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篇一: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融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建议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自学目的与建议(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成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建议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自学目的与建议(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表明与实行建议(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建议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表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第三章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唐宋词研究》就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一)课程性质和特点门必修课,内容包含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并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自学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住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钻研为基础,介绍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协助学生在写作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控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自学提高学生对作品内涵的认知、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住。
通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并使学生掌控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展开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专门从事有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奠定稳固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自学以及学术研究奠定稳固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唐宋)

隋唐五代文学一、唐代文学的繁荣1.唐朝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去的态度,由于国力的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持不同文化的兼容的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3.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4.音乐和舞蹈的繁荣。
二、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和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1.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漫游名山大川,丰富文学题材和表现领域;2. 幕府生活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3. 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
陶冶情趣。
审美趣味:清幽明秀格调。
促进山水田园诗的发展;4. 贬谪生活: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对于生命的执著,理想的追求。
三、唐代儒、释、道的融合,对唐文学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可唐诗的想象。
佛教:1. 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平和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2. 唐代出现了大量诗僧;3. 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俗讲与变文(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形式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道家:1. 返归自然,自然的亲和力;2. 神仙思想的影响。
四、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1. 表现领域,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2. 情思格调,北朝的清刚劲健+ 南朝的清新明媚= 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3. 诗的形成,永明体→律诗。
(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1.初唐早期宫廷诗人2.沈佺期、宋之问(律诗的定型,律诗的成熟)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陈子昂“汉魏风骨”(二)盛唐(鼎盛期)“盛唐气象”——热情洋溢、豪迈奔放、蓬勃向上1.李白——浪漫主义2.杜甫——现实主义3.田园诗:王维、孟浩然4.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三)中唐(延续期) 1.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类2.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新乐府运动3.其他诗人(独树一帜)山水诗: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李益、卢纶(四)晚唐(回光返照) 1.杜牧: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唐宋文学复习资料

唐宋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王昌龄__。
2.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现实主义__”。
3.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孟郊_。
4.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李清照__。
5.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题又作《渭城曲》。
6.李白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小谢”指_谢朓_。
7.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
8.李贺《雁门太守行》表现大兵压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9.杜甫的《________》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
10.秦观《踏莎行》寓有深意的名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__为谁流下潇湘去_ _____。
”11.姜夔《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郎”指_杜牧_。
12.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诗歌革新主张,指出以__兴寄__和___风骨__的光辉传统为创作的先驱榜样。
13. 杜诗的多样风格中,最具特征性的是杜甫自道的“_______________”。
14. 李白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小谢”指________。
15. 五代词有两个创作中心,一为_西蜀_,一为南唐。
16. “苏梅”指的是北宋两位齐名的诗人_苏舜钦_和梅尧臣。
17. 大晟词人中,影响最大的是__周邦彦_。
18.“文章四友”是指___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19.陈子昂在__《修竹篇序》__一文中,正面提出他的诗歌革新主张,这篇文章标志着唐代诗风的__________。
20.李白用“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美唐代诗人__孟浩然__。
21.杜甫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见于《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_》一诗。
22.自居易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是与《与元九书》。
23. 体现陈子昂诗歌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是他的《感遇》三十八首。
43.《正气歌》的作者是文天祥。
唐宋文学复习资料

《唐宋文学》学习纲要一、文学常识:1.唐代文学的发展的主要分界线。
安史之乱2.唐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入幕、科举3.唐传奇晚期作品反映豪士侠客事迹的主要作品。
《虬髯客传》4、唐代的主要诗僧。
王梵志、寒山5.唐代的文学兴起的新体裁。
词、传奇、变文6.现存敦煌变文四类题材的代表作品。
一、佛经变文,如《目连变》、《八相变》、《降魔变文》、《破魔变文》。
这类变文通过佛经故事的说唱,宣传佛家的基本教义。
但它们与讲经文不同。
它们不直接援引经文,常选佛经故事中最人趣味的部分,铺陈敷衍,渲染发挥,较少受佛经的拘束。
二、讲史变文,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
大多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主,撷取轶事趣闻,吸收民间传说,加以渲梁。
三、传说变文,有《舜子变》、《刘家太子变》。
虽假借历史人物,但所讲故事并无历史根据。
四、时事变文,有《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
7.初唐“文章四友”。
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8.陈子昂的诗论方面主要作品。
《与东方左使史虬修竹篇序》9.李白在诗歌体裁方面的最大贡献。
古体诗和绝句10.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1.盛唐边塞诗人。
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12.王维《裴右丞写真赞》里的“无我”境界。
气和容众,心静如空13.大历年间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刘长卿14.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
大历诗风唐宪宗贞元年间。
15.中唐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的诗人。
李贺16.元稹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因由的作品。
《连昌宫词》17.白居易诗论作品。
《与九元书》18.唐代苦吟诗人。
孟郊、贾岛、李贺19.元稹的“新题乐府”直接源于李绅的启迪20.韩孟诗派作品的风格特点。
奇绝险怪21.韩柳的古文理论。
主张的核心:文以明道22.白居易反映民众生活和揭露权贵腐化的作品。
《唐诗宋词》复习考试资料

8.词为艳科(选择、填空)★★
1、“词为艳科”是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词在言语风格上侧重浮艳。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文这是与前代显然不同的地方。
3、宋人重女音的重要原因:(D表达当时流行乐坛对女音的青睐。(2)女性化的音乐与词的细美幽约的特别韵味是相当一致的。
10.词心与词境(选择、填空、简
答)★★
1.词心词境: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词境相对客观,词心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有机结合的产物。关于词境问题,分析得最为全面、详细和透彻的是王国维。
2.“清空”说:"清空”的概念是由张炎提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张炎所谓“清空”是指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则写的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所写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07564
1.词名释例(选择、填空)★
1.诗与词是古代韵文的两种重要体式。
2.词是一种文体,“词”这一名称是直到北生i叫才逐渐稳定下来的。
3.词的异称主要有:曲子、长短句、诗馀、倚声。
2.曲子(选择、填
空)★★★
1.“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称“词〃为曲子,是为了强调词的音乐性。
3.五代和凝因为擅长作词而被称为“曲子相公".
3.长短句(简答
题)★★★
(1)长短句是词的异称。
(2)长短句是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3)长短句的称呼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音乐的附属地位,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
4.诗馀(选择、填空)★★★
1、“诗馀”的名称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就已出现了。
唐诗宋词知识点总结

唐诗宋词知识点总结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个文学流派。
下面是
对唐诗宋词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唐诗
-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历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格律和修辞手法。
- 唐诗的内容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也有描绘自然景物、社会风貌的诗,还有写历史事件和政治抒怀的诗。
2. 宋词
- 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宋词的创作数量庞大,风
格独特。
- 宋词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主要
目的。
- 宋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多采用对偶、典故和象征等修
辞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典型代表
- 唐代的杜甫、李白、王之涣等被誉为唐诗的三大家,他们的诗作广为流传,成为后人研究的范本。
- 宋代的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等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4. 影响与价值
- 唐诗宋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唐诗宋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给人以启迪和情感的抒发。
- 研究唐诗宋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文学艺术和人文精神。
以上是对唐诗宋词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
《唐宋词研究》复习思考题

(0084)《唐宋词研究》复习思考题一、默写柳永雨霖铃秦观踏莎行辛弃疾摸鱼儿温庭筠《更漏子》姜夔《扬州慢》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柳永《八声甘州》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辛弃疾《青玉案》秦观《浣溪沙》秦观《鹊桥仙》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蝶恋花》张先《天仙子》晏几道《临江仙》晏几道鹧鸪天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贺铸《青玉案》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清照《声声慢》秦观《满庭芳》二、填空:词的句式大多不整齐,长长短短,所以词又称。
后世有人把词称为“长短句”。
传世的词集里,便有辛弃疾的、秦观的、米芾的、刘克庄的等多种。
宋人词集一些被名为“乐府”,如苏轼、贺铸等。
乐府诗所配音乐是“雅乐”和“清乐”,词所配音乐是隋唐“”。
词这种新生的文体源自隋唐时代流行的“新声”——。
绝句由齐言演化为长短句,有几种说法:“”、“”、“”“散声说”、“缠声说”等。
词在唐宋时的“本名”是“”。
王维的《渭城曲》在唐代被乐工演唱,加工后成为著名的,这就是最典型的“叠诗”。
文人的“”标志着词体的独立。
唐中宗宫廷的李景伯、沈佺期、裴谈等人填制的,应是词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早期词的特点之一,是“”。
从诗体句式演变进程看,中国诗史经历了四个阶段。
词的外观形态则有三种。
早期词的粗糙感主要表现为。
姜夔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以范成大之请而作的最为有名。
词调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和,从篇幅上看,中调与小令正好与诗之律、绝对应。
这个篇幅最宜于抒情而不是叙事。
王国维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词之。
”中唐写词的诗人有等。
“自是一体”,用苏轼的话来解释,就是“”。
美学风格是。
“自是一家”的美学风格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自于王维(山居秋暝)。
2、唐诗中有“孤篇横绝”之誉的杰作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出自于骆宾王(在狱咏蝉)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出自于崔颢(黄鹤楼)。
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出自于刘禹锡(乌衣巷)。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7、李白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小谢”是指(谢朓)8、被后人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诗作是(登高)9、“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出自于诗人(元稹)之手。
10、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柳永)二、单项选择题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B)A.江B.月C。
花D.夜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熊跑龙吟饮岩泉,粟深林兮惊层巅。
(咆、殷、栗)B.怎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事)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3、被后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是(C)A.《望岳》 B.《丽人行》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登高》4、杜牧《泊秦淮》中“后庭花”的典故涉及下列人物中的(C)A.秦始皇B.汉元帝C.陈后主D.唐明皇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B)A.北宋后期词的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晏幾道词,移情于物,情景交融;黄庭坚词,既有深慨之作又有鄙俗之作;秦观词向称“婉约之宗”。
B.北宋前期的词在风格和内容上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精神,以豪放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C.陆游词前期回响着“从军乐”,后期则蕴藏着“爱国泪”,今存诗集《剑南诗稿》,是我国古代传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D.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两人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但词作风格略有区别:苏词“豪旷”辛词“豪壮”。
6、意境,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选出下面不同类的一项。
(C)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诗人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请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D)A.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分析:借深秋枯寒迷茫的景象,引发了诗人伤感凄凉的情怀。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析:借船行之快,表达出作者轻松和愉悦的心情。
C.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分析:作者以芙蓉、薜荔遭受风雨摧残暗喻当时处境险恶,感叹自己和友人受到迫害。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分析:作者借此表达出对自己的老师那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的赞美。
8、通过诗词往往能刻画出诗人自己的形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爱恨情长,情意绵绵9、下面四句中的“菊花”的情感思想的指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B.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D.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10、《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指(C)A.华山B.嵩山C.泰山D.恒山三、名词解释1、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形式,是用新题、写实事的乐府诗。
其特点有三:一是自创新题,改变了过去文人写乐府诗沿用旧题的作法,即元稹所谓“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二是写时事,改变乐府诗内容上拟古习气,直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三是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作手法,但并不以入乐与否衡量。
2、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是文学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
原书只称《诗话》,后人称引时名之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
《六一诗话》的,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其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对于语言与意义的综合思考。
言说方式正是“泛应曲当”四、简答题1、柳永词的艺术创新。
a、大量地创作长调慢词。
利用民间原有的词调、旧曲新翻、小令扩展为慢词、自创新调,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
b、长于铺叙白描,构思细密、布局完整、层次分明。
写景状物,不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采用“代言”的抒情模式,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
C、善于吸收俚语,俗语入词,雅俗并存。
柳永充分运用日常口语和俚语,从音乐体制和创作方向上,变“雅”为“俗”,兼容诗的表现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无不体现了“雅”的特色,使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的特色。
2、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是北宋以来词艺的集大成者,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a、军事意象的入词、英雄形象的塑造、雄起壮阔的意境。
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突出的个人风格。
b、大量运用典故。
苏轼以诗为词、引入典故,而辛弃疾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更进一步地发展了用典故的手法。
虽然用典较多,但贴切自然,并不显得堆砌。
c、以文入词。
熔铸经史子集的语言入词、散文化的作此方法、口语入词。
以文入词,是辛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变革,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从而扩大和丰富了次的语汇。
d、多种艺术风格并存。
豪放为主,杂以婉约,多种风格情调并存,形成刚柔并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五、鉴赏题: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这两首词的下阕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都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写法。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只有在梦中才不会受思乡之苦,言外之意是说长夜难眠,备受思乡之情的折磨;“明月楼高休独倚”,劝说自己不要登上高处,正表明自己独倚高楼,愁绪满怀。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可见清醒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2、两首词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范词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比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李词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六、论述题:论述宋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一)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汉族词学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
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词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靖康之变之后,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的社会现实,给南渡词人以极大地刺激,词人纷纷引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
不仅岳飞,李纲,张孝祥等人写出壮怀激烈的词作,原先一些以婉约出名者,如朱敦儒,李清照等也写出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词作。
然而,南宋豪放词的典范,却非辛弃疾莫属。
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以文为词,以古写今,不仅进一步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也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手法。
(二)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意是为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
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
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可以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