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7. 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

8. 如何定量描述生物性迁移过程?

答:生物性迁移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种类型。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的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表示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生物积累系数(BAF)表示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物的浓度(mg/kg)/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mg/kg)。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可用生物放大系数(BMF)表示BMF=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

9、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何基本特点?

答: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做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取决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根据其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脱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 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驱动力: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

2. 滤过: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生物膜上有一些亲水性孔道或间隙,它们是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结构中某些亲水性氨基酸构成。

3. 主动转运: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利用载体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转运以透过生物膜的过程。

4,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又称帮助扩散或载体扩散。

5. 吞噬和胞饮:一些固体颗粒或液滴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特殊亲和力,可改变细胞膜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将外源物包围进入细胞。合称入胞作用或膜动转运

6. 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7.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数是有害的)进入脑循环血的结构。

8.生物蓄积:长期接触毒物时,吸收速度大于解毒和排泄速度,就会出现毒物在体内逐渐积累在特定部位的现象。

9. 排泄: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10. 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质在机体组织或器官中,在系列酶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

11. 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8. 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1,简单扩散机理: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和膜其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