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定额成本法案例一

成本会计定额成本法案例一
成本会计定额成本法案例一

定额成本法案例一

某工厂生产甲产品,采用定额法核算,原材料在开始时一次性投入,月初在产品10件,月

表格 1

本月原材料定额由120千克降为115千克,工时由140小时/件降为130小时/件,本月原材料领用单上的计划成本为24,050元,材料成本差异为-1%,直接人工为2350元,制造费用为1700元。本月投产50件,月末完工45件。

要求:按定额成本法计算甲产品的成本。

答案:

成本会计_14定额法习题答案

14 定额法 练习题 习题一、 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产品生产成本表 编制单位:富通公司××年12月单位:元 习题二、 成本差异额、差异率的计算 成本对比分析表 成本差异额=实际成本一计划成本 成本差异率=成本差异额÷计划成本 习题三、 材料耗用量和材料价格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 甲产品材料耗用项目表

直接材料差异额=实际耗用成本-计划耗用成本=8 810-9 000=-190 .00(元); 材料消耗量变动影响=(实际材料单耗-计划材料单耗)×计划材料单价 =(95-100)×10+(210-200)×20+(490-500)×8 =(元); 材料单价变动影响额=(实际材料单价-计划材料单价)×实际材料单耗 =(8-10)×95+(22-20)×210+(7-8)×490 =-(元)。 分析:甲产品单位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超节约190 .00元。其构成因素为:材料耗用量变动影响超支了70元。其中:A材料耗用量减少,节约了50元,B材料耗用量增加,超支了200元,C材料耗用量减少,节约了80元;材料单价变动影响节约了元。其中:A材料价格降低,节约了元,B材料价格提高,超支了元,C材料价格降低,节约了元。 习题四、 1、目的:练习产品生产成本表填制。 2、资料:富通公司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均为可比产品。××8年11月末累计产量为:甲产品80件,乙产品44件;累计实际成本为:甲产品1 元,乙产品1 元。12月份产品产量及单位成本资料见表所示。 表产品生产成本表(按产品品种类别编制) ××8年12月 3、要求:计算、填列产品生产成本表,并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产品生产成本表 (按产品品种类别编制) ××8年12月

一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

一.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 (0207)1.企业1999年生产乙产品10000件,销售9000件。该产品单位销售价格为40元,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24元,单位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该企业全年固定制造费用为60000元。全年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为25000元,假定该企业乙产品无期初存货。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本题10分) 收益表 贡献式传统式 营业收入360000 营业收入360000 变动成本营业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21 6000 期初存货成本0 变动销售管理费用36000 本期生产成本300000 变动成本合计252000 期末存货成本30000 贡献边际108000 营业成本合计270000 固定成本营业毛利90000 固定制造费用60000 营业费用 固定销售管理费用25000 销售管理费用61000 固定成本合计85000 营业费用合计61000 营业利润23000 营业利润29000 (2)对两种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差异进行分析。 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26250–22500=3750,是由于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了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所致.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1500×15000/6000=3750。

二、用经营杠杆系数预测利润 (0207)2.某企业生产一种甲产品,今年的产量为1000件,售价为2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90元/件,获利55000元。要求:(1)计算经营杠杆系数(2)明年计划增加销售5%,预测可实现的利润(3)若明年目标利润为66000元,计算应达到的销售量。 答案:(1)基期贡献边际=1000×(200一90)=110000(元) 经营杠杆系数=110000/55000=2 (2)预计可实现利润=55000×(1+2×5%)=60500(元) (3)利润变动率=(66000–55000)/55000 =20% 销售变动率=20%/2=10% 销售量=1000×(1+10%)=1100(件) (0307)2.企业本年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变动成本为600万元,固定成本为200万元。下一年度销售量增加20%,单价和成本水平不变。 要求:(1)计算经营杠杆系数; (2)预计下一年度的利润。 解:基期贡献边际=1000–600=400 基期利润=400–200=200 经营杠杆系数=400/200=2 预计可实现利润=200×(1+2×20%)=280 三、半成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0207)3.企业每年生产1000件甲产品,其单位完全成本为18元,(其中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为2元),直接出售的价格为20元。企业目前已具备将80%的甲半成品深加工为乙产品的能力,但每深加工一件甲半成品需要追加5元变动性加工成本。乙产品的单位售价为30元。假定乙产品的废品率为1%。要求:(1)如果深加工能力无法转移,做出是否深加工的决策;(2)深加工能力可用来承揽零星加工业务,预计可获得贡献边际4000元,做出深加工的决策。 答案:(1)乙产品的产量=1000×80%×(1—1%)=792 (件) 单位变动生产成本=18—2=16(元) 甲方案相关收入=1000×80%×20=16000(元) 乙方案相关收入=792×30=23760(元) 差量收入=23760一16000=7760(元) 甲方案的相关成本=0 乙方案的相关成本=5×800=4000(元) 差量成本=4000(元) 差量损益=7760—4000=3760(元) 因为差量损益大于零,所以应把甲半成品加工为乙产成品。………(5分) (2)深加工的机会成本=4000(元) 差量损益=3760—4000=—240(元) 因为差量损益小于零,所以应直接出售甲半成品。…………………(5分)

标准成本法例题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X(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II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X标准价格 例:本月生产产品400件,使用材料2500千克,材料单价0.55元/千克;直接材料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3元,即每件产品用量标准为6千克/件,标准价格为0.5元/千克。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I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X(实际工资率一标准工资率) II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X标准工资率 例:本月生产产品400件,实际使用工时890小时,支付工资4539元;直接人工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10元,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工资率为5元/小时。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X(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一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I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一标准工时)X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例:本月生产产品400件,实际使用工时890小时,实际发生的变动制造费用为1958元;变动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4元,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2 元/小时。 4、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①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一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②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一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 准分配率X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X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 标准工时)X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③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一实际工时X固定制造费用 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X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I④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一实际产量标准工时)X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例:本月生产产品400件,发生固定制造费用1424元,实际工时为890小时,企业设计生产能力为500件即1000小时;每件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3元,即每件产品标准工 时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 1.5元/小时。

定额成本法习题资料

第九章定额成本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各项中,()不是揭示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 A.类推法 B.盘存法 C.切割法 D.差异凭证法 2. 定额成本制度下,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 A.因材料的新定额成本与老定额成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B.因材料的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C.因材料的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D.因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定额耗用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3. 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燃料费用为6000元,按燃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甲、乙产品的定额消耗量分别为200公斤和300公斤。据此计算的燃料费用分配率为()。 A.12元 B.20元 C.30元 D.60元 4.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或超支差异()。 A.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 B.全部计入约莫在产品成本 C.当月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D.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5. 下列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的是()。 A.废品损失 B.季节性的停工损失 C.管理费用 D.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 6. 在定额成本法下,()不影响产品的实际成本。 A.月初定额成本 B.脱离定额的差异 C.定额变动 D.月末定额成本 7. 定额成本是()的一种。 A.目标成本 B.现行成本 C.重置成本 D.机会成本 8. 以下有关限额法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限额法是控制领料,促进用料节约的重要手段 B.限额法又称为差异凭证法 C.限额法能完全控制用料 D.限额法下,差异凭证中的差异仅仅是领料差异,而不一定是用料差异 9. 产品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采用在产品成本按所耗的原材料费用计算,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计划成本法例题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方法核算例题: 资料:1.某企业属一般纳税企业,2008年9月份有关会计账户期初余额如下: 原材料账户:168000元;低值易耗品账户;46800元;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余8600元;材料成本差异——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账户:借余184元。 2.本月发生采购业务如下: (1)购入原材料一批,买价90000元,增值税15300元;运输费4000元、装卸费80元,共计款项109380元,采用转账支票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92000元)(2)购入低值易耗品一批,买价12800元,增值税2176元;运输费800元,共计款项15776元,采用商业汇票结算,签发并承兑为期3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汇票一张交供货方。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15600元) 2.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和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率。(列式计算) 3.计算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计算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将计算结果直接填入“发出材料汇总表”中) 4.根据发出材料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法例题答案: 1.(1)借:材料采购——原材料93800 [90 000+80+40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580(15300+280) 贷:银行存款109380 借:原材料92000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1800 贷;材料采购93800(实际成本) (2)借:材料采购——低耗品13544 [12800+8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32(2176+56) 贷:应付票据15776 借:低值易耗品15600(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低耗品13544(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低耗品成本差异2056 2.计算成本差异率: 原材料成本差异率=(8600+1800)÷(168000+92000)×100%=4% 低耗品成本差异率=[184+(—2056)]÷(46800+15600)×100%=—3% 3.计算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

定额比例和定额成本法

淮海技师学院教案 编号:SHJD—508—14 版本号:A/0 流水号: 课题: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的核算、掌握在产品按定额比例法的核算、了解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教学重点: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和在产品按定额比例法的核算 教学难点:定额比例法的核算 授课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 板书设计:

教案纸

教案纸

教案纸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时分配 (2)完工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消耗比例:30000÷(30000+2000)×100%=93.75% (4)完工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消耗比例:30000÷(30000+2000)×100%=93.75% 完工产品成本分配: (1)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88.24%=1200064(元) (2)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93.75%=600000(元) (3)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93.75%=900000(元) 在产品成本分配: (1)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11.76%=159936(元) (2)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6.25%=40000(元) (3)在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6.25%=60000(元) D产品完工产品成本: 1200064+600000+900000=2700064(元)D产品在产品成本: 159936+40000+60000=259936(元) 【练习】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等其他费用所占比重相差不大,月末可采用的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B、在产成本按年初固定数计算 C、约当产量比例法 D、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课后作业】应试指南P221计算题第6题假如: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等其他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应采用什么分配方法?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区别及材料成本差异计算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账户使用的不同:实际成本法下,购买的尚未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记入“在途物资”科目,计划成本法下,购买的尚未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记入“材料采购”科目,同时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2.计入成本费用时,实际成本可以直接转入,但是计划成本法首先要将计划成本转入,然后将“材料成本差异”转入到相关的成本费用中去。 账务处理: (1)实际成本法: 未入库时: 借:在途物资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 借:原材料等 贷:在途物资 分配到成本费用中: 实际成本法: 借: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等(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法: 未入库时: 借:材料采购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借或贷) 贷:材料采购 分配到成本费用中: 借: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等(计划成本) 月末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借或贷)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企业已入库(关键点,未入库的不算)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属于资产类) 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支差异); 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应计入贷方。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应计入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转出差异,不管超支还是节约差异都从贷方转出,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差异用红字,当然也可以节约差异从借方转出,会计慎用红字,但红字结转的方法还是存在的。看情况,材料成本差异是一个调整科目,也就是双重性质。采购成本大于目录价时,材料成本差异就在借方,反之,则在贷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原材料”科目的调整科目,它又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科目,当它反映超支差异时和原材料科目的方向一致,这时它就是原材料的附加调整账户;如果它反映的是节约差异,这时它就和原材料的方向相反,它就成了原材料的备抵调整科目了。 1.支付货款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 2.验收入库并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1)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等【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2)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差异金额(+超支差异;-节约差异) 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或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 3.发出存货并分配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1)发出材料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2)分配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分配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等【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超支额)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增加的计划成本。贷方登记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节约额)以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减少的计划成本。(节约用红字,超支用蓝字)。“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指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间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计划价格成本为超支;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为节约。外购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采购业务的工作的质量。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例题

表 5-3 产品、劳务供应情况表 供应对象供水数量(立方米)供电数量(千瓦小时)基本生产 ------丙产品103000 基本生产车间205000 80000 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100000 供水车间30000 行政管理部门80000 12000 专设销售机构28000 5000 合计413000 230000 直接分配法: 供水车间费用分配率=20650÷(413000-100000) =0.066 基本生产车间应承担水费205000 × 0.066=13530(元) 行政管理部门应承担水费= 80000 × 0.066=5280(元) 专设销售机构应承担水费= 28000 × 0.066=1840(元)

供电车间费用分配率= 47400 ÷ (230000-30000)=0.237 基本生产丙产品= 103000 × 0.237=24411(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承担电费= 80000 × 0.237=18960(元) 行政管理部门应承担电费= 12000 × 0.237=2844(元) 专设销售机构应承担电费= 5000 × 0.237=1185(元) 实际工作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本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表5-4。 表 5-4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直接分配法) 2010年×月 根据表 5—4,应编制下列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丙产品 24411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32490

管理费用 8124 销售费用 3025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 20650 ——供电 47400 顺序分配法: 本例企业只有供电和供水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耗水 100000立方米,供水车间耗电30000千瓦小时,从耗用数量看,似乎供电车间受益多,供水车间受益少。但是水和电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比。由于水的单位成本大大低于电的单位成本,因而实际上供电车间受益少,供水车间受益多。供电车间应排列在前先分配,供水车间排列在后分配。 〖会计处理〗 供电车间分配率=47400÷230000=0.21 供水车间分配率 =(20650+6300)÷(41300-10000) =0.086 实际工作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本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表5-5。 根据表 5—5,应编制下列会计分录: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 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 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 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账;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账。

定额成本法

定额成本法 一、定额成本法的定义:先算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倒挤出完工产品成本 二、定额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价 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人工小时费用率 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费用小时费用率 在产品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总成本=月初生产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三、课堂探究

(一)[资料] 假设某工厂4月份生产A产品,材料系生产开始一次投入,本月完工产品产量1500件,期末在产品数量200件,期初在产品成本为2790元,本期发生费用50500元,在产品单件定额工时为50小时。产品单件定额表见下: 产品单件定额表 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 在产品定额材料费用=200×21=4200(元) 在产品定额人工费用=200×50×=650(元) 在产品定额制造费用=200×50×=130(元) 月末在产品的成本=4200+650+130=4980(元) 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2790+50500-4980=48310(元) (二)、[资料]某车间生产B产品,本月完工600件,月末在产品100件,原材料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均为50%,完工产品单位材料定额耗用量为15千克,每千克2元,定额工时为10小时,每小时人工费用为元,每小时制造费用为元。本月共发生材料费用21000元,人工费用11700元,制造费用10400元。

变动成本法练习题答案

第二章变动成本法练习题 一、单选 1、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中,主观性最强的方法是(A) A、账户分析法 B、高低点法 C、散布图法 D、回归直线法 2、下列费用中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是(B) A、房屋及设备租金 B、技术开发费 C、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 D、不动产税 3、下列费用中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是(A) A、照明费 B、广告费 C、职工教育培训费 D、业务招待费 4、下列各种混合成本可以用模型y=a+bx表示的是(C) A、半固定成本B延伸变动成本C半变动成本D阶梯式变动成本 5、采用散布图法分解混合成本时,通过目测在各成本点之间画出一条反映成本变动趋势的直线,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就是固定成本,斜率则是变动成本。理论上这条直线距各成本点之间的(C)最小。 A距离之和B离差之和C离差平方和D标准差 6、(B)是分解混合成本诸方法中最为简便的一种,同时也是相关决策分析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A高低点法B账户分析法C回归直线法D工程分析法 7、管理会计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这种分类的标志是(C) A成本的可辨认性B成本的可盘存性C成本的性态D成本的时态 8、(B)成本在决策中属于无关成本 A边际B沉没C专属D机会 9、造成“某期按变动成本法与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润不相等”的根本原因是(A) A两种方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B两种方法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生产成本的水平不同 C两种方法计算销售收入的方法不同 D两种方法将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表的方式不同 10、造成某期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润不相等的根本原因是(B) A、两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B、两法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生产成本的水平不同。 C、两法即使销售收入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水平不同 D、两法对期间成本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区分不同 11、在变动成本法下,构成产品成本的是(A) A、单位变动成本 B、生产成本 C、变动成本总额 D、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 12、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本月份生产并销售产品100件,单位产品售价1000元;发生的变动成本30000元,变动管理费用和变动销售费用208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10000元,固定成本40000元。则按变动成本计算,该企业实现的总利润为(A)元。 A、17920 B、70000 C、67920 D、18000 13、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2009年初的存货是40000元,期末存货是0元。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许多人都认为成本核算是ERP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在选型的公司也往往对成本功能非常关注。我也认为其十分重要,甚至认为应该把成本核算能否自动完成作为ERP实施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ERP软件中一般都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中一般再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说起来各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然而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为什么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总有人不喜欢标准成本法?这就成了不得不解释清楚的问题了。 先说说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原因是外资企业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者说在西方国家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我常常听到看到有人这样解释,有时还会加上一句“这是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更多的人可能是更糊涂了,因为他们不明白标准成本法何处体现“先进”二字。我不认为标准成本先进,实际成本落后,前面说过各种方法无优劣之分。我认为西方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的原因是: o§标准成本简单 o§标准成本有效 说标准成本简单,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复杂。事实确实如此,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这样的情景是经常遇到的,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 领用时,分录如下: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材料采购0。 再看一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成本会计—定额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 幻灯片2 内容提要 一、定额法的概念 二、定额法的适用范围 三、定额法的特点 四、定额法的计算程序 五、定额法应用举例 幻灯片3 一、定额法的概念 ●定额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的人力、物力、 财力所制定的消耗标准和应达到的水平,是一种目标成本,它是衡量生产费用是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定额法是以产品定额成本为基础,通过加减脱离定额的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和定额变 动差异来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实际成本 = 产品定额成本 +/- 脱离定额差异 +/- 定额变动差异 +/- 材料成本差异 幻灯片4 产品实际成本 = 产品定额成本 +/- 脱离定额差异 +/- 定额变动差异 +/- 材料成本差异 ●脱离定额差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支出的各种费用与产品定额成本之间的差异。 ●定额变动差异:修订定额的月份,按新单位定额消耗与期初在产品数量计算出的新期初 在产品定额成本,和按旧单位定额消耗与期初在产品数量计算出的旧期初在产品定额成本之间的差额。 ●材料成本差异:采用定额法时,对于材料的核算为方便进行成本分析往往采用计划成本, 由此产生材料成本差异。 幻灯片5 例,●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单位甲产品材料消耗定额100公斤,每公斤计划单价1元,开 始生产时一次投入;工资定额100元;制造费用定额200元。当月生产100件,根据费用分配表,甲产品实际消耗材料11 000公斤,材料实际单价1.1元;分得工资费用8000元;制造费用20 000元。 ●实际材料费用 = 11 000公斤 X 1.1元 = 12 100 ●材料定额成本 = 100件 X 100 公斤 X 1元 = 10 000元脱离定额差异 = 11 000公斤 X 1元– 10 000 = 1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 = 11 000 X 0.1 = 1 100 ● 12 100 = 10 000 + 1 000 + 1 100 ●实际工资= 8 000元 ●工资定额 = 10 000 ●脱离差异= -2 000 ● 8 000 = 10 000 – 2 000 期初余在产品200件,本月甲产品完工200件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区别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的产生背景标准成本是早期管理会计的主要支柱之一。美国工业在南北战争以后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工厂的产量大大低于额定生产能力。为了改进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了各种实验,他们努力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们首先改革了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以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奖励计件工资制度,采用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在此之后,又把标准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一种计算工作。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对推广标准成本曾起了很大的作用。1920年~1930年,美国会计学界经过长期争论,才把标准成本纳入了会计系统,从此出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标准成本法的含义 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 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工程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的分类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西方企业采用的标准成本有多种,按照制定标准成本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分类,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理想标准成本是现有生产条件所能达到的最优水平的成本,这种成本难于实际运用;正常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等条件制定的标准成本,它一般只用来估计未来的成本变动趋势;现实标准成本,是根据适用期合理的耗费量,合理的耗费价格和生产能力可能利用程度等条

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及其核算

实际成本是购买原材料并验收入库前的所有支出,包括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划成本是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某中材料物资所制定的固定入账成本,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 。意义在于:如果按照实际成本入账,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前后批次买入的同种原材料,价格总是不一样的,因而发出材料的之后就得考虑发出材料的计价问题(先进选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而采用计划成本入账,则入账的材料成本是固定的,所以发出材料的计价很容易确定(如何确定?) 采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用的科目就是不一样的。 采用实际成本时,购买的材料如果是发票帐单和材料同时到达企业则直接借记原材料,如果只有发票帐单到而材料未到则记在途物资。 采用计划成本时,不管购买的材料是否已经入库,在购买时一定是使用的材料采购,而不是直接记原材料。 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是企业材料收发成本核算的两种方法。 实际成本在收发时要逐笔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因为每批材料的进价不同,发出时的成本也不同,比如收入时要算它的结存成本,要用到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对于规模大,业务量大,材料收发频繁的企业,工作量大,难度大。 计划成本不需要那么麻烦,根据一般的价格水平,核定一个计划单价,计算出计划成本,在材料收入时,因为“材料采购”科目核算的是材料收入的实际成本,这个时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就有了差异,这个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根据全月的差异情况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可以算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计划成本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有利于统一考核车间的用料情况和工作效率,但是没有实际陈本核算准确,特别是在价格变动大的情况下,比较明显。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选择的两种不同的购入原材料的入账方法。 实际成本法适用于购货不多的中小企业。因为是按购货金额直接计入帐户,所以可以直接的反应每一次进货的金额。缺点是工作量太大,不适合大型企业。

成本管理会计-定额成本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1)

管理会计练习题第6章《定额成本法》参考答案: 一、判断说明题(10个)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二、单选选择题(6个) 4.A 2.B 3.B 4.A 5.C 6.D 三、多选选择题(3个) 1.ABCD 2.ABC 3.BCD 四、计算题(2个) (一)资料:乙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其原材料费用如下: 1. 月初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为1 800元,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为节约30元(即-30元,下同),月初在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调整后降低200元。定额变动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2. 本月发生:原材料定额费用为5 400元,脱离定额差异为100元。本月完工产品的定额原材料费用为4 800元 3. 本月原材料成本差异率为1%,原材料成本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要求: (1)计算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 (2)计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分配率(脱离定额差异按定额费用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3)计算本月原材料费用的材料成本差异。 (4)计算本月完工产品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5)计算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计算: (1)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1800-200)+5400-4800=2200元(2)月初在产品调整后的定额原材料费用=1800-200=1600元

月初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变动差异=200元(由完工产品负担) 本月定额原材料费用的合计=1600+5400=7000元 本月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合计=(-30)+100= 70元 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分配率=70÷7000= 0.01 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4800×0.01= 48元 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2200×0.01=22元(或:70-48=22)本月发生的原材料成本差异 =(本月原材料定额费用+本月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 =(7000+70)×1%=70.7元有错误删除 正确的作法:(5400+100)×1%=55元(由完工产品负担) 本月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实际费用 =完工产品的定额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定额变动差异+材料成本差异= 4800+48+200+ 55 = 5103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实际费用 =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2200+22=2222元 (二)资料:某企业生产的乙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20XX年10月份有关计算产品成本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定额成本:原材料消耗定额30千克,计划价格15元;工时定额30小时,计划每小时工资3元,计划每小时制造费用3.2元。本月实行新定额,新定额只将原材料消耗定额修订为28千克。其他未改变。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该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和材料成本差异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脱离定额差异按定额成本比例,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如表所示: (单位:元) 3.产量和生产费用资料如下: (1)月初在产品20件,本月投产100件,本月完工90件,月末在产品30件。在产品完工程度为50%。

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结转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结转方法 痛感于各会计教材上对成本核算这块介绍得过于烦琐而不切实际,特结合自身经验写一点出来,可能过于简化,不过应该更实用。 一、适用范围 适用财务人员较少的中小企业,适用一般制造业。不适用于特殊制造业(如造船等)。不适用于已实施ERP的企业(其各种模式已定,也不需再参考)。特别适用于刚学或刚做会计又要做主管会计的朋友。 二、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制造费用四个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 2.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三个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车间人员的差旅费、办公费记入管理费用。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在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 4.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

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 5.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我只设过一家,本文中按不设描述) 7.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三、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1.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2.月底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3.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帐原材料与其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4.取得产成品库月报表,计算工资(这块可能各企业不一,有的由财务计算,有的由车间计算),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5.由生产车间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 四、成本计算分配方法 除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外,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这块不知怎么估计才科学,我心里没底,不过每次结果也没离过谱,很接近实际)。

成本法练习题

实际成本法例题 【例题1】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原材料发出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运输费不考虑增值税。 2015年4月,与A材料相关的资料如下: (1)1日,“原材料—A材料”科目余额20 000元(共2 000公斤,其中含3月末验收入库但因发票账单未到而以2 000元暂估入账的A材料200公斤)。 4/1 借:应付账款 2000 贷:原材料 2000 (2)5日,收到3月末以暂估价入库A材料的发票账单,货款1 800元,增值税额306元,对方代垫运输费400元,全部款项已用转账支票付讫。 4/5借:原材料 1800+400=2200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306 贷:银行存款 2506 (3)8日,以汇兑结算方式购入A材料3 000公斤,发票账单已收到,货款36 000元,增值税额6 120元,运杂费用1 000元。材料尚未到达,款项已由银行存款支付。 借:在途物资——A材料 36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6120 销售费用 1000 贷:银行存款 42220 (4)11日,收到8日采购的A材料,验收时发现只有2 950公斤。经检查,短缺的50公斤确定为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A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37 000 贷:在途物资37 000 (5)18日,持银行汇票80 000元购入A材料5 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49 500元,增值税额为8 415元,另支付运输费用2 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剩余票款退回并存入银行。 借:原材料 49 500+2 000=51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 415

成本会计第七节练习

成本会计第七章练习 二、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类法2.系数法 3.联产品4.副产品 5.定额法6.定额成本 7.脱离定额的差异8.定额变动差异 9.成本习性10.固定成本 11.约束性固定成本12.酌量性固定成本 13.变动成本14.混合成本 15.变动成本法16.生产边际贡献 17.边际贡献18.标准成本法 19.标准成本20.理想标准成本 21.正常标准成本22.现实标准成本 23.成本差异24,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25.直接材料价格差异2s.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27.直接人工成本差异28.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29.直接人工效率差异30.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31.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二)判断说明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并说明理由) 1.只要产品的品种、规格繁多,就可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

品成本。(X ) 2.分类法是以产品类别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X ) 3.按照系数分配计算类内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是一种简化的分类法。(√) 4. 在按系数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情况下,若系数是按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计算确定的,则按系数分配的结果与直接按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比例分配的结果相同。(√)5.分类法的适用与否与产品的生产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X ) 6. 联产品必须采用分类法计算成本。(√) 7.产品内部结构、所用原材料、工艺技术过程完全相同,但由于工人操作而造成的质量等级不同的产品,可以应用分类法的原理,按照不同售价在它们之间分配费用。(X )8.用分类法计算出的类内各种产品的成本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9.主产品、副产品在分离前应合为一类产品计算成本。(√) 10.副产品在与主产品分离后,还需要单独进行加工的。应按其分离后继续加工的生产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单独计算成本。(√) 11.定额成本是一种目标成本,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