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四种主题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而“丁香姑娘”是解读本诗的一把钥匙,历来见仁见智,备受争议。
笔者从课文的理解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本诗歌的主题主要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种。
(一)政治诗(姑娘=“我”)结合整个诗歌来看,“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
《雨巷》 文章解析

《雨巷》文章解析雨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诗中描绘了一个凄凉萧索的雨巷,以及主人公对逝去的青春和追寻的爱情的思念。
本文将对《雨巷》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主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雨巷》的意境。
诗人以雨巷为背景,通过雨水的落下萧瑟、窗户的钝响等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凄凉悲伤的环境。
整个巷子弥漫着阴郁的氛围,像是被岁月遗忘的角落。
在这个雨巷中,没有快乐与希望,只有朦胧的灯光和寂寥的回音。
通过描绘这个凄凉的场景,诗人让读者对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更加深刻共鸣。
其次,我们来分析《雨巷》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比如,诗中描绘了“雨蝙蝠”的形象,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在寒冷的夜晚飞舞的蝙蝠,进一步强调了雨巷的阴暗和孤寂。
此外,还有“沉默的星星”,将星星与寂静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雨巷更寂寥凄凉。
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他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最后,我们来探讨《雨巷》的主题。
通过对诗的细读,我们发现其中主要表达了对青春的追忆和对逝去爱情的思念。
诗中提到“铜钱”、“宿醉”的词语,可以联想到年轻时的欢乐与疯狂。
而“小雨”、“木瓜”的词语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柔情脉脉的场景,使人们对爱情产生了浓厚的联想和思考。
通过这些抒发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青春和爱情的深深思念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起来,《雨巷》是一首具有浓厚情感和深刻思考的诗歌作品。
通过雨巷的描绘、比喻和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主人公内心的世界。
同时,诗人通过对青春和爱情的追忆与思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独特而细腻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与思考,感受到生命与爱情的无常和珍贵。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雨巷》中体味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雨巷》四种主题浅析

《雨巷》四种主题浅析丁香般芬芳哀怨的《雨巷》用朦胧的意境打动了千万读者,它的主题又是什么呢?拨开江南朦胧的雨丝,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探讨其中蕴含的丰富主题。
一、爱情之歌——《雨巷》的爱情主题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雨巷》是戴望舒跻身中国现代诗坛的成名作,敏感而忧郁的戴望舒在创作这首诗时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呢?知人论世,或可曲径通幽。
《雨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1928年8月10日),在这首诗里,诗人用语言打了一个朦胧而难解的爱情“丁香结”。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戴望舒当时还是一个23岁的青年。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应该就是他心中暗恋的女神施绛年(施蛰存之妹)。
戴望舒和施蛰存是很好的朋友,在文学上二人息息相通,共同高擎现代文学的大旗。
受哥哥影响的施绛年也酷爱文学,她热情大方,美丽可爱,深深地打动了戴望舒。
坠入爱河的诗人有忧郁的眼神,但因外貌丑陋而生的自卑心态又让这个初恋注定是个悲剧。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正如刘保昌所说:“戴望舒写得最好的爱情诗,是在他结识了心中的爱人施绛年以后。
《雨巷》就是这段迷离惝恍、光影朦胧的爱情的结晶。
可以说,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将诗人抛上了幸福的云天,然后又扔进了痛苦的深渊。
”从这个角度讲,《雨巷》显然是一首朦胧凄美的爱情之歌。
二、梦境之歌——《雨巷》的梦境主题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其实是描述一个诗人潜意识中的梦境,它凄婉、迷茫而又美丽。
如果我们把“我”作为该诗的主题词,看到的则是主人公梦幻般地走进一个凄美梦境,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梦境是诗人真实内心的写于诗人爱做梦的青春年代,爱情之梦固然不提,但是文学之梦、进步之梦以及民主、自由的梦或许才是诗人真正的追求。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雨夜里的小巷,通过对雨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从结构、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对《雨巷》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一、结构解读《雨巷》采用了四段式的结构,每段都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第一段描绘了小巷的环境和氛围,第二段通过对小巷里人们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再现了小巷的生活场景。
第三段以“我”在雨巷中游走为线索,通过描写雨水滴在窗户上的声音和街灯映照下的倒影,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最后一段通过对小巷的描述,以及“我”的情感宣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追求。
二、语言解读《雨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作者对雨巷的思考和揣摩。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描写手法,如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细腻的感受,如“雨欲来风满楼”,“竹外桃花一片红”等,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小巷中的情景和氛围。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主题解读《雨巷》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追求上。
小巷被雨水洗净的景象让作者有了重新洗尽铅华、追求真实的念头。
通过描述小巷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琐碎行动,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烦忧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雨夜中徘徊的“我”不仅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更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希望。
整篇文章通过对雨巷的描写,传递了向上向善、追求真实的主题。
综上所述,《雨巷》是一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雨夜小巷的经典散文。
通过结构清晰、语言精准的叙述,以及对生活思考和未来追求的主题,文章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追求。
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可以对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产生更多的思考,引发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努力。
《雨巷》课文解析

《雨巷》课文解析雨巷是一首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贾亚军所作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雨巷中的景象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介绍、主题的探讨以及诗歌在情感和意境上的独特表达等方面对《雨巷》进行深入解析。
一、诗歌背景介绍《雨巷》这首诗是贾亚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所作,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情感渐渐失去了感觉。
而雨巷这个地方,它是贾亚军从儿时住所的美好回忆中提取出来的,写下了对于过去岁月的怀恋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
二、主题探讨1. 对过去的怀恋诗中通过描绘雨巷中黄昏和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年少时光的怀念,这种怀念充满了热爱和对于曾经无忧无虑的岁月的向往。
2.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诗中将雨巷与城市进行对比,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冷漠、拥挤和喧嚣,与雨巷的静谧、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诗人表达出对于纯净与自由的向往,并对社会现象做出批判。
三、情感和意境的独特表达1. 对于细节的描写诗中通过对于细节的描写,如雨巷中的湿地、阴暗的胡同和湿漉漉的楼梯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巷的阴郁和凄凉。
这种真实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共鸣和思考。
2. 感官的细致刻画诗中通过对雨巷中声音、味道、触感的描述,如“雨声”的细腻、湿地中的“青石板”和湿漉漉的“楼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雨巷的真实和立体的情感表达。
3. 意境的营造整首诗通过对于雨巷的描绘,创造出了一种悲凉、忧伤的意境。
这种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表达,并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四、结语通过对《雨巷》的背景介绍、主题的探讨以及诗歌在情感和意境上的独特表达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意象的运用,以一种朴实而真实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思。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过去美好岁月的怀念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雨巷主题分析

雨巷主题分析雨巷主题分析写作《雨巷》时,诗人只有22岁,虽说当时的他确实有过激进的革命思想并确实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但从《雨巷》来看,诗歌表达的思想主要还是一种诗人的浪漫情感,诗人的气质完全压倒了革命青年的理想追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雨巷主题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一、戴望舒的《雨巷》,算得上是一首清新、淡雅、美丽的小诗。
按常理,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由于它在诗意表达上的某种朦胧性,使得这首小诗的主题意旨在许多人的感觉中竟然变得有些复杂。
比如,人们在谈到《雨巷》的主题及其诗中姑娘形象的含义时就有多种“版本”。
① 其一、把《雨巷》的主题与1927年中国革命的低潮联系起来,认为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体现了一种找不到前途的痛苦中的彷徨迷惘。
其二、类似于这种“前途”说的还有相反的观点,如认为《雨巷》里的丁香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也就是说,丁香姑娘体现了一种坚定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其三、有人认为“姑娘”代表了当时年轻诗人对于爱情的一种期待,是诗人对爱情理想的一种倾诉,理由是诗人在写作《雨巷》时以及之前,就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所以,诗中的“丁香姑娘”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其四、“姑娘”可以视为诗人生活理想中的一种象征,代表了诗人对未来理想的一种期待。
…… 这些观点称得上是众说纷纭,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该如何面对这些观点?应该是研究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虽然,人们常说,“诗无达诂”“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还有更流行的说法,“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是,这并不等于诗歌(也包括任何文学作品)解读可以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开放”状态,尤其从中学语文教学角度来看,这问题不可小视。
因为现在普遍使用的这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语文》教材,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至在高考试题中也常有这种“开放式”的题目,主张学生答案可以不拘一格,观点可以人言言殊,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雨巷的中心思想

雨巷的中心思想戴望舒的《雨巷》是情感陶冶的最好载体。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雨巷的中心思想赏析,希望对你有用。
雨巷的中心思想赏析一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
《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
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四种主题浅析
丁香般芬芳哀怨的《雨巷》用朦胧的意境打动了千万读者,它的主题又是什么呢?拨开江南朦胧的雨丝,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探讨其中蕴含的丰富主题。
一、爱情之歌——《雨巷》的爱情主题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雨巷》是戴望舒跻身中国现代诗坛的成名作,敏感而忧郁的戴望舒在创作这首诗时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呢?知人论世,或可曲径通幽。
《雨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1928年8月10日),在这首诗里,诗人用语言打了一个朦胧而难解的爱情“丁香结”。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当时还是一个23岁的青年。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应该就是他心中暗恋的女神施绛年(施蛰存之妹)。
戴望舒和施蛰存是很好的朋友,在文学上二人息息相通,共同高擎现代文学的大旗。
受哥哥影响的施绛年也酷爱文学,她热情大方,美丽可爱,深深地打动了戴望舒。
坠入爱河的诗人有忧郁的眼神,但因外貌丑陋而生的自卑心态又让这个初恋注定是个悲剧。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
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正如刘保昌所说:“戴望舒写得最好的爱情诗,是在他结识了心中的爱人施绛年以后。
《雨巷》就是这段迷离惝恍、光影朦胧的爱情的结晶。
可以说,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将诗人抛上了幸福的云天,然后又扔进了痛苦的深渊。
”
从这个角度讲,《雨巷》显然是一首朦胧凄美的爱情之歌。
二、梦境之歌——《雨巷》的梦境主题
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其实是描述一个诗人潜意识中的梦境,它凄婉、迷茫而又美丽。
如果我们把“我”作为该诗的主题词,看到的则是主人公梦幻般地走进一个凄美梦境,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梦境是诗人真实内心的写于诗人爱做梦的青春年代,爱情之梦固然不提,但是文学之梦、进步之梦以及民主、自由的梦或许才是诗人真正的追求。
带有严重自卑心态的诗人用做梦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希望,未免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出路。
“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或是一个虚指,或许是一个缠绵而繁琐的希望。
三、心灵之歌——《雨巷》的自我主题
是谁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是他,还是她?在诗中,诗人形象如此鲜明: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她的想象和诗人一样,同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他是诗人,她也是诗人自己。
形象一样,心绪一样,同样的惆怅,同样的彷徨。
诗人还运用自我描述的方式进行描写:“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诗就是在围绕自己描述、发问。
在现实生活中,戴望舒由于早年患天花脸上留下了疤痕,这造成他少言寡语、极不自信的懦弱性格,也使他内心苦闷、惆怅。
在他的诗歌中,最好的倾诉对象就是自己。
我们看到那个姑娘也是“结着愁怨”的,但为什么自我心灵的拷问要投射到这个愁怨的姑娘身上,且有深深的寄托,更有严肃的拷问呢?如果那雾蒙蒙、阴沉沉的“雨巷”是这个世界的象征的话,那么这首诗无疑就是诗人在1927年革命理想破灭后内心压抑、惆怅的象征。
从这个角度看,《雨巷》又是戴望舒愁闷压抑的心灵之歌。
四、理想之歌——《雨巷》的光明主题
本诗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希望遇到——遇到——错过,从结构关系上来看,它传达着一种人生旅途中的孤寂与期待。
期待正是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所在。
从诗行中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惆怅、彷徨,就连那位“姑娘”也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
但是作者是不是在悲观地传达这种情愫呢?不,诗人是借这首诗歌来让读者明白,那个“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存在,但并不等于我们要永远彷徨在那里。
他想激励读者,憎恶这雨巷吧,努力走出它,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在第一小节中诗人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最后一小节却说“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把“逢着”改为“飘过”意义何在?“逢”就是遇到,遇到之后就长期相伴,而“飘过”乃有不理睬之意。
可见诗人希望的是丢弃愁怨与苦闷,走向光明的、美好的生活。
不管是爱情、梦境、自我还是充满希望的主题,都是我们对《雨巷》丰富内涵的探寻,正如李商隐的《锦瑟》,朦胧中也有清晰主题的闪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