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调整对枞阳经济发展的影响 - 副本
区划调整调研风险评估报告

区划调整调研风险评估报告引言区划调整是指对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划定和调整,旨在优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经济发展等。
然而,由于区划调整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利益纠葛,因此在进行区划调整之前,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非常重要。
本报告基于对区划调整风险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相关的评估结果和建议。
背景区划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通常需要政府、专家、公众等多方参与。
区划调整涉及到政府机构的合并、部门职能的调整、行政权力的重新划分等,因此需要充分考虑诸多方面的风险。
风险评估1. 政治风险区划调整过程中,牵涉到政府机构合并和权力重组,可能引发政治上的问题。
例如,存在被合并政府机构的抵触情绪,合并后的机构领导层权力争夺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内部矛盾激化,甚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 经济风险区划调整希望通过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区划调整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分配不均、行政体制瓦解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受阻,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风险区划调整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易引发社会上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可能存在被撤销行政地位的区域居民的不满情绪,或者有因区划调整导致的就业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滋生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需要慎重考虑。
4. 环境风险区划调整过程中,可能涉及土地利用调整、城市规划调整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引发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此,在区划调整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规划,以防范环境风险。
风险应对建议1. 统筹规划在进行区划调整之前,应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政府应制定详细的调整规划,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2. 多方参与区划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多方参与。
通过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专家建议,可以减少决策的偏颇,降低风险。
3. 加强沟通区划调整是一个对于相关方面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因此需要加强政府与各方的沟通。
区域发展政策调整情况汇报

区域发展政策调整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面就我所在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调整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所在地区在区域发展政策调整方面,加大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惠税收政策等措施,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其次,针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我所在地区也进行了积极的政策调整。
加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力度,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强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所在地区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政策、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针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我所在地区也进行了政
策调整。
实施了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时加强了对人才培养的支持,促进了人才的集聚和流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看,我所在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也要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效果不明显等。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区划调整后情况汇报

区划调整后情况汇报
最近一段时间,经过地方政府的努力,我们的区划进行了一些调整。
现在,我将向大家汇报一下这次区划调整后的情况。
首先,经过这次区划调整,我们的行政区划得到了优化和完善。
一些原本交通不便、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新的区划设置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这次区划调整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行政区划将会带来一些新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这将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做好适应和调整,确保区划调整带来的利益最大化。
另外,这次区划调整还涉及到一些民生问题。
一些居民可能会面临居住环境、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的变化。
我们需要及时了解民生需求,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居民的生活不受影响。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次区划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获得感。
我们将会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积极配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区划调整后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次区划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区划调整后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枞阳拆迁规划书

枞阳拆迁规划书一、背景介绍枞阳是一个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县级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枞阳市面临着城市更新和拆迁的需求。
为了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质量,枞阳市政府制定了拆迁规划,旨在合理安置被拆迁居民,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拆迁原因1.城市更新:枞阳市原有的城市规划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
2.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城市发展,枞阳市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等。
这需要对一些居民进行拆迁。
3.市容提升:部分地区的建筑老旧,拆迁后可以重建高品质的建筑,提升枞阳市的整体市容。
三、拆迁范围和时间计划根据市政府拆迁规划,拟拆迁范围主要包括市区的老旧住宅区、工业园区以及城市更新区域。
拆迁范围总计约1000亩,涉及居民约3000户。
拆迁计划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从2022年1月开始,拆迁范围内的居民将陆续腾退,初步预计需要6个月时间完成。
2. 第二阶段:从2022年7月开始,对工业园区进行拆迁,预计需要12个月时间完成。
3. 第三阶段:从2023年7月开始,对城市更新区域进行拆迁,预计需要24个月时间完成。
四、拆迁政策和保障措施为了确保被拆迁居民的权益,枞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拆迁政策和保障措施:1. 公平补偿:按照被拆迁房屋的市场价值进行补偿,并给予适当的搬迁补助。
2.安置安居:为被拆迁居民提供新的安置房,确保其基本居住需求。
3. 就业培训:对于工业园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岗安置服务。
4. 社会保障:被拆迁居民在拆迁后仍可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五、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拆迁过程中,枞阳市政府将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确保拆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1. 生态修复:对于受拆迁影响的自然环境,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污染治理:对于有污染风险的拆迁区域,进行污染治理,确保拆迁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枞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本

枞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枞阳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四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第二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6)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8)第一节指导原则 (8)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9)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0)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2)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3)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8)第一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18)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19)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 (22)第一节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22)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调控 (23)第三节横埠经济开发区用地调控 (25)第四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26)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7)第六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0)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32)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 (38)第一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38)第二节资金来源与实施保障措施 (39)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1)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 (41)第二节乡(镇)主要用地调控指标 (42)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44)第十一章附则 (48)附表 (49)附表1枞阳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2005年) (49)附表2枞阳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50)附表3枞阳县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1)附表4枞阳县各乡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52)附表5枞阳县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53)附表6枞阳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54)附表7枞阳县各乡镇规划控制指标表 (57)附表8枞阳县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58)前言一、区域概况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安庆市东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地处泛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0°39′至31°05′,东经117°04′至117°44′。
北倚三公山、柳峰山等群山,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西临菜子湖,与桐城市毗邻;西南以通江长河与安庆市郊、桐城市鲟鱼镇交界;东南滨长江与池州、铜陵两市隔水相望。
枞阳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

枞阳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枞阳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县域面积180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人口96.7万。
近年来,我县坚持东向发展,着力打造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近百亿元,财政收入6.84亿元,已成为安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皖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曾连续4年进入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十快县”,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推进“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确立了沿江发展轴的三大产业组团,定位“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同时明确提出“依托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利用皖江沿岸承载空间大的优势,在长江沿岸共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这给枞阳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和战略性机遇,枞阳县委、县政府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主场主角的姿态、决战决胜的信心,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集各方之智,凝聚发展合力,全力推进集中区建设。
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枞阳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
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集中区、起步区规划及相关规划正在抓紧编制。
县委县政府已于日前召开相关会议进行了广泛动员,全面部署。
我们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部署,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集中区建设。
一、集中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优势分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
为此,我县规划建设集中区的战略定位和思路是:积极争取推进安池铜集中区选址枞阳,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先导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合作、优化升级的示范区。
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对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仅涉及政治和行政管理,更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的差距。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资源等方面来探讨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行政区域的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的规模和产业布局方面。
行政区域的划分决定了该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从而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比如,某个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和矿产等,通过合理的划分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吸引更多的科技和人才集聚,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其次,人口因素也是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结构和素质差异较大,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人口的流动和调控,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
例如,中国的经济特区就利用了相对自由的人口流动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当地的经济腾飞。
此外,行政区域的划分还对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和水平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经济发展。
再次,资源配置也是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资源的分布和禀赋不尽相同,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流动,促进资源的集中和优化利用。
例如,发达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更注重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通过引导资金和技术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实现经济间的协同发展。
而在发展中国家,行政区域划分往往还涉及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和资源整合,通过优化划分较小的行政区域来实现资源的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跨区域合作与交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区域调整对枞阳经济发展的影响-副本

区域调整对枞阳经济发展的影响-副本区划调整对枞阳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枞阳经济发展现状1、枞阳现状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总面积1808平方千米,总人口近百万人。
昔日的枞阳,底子薄弱,易涝易旱,是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国家贫困县。
属于自然农业经济区,县工业基础薄弱。
近年来,枞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乡统筹等发展战略,在枞阳海螺、东方造船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下,初步形成了建材、造船、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若干主导产业,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发展形象明显提升,曾连续四年进入安徽省动态“十快县”、“十佳县”行列,被新华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部署,以积极应对危机、狠抓“三保”工作为主线,以“瞄准经济强县,奋力争先进位,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为目标,继续实施工业强县、项目牵动、投资拉动、平台促动四大战略,坚持以工业强县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为平台,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2、区划的个人见解对于枞阳划入铜陵,首先,安庆真该好好看看自己的发展了。
不说跟上海苏南比,最起码不能被芜马铜抛得太远吧,看看人家芜湖的发展,对比芜湖的开发区建设,再回头看看安庆的建设。
就说区划,铜陵没改区划之前,螺狮壳里做道场,东部新城是在铜陵县的地盘上,那可是十年前的事了,安庆这十年干嘛了?安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人口资源,优秀的教育质量近十年发展不进反退,如果安庆再重视一下枞阳的发展,至少枞阳也不至于连与安庆城区毗邻的枞阳县城也被铜陵划走了。
再次,枞阳人别看内部矛盾大,可还是很团结的,事实上十多年前铜陵就想把枞阳东部乡镇划过去,也运作得差不多了,可枞阳县政府楞是闹到全国政协和黄镇夫人那里把事情搅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划调整对枞阳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枞阳经济发展现状
1、枞阳现状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总面积1808平方千米,总人口近百万人。
昔日的枞阳,底子薄弱,易涝易旱,是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国家贫困县。
属于自然农业经济区,县工业基础薄弱。
近年来,枞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乡统筹等发展战略,在枞阳海螺、东方造船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下,初步形成了建材、造船、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若干主导产业,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发展形象明显提升,曾连续四年进入安徽省动态“十快县”、“十佳县”行列,被新华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部署,以积极应对危机、狠抓“三保”工作为主线,以“瞄准经济强县,奋力争先进位,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为目标,继续实施工业强县、项目牵动、投资拉动、平台促动四大战略,坚持以工业强县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为平台,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2、区划的个人见解
对于枞阳划入铜陵,首先,安庆真该好好看看自己的发展了。
不说跟上海苏南比,最起码不能被芜马铜抛得太远吧,看看人家芜湖的发展,对比芜湖的开发区建设,再回头看看安庆的建设。
就说区划,铜陵没改区划之前,螺狮壳里做道场,东部新城是在铜陵县的地盘上,那可是十年前的事了,安庆这十年干嘛了?安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人口资源,优秀的教育质量近十年发展不进反退,如果安庆再重视一下枞阳的发展,至少枞阳也不至于连与安庆城区毗邻的枞阳县城也被铜陵划走了。
再次,枞阳人别看内部矛盾大,可还是很团结的,事实上十多年前铜陵就想把枞阳东部乡镇划过去,也运作得差不多了,可枞阳县政府
楞是闹到全国政协和黄镇夫人那里把事情搅黄了。
最起码县政府是认同这个县的,也正是这个教训让上层不再轻易地打拆分枞阳的主意。
我是很以枞阳为傲的,我们的浮山不高,可也小有微名啊;我们没有非常出名的人,可左光斗、方以智、桐城三祖、朱光潜也算如雷贯耳啊,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一条长江养育着百万枞阳人民,我想不管枞东枞西我们还是有着共同的家乡认同的,我们还是有凝聚力的。
当然枞阳划入铜陵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枞阳县城与安庆市区紧邻,而距离铜陵较远,并且与安庆交流密切。
为此本来最好的办法是把枞阳东部乡镇划入铜陵,西部划入安庆,但在整体划入的前提下,现枞阳县城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未来可能要进行县城搬迁。
最后谈谈经济文化方面,铜陵作为新兴工业城市自然无法与老省会拥有桐城派的安庆比文化底蕴,但是铜陵作为安徽前列的强市这轮调整后必然会把大量资源放到枞阳,对比在安庆众多区县分食的情况下枞阳未来的经济财政还是非常乐观的。
二、区划调整对枞阳经济的影响
1、文化方面
从文化上看,枞阳和安庆靠的更近,桐城文化对枞阳影响深刻。
铜陵市区大多都是移民,早在区划调整前,在铜陵任职的枞阳籍的干部已有不少,粗略估计接近三分之一的局长都是枞阳人,作为枞阳人跟他们交流毫无障碍,哪里有非安庆不属的道理呢?
自枞阳划入铜陵以来,铜陵政府加强了对枞阳的管制,重点发掘枞阳的人文特色,如积极发展浮山旅游开发项目,浮山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玲珑剔透的山水风光,有著名的白垩纪原始火山地质遗址,是地质火山、历史文化和宗教名山,国内独有,世界罕见。
该项目拟总体开发浮山“一山一湖一岩一环”景点,即包括浮山景区、白荡湖景区、白云岩景区和串接三片的连线,总面积76.6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景点开发、历史文物保护、游览步道、旅游码头、停车场等。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宾馆酒店、饮食中心和火山地质博物馆等。
建设总投资预算3.9亿元。
可整体委托、租赁经营或独资开发。
2、交通规划
铜陵市深度谋划枞阳县综合交通建设,努力提升枞阳交通区位优势。
该项目交通便捷,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北达合肥,南至黄山。
一是谋划沿江开发开放大通道。
配合完成池州长江大桥、祁济高速枞阳段建设、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计划开工建设国道347枞阳段,跟进铜陵长江三桥、梅龙过江通道、北沿江高速公路及北沿江铁路规划建设,开展枞阳港口作业区、铁铜洲渡改桥工程前期工作,着力构建沿江开发开放大通道。
二是谋划外联内畅交通网络。
完成安庆至枞阳一级公路枞阳段建设任务,谋划G237枞阳至桐城一级公路、G330枞阳段一级公路、安庆经枞阳庐江至合肥一级公路项目,促进县城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
开工建设一批县内路网工程,打通“三横三纵三连”骨架公路运输通道,加快形成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
三是谋划区域成网航道体系。
整治白荡湖连接长江航道,提升罗昌河等支线航道等级,推进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航道建设,形成干支直达、区域成网的航道体系。
3、生态经济
构建“一廊三区多节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打造滨江生态景观廊道,划定城乡发展生态区、农田水系生态区、景观生态保护区三类地区,构建和保护若干生态节点,实现对区域生态格局的全面、有效管控。
聚集生态休闲文化要素,丰富生态产品种类,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大力推进城市景观建设,注重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有机协调。
三、促进枞阳经济发展的对策
1、发挥产业集聚的区位优势
沪蓉高速、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而过,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即将开工建设的池州(枞阳)大桥横跨大江南北,随着宁宜(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行和北沿江高速的筹建,我县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到达长三角任何地区的可能,这些便捷的大交通架构,使我县成为长三角的“腹地”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特别是拥有84公里的长江岸线,临江的区位优势,可泊5000吨级江海轮的码头,致使大宗货物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合肥、安庆、池州、铜陵四市环绕周边,这些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吸引力,
加快产业集聚的进程。
2、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力资源优势。
枞阳是近百万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国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县”,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能够较好地服务各类产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丰富。
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山水旅游资源丰富造就三大产业优势。
农业资源优势,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是全国粮棉大县、全国水产重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县,也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岸线资源优势,枞阳拥有84公里长的长江“黄金水道”,且深水岸线27公里,可利用滩涂较多,发展造船、港口、大物流业潜力巨大。
2008年11月,在皖江城市带发展论坛上,专业人士称枞阳已成为江北岸线开发条件最好的县份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旅游胜地浮山集文山、佛山、古火山于一体,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3、具有东向发展的政策机遇
一是宏观政策带来新机遇。
国家出台促进中部崛起、应对危机扩大内需、支持“三农”的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取向,同时,枞阳县是全国政协帮扶县,这极大地便利我县争取到相关支持。
二是国家和安徽省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特别是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枞阳等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这些规划与我县发展壮大造船、汽车零部件、纺织等支柱产业的方向高度契合,为我县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拉动带来了难得契机。
三是国务院即将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我县被列为沿江发展轴的安庆产业组团和铜(陵)池(州)枞(阳)产业组团,规划200平方公里作为产业集中区,这为我县承接辐射带动、壮大特色产业和大力发展桥头经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综合分析,枞阳县正居于“沿江经济带”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势必会更多地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枞阳必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土,也必将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