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
马原练习题

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马原章节测试答案

导论一、单选题1.每题1分1.1.19世纪的()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A.文艺复兴运动B.三大科学发现C.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思想D.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本题正确答案为:B,1.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本题正确答案为:D,1.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本题正确答案为:C,1.4.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科学社会主义本题正确答案为:C,1.5.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B.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本题正确答案为:C,1.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本题正确答案为:C,1.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本题正确答案为:B,二、多选题1.每题1分1.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A.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B.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C.透过现象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1.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1.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本题正确答案为:B,C,D,1.4.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6年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本题正确答案为:B,C,D,1.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包括()A.科学性B.人民性C.实践性D.发展性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1.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1.7.19世纪,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三大科学发现分别是()A.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B.细胞学说C.生物进化论D.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本题正确答案为:A,B,C,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在于()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B.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C.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D.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1.9.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认识论B.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本题正确答案为:B,C,1.1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马原选择题参考答案

哲学部分第一章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b)A.哲学与世界观毫无关系 B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与世界观没有区别D.任何世界观都是哲学3、“万物皆备于我”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世界的统一性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D.世界的可知性5、“上帝在我心中”的观点是(c)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6、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b)A. 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先有桥的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桥,表明( b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8、把世界的本质单纯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是(c)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b)A.不存在静止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就是物质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别的属性1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c)A.它的具体性B.客观性C.客观实在性D.变化、运动性1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只有这样,才能(a)A.确定地区分事物B.理解事物的统一性C.理解运动的形式D.理解运动的原因1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a)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13、“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否认意识存在的庸俗难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14、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15、“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马原真题

2016:一、单选题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
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
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
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
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
马原单选多选三

马原单选多选三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B、意识对物质有无反作用的问题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2、(绪论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坚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3、(绪论中)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4、(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哲学的基本派别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一元论和二元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 “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从哲学上讲,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性是指主体()A、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愿望的社会制度B、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C、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6、(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A、物质性B、运动性C、精神性D、物质性和精神性7、(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
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
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正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9、(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A、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B、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10、(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马原第二章习题整理

马原第⼆章习题整理第⼆章⼀.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种:A.怀疑论B.不可知论C.唯灵论D.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直观反映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个过程的观点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次引⼊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的过程B.道德⾏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活、⾏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6.“社会上⼀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所⼤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的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B.不可知论学派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主义阵营9.认识运动是⼀个⽆限反复、⽆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C.唯⼼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属于:A.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主义先验论的对⽴C.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的对⽴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有认识能⼒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主义的观点D.是唯⼼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15.恩格斯说“⼈的智⼒是按⼈如何学会改造⾃然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具有改造世界的能⼒B.⼈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的认识能⼒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实践D.⼀切认识归根到底来⾃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的⼈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的⼈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有⾁的⼈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然界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20.⼈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客观唯⼼主义认识论的观点21.“学⽽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于⽇常⽣活,理性认识产⽣于科学实验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论24.⼀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A.研究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B.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5.黑格尔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把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整个世界B.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D.认为思维规律是自然界和历史规律的反映6.哲学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和斗争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的体系10.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C.德谟克利特原子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马原选择题

作为附录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选选择题单选103题, 多选121题,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立C. 十月革命的胜利D. 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A】2.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科学性B.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 阶级性D. 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B】3.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A.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是()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B.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 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D.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D】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 有“高尚的理想”D.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 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A】7.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A】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客观实在性C. 时间和空间特性D. 可知性【B】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是全面的, 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 并且形象地比喻为骨骼系统和血肉系统, 其中的血肉系统是指: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文化意识形态【A】10. 【选择题Ⅰ】范缜说: “神之于质, 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 犹刃之于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
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
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
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
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
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
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
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
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A认识 B运动 C实践 D世界
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
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
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 B从实践到认识
C从经验到理论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
A指导作用 B动力作用 C诱导作用 D激发作用
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句话表明()
A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承认抽象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 D承认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的统一
2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形而上学真理论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25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句话表明()
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 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C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26在平面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在球面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在凹面中内角和小于180°。
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指()
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C真理和权威是相互联系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具有权威
28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9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0与经济上的价值范畴不同,哲学上的价值范畴揭示的是()
A主体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主体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主体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31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这种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感觉,表现出人们内心有一种通过行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
5·12大地震,中国因为在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玉树地震,救灾再次牵动人心,社会各界在4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募捐晚会募得善款2175亿元。
这表明()
A人的价值通过能力的大小得到表现 B人的价值通过满足个人需要得到表现
C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D人的价值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得到实现
32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功能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依赖关系
33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这句话表明()
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B价值评价是反映了价值依赖关系的评价
C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是成为困于书斋,束之高阁的谈论家,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为此,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实事求是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