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1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初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初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总分:100分1.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应监”、“艾监”等称呼。
在西周王朝的政治体制中,监是由王朝中央派出,负责监督地方的特殊官员。
下列官职(或机构)的职能与西周的“监”最为接近的是A.汉武帝时的刺史 B.唐代的门下省 C.宋代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3.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
这表明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C.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4.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5.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A. 精简了官僚机构B. 理顺了职官权责C. 削弱了宰辅权力D. 提高了行政效率6.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7.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8.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9.《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语文20209命审单枝:南充高圾中学注意事项:>.芬卷前•等土务必将自巳的姓名和座位号辑与在答题卡上。
2.闵暮14舞题时,逸虫布,卜通本蜜后•用46笔把答题咔对庄题目的签蜜稼十涂,町。
如鼐放动,用悻皮摧干存后.再逸泠其它卷寅:标号°回备非效律逸睡■特答案存在籥题卡上。
写在芬诚暮上无效。
3.考试姑束后,将本弑#和签题卡一外交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义本闽调本短共3小01,9分)间浅下而的文字,完成1。
3题。
d《中括人艮典和国艮法兴>毛我m第一邦议”法典”令房的族律.通猊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级我命窟扩法典F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朴任一是就立法住因家法律惨序中的电甘十分正方二是炫土专休系庞大.法#凯史觊模夫.法律条文在告时的it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玄妄交由道法的体系此•任衲立法的迁料和规律。
我凶民法典此是因为时令这三个方面的代拉•才设定尤决广法典二■片先.从立法思奴要梓来南.氏注典的定名是对•艮法竹为困家治理的蜃本谩拂和依席的充分肯定㈤氏浜规葩社会人身关系存耳产关系,氏法的内春涉度杜会戒员的仝钾,也涉及他们从率处会活动的时时副刻©所以氏法典在哀田法律像系中的地Q,仅次于克法❷另外,基衣权利是我19定法永认和保寸的株心,而人氏机众扇人弃权料和财户奴剁,主要友说为义事杈利•在一小去治社会里国于民事行为的规范出于社会.牛耕桂、普遍核、基袖M、全局柱活动,而瓦法虬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法律遇揖和休从这个向吱希,民法在我d法*体系中的虎妃,标将上是“国窣虫典L&丈,氏*的法律心&泰制度作命,十分尻大,峰域埋迁芥他任何法律,仗川3/桌定劣,于明箕普乎体量的显若差异。
世界上笫名的民烘其,比如法国&法典,盈国民法央、瑞士艮法矣(包括瑞士借法).耳命丈麻魁过了2200幻戒国氏法噌M心包括七站、1260*,近80七仅汉福字板就心了10万住叶意的是M艮法臬务不髭全部艮法规范和断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法一般法成者也衣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违南有'丈法、扣识产权立法和柱会权利立法等氏汰种列法❹无沦右付,此次罗慕Z赦的良波算.其律*也 垃遂超过其他I*.并*秣为•'法典二凸王了它在规苑和制度体量上的重妥性。
2021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初期分封制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末王室衰微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2.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缓和了社会矛盾C. 打破了世袭特权D. 推进了民主进程3.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一评价主要是指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汉代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 D.汉初郡国并行制4. 右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铁器开始使用 B.注重精耕细作C.牛耕尚未推广 D.仍旧刀耕火种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C.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D.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6.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④7. 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2021八省联考(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重庆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1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1. 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
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①军事战争②天文历法③土地制度④商品经济⑤文字书法A. ①②④B. ①②⑤C. ①③⑤D. ②③④2. 《后汉书》载: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
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这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A. 具有州郡行政治理权B. 成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C. 不承担赋税徭役义务D. 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3.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
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
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 改变了基本教义B. 出现了人文关怀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迎合了本土文化4.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
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
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
”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A. 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B. 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C. 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D. 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5. 1911年,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宣布“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由此剥夺了各省商办铁路的权利。
时人指出:“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
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01(课标全国专用)(解析版)

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课标全国卷】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禄田。
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名字转变成了“氏”,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
材料反映出A.周王室注重强化宗法影响B.宗法制削弱了分封制影响C.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分封制D.分封制深刻影响姓氏文化【答案】D【详解】依据“周王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名字转变成了‘氏’”可知中国人的很多姓氏与分封制有关,据此得出分封制深刻影响姓氏文化,D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对我国姓氏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周王室注重强化宗法血缘关系,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宗法制削弱了分封制的影响,B排除;分封制影响姓氏文化,但不表示中国的姓氏一定起源于分封制,C排除。
故选D。
2.《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李学勤《齐国治国思想讨论会论文集序》说:“《七略》在法家,《汉志》改人道家。
实际管仲其人,与后来两家都没有学派的统系,《管子》书辑录著作的性质更属庞杂。
”这反映了《管子》A.与诸子百家求同存异B.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C.为建立封建统治服务D.与诸子百家殊途同归【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管子》一书内容很庞杂,西汉刘歆的《七略》将其收录于法家体系中,东汉班固的《汉志》又将其录入道家思想体系,而实际管仲其人,与后来两家都没有学派的统系,这说明《管子》一书包罗万象,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统治者的需求,反映了《管子》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法家和道教思想均录入了《管子》,未体现《管子》与诸子百家求同存异,故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为建立封建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只介绍《管子》一书辑录著作性质的庞杂,未体现“与诸子百家殊途同归”,故D项错误。
精准解析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山东省2021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A. 建立集权制度B. 实现富国强兵C. 完善人才选拔体制D. 打破原有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法家和墨家都主张选拔贤能之士,这是传统贵族政治的冲击,D正确;AB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错在完善,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排除。
故选D。
2. 下表是据《汉书・地理志》整理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 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B. 南方交通发展相对滞后C. 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受阻D. 北方商品经济较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南方的郡国数量、人口数量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尚未得到开发,因此南方的行政单位以及人口数量少,A正确;南方交通发展滞后不是该地区郡国数量、人口数量少的主要因素,排除B;西汉是大一统王朝,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是畅通的,排除C;D无法解释南方郡国、人口数量少的现象,排除。
3.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別、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
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
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A. 调整土地关系B. 缓和社会矛盾C. 方便政府征收租调D. 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均田制下,农户按照一定的标准承担相应的赋税,因此可以判断出是均田制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政府征收租调,C正确;A属于均田制的本质,排除;BD属于均田制的影响,排除。
2022届八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解析版)

2022届高三第一次T8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21年12月28日下午14:10-15:25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A.源远流长B.多元包容C.泾渭分明D.争霸称雄2.两汉时期,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
”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
汉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A.有利于国家由人治走向法治B.体现了监察制度走向了完善C.可以有效消除贪污腐败现象D.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3.表1为宋代江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表1对于上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正确推论是A.宋代江南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赋税制度改革使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4.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
由此可见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学术思想的地位B.儒家思想僵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发展C.儒家思想经历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转变D.时代的发展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替5.有学者研究清代中英贸易时发现,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银元流入中国,而1808年到1856年之间,则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开学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开学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同姓则同德。
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内服制度B.外服制度C.宗法分封制度D.礼乐制度2.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
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
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4.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
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
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B.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D.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6.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7.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四省八校”由整个高考Ⅲ卷省份八所知名高中(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广 西区南宁二中;云南省昆明八中;贵州省凯里一中、遵义四中、铜仁一中、盘州 二中、毕节一中)共同组织,是高中学校间极具影响力的联合考试。
1. 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 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
B. 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
C. 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
D. 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钱币存取与贷出”以及“货币汇兑业务”等业务的进行有赖于商业信用,所以这些金融
机构的出现和运行说明唐代后期社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选 D;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
关,但此时狄仁杰等已经不是应试者的身份,而是朝廷官员,其擢升与当时武周与李氏集团、
士族与庶族的复杂矛盾等有关,并直接与武则天相关,故选择 D 项;材料没有体现取向问题,
排除 A;B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材料中的人才选拔并非指
科举制本身,故排除 C。
6.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
3. 西汉文帝曾立下遗嘱《薄葬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薄葬之风盛行一时;而汉武
帝以后的贵族墓葬中往往包括错金银器、车马器、布帛衣衫等随葬品,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 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 伦理道德观念深人人心
D.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初主张薄葬,但由于汉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厚葬之风盛行,故 B 正确;宋代才有
A. 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C.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解析】
B.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详解】宋代土地利用形式多样,而且两熟制得以推广,加之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
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在农业上的做法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A
正确;题干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 B;题干列举的现象中并未体现出粮食或者农产品投放
市场,因此无法证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排除 C;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与土里
利用形式多样、两熟制无关,排除 D。
8. 对于权势熏天的张居正,史书这样记载,“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
左右也”;而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材料说明明代
A.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B. 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详解】根据“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可知,并称“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 叔舅”,这强调的是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巩固统治,C 正确;AB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西周 没有中央集权,排除 D。 2. 《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 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
A. 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C. 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B. 强调以民为本 D. 主张克已复礼
【详解】从材料可知,孔子强调天时与人的结合,体现了他的思想中有人文主义色彩,更加
关注人的命运,故 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排除 B;孔子没有涉及到天子权威的问题,排
除 C;D 与主旨无关,排料与伦理无关,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排除 D。
4. 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
第。这反映了魏晋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
【答案】C
A. 内阁权力有制度保障
B. 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 吏治败坏致权臣弄权
D. 才能决定阁臣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可以看出张居正虽然权势很 大,但是仍旧要听命于皇帝,说明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反映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中皇权
不断强化的特点,B 正确;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没有制度保障,排 除 A;材料没有体现吏治败坏,排除 C;D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9. 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应当“正 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但武周时期,狄仁杰以明经人仕,
却能两度为相。这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A. 改变了人仕取向
B. 取决于应试者的能力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人才选拔并非指科举制本身,而是指科举中举后的仕途问题,虽与能力有
【解析】
【详解】根据“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士族
门阀垄断了官场,导致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C 项正确;A 项是在秦朝,排除 A;此时正是
世家大族强盛时期,排除 B;D 项是察举制,排除 D。
5. 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
A. 背离儒家思想 C.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B.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D.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分析】
-3-
【详解】根据“义利是统一的”“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可知,明清
启蒙思想强调义、重视利,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商品经济
-2-
排除 A;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经济秩序发展的表现,排除 B;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商品经 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是因为国家金融制度的创新发展,排除 C。故选 D。 7. 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 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