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础知识6·1·1地表水(了解):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海洋、地表水、地下水6·1·3水污染当量:水污染物当量数等于该污染物的年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可以理解为污染的贡献值,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的大小)#当量值指污染物危害越大,当量值越小。
而当量数=排放量/当量值6·1·4安全余量-----考虑到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双顶格:污染物达标排放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双不顶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地表水环境安全余量6·1·5污水排放: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二、基本程序(重点)6·2·1基本任务确定评价等级(由名录确定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与监测计划---明确结论6·2·2基本要求分类+分级三、评价等级的确定1、影响因素识别●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环境影响类别:污染、水文要素,直排、间排2、评价因子的筛选水污染影响型评价因子●行业排放标准有涉及到的水污染物●车间排放口第一类污染物●水温●面源主要污染物●项目有排放且水质超标的因子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因子●水面面积●水量、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温●冲淤变化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考虑因素:●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水环境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3、评价等级的确定水污染影响型: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要求掌握)上图中的W是当量数,当量值的确定以COD作为参考水文影响型:水温、径流、受影响地表径流四、评价范围的确定一级、二级、三级A●若受纳水体为河流:(掌握河流,其余了解即可)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等关心断面●湖泊、水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3、1km(一、二、三级)的扇形区域●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按照GB/T19485导则执行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应该至少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三级B应满足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要求涉及地表水有风险的,覆盖环境风险影响范围所及的5、评价时期确定:河流: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丰水期和枯水期,至少枯水期三级:至少枯水期(枯水期是水环境各项指标最弱的时候,在枯水期进行评价)6、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名录(国家已经确定,不是自己判断确定的)确定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在地图上标注各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并列表相关的信息(坐标、保护对象、要求、相对距离、坐标、高差等)7、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不要求记忆五、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覆盖评价范围、无回水,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不小于500m、有回水,上游和下游调查长度相等2、调查因子:应不少于评价因子3、调查时期与评价时期一致4、调查内容项目污染源、区域水污染源、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目标5、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卫星遥感6、调查要求*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量*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已建项目、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已批复)等污染源●一级评价以收集已有排污数据为主,辅助现场检测●二级评价主要收集已有排污数据,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测●三级A主要收集污染源数据,无需现场检测●三级B分析仅仅依托设备的可实施性*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优先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近三年的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数据补充检测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在拟建排放口上应当布置对照断面(应在500m以内),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设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可直接采用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控制断面,也可以布设在调查范围内重点环保目标(如取水口)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发生改变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1.9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等级及评价范围
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 评价等级划分 评价范围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1993)规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一级评价 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对于不同级别的地表水环 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等的评价工作内 容与技术质量要求有所不同。
态破坏型。 (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
的问题。
2.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
1993),结合建设项目外排水污染源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的 特征,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3.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通过水质与水文调查、现有污染源调查,弄清水环境现 状,确定环境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要求)
(1)根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明确包括水质要求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环境质量目 标;
(2)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分析和界定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源强(水质与水量指 标);
(3)选择合理的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目标 的关系,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污染源强,进行水环境影响 预测评价;
必要时应进行工程涉及水域的水环境容量预测分析。
6. 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 根据上述的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比较优化建设方
案,评价建设项目对地表水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预测受影响 水体的环境质量变化和达标率,为了实现水环境质量保护目 标,提出水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四、 地 表 水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的 工 作 程 序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020/12/10
13
表2.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
产品名称
单位产品废水排 放系数/m3t-1
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系数/kgt-1
名称
排放系数
制革(以原皮加 工量计)
45~70
SS BOD5
S2Cr3+
25~30 30~35
0.2 0.2
酒精制造(玉米 为原料)
120~130
CODCr SS
910~950 420~460
按照区域水质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环 境质量目标;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 生的源强;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
制;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
在调查和分析评价范围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 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预测和评价建设项 目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 区、水环境保护目标以及水环境控制单元的影 响范围与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和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明确给出地表水环境 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2020/12/10
15
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径流的淋溶和冲刷作用下, 大气中、地面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城市垃圾、农村 畜粪便,农田中的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 物质或有机物)进入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洋等受纳 水体造成的污染(Line D. E.1998;Parry R.,1998)。
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对非点源污染的定义 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 表及地下水体。
11
a.点污染源
定义——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通过 管道和沟渠收集和排入水体的废水。 生活污水:来自家庭、商业、机关、学校、餐饮 业、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 工业废水:来自工业生产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水量水质随生 产过程而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简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地表水环境中产生的污染物或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价的过程。
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湖泊、河流、湿地等水体。
地表水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表水环境受到的影响,分析其状况,并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的重要性地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方面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表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受到了各种污染物的侵袭,如化工废水、农业农药、生活污水等,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对地表水环境进行影响评价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地表水环境受到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明确当前地表水环境的状况,为科学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发现和评估地表水环境中的污染源、污染程度、潜在风险等问题,从而有效地减少破坏性的影响,保护好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包括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数据处理和评估等步骤。
具体来说,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通过以下一些主要的方法进行: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地表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包括水质、水量、水生物等信息。
2.取样分析:采集地表水样品,进行有关污染物的分析检测,确定地表水环境受到的污染程度。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和统计处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4.评价分析:基于以上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结果,对地表水环境受到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地表水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了减少地表水环境受到的负面影响,切实保护好地表水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例如:1.加强污水治理:加大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治理力度,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2.强化环保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违规排污企业严格处罚。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水环境影响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域功能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资料 调查内容包括用水情况、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及渔业、水产养殖水域面积等,并应注意地面水与地下水之间 的。 (2)水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 河道断流时应由环保部门规定功能,并据此选择标准,进行评价。 (3)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 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或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向已超标的水体排污,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 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
②按照评价等级确定的评价范围,结合水环境调查情况,制定出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由环境监测机构 实施监测。当取得监测数据后,应对数据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检查,如发现数据变化异常或与收集资料差异较 大,应反馈监测机构进行数据核对。
③根据监测数据.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
④根据水体水文特点和污染物特征,选取相应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工作.模型中参数的选取,应通过计算 或查阅资料等方法确定。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评价名词
01 工作内容
目录
02 所需的基本资料
03 主要任务
04 工作程序
05 评价工作分级
基本信息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项目引起水环境变化的 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水污染防治与废水排放方案等提出避 免、消除和减少水体影响的措施、对策建议,最后做出评价结论。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评价对象相关文件,初步确定评价对象的废水排放量及水质,确定评 价工作级别及评价范围.确定需重点的污染因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引言
地表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排放
2.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
3.城市生活污水排放
4.来自垃圾堆填场的渗滤液
5.自然灾害对地表水环境的冲击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1.采用水质监测技术,对地表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2.利用水文地质模型,对地下水及地表水与污染物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
3.运用GIS技术,对地表水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为政府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为地表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为公众提供可靠的水质信息,引导大众正确利用地表水资源
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困难与挑战
1.数据采集难度大,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3.政府和企业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六、结论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当加强相关研究和监测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地表水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共同为美丽的蓝色地球努力。
以上是关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本概念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四、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及结论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水污染、水污染物⏹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统称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污染源的分类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不能或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产生分解、沉淀或挥发。
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逐步减少的污染物。
第二部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1 按照区域水质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目标;2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源强;3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4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5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课本123页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重点完成6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项目性质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工程(水污染源)分析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组织公众参与、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工程项目性质:1、拟建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2、划分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属性,是环境污染型或生态破坏型;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的问题四、评价范围确定包括两方面:1、调查范围2、预测范围1、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1)工程水污染物外排后可能达标的河段(2)评价等级要求(3)下游有敏感目标时,评价河段要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2、预测范围的确定:分两种情况(1)当下游存在水环境敏感目标时,预测范围必需把该目标包括在内。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面污染源
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
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三、水体自净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时间的
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之为水体的自 净作用。 物理自净:蒸发、凝聚、吸附、自然沉淀等
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
注:调查面积是指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
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
污水排放量 m3/d >50000
20000~50000 10000~20000 <5000 调查范围 调查半径/km 调查面积(按半圆计 算)/km2
5~8
3~5 1.5~3 ≤1.5
40~100
15~40 3.5~15 ≤3.5
地表水水质要求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为依据,划分为五类:I、II、III、IV、V。 水质级别要求越高,相应的评价级别也高。
如受纳水域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 时,由当地环保部门对其水质提出具体要求。可根据建
设项目及受纳水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级别。
一、评级工作等级
例:某污水中含有六价铬、COD、BOD、挥发酚、氨氮、 硫化物,此污水的复杂程度?
受纳水域的规模
河流:按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
♠大河: ≥ 150m3/s; ♠中河:15~150 m3/s; ♠小河:<15m3/s。 湖泊和水库:以枯水期湖泊、水库的平均水深和水面面积划
分水域规模。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25km2 中湖(库):2.5~25km2 小湖(库) :<2.5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50km2 中湖(库):5~50km2 小湖(库) :<5k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
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1.1预测模式选取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0.058H+0.0065B)(gHI)1/2式中:C(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Q p—废水排放量,m3/s;C 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C 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x—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y—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B—河流宽度,m;u—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M y—横向混合系数,m2/s;H—河流平均水深,m;a—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I—河流坡降;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3)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C=(C p Q p+C h Q h/(Q p+Q h)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1.2参数选取横向混合系数(M y)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
1.3水文参数(1)水文基本特征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3/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3/s、最小流量8.45m3/s,年径流量58.49×108m3,年平均径流深度993.3mm,年平均含沙量0.25kg/m3,年平均输沙量1370kt。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
上杭县境内流域面积716km2,河长45.38km,多年平均流量47.3m3/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1090m3/s,最小流量2.23m3/s。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50m,平均水深为0.77m,坡降为0.0012m/m,粗糙率为0.0026m-1/3·s。
(2)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0.55×108m3,调节库容0.264×108m3,死库容0.28×108m3,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4.95km2。
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和5:00~22:00,不发电时间为23:00~7:00和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
雨季(丰水期)整天24小时放水发电。
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16.7m3/s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1。
(3)计算参数总结根据汀江、旧县河和金山水电站的资料,枯水期评价河段的各参数取值见表5-2。
2 预测内容及项目(1)预测内容预测废水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时,各污染物在枯水期对汀江的影响程度及范围,重点说明对上杭县饮用水水源的影响程度。
(2) 预测项目:Cu、Pb、Zn 、As。
3 源强的确定根据工程分析、预测内容及项目,本评价主要预测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正常情况指废水经处理后,部分废水回用,部分外排的一种情况;事故情况指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一种情况。
根据铜矿总平面布置图及主要设施的设置情况,340 m 中段废水排入调节库,因调节池库容为55万m3,枯水期可调节约二个月最大水量,由此发生事故排放情况较小,而520m中段废水处理站调节池较小,一旦废水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即废水外排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本评价事故情况重点预测520m 中段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的一种情况。
污染预测源强见表5—3。
4 预测结果及评价(1)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按照混合过程段的长度估算公式,枯水期汀江混合过程长度为12km,即铜矿废水排放口入汀江下游12km为混合过程段,预测模式采用二维稳定混合模式,12km 下游为完全混合段,预测模式采用完全混合模式。
(2)正常情况下,废水排放对发电站库区的影响预测(即金山电站非发电时)正常情况下,堆浸场废水处理站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外排,其排放口位于金山发电站库区内,故预测这部分废水对发电站库区的影响。
预测结果列于表5—4。
由表5—4可知:正常情况下,废水排放对金山发电站库区水质影响较小,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
(3)正常情况下,废水排放对汀江的影响预测(即金山电站发电时)正常情况下,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外排,预测考虑所有废水同时排放的一种情况,预测结果列于表5—5。
由表5—5 可知:正常情况下,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汀江,对汀江的影响较小,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对上杭县水源保护区不会造成影响。
(3)事故情况下,废水对汀江的影响预测及评价事故情况是预测废水未经处理最大排放的一种情况,即废水排放量为9000m3/d,金山电站发电时预测结果列于表5—6。
非发电时预测结果列于表5—7。
由表5—6、表5-7可知:事故排放时,发电和非发电时废水排放对汀江影响不大,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对上杭水源保护地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是由于重金属为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中重金属具有累积作用,因此废水仍应达标排放,杜绝废水超标排放。
废水防治措施1 坑下废水和堆浸场废水防治措施坑下废水和堆浸场废水呈酸性,并含有重金属,其水质、水量变化大,水质水量详见工程分析章节。
根据紫金山排水特点,堆浸场废水(雨季时)和340m 平硐坑内废水均排至调节库;520m平硐废水排至南面原铜矿试验厂,故废水处理分别建设两个处理站。
(1)堆浸场废水处理站堆浸场废水处理站主要处理340m中段及以下坑内废水和堆浸场废水,主要设施如下:(a)废水调节库库容及处理规模的确定废水调节库设在堆浸场下方的同康沟村口附近,进入废水调节库的废水除地表迳流产生的废水外,还有340m 平硐及以下(平均为3000m3/d)的井下排水。
库内汇水面积为F=1.35km2(截洪后),库内水面面积0.08km2,降雨量按十年一遇(P=10%)计算,相关的水文资料采用《福建省龙岩地区水文图集》中有关参数,多年平均降雨量-H=16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H蒸发=1100mm。
废水处理规模为5000m3/d。
经废水水量及迳流调节平衡计算,调节库库容为55万m3。
考虑到生产中后期坑下排水量有所增加,在总平面布置上留有今后扩建的余地。
(b)废水处理工艺废水处理工艺如下:(c)主要构(建)筑物的确定①浮船泵房废水调节库内设浮船泵房一座,将废水提升至废水处理厂处理。
浮船泵房平面尺寸为13.5m×5m,内设IH125-100-200化工泵二台(一用一备),N =45kW。
②中和反应池为使酸性废水能与中和剂充分反应,设中和反应搅拌桶2个。
反应搅拌桶的反应时间为12分钟,每个容积为18m3。
采用玻璃钢材质制做。
③沉淀池为使在中和反应搅拌桶生成的氢氧化物分离沉淀,设沉淀池一座,④加药设施加药间平面尺寸为18m×9m,层高8m。
内设石灰乳加药系统和PMA加药系统。
石灰(含CaO68%)最大投加量为6.5t/d,石灰乳制备后,自流投加在反应搅拌桶内,石灰乳投加浓度为5%。
PAM最大投加量为0.1t/d,浓度制备成2.5%,投加在反应搅拌桶内。
加药间设有药剂储藏间,储量按15d药剂用量计。
⑤回水泵房调节库未经处理的水每天有2000m3/d作为回水供给堆浸生产。
回水泵房平面尺寸为18m×5.5m,层高5.5m,泵房设有75/50D-HH渣浆泵二台(一用一备),N=75kW,80ADL50-26×10 型水泵二台(一用一备),N=30kW,IH100-65-315 型化工泵二台(一用一备),N=75kW。
(2)520m废水处理站520m废水处理站主要处理520m中段以上废水,主要设施如下:井下废水排放量平均为5700m3/d,呈酸性,废水经处理,过滤后用于采场的生产用水,底流排至下游尾矿库。
废水处理规模按6000m3/d设计。
(a)废水处理工艺(b)主要构(建)筑物的确定①调节池为调节坑下废水排水的不均匀性和水质的均化设调节池一座。
调节池平面尺寸为30m×10m,为便于清理分为二格,沉泥定期人工清理。
②中和反应池为使酸性废水能与中和剂充分反应,设中和反应搅拌桶二个。
反应搅拌桶的反应时间为12分钟,采用玻璃钢材质制做。
③沉淀池为便中和反应搅拌桶生成的氢氧化物分离沉淀,设沉淀池一座。
④加药设施加药间平面尺寸为18m×9m,层高8m,内设石灰乳加药系统和PMA加药系统。
粉石灰(含CaO68%)最大投加量为7.8 吨/日,石灰乳制备后,经投药桶投加在反应搅拌桶内,石灰乳投加浓度为5%。
PAM最大投加量为0.12吨/日,浓度制备成2.5%,投加在反应搅拌桷内。
加药间设有药剂储藏间,储量按15d药剂用量计。
⑤过滤池为确保处理后的水质能满足井下生产用水的需要,设过滤池一座,过滤水量为150m3/h,平均滤速10m/h,平均反冲洗强度15l/m2·S,反冲洗历时5min。
⑥回水泵房经处理后的井下废水由回水泵房扬至采场1000m3高位水池供生产使用。
回水泵房平面尺寸为12m×5m,高4.5m,内设125TSWA×8型水泵三台(二用一备),N=90kW。
SLG4×16水泵二台(一用一备),N=3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