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初中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

”而未尝亲见。

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

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

人怛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

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

此理宛然,熟观之可谕。

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

”亦不然也。

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神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多雷”乃妄.也妄:虚妄的说法。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 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初中文言文《梦溪笔谈》和《狼》

初中文言文《梦溪笔谈》和《狼》

环节二: 环节二:检查复习 :翻译下面的句子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问塔动之因。 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盖钉板上下弥束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 密使其妻” 写出了匠师的难堪 密使其妻 用心良苦。 和用心良苦。 喻皓的“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 匠师无能的嘲笑 匠师无能的嘲笑(以及匠师 询问时不能光 明正大; 明正大;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 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 举重若轻。 胸有成竹, 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内容理解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 以虫治虫》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 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文章介绍了虫害发生的年代、 文章介绍了虫害发生的年代、 年代 季节、发生的范围 解决虫害的经 范围、 季节、发生的范围、解决虫害的经 以及结果 结果。 过以及结果。
环节二:检查复习: 环节二:检查复习:解释下面红色的字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 攻其后也。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 已半入,止露尻尾。 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 亦毙之。 悟前狼假寐 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 诱敌。 狼亦黠 顷刻两毙 两毙, 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 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环节四: 环节四:文意理解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遇狼—惧狼 御狼—毙狼 议狼 遇狼 惧狼—御狼 毙狼—议狼 惧狼 御狼 毙狼

古诗梦溪笔谈石油翻译赏析

古诗梦溪笔谈石油翻译赏析

古诗梦溪笔谈石油翻译赏析文言文《梦溪笔谈石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①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

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②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③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翻译】鄜州、延州的区域内有石油。

过去说“高奴县出脂水”,就是说的这种东西。

石油产于水边,与沙石和泉水混杂在一起,缓缓地流出。

当地人用野鸡的尾毛做的刷子沾起它,把它收入瓦罐中。

石油的样子很像纯漆,燃烧起来如同麻杆一样,但是它的烟很浓,怅幕沾到它都变成黑色的。

我猜测它的烟可以利用,试着扫下它的尘,用来做成墨,又黑又亮如同黑漆似的,用松木烟灰的墨也比不上它。

于是就大量地制作,那标有“延川石液”的墨就是它。

这种东西以后必然会广为世人采用,从我这里就开始使用它了。

因为石油极多,无穷无尽地从地下冒出,不像松木用完的时候。

现在齐鲁间的松林已被伐尽了,渐渐蔓到太行、京西、江南一带,以前长满松树的山大半都已光秃秃的了。

用烟尘制墨的人大概还不知道石油的烟尘可以利用吧。

煤烟也很大,能染黑人的衣服。

我随意地作了一首《延州诗》说:“二郎山下大雪纷纷,迅速地搭起帐篷学塞人。

熏黑了白衣冬天还未尽,石油的烟啊多得像洛阳的灰尘。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文言文阅读《梦溪笔谈 曹玮》

文言文阅读《梦溪笔谈 曹玮》

于是
慢慢
所以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
为做贪利来以诱之等比到其复来几行百里矣,如若果乘锐便战,
犹还有胜负。远行之人,若稍小稍憩,则足麻痹木不能立, 人士气气亦阑。吾凭以借此取之。”
残尽
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 :“ 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 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 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 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士气 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④把握战机,大破敌军。
离开
听说
军队
立刻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更加 找到 以.....为利
返回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



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
怠疲怠,请休憩士马,一少会选儿决战。”虏方苦疲甚,皆
欣高然兴,的样严子军歇良久。玮又使人告谕知之:“歇定可相
驱马
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徒縻军( 只 ) (2)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以...)..为利 (3)遣还袭之(返回) (4)徐谓其下曰(慢慢) 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B.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C.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D.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可是 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 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 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 派人对敌军说:“ 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 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 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奔波,疲劳 极了,听了这话都很高兴,军队严整的休息了很长 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 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 敌军打得大败。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列子汤问》《梦溪笔谈》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列子汤问》《梦溪笔谈》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列子汤问》《梦溪笔谈》(2018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卒.逢暴雨卒:________________(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________________(3)皆宜.远观宜:________________(4)悉.是晚景悉: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分)(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2分)4. 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沈括《梦溪笔谈》“蒋空侍郎为准南转运使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蒋空侍郎为准南转运使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蒋空侍郎为准南转运使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蒋空侍郎为准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

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狼,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

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或云天章阁待制社杞也。

盛文肃①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

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些诗不复得见。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

”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

”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

今封诗乃自称‘新辅田从事’。

得一暮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切记之,他日可验。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

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

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

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益以‘霸’次‘王’也。

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

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
王文正①太尉局量②宽厚,未尝见其怒。

饮食有不精洁者,但不食而已。

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⑤饭而已。

问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

”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

”其子弟诉于公曰:“庖肉为饔人④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

”公曰:“汝辈人料肉⑤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⑥。

”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

”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

”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尝宅门坏,主者彻⑦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

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

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

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时?”曰:“五年矣。

”公曰:“吾不省有汝。

”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赠之。

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王文正:王旦。

宋真宗时,曾任宰相。

②局量:器量、度量。

③啖:吃。

④饔(yōnɡ)人:厨人。

⑤料肉:定量供应的肉料。

⑥廋(sōu):隐藏。

⑦彻:通“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

(3分)
(1)但不食而已()(2)一日又墨其饭()(3)岁满辞公()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
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
3.下列语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少埃墨投羹中——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其子弟诉于公曰——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C.其半为饔人所廋——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D.主者彻屋新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2)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5.文中的王太尉具有的品性。

(1分)
【答案】
1.(3分)(1)吃(2)名词作动词,弄黑、弄脏(3)辞别、拜别(每个1分)
2.(2分)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每处1分)
3.D
4.(4分)(1)他不愿意揭发别人的过失(1分)都像这种情况(1分)。

(2)因为(兵卒)离去时,(王文正)又看到了他的后背(1分),(这)才省悟过来(1分)。

(每句2分)
5.(1分)宽厚(局量宽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