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合集下载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础知识6·1·1地表水(了解):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海洋、地表水、地下水6·1·3水污染当量:水污染物当量数等于该污染物的年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可以理解为污染的贡献值,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的大小)#当量值指污染物危害越大,当量值越小。

而当量数=排放量/当量值6·1·4安全余量-----考虑到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双顶格:污染物达标排放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双不顶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地表水环境安全余量6·1·5污水排放: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二、基本程序(重点)6·2·1基本任务确定评价等级(由名录确定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与监测计划---明确结论6·2·2基本要求分类+分级三、评价等级的确定1、影响因素识别●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环境影响类别:污染、水文要素,直排、间排2、评价因子的筛选水污染影响型评价因子●行业排放标准有涉及到的水污染物●车间排放口第一类污染物●水温●面源主要污染物●项目有排放且水质超标的因子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因子●水面面积●水量、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温●冲淤变化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考虑因素:●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水环境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3、评价等级的确定水污染影响型: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要求掌握)上图中的W是当量数,当量值的确定以COD作为参考水文影响型:水温、径流、受影响地表径流四、评价范围的确定一级、二级、三级A●若受纳水体为河流:(掌握河流,其余了解即可)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等关心断面●湖泊、水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3、1km(一、二、三级)的扇形区域●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按照GB/T19485导则执行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应该至少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三级B应满足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要求涉及地表水有风险的,覆盖环境风险影响范围所及的5、评价时期确定:河流: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丰水期和枯水期,至少枯水期三级:至少枯水期(枯水期是水环境各项指标最弱的时候,在枯水期进行评价)6、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名录(国家已经确定,不是自己判断确定的)确定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在地图上标注各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并列表相关的信息(坐标、保护对象、要求、相对距离、坐标、高差等)7、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不要求记忆五、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覆盖评价范围、无回水,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不小于500m、有回水,上游和下游调查长度相等2、调查因子:应不少于评价因子3、调查时期与评价时期一致4、调查内容项目污染源、区域水污染源、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目标5、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卫星遥感6、调查要求*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量*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已建项目、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已批复)等污染源●一级评价以收集已有排污数据为主,辅助现场检测●二级评价主要收集已有排污数据,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测●三级A主要收集污染源数据,无需现场检测●三级B分析仅仅依托设备的可实施性*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优先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近三年的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数据补充检测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在拟建排放口上应当布置对照断面(应在500m以内),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设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可直接采用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控制断面,也可以布设在调查范围内重点环保目标(如取水口)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发生改变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是一种用于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地描述和评估水体的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它包括了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通过量化和综合这些指标,可以得出水环境质量的普适指数。

普适指数公式的基本形式如下:E=∑(Wi×Pi)其中,E表示水环境质量的普适指数,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P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分值。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和权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指标和权重在公式中的应用示例:1.溶解氧指标(Wi=0.1):溶解氧是反映水体中氧气含量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持水体中的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溶解氧的评分值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

2.化学需氧量(COD)指标(Wi=0.2):COD是衡量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重要指标,其评分值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

3.氨氮指标(Wi=0.15):氨氮是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评分值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

4.水体透明度(Wi=0.05):透明度是反映水体中固体悬浮物含量的指标,对于评价水体浑浊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5.消化率指标(Wi=0.2):消化率是评价水体中有机物降解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获得。

6.生态指数(Wi=0.3):生态指数是评价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调查和采样分析获得。

公式中的权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体现了各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要求,可以对指标和权重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得到更准确和可靠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水环境质量的评价不仅仅依赖于指标和权重的选择,还需要合理的采样和监测方法,并在评价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能得出准确和科学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 第5章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第5章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SURFACEWATER ENVIRONMENT HJ/T 2.3---2018
三、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相关内容请参见《导则》附录部分
已知某工厂的排污断面上BOD5的浓度为65mg/L,DO为7mg/L,受纳水体的河流平均流速为1.8km/d,河水的K1=0.18d-1,K2=2d-1,试求:距离为1.5km处的BOD和DO的浓度;
某二类水质监测点数据如下,请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对其进行评价(单位为mg/L)
非持久性污染物: O’connor河口模式
(3)常用湖泊(水库)模型适用条件
A、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包括动态模式和平衡模式两个模式)适用条件(3个): a、小湖(库);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动态模式适用于预测需反映随时间变化,平衡模式只反映长期平均浓度。
非持久性污染物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在混合过程段需采用二维模式进行预测。 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Hale Waihona Puke 均匀河段长10km,有一含BOD的废水从这一河段的上游端点流入废水流量为 q =0.2m3/s,BOD浓度C2=200mg/L,上游河水流量 Q =2.0m3/s, BOD浓度C1=2mg/L,河水的平均流速 u =20km/d,BOD的衰减系数 k=2/d,求废水入河口以下(下游) 1km、2km、5km 处的河水中 BOD 的浓度。 解:河段初始断面河水中BOD浓度为:

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
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旳废水,必须符合国家 有关放射防护旳要求和原则。
第三十五条 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应该采用措施,确 保水体旳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原则,预防热污染危害。
第三十六条 排放含病原体旳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符合国家有关原则后,方准排放。
第五章 预防地下水污染
第四十四条 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地下 勘探、采矿等活动,应该采用保护性措 施,预防地下水污染。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旳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 染物旳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 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旳要求。
建设项目旳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 产生旳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旳影响作出评价,要求防治 旳措施,按照要求旳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在运 河、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应该经过有 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同意。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能够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 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别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 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能够划定一定旳水域和 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能够 划定一定旳水域和陆域为其他等级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该有明 确旳地理界线。
共同构成水体
第一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常使用方法规与 原则
一 水环境常使用方法 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合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旳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 水体以及地下水体旳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要求,不合用本法。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单选题]1.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上游断面COD实测浓度30mg/L。

COD浓度每5km下降10%,上、下游断面距离8.33km,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耗氧数估值为()。

[2018年真题]A.0.10/dB.0.16/dC.0.17/dD.0.18/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规定,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中,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中的两点法计算公式为:K1=(86400u/Δx)1n(c A/c B),式中u的单位为m/s,Δx的单位为s。

若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K1=1n(c A/c B)。

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计算出在下游断面COD实测浓度为30-(8.33/5)×30×10%=25(mg/L),则K1=1-1n(c A/c B)-1n(30/25)=0.18/d。

[单选题]2.某项目区基岩为碳酸岩,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下列地下水流模拟预测方法选择中,正确的是()。

[2016年真题]A.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数值法B.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解析法C.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数值法D.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解析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B两项,该项目区的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故不宜将其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

C项,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水资源评价问题,但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的模拟评价。

[单选题]3.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

[2013年真题]A.0.25B.0.5C.2.0D.4.0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B为河流宽度,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岸边排放a1=0,中间排放a2=0.5B,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单选题]4.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指南]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指南]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可近似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预测模式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水环境预测模型种类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

(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4)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

(5)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水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及其选择表常用河流水质数学预测模式有: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3.Streeter-Phelps模式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水质预测模式、6.有毒有害污染物(比重≤1)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1.河流稀释混合模(1)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

对于点源排放持久性污染物,河水式 与污水完全混合、反映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为:式中:C —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 /L ;C p —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 /L ;Q p —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 /s 。

C h —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 /L ;Q h —河流上游的流量,mg /s ;h u B Q h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2)非点源方程:对于沿程有非点源(面源)分布入流的情形,可按非点源方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式中:W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 —下游x 距离处河段流量,m 3/s ;Q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

【速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

【速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

【关键字】速度公式汇总:1、物料衡算法计算通式为:∑G投入=∑G产品+∑G流失(1-1)式中:∑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G流失—物料流失总量2、经验排污系数法A=AD×MAD=BD—(aD+bD+cD+Dd)式中: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M—产品总产量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污染物量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的污染物量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3、水平衡4、恒定均匀流式中υ—断面平均流速,m/s;C一谢才系数,常用R1/6表示,n为河床糙率;R—水力半径,m;(过水断面积与湿周之比即为水力半径。

) i—水面坡降或底坡;Q—流量,m3/s ;A—过水断面面积,m25、非恒定流基本方程为:B—河道水面宽度,m;—相应于某一高程z断面沿程变化;z—河底高程,m;Sf—沿程摩阻坡度;t—时间;q—单位河长侧向入流;vq—侧向入流流速沿主流方向上的分量,m/s6、河流断面流速计算有足够实测资料的计算公式:经验公式:式中υ——断面平均流速;Q——流量;A——过水断面面积;B——河宽;h——平均水深α﹑β、γ、δ——经验参数,由实测资料确定7、一般水质因子式中S ij—水质评价参数i在第j点上的污染指数;C ij—水质评价参数i在第j点上的监测浓度,mg/L;C si—水质评价参数i的评价标准,mg/L8、DO-溶解氧s f j f DO DO DO DO DO S j --= s j DO DO ≥s j DO DO DO S j 910-= s j DO DO 〈DO f = 468/(31.6+t)式中 DO f ——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 /L ;DO s ——溶解氧的评价标准,mg /L ;DO j ——j 点的溶解氧浓度, mg /L ;t ——水温,℃。

10 水环境影响评价

10 水环境影响评价
• 水文调查:河流、湖泊、水库、海湾 ( ①平面图②水深、河宽、流量、流速、水温、 河床糙率、水力坡降;③降雨等) 降雨资料 • 现有水污染源调查:评价区范围内的各工厂名称、 生产产品、规模、工艺流程、水污染防治措施、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在河道上或湖泊上的地理 位置。 • 水质调查:收集资料和现状监测
2
2 u u 2a y 2B 2a y cEQE uy x c( x, y) exp K c exp( ) exp exp 86400u 4M y x 4M y x 4M y x 2H M y xu
• 1.建设地点、建设单位 • 2.建设性质 • 3. 建设规模、主要工艺过程、原材料消耗、 产品和副产品…. • 4.资金来源、开工、停工时间……..
二、划分评价等级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依据
书P161--162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依据 四点: • 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污染 源; • 水域规模、水质类别--受纳水体。
式中: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K-衰减系数,1/d; u-河流流速,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例1] 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 量q=0.15m3/s,苯酚浓度为30μg/L,河流流 量Q=5.5m3/s,流速u=0.3m/s,苯酚背景浓 度为 0.5 μg /L,苯酚的降解(衰减)系数K= 0.2d-1,纵向弥散系数Ex=10m2/s。求排放点 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解] 计算起始点处完全混合后的初始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水环境预测模型种类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

(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4)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

(5)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水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及其选择表常用河流水质数学预测模式有: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3.Streeter-Phelps模式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水质预测模式、6.有毒有害污染物(比重≤1)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1)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

对于点源排放持久性污染物,河水与污水完全混合、反映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为:式中:C—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L;C p—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Q p—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s。

C h—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L;Q h—河流上游的流量,mg/s;huBQh⋅⋅=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2)非点源方程:对于沿程有非点源(面源)分布入流的情形,可按非点源方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式中:W s—沿程河段内(x=0到x=x s)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Q—下游x距离处河段流量,m3/s;Q s—沿程河段内(x=0到x=x s。

)非点源汇入的水量,m3/s;x s—控制河段总长度,km;x—沿程距离(0≤x≤x s),km。

(3)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当需要区分溶解态和吸附态的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指标耦合,应加入分配系数的概念。

分配系数K p的物理意义是在平衡状态下,某种物质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比例。

cXKp=式中:c——溶解态浓度,mg/L;X ——单位质量固体颗粒吸附的污染物质量,mg/mg ;K p ——分配系数,L/mg 。

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已知其在水体中的总浓度的情况下,溶解态的浓度可用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计算:6101-⨯⋅+=S K c c p T 式中:c ——溶解态浓度,mg/L ;c T ——总浓度,mg/L ;S ——悬浮固体浓度,mg/L ;K p ——分配系数,L/mg 。

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对于溶解态污染物,当污染物在河流横向方向上达到完全混合后,描述污染物的输移、转化的微分方程为:(6-6)式中:A ——河流横断面面积:Q ——河流流量;c ——水质组分浓度;D L ——综合的纵向离散系数;S L ——直接的点源或非点源强度:S B——上游区域进入的源强; S K ——动力学转化率,正为源,负为汇。

设定条件:稳态(=0),忽略纵向离散作用,则上述微分方程的解为:)86400exp(0x uK C C -⋅= 非持久性污染物,一阶反应动力学反应衰减规律式中: K —一阶反应动力学速度,1/d ;(耗氧系数K1,复氧系数K2,沉降系数K3,(K1+K2),(K1+K3),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中,可以采用综合消减系数K 替代(K1+K3),这些K 都可以往里面带,很重要的公式,只要是非持久性污染物,衰减的都是exp这个模式的)c0—初始浓度,mg/L;u—河流流速,m/s;x—沿河流方向距离,m;c—位于污染源(排放口)下游x处的水质浓度,mg/L。

3.Streeter-Phelps模式S-P模式是研究河流溶解氧与BOD关系的最早的、最简单的耦合模型。

它的基本假设为:①河流为一维恒定流,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完全混合;②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Streeter-Phelps模式:其中,式中:Q p——废水排放量,m3/s;Q h——河流流量,m3/s;D——亏氧量即DO f-DO,mg/L;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D p——上游来水中溶解氧亏值,mg/L;D h——污水中溶解氧亏值,mg/L;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X——沿程距离,m;c——沿程浓度,mg/L。

DO f——溶解氧浓度,mg/L;DO 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K1——耗氧系数,1/d;K2——复氧系数,1/d。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④河流为恒定流动;⑤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氧垂曲线及相应概念:氧垂曲线沿河水流动方向的溶解氧分布为一悬索型曲线,通常称为氧垂曲线。

氧垂曲线的最低点C称为临界氧亏点,临界氧亏点的亏氧量称为最大氧亏值。

在临界亏氧点左侧,耗氧大于复氧,水中的溶解氧逐渐减少;污染物浓度因净化作用而逐渐减少。

达到临界亏氧点时,耗氧和复氧平衡;*********临界点右侧,耗氧量因污染物浓度减少而减少,复氧量相对增加,水中溶解氧增多,水质逐渐恢复,如排入的耗氧污染物过多将溶解氧耗尽,则有机物受到厌氧菌的还原作用生成甲烷气体,同时水中存在的硫酸根离子将由于硫酸还原菌的作用而成为硫化氢,引起河水发臭,水质严重恶化。

临界氧亏点x C的位置为: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1)二维稳态水质方程①顺直均匀河流。

②用累积流量坐标表示的二维水质方程。

(2)连续点源的河流二维水质模式。

注意:河流二维模型只需要掌握具体形式及适用条件,一般不涉及计算。

(1)河流二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①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连续稳定排放;二、湖泊、水库知识点:1.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1)湖泊、水库水质箱模式式中V—湖泊中水的体积、m3,Q—平衡时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m3/a;C E—流入湖泊的水量中水质组分浓度,g/m3;c—湖泊中水质组分浓度,g/m3;Sc—如非点源一类的外部源或汇m3;r(c)—水质组分在湖泊中的反应速率。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预测模型(磷负荷模型)① Vollenweider(沃伦伟德)负荷模型式中[P]—磷的年平均浓度,mg/m3;L p—年总磷负荷/水面面积,mg/m2;q—年入流水量/水面面积,m3/m2;T R—容积/年出流水量,m3/m3。

② Dillon(迪龙)负荷模型式中[P]—春季对流时期磷平均浓度,mg/L;—磷滞留系数;—为平均深度,m;q0—湖泊出流水量,m3/a;[P]0—出流磷浓度,mg/L;N—入流源数目;q i—由源i的入湖水量,m3/a;[P]i—入流i的磷浓度,mg/L。

(3)常用湖泊(水库)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①小湖(库);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④预测需反应随时间的变化时采用动态模式,只需反映长期平均浓度时采用平衡模式。

⏹湖泊推流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①大湖、无风条件;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三.河口、海湾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1)潮汐河流一维水质预测模式①一维的潮汐河流水质方程 ②一维潮汐平均的水质方程 (2)海湾二维水质预测模式①海湾二维水质模式 ②海湾潮流模式四、掌握河流水质预测参数的确定方法知识点: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有: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室内模拟实验测定、现场实测、水质数学模型测定。

1.单参数测定方法(1)复氧系数K 2的单独估值方法—经验公式法 ①欧康那-道宾斯公式②欧文斯等人经验式③丘吉尔经验式(2)耗氧系数K 1的单独估值方法 ①实验室测定法h u i K K /)5411.0('11++=K—实验室测定的耗氧系数;式中:'1i—河流底面坡度;u—流速;h—水深。

②两点法式中:C A—断面A或r=r A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C B—断面B或r=r B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③多点法(m≥3)(3)K1、K2的温度校正温度常数取值范围:(4)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①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②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5)混合系数的示踪试验测定法定义:示踪实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其浓度变化,据此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参数的方法。

示踪物质有无机盐类、萤光染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等。

示踪物质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不产生化学反应;②测定简单准确;③经济;④对环境无害。

示踪物质的投放方式有瞬时投放、有限时段投放和连续恒定投放三种。

连续恒定投放时,其投放时间(从投放到开始取样的时间)应大于1.5x m/u(x m为投放点到最远取样点的距离)。

瞬时投放具有示踪物质用量少,作业时间短,投放简单,数据整理容易等优点。

2.多参数优化法定义:多参数优化法是根据实测的水文、水质数据,利用优化方法同时确定多个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方法。

多参数优化法所需数据:①各测点的位置,各排放口的位置,河流分段的断面位置。

②水文方面:u,Q h,H,B,I,u max。

③水质方面:拟预测水质参数在各测点的浓度以及数学模式中所涉及的参数。

④各测点的取样时间。

⑤各排放口的排放量、排放浓度。

⑥支流的流量及其水质。

3.沉降系数K3和综合削减系数K的估值方法①利用两点法确定K1+K3或K;②利用多点法确定K1十K3或K;③利用多参数优化法确定K3、K。

六、掌握常用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预测条件)1.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

对于内陆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是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对于北方河流,冰封期的自净能力最小,情况特殊。

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确定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如河流十年一遇连续天枯水流量,河流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等。

2.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