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范蠡卖马史料记载,战国名相范蠡,在初出茅庐时,曾将政治上的合纵之术运用到商业中,成功获得第一桶金,流传下了“范蠡卖马”的故事。
时值诸侯割据、战事不断,范蠡发现:吴越一带需要大量战马;同时北方马匹便宜又骠悍。
如果能将北方的马匹运到吴越,一定能够大获其利。
可问题就是运马难。
因为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常有强盗出没。
怎么办?经过一番调查,终于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历史人物;范蠡——富有而尊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历史人物;范蠡——富有而尊范蠡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商人。
他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并称霸诸侯而后功成身退去齐国经商成了当地首富。
齐王听了请他入朝为相。
三年后他归还相印且散尽自己的家财迁往陶地隐居,又以经商为业,再次成为大富翁。
后人称之为“陶朱公”,民间称之为“财神”,也称为“商圣”,堪为儒商的典范。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而当时楚国贵胄专权、政治紊乱,范蠡的才华不为世人所识。
范蠡离开楚国,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先是为越王策划“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之策,帮助勾践消灭吴国,成就霸业,后又被齐国任为国相。
虽然身居高位,坐享富贵荣华,但范蠡始终居安思危,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所以他最终辞官,宁愿从事在当时被认为是低下的商业。
范蠡最后选取的经商之地是住于今天山东一个叫定陶的地方,史书上称为“陶地”。
陶地处“天下之中”,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最佳经商之地。
范蠡就在这里操“计然”之术而“治生”,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策略,仅用几年时间就积累了大量财富。
范蠡经商,不仅是有才智,更是具有商德。
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上买卖东西是用眼睛来估量,这样很难做到交易的公平,于是一心要发明一种可以准确测量货物重量的东西。
后来有一天他偶尔在乡间看到一老农用一种一头吊了一块石头的木架装置汲水,很是省力。
受些启发,他发明出了今天还在使用的秤。
然而这样的秤还是会被一些不法商人做手脚,于是范蠡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应当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
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欺人之二两,则后人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
”在那个商人形象不佳的年代,范蠡却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赞誉之声不绝。
范蠡经商的传说

范蠡经商的传说范蠡经商的传说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践心胸狭窄,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他带着西施首先来到了齐国,在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省定陶县)定居。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在19年内赚了三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用赚来的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因而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头脑。
初到齐国时,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
由于他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
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
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
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
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赚了一大笔钱。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古代经商者合作双赢的一个典范。
范蠡还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之时,要大量的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
”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贮存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同时他主张:“贵出如粪土。
”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量抛出。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人们就不愿意生产,市场的货物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
同样,在灾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
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和西施在离开齐国,经陆墓、蠡口、黄埭,在漕湖畔定居后,又专心致志经起商来。
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
商圣范蠡的经商故事

商圣范蠡的经商故事
范蠡带领自己的家人来到了齐国,隐姓埋名,开始了他另一段人生的旅程。
范蠡在沿海地区买了一些土地,开垦种田,经营盐田,渔业捕捞。
范蠡和家人也和工人们一样身穿布衣,吃粗实,下地干活。
范蠡和其他商家不同的做法是,他从不精打细算,对待雇工十分慷慨。
遇到灾年就减免地租,并大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他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
通过这几点,范蠡宅心仁厚、善良诚信的好口碑传播开来,附近的商人都愿意同他做生意,农民都愿意租他家的地,工匠都愿意上他们家来打工,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长远看,范蠡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有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和一个商户借了10万钱,打了借条。
结果这个商户不小心把借条掉进了海里,一年后商户来到范蠡家把情况说明,范蠡二话没说把10万钱连本带利还给了商户。
商户十分感激,见人家说范蠡真乃宽厚诚信之人,范蠡仁信的美名传播开来。
之后,范蠡三次扩大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很多富户均主动上门借款,帮范蠡渡过难关。
财神范蠡的故事:告诉大家,财富是怎么来的!

财神范蠡的故事:告诉⼤家,财富是怎么来的!(☝欢迎点击以上视频收听财神故事)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有⽂财神,商圣之称。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祖,同时也是开创个⼈致富记录的典范。
他曾经“三致千⾦”三次散尽家财,⼜三次重新发家。
范蠡的⼀⽣充满了传奇⾊彩,这样的⼀个奇才,他的⼈⽣历程是怎样的呢?智谋超⼈位居名⾂。
提起范蠡,⼈们⾃然会想起越王勾践,想起那句脍炙⼈⼝的成语“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段历史。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志复仇,夜卧柴堆上,屋梁上悬挂苦胆,每⽇舔舐,⽤苦涩来警醒振奋意志,时刻不忘复仇⼤志,最终成功击败吴国,称霸诸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般⼈想到的是越王勾践的隐忍和意志⼒。
其实,主导整个故事发展⽅向,并最终使它有个圆满结局的却是⾜智多谋的范蠡。
如果没有范蠡和⽂种两⼈的辅助,勾践是绝不可能战胜吴王的,正是范蠡洞彻历史⼈⽣的⼤智慧,主导了这⼀段精彩的历史。
第⼀次散财范蠡本是楚国的⼀介平民,因不满楚国政治⿊暗,⾮贵族不得⼊仕,⽽与⽂种⼀起投奔越王,被拜为⼤夫。
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
危机中范蠡献计,使越王留的性命。
后来,他⼜与⽂种⼀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吴国,称霸中原。
范蠡与⽂种便⾃然成为越国最⼤的功⾂,被尊为上将军,⾼官显位,荣华富贵,⾃不待⾔。
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辞⾏,越王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威胁,然⽽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
这就是范蠡第⼀次散尽家财。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
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种⼤⽪囊,范蠡的⽤意很明⽩:⼈,有时就要象这种⽪囊⼀样,混沌能容。
在齐国,他亲⾃率领家⼈在海边⾟苦劳作,治理产业。
他们垦荒种地⽣产粮⾷,还利⽤海边的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
经过全家⼈⾟勤劳作,只⽤了⼏年时间,就积累了数⼗万家产。
第⼆次散财齐王听说了他的才⼲,便派⼈请他做齐国的宰相。
范蠡经商故事

范蠡经商故事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务完物,无息币,财币欲具行如流水。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农商兼顾,去末取实,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善治生者,择人而任时。
乐善好施,好行其德。
1.范蠡的传奇一生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前445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生于宛郡的内乡县,出身贫苦,但素有大志,见识高卓。
范蠡在青年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颇有圣人之资,再加上他精通剑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然而,他却怀才不遇,只好每日修身养性,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
终于有一天,楚国宛令文种到各地访求名士,才发现范蠡这匹“千里马”。
据《史记》记载:“文种为宛令,闻其贤,得蠡而悦。
”两人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高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
于是,文种把他推荐给楚王,范蠡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但是后来,楚国忠臣伍奢被楚王杀害的事件给范蠡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认识到了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
最后,他找到文种,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两人一同弃楚国而去,投奔了越国。
在当时,南方的吴、越两国同时崛起,常年战事不断,越王允常正求贤若渴。
范蠡和文种的到来,使越王甚为高兴,与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深契于心,随后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成为越国的重要谋士。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驾崩,其子勾践即位。
吴王阖闾听说了允常的死讯之后,便趁越国人心不稳之际兴师伐越,交战于樵李(今浙江嘉兴)。
两军对阵,勾践用死囚做死士,在吴军面前叫阵,然后这些人就在吴军阵前自杀。
吴国军士见状,大惊失色,人心浮动。
勾践率领越军趁机发起攻击,原本强大的吴军瞬间溃散,一败涂地。
吴王阖闾在混战中也身负重伤,只好退兵,返回姑苏城内。
没过多少时日,吴王阖闾的伤病恶化,生命岌岌可危。
“商圣”范蠡的故事

“商圣”范蠡的故事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大商人。
字少伯,楚国宛城(今南阳)人。
曾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入齐、陶、卢等处经商。
每到一处发财后,都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好友和乡邻们,人们把他奉为财神。
范蠡青年时和宛令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后为重要谋臣,文种为相。
越王兵败投降,文种守国,范蠡随勾践入吴。
二年中,范蠡为勾践倍受屈辱,但忠心耿耿。
勾践获释后,范蠡与文种同心协力,使越国很快强盛起来。
20年后,“卧薪尝胆”之后的越王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成了中原霸主。
范蠡被封为上将军。
范蠡深知勾践只能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便向越王“辞呈”。
勾践不允。
范蠡即携带重宝乘舟浮海入齐,一去不返。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为范蠡奉邑。
范蠡入齐后改名换姓,自谓“邸夷子皮”,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父子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
不几年光景,置产数十万,成为巨富。
齐国国君获悉此事,就任他为相。
但不久,范蠡就把相印交还,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乡邻好友,一家人又重新迁居。
一天,他们来到了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
他就决定定居下来,又改名“陶朱公”。
耕作养殖之余,他还在集市上经商。
他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又格外重视信息的作用,生意越做越好。
只几年功夫,他就积累了亿万家财。
相传,范蠡这时年岁已高,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一起游山玩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们顺着黄河逆流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等各大城市。
一日,他们来到了熊耳山下的卢邑(今卢氏县),发现这里湖水荡漾,山色葱茏,十分优美,就打算在此长住。
在看到当年大禹王在此疏通河道留下的遗迹时,他感慨万千。
在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时,范蠡心动了,他要为这里的百姓办点好事。
经过几天的考察,他发现街上的刘掌柜人实在,讲信用,就打算和刘掌柜合作。
千秋商祖范蠡,留给后人的经商之道,古今通用,受益无穷

千秋商祖范蠡,留给后人的经商之道,古今通用,受益无穷范蠡是春秋战国时的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后来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便开始经商。
范蠡经商更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他一生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人供奉为财神。
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为不满楚国的政策,便出走越国,到了越国范蠡的才能发挥了出来。
越国的越王勾践很是器重范蠡,最终辅佐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后退隐。
商圣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并没有选择享受荣华富贵,而是选择退隐江湖。
此时的范蠡没有过隐士的生活,而是去选择了经商。
范蠡做生意期间三次经商称为巨富,三散家财,为后人敬仰。
经商颇有建树的范蠡留下了最有名的一句名言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是一句千古名句,形容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
这就好比说有的人只能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越王勾践就是这样的人。
除此之外,范蠡还留下了很多经商的道理。
别看这些道理是两千多年前写下的,时至今日,这些道理依然受用。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这句话告诉我们机会来了不要由于不决,要以最快的时间下决定,否则机会就会错失。
老天给你你如果不要,说不定反倒成了祸害。
范蠡留下的这句话至今仍然充满道理,我们要会用这句话当中的道理,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句话拥有一整段完整的段落,由于篇幅太长,就选取这一句话来说明其中的道理。
这句话的大意是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受刑,有身份的人不能死在公共场所。
现今引伸为拿钱买命,以利行贿之意。
做生意要的就是变通,这和《周易》中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总之范蠡留下来的经商之道如今记载已经不多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些道理至今仍然受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经商的传说
范蠡经商的传说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践心胸狭窄,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他带着西施首先来到了齐国,在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省定陶县)定居。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在19年内赚了三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用赚来的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因而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头脑。
初到齐国时,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
由于他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
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
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
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
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赚了一大笔钱。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古代经商者合作双赢的一个典范。
范蠡还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之时,要大量的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
”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贮存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同时他主张:“贵出如粪
土。
”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量抛出。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人们就不愿意生产,市场的货物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
同样,在灾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
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和西施在离开齐国,经陆墓、蠡口、黄埭,在漕湖畔定居后,又专心致志经起商来。
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
买了竹子后,他把粗的做成铁鎝柄,细的削薄做扫帚。
秋天,漕湖一带的芦苇上市,范蠡买芦苇,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买。
买了芦苇后,他把芦花扎成既漂亮又柔软的扫帚,芦杆编成芦帘,捡粗的压扁织成芦苇席。
冬天,漕湖一带的农民又砍树又整株,留足过年烧的柴禾后,多余的摇到吴县望亭、浒墅关出售,范蠡专买货劣价低的树桩,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都要。
买了树桩后,他把小的树桩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
那一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立夏,范蠡和西施摇了一船货来到无锡与东桥相交的西桥做起了买卖。
那里有个泼辣妇女,说话喜占上风,买货爱挑剔,大家叫她“快嘴婶”。
这天,因为丈夫弄坏了一
把破扫帚,夫妻吵了一早晨,丈夫扛起铁鎝上工去了。
快嘴婶在街上看到范蠡的芦花扫帚像把鹅毛大扇,就挑拣起来:“扫帚卖不卖?”范蠡和气地说:“你要不要?”快嘴婶火了:“买不买由我!”范蠡和颜悦色地说:“卖不卖由我。
”附近百姓听见争吵声,都跑来围观。
范蠡拱手对大家说:“诸位乡亲,这位婶婶家境清寒,屋内泥地,买这华而不实的芦花帚不合用。
”这番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
快嘴婶刚要离去,范蠡又叫住她。
“什么事?”快嘴婶问。
“你还没买东西。
”“不要买。
”“你现在不买,等会儿也要来买。
”快嘴婶又动肝火了,说:“买不买由我!”范蠡仍心平气和地说:“卖不卖由我。
”众人见状纷纷说范蠡的不是。
范蠡对大家拱手说:“方才看见她丈夫上工匆忙,手拿的铁鎝柄已坏,木榫已碎,我这儿有货,何乐而不为?”众人点头称是。
范蠡对快嘴婶说:“刚才我没向你讲明白,望婶婶万勿见怪。
”快嘴婶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买了竹柄和木榫回家。
丈夫见老婆已经买了竹柄和木榫,高兴地说:“这回你想到了家。
”快嘴婶说:“要不是西桥堍的那个老头催我买,怎么想得到。
”丈夫听了妻子的话后,自言自语道:“难道这个老头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快嘴婶说:“我看跟神仙差不多。
”没多久,范蠡经商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西桥附近的大街小巷。
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漕胡拜访,可偌大的漕湖到哪里去找呢?后来传说,范蠡和西施又摇着小船沿着望虞河出望亭,往无锡南泉、大浮一带营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