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研读 经典原文_983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原君(节选)》(一等奖课件)

原君
连城一中 张树扬
尧
舜
纣
秦
王
始
皇
朱 元 璋
导入: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 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 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 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 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 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 感。
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 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 还有《明夷待访 录》、《南雷文案》等著作。
第一段: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古今异义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没有什么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
发语词
亦犹夫人之情也 如同 所有人(古今异义)
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 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 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 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 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 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 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 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 就是这样的吗?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 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 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 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 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 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 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 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 “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 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

马津:兵团让人感到最巨大的差距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前我们一直是凭着书本、电影和音乐来认识内蒙古、认识草原,来到实地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里地处沙漠的边缘,寸草难生,终 日黄沙滚滚,缺住的、缺吃的、缺用的,没有书看,什么都异常匮乏。我们得从盖房子开始自己的兵团生活。挖土、和泥、脱土坯,与老乡一起自己动手盖房子,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每日定额脱500 块土坯,一般都能超额完成,三天之后我就超了700块。说我是文艺兵,起初根本没有机会排演节目,排演过的也不多。但时间一久就不行了,生活太艰苦太枯燥,我的烦躁、痛苦开始滋长,我特别思 乡,想家想得经常到大沙包后面哭,很想抽烟解烦。有天我去团部买烟,小卖部柜台后面坐着个姑娘,年龄较我大一些,一开口我能听出来,说的是我们天津的普通话,她说我还是个小孩子,抽烟对身 体不好,怎么都不肯卖给我。过了几天我又去磨,她才勉强给我拿了一盒牡丹。一来二往,我们熟络了。她叫王世琪,天津南开区人,比我早来半年时间,脱土坯日最高纪录四千块,结果伤了腰,领导 让她在小卖部帮忙。从此就有了另外一段故事,这我一会儿再讲。
我们先到北京,然后是坐包兰线二十多个小时的慢车,第二天快天黑了才停在我们要到的巴彦高勒站。一下火车我就傻了眼,车站别提多小了,人的眼前就跑着骆驼、驴、马和牛羊。大家这才知道, 一个团原来很分散,近的列队步行,不太远的坐马车和驴车,最远的地方坐运货的敞篷汽车。我被分到离县城中心最远一个团、最远一个连,搭敞篷货运汽车两个小时才到。毕竟年轻,这些我们都能忍。 金冠集团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

“棉花的作用大着哩,纺纱、织线做衣服,我们床上盖的被子叫棉被,就是棉花做的。”
此时的外公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意味深远地对我说道。
“பைடு நூலகம்家伙,好好吃饭,快快长大,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外面的世界大着哩!”
外公说此话时,眼睛里闪动着无限的慈爱与期望!
外公送给我的,带有青草、蝴蝶、蓝天、白云和棉花图案的文具盒,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装点着我七彩的人生梦!外公的话,那时候我虽然不懂,但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那些年,外公每次赶集回来,都会带上好吃的和一些小礼物送给我,我感觉外公是全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但我最讨厌外公的胡子了,每次我亲外公的时候,外公的胡子扎得我小脸生痛,有时,我 故意的躲着外公,跟外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外公总是嘻嘻哈哈地跑来抓住我,每次都是把我举高高……现在想想外公,他是多么的爱我呀,我感觉我是全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公主! 二
“六月六,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每年的六月初六这天,我都会在太阳底下搭建几根长长的木杠,把外公亲手种的棉花,弹成的那几床棉被,深情地搬出来一一晾晒,我来回翻晒、拍打,触 摸,久久地站在棉被旁,深情地凝视着,用红毛线镶嵌的,那几个大大的红“囍”字,那几个红“囍”字仿佛在对着我微笑,我知道,那是外公对我最深情的呵护与祝福!
名家解读课文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曾经读过多次。
每一次读,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
我想,假若让我对中学生讲解这篇短篇小说,我将怎样讲呢?我无法讲。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吧!”──我会说。
我认为,仅仅这样说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让他们对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一次审判吧!”不是吗?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
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
我们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是与少年人有所不同的。
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看待于勒的呢?假若我们读过了全文,《我的叔叔于勒》这个题目就会给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感觉。
小说中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我”已经知道了关于于勒的一切,但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目中,于勒还是“我的叔叔”,而不是“我的不走正道的叔叔于勒”,也不是“骗子、流氓于勒”。
在这个题目中,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一点也没有疏远的感觉。
在这里,于勒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与“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而被称谓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值得尊重还是不值得尊重的人而被称谓的。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这是一个“人”,一个以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在“我”面前的“人”。
他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他是怎样落到这么一个悲惨的境地的,对于“我”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且这个“人”是与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强调了这种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的确实性。
我们成年人经常提出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但是,这只是我们成年人世界里的语言,而不是小说中“我”的语言,不是童稚心灵世界里的语言。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研读

“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
生日,!”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 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 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 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 色之中。
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 七嘴八舌 了:“问爸爸!”“不,问外 婆!”“自己查爸爸的身份证!”教 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 闹已经不一样了。
不久,学校开家长会,那些爸 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 家伙懂事了呢!”“他祝我生日快 乐!”“他送我礼物!”“他给我 写信叫我不要烦恼!”“他会体贴 人了!”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 议:“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你 们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 父母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 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 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 贵无比。” 如果你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你想 怎样回报父母,让他们也感受到你对他 们的爱?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人间词话》十则文化背景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多难的时代面前不断追寻着人生的真谛。
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
但却不喜科场诗文,参加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表现出鄙薄功名、重情多思的人生志趣。
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对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又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是“大好之”,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叔本华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和少年王国维求新求异的思想倾向相顺应,而二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的契合,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浸染上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这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小说的首次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
他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
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文言文经典导读原文与解析

文言文经典导读原文与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韵味。
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并进行逐段的原文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1.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是《论语·学而篇》的开篇。
其中,“子曰”表示这是孔子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达了要不断地学习并加以实践才能获得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与朋友相聚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被人误解也不会生气。
2. 《红楼梦·葬花吟》原文:独生芳菲叹。
无足伤芳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这是《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作者通过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深深的悲伤。
“独生芳菲叹。
无足伤芳意。
”意味着身边的美好事物也无法抚平内心所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强调了在节日中思念亲人的更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恋恋不舍之意。
3. 《史记·满怀热忱的青年》原文:满怀热忱,面貌光泽。
碧眼疏朗,亲切和蔼。
崎岖而狭长的道路也不能折损他的年轻力量。
解析:这是《史记》中的一段描写英勇青年的文字。
通过描写他的容貌和神态,展现了他满腔热忱和年轻的力量。
“满怀热忱,面貌光泽。
”形容了他充满热情和朝气。
“碧眼疏朗,亲切和蔼。
”表达了他目光明亮,和善可亲。
“崎岖而狭长的道路也不能折损他的年轻力量。
”强调了即使面临困难,他依旧能保持年轻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信心。
4. 《论语·子路篇》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

这是斯文的人,我那时痴迷的便是撞灯会了。像脱缰的野马,专挑好的去撞,有不愿意参战的,早就挂了免战牌,保护着自己的挚爱,站在一边远远的欣赏。撞他们那是游戏的规格之外,弄不好是 有拳脚伺候的。而跳出来的大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什么样的灯笼也在所不惜。那就开始吧!谁也别跟谁客气,那架势真成了厮杀的战场,你追我赶,直撞得两败俱伤,损失惨重。等到手里的灯笼同归于 尽之后,才肯罢休。看着燃烧的灰烬,在灰飞烟灭里又算计着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教学参考0526 0753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左传》的,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但后世也有不同的看法。
由于古书的成书过程非常复杂,往往经过多代多人始能写定,所以确定十分不易。
学术界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由某位史学家(在没有足够反证的情况下,姑且可以认为是左丘明)撰写,又经后世不断增益而成,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有关,但并不是专为解释《春秋》而作的。
其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左传》与《春秋》记载时间下限不同;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左传》使用夏历,对于晋国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详细,而《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国的历史。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史记》问世以前我国最重要的史书。
《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
当代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说过,《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
《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
《左传》善于用简练精当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记述事件,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细节描写尤为出色;长于描写战争,且极富变化;善于记言,无论是大臣的谏说还是行人辞令(外交辞令)都描摹精当,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左传》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曲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东汉以后,为《左传》作注的人很多,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疏)。
今人杨伯峻著有《春秋左传注》,释文深入浅出,便于初学。
内容理解《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
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在《左传》中,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包括三位只出场一次的武士:麑、提弥明和灵辄,也都写得光彩照人。
《晋灵公不君》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不君”,即不行君道,不像个国君。
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
就是说,晋灵公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其目的只是为了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
这是表现他的贪婪。
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就是说,晋灵公从高台上打弹弓,看人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这是表现他的荒唐。
第三件事写得最详细:“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就是说,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
杀了以后,把他放在畚箕里,让一个女人拿着走过朝堂。
这是表现他的残暴。
通过这三件事,晋灵公的形象就非常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符合为君之道。
晋灵公残暴贪婪荒唐的行为肯定还有很多,《左传》的却只挑选了三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就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是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左传》的在材料取舍详略方面是很有水平的。
第二段,写了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
在这里,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
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
这里,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
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
这是繁笔。
用简笔写的是赵盾。
只写了一句“宣子骤谏”,就是说赵盾多次上谏。
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灵公是不是又使出了假装没看见之类的伎俩,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
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
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场景中,三个武士依次出场。
第一个场景在赵盾家里,出场的武士是麑。
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
麑的形象是非常有光彩的。
他在《左传》中只出场了一次,不到一百字,却让人过目不忘。
在后世的史书和小说戏曲中,常塑造出麑式的人物。
比如《史记·晁错袁盎列传》中梁王派来刺杀袁盎的刺客,戏曲《铡美案》中的刺客韩琦,等等。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简单解说一下。
可能有同学会问,麑当时就死了,那他死前的内心独白又是从何得知的呢?其实,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悬揣”,就是“想当然”的意思。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遥体人情,悬想时势”,换句话说,就是“想当然耳”。
这种“想当然”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
这种情况在《左传》中还有很多,比如介子推母子的对话等等。
因为它符合人物的性格,可以合理解释结果,所以读者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感到可信。
第二个场景是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
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
这两个人物也各有其鲜明特色。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即小燕饮,臣侍君酒超过三杯就不合礼节了,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
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了灵公的“不君”。
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此时,灵辄出场了。
他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
当赵盾询问恩人的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
在灵辄此次出场前,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关于“翳桑”的具体含义。
一般认为“翳桑”是地名,但也有人认为是指桑树阴凉处。
关于这个问题,清代学者王引之曾作过分析。
他从《左传》的文例入手,指出如果“翳桑”是指桑树阴凉处的话,按照《左传》的文例,当为“舍于翳桑下”;而像成公十五年“出舍于睢上”、成公十六年“舍于夫渠”、定公八年“舍于五父之衢”、哀公八年“舍于庚宗”等等,后面接着的均是地名,可见“翳桑”很可能是一个地名。
还有一个小问题也需要说一下,就是既然灵辄没有说出他自己的姓名,赵盾是如何得知灵辄姓名的。
这个问题前人也有解释,灵辄是灵公的武士,赵盾事后自然不难知道他的姓名。
三个武士的形象都非常出彩。
对每个人都只写了一两个片段,却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最后一段是故事的尾声,却是解释“赵盾弑其君”最重要的一段。
赵盾脱身以后,只能逃亡。
但是,还没等他逃出晋国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穿杀死了,于是,赵盾又返回国都重新执掌朝政。
按情理讲,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然而,按照《春秋》礼法,却使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
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
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
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他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
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是没有。
根据《左传》的记载,赵盾回来后立公子黑臀为成公,并没有惩治赵穿。
这样,“亡不越竟,反不讨贼”成了赵盾的两大罪状,“赵盾弑其君”也就被写进了史册书中。
赵盾当然不承认自己“弑君”,事实上,他也的确没有“弑君”,甚至连想也没有想过。
当然董狐也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法。
孔子就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后代也把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称做“董狐笔”。
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有“在晋董狐笔”一句,认为体现了天地正气。
对于赵盾和他“弑君”的罪名,孔子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承认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作为一章的结束,是《左传》中常用的手法,通常是用“君子曰”来表明自己的褒贬。
这个“君子曰”可能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或者是前人的观点,也可能是《左传》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章里,就借用孔子的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种写法为后世史书所继承,像《史记》就有“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也有“臣光曰”,等等。
《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
文章的最后,借孔子的话进行了评论,一切以礼法为标准,又揆之以人情,体现了《左传》尊礼重民的思想。
这种叙事在前、议论收尾的写法对中国后世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研讨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