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

四年级下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

《1 古诗词三首》教育反思《古诗词三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诗词。

作者捉住特定时节的特征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富于灵性的字词,勾画出一幅幅新鲜自然、浑厚质朴的田园风光图。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诗人过夜新市徐公店见到的暮春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日子的酷爱之情;《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安静、吉祥的田园日子图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日子的神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以新鲜的笔调描绘乡村的美景,讴歌农人的劳作日子。

执教这一课,我比较重视古诗词的朗诵,在不同方式的朗诵之后,我选用“一范二导三练”三步学习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古诗词的办法。

回忆整堂课的教育,反思如下:1.教育效果(思效)。

在讲堂上,孩子们朗诵的爱好很高,他们在自在朗诵、齐读、师友对读、师生评读多种方式的朗诵后,对讲义内容有了根本的领会。

由于这三篇都是典型的写景抒发的诗词,我先演示孩子们不用一句句地翻译诗词,而是找出诗篇中写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组合到一同,构成一幅怎样的图像,再领会作者的心境。

孩子们是我演示中的主体,他们时而自己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索,时而协作沟通。

找景象——思意境——悟情感,按着这条思路,很快就把《宿新市徐公店》学完了。

然后,我放开手让孩子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当然我会不时地提示该怎样一步一步去做,有时还会发问学生答复。

最终彻底甩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而且展开小组评比。

成果发现除了单个学生,全班孩子根本都把握了剖析古诗词的办法。

2.教育收成(思得)。

(1)孩子们收成很大。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认识十分明显,他们充沛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弄懂了三首诗词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剖析古诗词的根本办法“读——找——思——悟”。

这能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越走越轻松。

这便是所谓的“学讲义,用讲义学”吧。

他们在沟通探求中了解了“协作”的重要性,了解了“群策群力”“团体大于个人”的真实意义,这些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人生的收成。

(2)不只孩子们,教师在其间也有不少收成。

【部编本】《古诗词三首》PPT课件-六年级下册第1课

【部编本】《古诗词三首》PPT课件-六年级下册第1课

我会认

徐公店

篱笆
shū
稀疏
1 古诗词三首
宿
多音字

宿新市徐公店
xiǔ
周末我在大姨家住了一宿。
xiù
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星宿的传说。
1 古诗词三首

树头新绿未成阴。
绿

这些英雄们劫富济贫,真称得上是绿林好汉。
1 古诗词三首
我会写


lí shū dié
宿 徐 篱 疏蝶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解读“词”
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 阙,后一部分,词中叫下阙,朗读时两阙之间 的停顿要长一点。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同, 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锄豆

剥莲蓬
1 古诗词三首
多音字

溪头卧剥莲蓬

bāo
弟弟吃馒头还要剥皮,真是浪费。
1 古诗词三首
农忙时节 田园景色
1 古诗词三首
主题概括
这首诗用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 , 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同时写出了农 民的忙碌,表达了对乡村景色的 喜爱 之情。
1 古诗词三首
拓展延伸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 古诗词三首
先来听一听这首古诗的唱读版,再一起试着唱一 唱吧!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1.认识“徐、篱”等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个字。

2.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3.结合注释结合注释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1.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晓》《咏柳》……) )2.2.引出诗题引出诗题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适当提醒。

) )3.3.解释诗题解释诗题解释诗题::根据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师点拨::新市新市,,地名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再齐读诗题。

4.4.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1 古诗词三首一、课前解析关注诗词: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

《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关注作者: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组诗。

作者在早年游历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情感真实。

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仿佛自己也在江南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杨万里迷恋新市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

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1古诗词 1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1古诗词 1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1古诗词 1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译文: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唐代:白居易译文: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译文: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译文: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关于数字一的诗句古诗关于数字一的诗句古诗1.带有数字“一”的古诗大全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采纳,谢谢!2.含有很多数字一的古诗词有哪些一、卓文君:司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bō剥削bā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
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