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

合集下载

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是指根据当地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将不同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就近入学区域,以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本文旨在探讨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的现状、重要性、制定与实施情况,希望为完善海口市初中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此问题,可以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的背景和意义,并阐述本文的结构框架。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接着探讨划片区标准对于初中就近入学的重要性,分析其作用和意义;最后,详细阐述划片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包括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为更好地推动该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整篇文章将从宏观到微观地探讨这一重要议题,希望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提出制定和实施划片区标准的建议。

通过对当前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政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划片区域的影响,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合适的学校提供依据。

同时,本文也旨在促进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制度的改善与完善,提高公平性和透明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完善划片区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学校择校现象,减轻家庭和学生的就学压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划片区标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机会。

2.正文2.1 海口市初中就近入学现状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初中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就近入学是指学生在入学时就近选择就读学校,是一种便民的入学方式。

海口市城乡规划条例(修改稿)(草案)

海口市城乡规划条例(修改稿)(草案)

海口市城乡规划条例(修改稿)(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规划种类】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相关城乡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坚持全市城乡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的指导思想,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以及分级编制、逐级指导的原则。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优先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鼓励开发地下空间。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突出城市特色,保护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历史和传统风貌,并符合建设生态省、生态市和国际旅游岛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依据省会城市性质,突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统筹考虑省会城市功能建设和省直机关的用地布局及空间安排需要。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四条【多规协调】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空间规划体系的有关规定建立海口市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对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

第五条【信息管理】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负责实施城乡规划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和更新,采用遥感影像(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分析(ArcGIS)等技术增强规划监督检查,及时公开规划成果数据并开展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的整合,确立城乡规划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和规范,实现信息交换、共享以及协调办公的综合管理平台。

海口市秀英区海秀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海口市秀英区海秀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安排主要体现为“总体布局稳定, 实现应保尽保”
规划期内保持耕地和基本农田总体布局稳定,耕地减少主要 集中在椰海大道北侧等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基本农田布局按照 “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主要调出 零散、偏僻、质量不高、难以管护的基本农田,调入现状高等别 耕地,以实现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有提高,集中连片程度有提高。 从空间上看,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总面积 66.56 公顷,主 要分布在儒益村、永庄村和周仁村;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还 划定了一般耕地区,总面积 293.16 公顷,主要分布在儒益村、 业里村、永庄村和周仁村。
(二)基本农田
现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64.56 公顷,根据 2014 年海 口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经空间分析,截至 2014 年底,海 秀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仍为 64.56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执行 情况良好。
(三)园地
现行规划中,规划基期年全镇园地面积为 17.38 公顷,规划 期末园地面积为 17.11 公顷。截至 2014 年底,全镇现状园地面 积为 17.38 公顷,与规划基期保持一致,仍高于规划目标 0.27 公 顷。
1
公顷。 6、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现行规划中全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
规模 43.47 公顷。 7、土地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
重原则,加强镇域内农田林网的保护,构建区域生态网络体系, 将海秀镇建设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友好、人与自然和谐、 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典型。
(三)现行规划主要指标的空间安排
II
第一章 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第一节 现行规划基本情况
(一)编制背景
现行规划编制之时,面临以下的特定背景: 第一,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 1996 年-2010 年,规划目标年为 2010 年,规划期限即将到期,亟需编制新一 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秀 镇用地需求不断增强,亟待编制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 三,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作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 础数据,可以确保规划基础数据的现势性,从而保证规划的权威 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详细解读海口新版区划图:政区划扩大了10倍

详细解读海口新版区划图:政区划扩大了10倍

海口和琼山两市合并后首张海口市行政区划图和海口市区地名图2007年11月印刷出版,于近日正式出炉,海口市行政区划面积扩大10倍;合并后的海口与澄迈、文昌、定安三个市县交界;新出版的区划图上首次明确标明了镇与镇之间的界线,街道与街道之间的界线。

昨日本报邀请海口市民政局地名科科长邝家秀详细解读了这套新海口地图的前前后后。

两市合并着手绘制新地图据海口市民政局地名科科长邝家秀介绍,1994年海口市出版了我省建省后首张海口市行政区划图和市区地名图,2002年海口和琼山两市正式合并成为新的海口市,海口市由3个区变为4个区,5个镇增加到23个镇,海口市就着手准备绘制全新的海口市行政区划图和市区地名图。

历时5年时间,国家测绘局第7地形测量队(海南省测绘院)完成了对海口毗邻市县、海口4个区、23个镇和18个办事处、138个社区居委会、249个村委会行政区域的勘界工作,海口市民政局根据存档资料、踩点、核准、调查,明确了各个行政区划的界限和管理范围,"海口市行政区划图和市区地名图就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

"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测量和绘制工作。

行政区划扩大10倍1994年版的旧版地图和这套新地图比较,邝家秀告诉记者: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两市合并后,海口市的行政区划面积扩大了10倍,由过去的23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300多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也相应增大,由过去的3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90多平方公里。

同时,由于两市合并,海口市与其他市县的交界线也发生了变化,"1994年绘制的地图上海口市仅与澄迈和琼山交界,把琼山并入海口市后,海口市的交界市县增加了文昌和定安两个交界市县。

"他还介绍说,合并后增加了琼山区,海口市的整个行政区域管理范围增大,23个镇、18个办事处、138个居委会、249个村委会以及2000多个自然村都绘制在新版地图内,比原来的老地图绘制的内容更加详细、准确。

首次标识镇与镇之间的界限在1994年版的行政区划图上,标明了海口共有5个镇,但是镇与镇之间是没有界线。

海南省绿地规划

海南省绿地规划

海南省绿地系统规划海南省概况分析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边陲,四面环海,背靠祖国大陆,与广东雷州半岛之间仅隔宽约30千米的琼州海峡,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土地资源是拥有全国最多的热带土地资源,耕地分布在北部和沿海平原、台地和阶地地带上以海口市、文昌市和儋州市最多。

水田分在沿海沿江平原上,旱地多分布在台地和阶地上。

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土地资源,以尖峰岭、吊罗山、黎母岭和五指山较为集中,是海南珍稀贵重林木的保留地和珍禽异兽的栖息地,也是全岛水源涵养地。

是我国仅存的两个原始热带林区之一。

自然景观资源:宜人的海岛气候,迷人的滨海风光(沙滩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岬角基岩海岸),奇特的地貌景观(高耸的花岗岩山峰,低矮的火山堆,喀斯特地貌,海蚀地貌),珍稀的动植物种。

人文景观:博螯亚洲论坛,三亚的世界小姐选拔大赛,美味佳肴,民间工艺,民族风情。

海南省地理环境分析海南省区位优越,全部地处热带,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日照强,地势缓和,土地肥沃,宜耕地广,类型多样,海域广阔,生物繁多,为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光热资源丰富,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最冷月平均温>16℃,≥10 ℃积温达8400-9200 ℃。

2、生物资源-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

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

3、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海南岛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岛屿廓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海南岛气候分析热带海岛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时空差异大,文昌、琼海、万宁等为海南岛的重风害区。

降雨量是多西少,由于迎风坡多雨,被分坡少雨造成。

海南省交通分析海南省内交通以公路为主,海南岛有三条交通主干线——海榆东线(223国道)、海榆中线(224国道)、海榆西线(225国道),东线高速公路和西线高速公路是通达各市县的快速干道,构成环岛高速公路网。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论文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论文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海口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并重点分析了海口市的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那就是,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海口市;城市空间发展;城乡二元制度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前言城市空间发展专指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及其对应的空间范畴,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规划指导各项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实现全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必须重视城市空间的发展,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2]。

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各种优势非常明显,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面,为全省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 海口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海口位于海南省北部,东接文昌市、西邻澄迈县、南依定安县、北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隔海相望。

陆域面积2304.8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

海口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是全省的旅游重点城市,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见表1)。

2005年底,海口市下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四个区,共有24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常住人口173.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7.3万人。

表1 现今海口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资料来源:百度百科3 海口市的城市发展优劣势比较3.1城市空间发展的优势运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分析,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优势主要体现以下3个方面:3.1.1 地处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联系通道上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海口位于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交接处,处于东北亚与东南亚的过渡地区,有希望成为不同区域之间的重要交流枢纽。

随着粤海通道开通、第五航权的开放,区位作用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3.1.2 独特的海洋和热带资源优势海南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发展海洋产业是海南得天独厚的优势。

浅谈海口市江东区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

浅谈海口市江东区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

浅谈海口市江东区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摘要:海口市江东地区是海口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海口市江东地区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江东地区;分析与评价;规划建议Abstract: in haikou city is on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river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is paper in haikou jiangdong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s analysis is discussed.Key: jiangdong area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Planning advice海口市江东地区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根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其地理位置位于南渡江以东、东寨港以西、美兰国际机场以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2′09″~110°30′19″,北纬19°56′29″~20°02′08″,其范围包括海口市美兰区的灵山镇、司马坡岛、桂林洋农场以及演丰镇的局部地区,勘察面积141.60km2。

江东组团的滨江办公居住片区、灵山片区、桂林洋综合片区属城市拓展管制区,办公居住片区所在区域,应根据国家有关防震规范的要求,提高建、构筑物的抗震级别;注重南渡江干涸河道与河滩的沙化防治,取缔非法采砂,加强驳岸的自然绿化,建设绿色长廊和农田林网。

灵山片区加强灵山镇的村镇建设改造,完善城镇的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的建设。

桂林洋综合片区应注重对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江东组团的滨海水城片区、桂林洋滨海片区属滨海管制区,滨海用地的后退建筑红线要按有关规定执行。

江东组团的片区隔离绿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属生态管制区,应加强对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对于片区隔离绿地,应采取自然或人工保育并重的方式加以保护。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说明(2014年调整)(征求意见稿)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二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调整背景 (1)第一节基本情况 (1)第二节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3)第三节规划调整的工作过程 (6)第四节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 (8)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 (10)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0)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变化情况 (11)第三章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变化情况 (15)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5)第二节土地用途分区 (21)第三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调整 (27)第四节园、林地布局调整 (28)第六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33)第七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3)第四章基本农田调整情况说明 (35)第一节基本农田调整情况 (35)第二节基本农田调整检验分析 (38)第五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变化分析 (41)第六章规划调整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评价 (42)第一节对规划主要目标实现的影响评价 (42)第二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估 (43)第三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43)第四节调整方案可操作性分析 (44)第七章其它相关说明 (45)第一节关于规划基础数据来源的说明 (45)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与二调数据的衔接 (45)第三节规划协调情况 (45)第一章规划调整背景第一节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永兴镇位于海口市南部,北纬19°54',东经110°16'。

北邻海口,东连龙桥和龙泉镇,南接遵谭和东山镇,西交石山镇。

省道海榆中线和市级三美公路成“十”字贯穿永兴镇区。

建成的中线高速公路位于镇区以西,往东10公里上环岛高速;向西14公里达海榆西线;北距秀英港15公里,交通便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

2、地形地貌永兴镇地处羊山腹地,属羊山小丘陵地区,海拨30-222米。

境内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中部有雷虎、永茂、群香、群任等火山岭群,地形分为中部、南部地小丘陵山区和北部的缓坡丘陵区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市区域分析摘要:区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的载体。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其意义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对海口进行有效合理的区域分析,这对为海口社会经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已有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口市区域分析国际旅游岛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

气候宜人的海口市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

“十一五”时期,海口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既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一方面,在新的“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加快,经济发展孕育的新突破,这都将有利于海口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国际外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加大,以及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等都不利于海口市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其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做好合理的区域规划,牢牢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

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

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

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

总体来看,地势较为平缓,水热组合状况良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土地】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其中,农业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

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

【水系】海南岛最长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其主流在市区流域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其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

此外,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

城市生活与生产水资源供应充足。

【海滩】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

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

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

60米~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

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热带海洋世界、假日海滩、西秀海滩、白沙门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

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

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游泳的傍岸泳区,为旅游业一大区位优势。

【矿产】海口市现探明的矿产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岭土、铝土矿、矿泉水、地热水、石材和河砂等。

煤矿为褐煤,分布在甲子镇的长昌煤矿;石材主要分布在永兴镇一带,以玄武岩为主;矿泉水、地热水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及永兴镇的火山口地区;河砂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东山镇地段和龙塘镇下游的冲积沙洲。

由于海口工业起点低,矿产业并不发达。

(二)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遥感技术对海口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生态环境指数介于70.9~77.09之间,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均为优良。

2005至2007年EI指数为“良”,2008年和2009年EI指数为“优”2009年海口市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EI指数分别比2005年有所增大,增加幅度分别为2.67、1.83、25.66、0.189和6.19。

2008年和2009年比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

海口市2010年度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0年,海口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和发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为载体,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使得该市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100%,环境功能区水体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内河湖泊经过整治后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区域噪声保持稳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仍然较重,生态指数逐年提高,生态环境现状为优,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得到一定的改善,环境污染稳中有降,环保工作取得了成效。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作为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的第一个五年环保规划,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将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确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为:到2015年,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形成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将海口市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三)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多样生态类型并存是海口市生态环境的鲜明特色。

海口市现有的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

根据森林用地范围、立地条件和区位条件,海口市的森林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区、公路渠道防护林网、名特优经济林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几类。

据海口市林业部门统计,2007年新增浆纸林造林面积27058.12亩,海边防护林1468.8亩,路边造林面积6376.9亩,花卉种植面积 4158亩、花梨、沉香等珍贵乡土树2070.6亩。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

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东寨港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

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伴岸泳区。

海口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为海口湾西海岸岸线保护区、永庄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龙塘饮用水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有效保护了海口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对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资源环境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对区域的资源环境进行基础分析,对于区域的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要求,海口市以建设具有热带风光海滨特色、外向型国际性城市为目标,利用海口市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条件不断优化,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加强城市规划,推进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推动主城区加快拓展,建成了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和海口保税区等功能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以构建“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和“海口旅游圈”为目标,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建成中心城区和西海岸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改造和不断优化。

大力推进绿化环保建设,建成了大片绿地和街边街心绿化景点,园林城市格局逐步形成,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28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661公顷,公共绿地835公顷,绿化覆盖率40.0%,绿地率36.5%。

海口市先后跨入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等行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环境质量最佳奖。

二、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经济】“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向好、效益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590.55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3万元,是“十五”末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1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财政总收入163.71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720元、6155元,均是“十五”末的1.7倍,实现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此外,全市积极扩大产业规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4:23.8:69.8。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电子农务和农业科技110覆盖主要镇、村,农业附加值明显提高。

二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商务会展业焕发新活力,商贸圈、专业市场、农村市场稳步发展,景区(点)升级改造加快,高尔夫、游艇等新兴业形势喜人,休闲娱乐、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人文】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熏陶和特定社会环境的共同催化下,逐渐产生了本土文化。

但海口是个移民城市,也是华侨众多的城市,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影响,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在地理区位上,海口是中国疆域最南端、最大海洋省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在人文历史上,海口是具有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地域文化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