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十月事件始末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一场在1917年俄罗斯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这场革命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政治格局,也对全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讨论俄国十月革命。
一、历史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俄罗斯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动荡时期。
19世纪末,俄国逐渐成为工业化国家,工人阶级和农民开始觉醒,并对沙皇政权的专制统治感到不满。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加剧了人民不满的情绪。
这些持续积累的不满与愤慨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二、事件经过俄国十月革命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1917年10月25日,也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当天,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士兵和海军水手组成的红色卫队占领了彼得格勒市政府大楼和其他重要政府机构。
在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全境逐渐落入革命者掌控之中。
这场武装起义使得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俄罗斯本土,而是波及到了全世界。
在俄国本土,革命结束了沙皇制度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得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实现了工人和农民的权益保护。
然而,革命后的俄罗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经济崩溃、政治动荡和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
在国际上,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了世界各地广大工人阶级和被压迫群体,成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革命对于近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俄国十月革命也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冲突与对抗,给世界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总结起来,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在俄罗斯爆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它的发生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政治格局,也对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名词解释

十月革命的名词解释十月革命是一场发生在1917年俄罗斯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沙皇专制政府的结束,以及一个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场革命的名词进行解释,包括革命的原因、主要参与者和后果。
一、俄国社会的背景在理解十月革命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当时俄国社会的背景。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罗斯是一个封建主义国家,大部分人口被剥削和压迫。
农民和工人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严重。
这种不满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加剧,加上政府的腐败和脆弱的经济状况,为革命提供了土壤。
二、十月革命的定义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指的是一系列的事件和行动,以布尔什维克党为中心,在1917年十月(按照格里历,即现行的公历,实际上是1917年11月)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革命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布尔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党是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形成的一个派别,由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
布尔什维克主张通过武装暴力对抗沙皇政府,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他们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主张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
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起到了中心和主导的作用。
四、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成功推翻沙皇专制后成立的,由立宪民主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组成。
临时政府承诺实行民主和权利自由,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担任总理。
然而,临时政府未能有效解决国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无法满足人民期望,导致了对它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的加剧。
五、无产阶级起义十月革命的关键事件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起义。
起义发生在1917年的十月,由布尔什维克党员和其他支持者组成的红卫队攻占了当时的首都圣彼得堡的重要政府和军事设施。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暴力夺取政权,推翻了临时政府。
六、俄国内战十月革命的结果引发了俄国内战,持续了近三年。
内战的参与者包括白军(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和红军(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者)。
俄罗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俄罗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在 20 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一场伟大的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之中。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国内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无能,让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1917 年 3月(俄历 2 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但临时政府并没有解决国内的根本问题,继续进行战争,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敏锐地察觉到了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趋势。
列宁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支持。
布尔什维克党积极组织和宣传,发动群众,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策略。
他们利用了临时政府的软弱和内部矛盾,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
在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们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武装起义。
1917 年 11 月 7 日晚,起义的队伍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据点,如火车站、邮政局、电话局等。
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也被攻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一胜利,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经济方面,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同时,对工业进行了国有化改造,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政治方面,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时间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时间1918年10月1日,一个不眠之夜。
一群身经百战的士兵在彼得格勒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列宁为核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在苏联开始萌芽并发展起来。
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
它在俄罗斯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发展也决定了俄国未来的走向并决定了整个人类社会往哪里走。
一、历史背景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的社会阶级划分很复杂,农民和城市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农民中有地主、富农,还有一部分被地主、富农垄断的城市资产阶级和被垄断的工商业者。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利润,农民们互相残杀。
地主为最大限度地攫取更多的土地,同时还要防止工人被地主兼并。
虽然他们在政治上互相矛盾,但他们仍然是彼此斗争的中心。
但是这一时期俄国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级,一个是苏维埃政府(苏维埃俄罗斯),另一个是农奴制国家(俄罗斯)。
1、沙皇制度。
沙皇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政权受国家节制、君主统治,国王和大臣是国家代表。
但是沙皇的统治并不能代替国家政体,俄国在1787年宪法中规定了沙皇统治形式:土地是农民和城市资产阶级所有。
而且俄国的贵族有两个权力:一个是议会代表和司法法庭代表以及地方议会代表和农奴代表组成俄罗斯人民第一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另一个是代表农奴和地主代表、贵族代表和农民代表组成的沙皇机关--俄国人民委员会;以及国家议会。
沙皇掌握着国家重大政治权力和立法机构的最高权力。
2、农奴制。
俄国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农奴制国家。
俄国实行半封建的农奴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农民在其合法地所占有的土地上享有租佃、交换、转让等特权和不平等的公民身份。
他们除了被授予土地和财产权利之外,还享有一系列特权。
例如:地主享有全部土地;没收所有农民的土地;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了《俄罗斯法典》;废除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贵族庄园制度。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前景展望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前景展望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10月25日爆发的一场政治动荡,是俄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革命的历史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俄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生产力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贫富悬殊激化,劳动者受压迫,农民负担沉重,同时工人阶级处于剥削和压迫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和农民的强烈反对成为了革命的物质基础。
其次,一战期间,俄国行政能力和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同盟国的压力以及政府的失败导致了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愤怒。
这种愤怒又得到了列宁等革命家的确切组织,促使他们组建了宣传布道的秘密组织和地下发射。
第三,1905年的日 Bloomingrose 下午的事件使得在俄国舆论激化。
这次事件中,大批群众还包括工人、学生和其他不满的人都聚集在了一起,要求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革命的历史进程如下:1917年3月,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代之而起的是临时政府。
但是,临时政府的措施并没有改变经济上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也逐渐失去了对政府的信心。
1917年10月,列宁率领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政变,通过武装斗争,成功地夺取了政权。
这场革命不仅结束了250多年的沙皇制度,也标志着俄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未来前景展望:俄国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启迪了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促使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尺度内的扩散。
在今天,虽然社会主义思想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流行,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背景下受到了困难,但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如古巴、朝鲜、越南等,仍在坚定地走着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霸权主义。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社会主义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公平与正义。
继续相关内容:莫斯科苏维埃政权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
然而,在建国初期,俄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和不稳定,如苏俄内战、新经济政策等。
俄国的十月革命及其政治后果

俄国的十月革命及其政治后果在世界历史上,俄国的十月革命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俄国的政治结构和国家面貌,影响了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格局,而且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革命浪潮。
本文将从十月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入手,探讨其政治后果。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十月革命又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是指1917年10月25日(或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暴动,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十月革命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沙俄的落后和危机。
俄国虽然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但经济和政治都非常落后。
一战期间,俄国面临侵略和内忧外患,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困苦,战争使得食品和物资严重短缺,这些因素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2、工人和农民的社会运动。
在战争期间,俄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运动,如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这些运动不断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同时也促进了革命的发生。
3、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思想。
布尔什维克党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派别,其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是这个派别的领袖,他提出了“打倒资产阶级,推翻暴力统治”的口号,呼吁无产阶级发动革命,夺取政权。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成立了临时政府。
但这个政府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仍然存在,社会运动也没有停止。
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个时候积极组织起来,把自己打造为领导革命的主力军。
1917年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占领了圣彼得堡,夺取了政权,消灭了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二、十月革命的政治后果十月革命的政治后果深远影响了俄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灭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制度。
苏联的建立标志着俄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全国土地、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私有制被废除,消灭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制度,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历史

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历史俄罗斯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革命事件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终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的建立。
本文将介绍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俄罗斯和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历史背景俄罗斯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但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状况。
当时,俄罗斯帝国的封建制度仍然存在,农民和工人遭受着压迫和剥削。
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条件恶劣和工资低下。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俄罗斯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经济受到破坏,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
这种社会不公和危机导致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不安,各种政治力量开始崛起并争夺权力。
无产阶级和农民组成的疏散制度党是其中一个重要力量,他们致力于改革俄罗斯社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现。
二、革命的过程俄罗斯十月革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它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当时人民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发出激烈的抗议,并成功推翻了沙皇政权。
这一事件为后来的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在二月革命之后,实际掌握政权的是临时政府。
然而,临时政府对于改革的进程和人民的需求表现得迟缓和保守,使得社会主义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推动十月革命的主要力量。
1917年10月25日至26日,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
这一过程并非没有挫折,但最终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掌握了俄罗斯的领导权。
随后,列宁成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的首任主席。
三、对俄罗斯的影响十月革命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彻底结束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一变革大大改善了工人和农民的地位,消除了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
其次,十月革命还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原本被资产阶级垄断的工厂和生产资料得以国有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时间轴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时间轴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该事件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格里历十月25日)。
以下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时间轴。
一、前奏1. 1914年:一战爆发,俄罗斯加入协约国,为了保持战线稳定,沙皇尼古拉二世动员军队并实施临时统治。
2. 1917年2月(格里历)/ 1917年3月(西历):俄国二月革命爆发,人民示威抗议粮食短缺和战争。
沙皇被迫退位,临时政府成立。
二、党派斗争1. 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2. 1917年6月:立宪会议选举举行,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成为主要党派,但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选举中获得的席位较少。
3. 1917年7月:卡伦斯基临时政府试图镇压布尔什维克党,列宁被迫流亡芬兰。
三、十月革命爆发1. 1917年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通过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决议。
2. 1917年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部队,即红军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政府机构和军事设施。
3. 1917年10月26日:临时政府成员被捕,列宁宣布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
四、布尔什维克党的掌权和革命胜利1. 1917年10月27日:列宁成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主席。
2. 1917年11月: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政权正式转移到苏维埃手中。
3. 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更名为俄罗斯共产党。
五、后续发展和影响1. 1918年7月:沙皇一家被布尔什维克政权杀害,结束了沙俄王朝。
2. 1918年11月:俄罗斯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结束一战。
3. 1922年:苏联成立,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等地组成。
4. 十月革命使得俄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逐步引导出苏联共产主义新秩序的形成。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时间轴上,可以看到这场革命是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和武装行动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十月事件始末1993年的金秋十月,来自莫斯科的炮声不仅震荡着俄罗斯,也震荡着整个国际社会。
那里刚刚结束了一场由于权力争夺而引发的流血事件。
据统计,这场冲突共造成187人死亡,437人受伤。
俄中央行政与立法两大权力机关经过激烈较量,最终以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被捕、议会大厦白宫被政府军占领而告平息,从而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两权对峙局面。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2598583_1.html/ ]冲突之源俄罗斯两大权力机关的政治危机由来已久,从矛盾的产生、发展到武力相加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叶利钦与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在“8.19事件”中曾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1990年6月12日,当叶利钦东山再起,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时,哈斯布拉托夫开始跻身于政界,当选为俄最高苏维埃副主席,成为叶利钦的盟友。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鲁茨科伊为竞选伙伴,赢得了58.9%的选票,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经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
与此同时,鲁茨科伊当选为副总统。
之后,叶利钦向议会力荐哈斯布拉托夫,哈氏遂于1991年10月成为俄罗斯议会议长。
苏联解体后,为了彻底改革前苏联的国有化体制,行政和立法机关曾紧密合作,积极推行私有化,发展市场经济,以建立西方式的社会。
但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家发展模式、国家体制等问题上,双方逐渐出现分歧。
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对叶利钦采取的政策先是支持,继而怀疑并最终走向了对立。
在总统、议会、地方以及各政党之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坚持激进改革的派别集结在总统周围,主张实行总统制。
搞其他各种主张的派别,如中间派、共产党、斯拉夫主义以及一些极端主义分子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向议会靠拢,并以议会为阵地,在对付叶利钦这一共同目标下形成统一阵线,展开反对行政机关的斗争。
其实质是权力与利益的争夺。
]分庭抗礼随着改革失误而引起经济危机的加深,总统与议会间的矛盾日益上升。
从1992年年底开始,议会试图用更换总理、收回总统的部分权力等办法削弱总统的职权,使更多的权力集中到议会手中。
1993年3月11日,第八次人代会以叶利钦的失败告终,从而使他以全民公决方式解决他与议会斗争的企图付诸东流。
3月20日,叶利钦宣布他享有总统特别治理权;议会强迫他收回这一法令,但未能形成弹劾他所需的多数。
4月25日,在全民公决中,叶利钦再次赢得俄罗斯人民对他的信任,获58.7%的支持票。
但是,同议会的冲突依然存在:他未能获得举行一次临时大选所需的大多数登记选民的支持。
为了消除异己,叶利钦在公决后首先拿对他威胁最大的鲁茨科伊开刀,削弱其副总统的权力,解除政府中亲议会的官员职务,甚至用取消某些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办法限制和羞辱对手。
与此同时,叶利钦抛开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在6月5日召开了主要有联邦主体参加的制宪会议,欲借助地方的力量强行通过新宪法草案,进而达到建立总统制的目的。
但叶利钦进行的并不顺利。
会议从第一天起就出现了对抗,哈斯布拉托夫因要求发言而未获准,一气之下退出会场,并带走了上百名人民代表,致使会议中断。
复会后一些地方领导人又提出扩大自主权的要求,会议进程再度受阻。
制宪会议断断续续地共开了37天,新宪法草案终于在7月12日初步制订完成并送交各联邦主体审议。
然而各地方主体对新宪法草案意见不一,未能按期完成对草案讨论,致使制宪会议复会的时间一推再推,变得遥遥无期。
炮火准备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之后,叶利钦于8月12日通过电视向议会发出进攻的信号,宣布今秋将改选议会,8月进行“炮火准备”,9月开始政治决战,战斗将持续到10月至11月的一段时间。
他声称,俄罗斯双重政权危机已发展到相当阶段,威胁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所以必须尽快解决。
叶利钦为在最后一搏中击败议会,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工作。
8月下旬,解除了杜纳耶夫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和巴兰尼科夫安全部长的职务;9月1日,下令限制鲁茨科伊的副总统权力;9月16日,叶利钦还亲自视察内卫部队捷尔任斯基师和塔曼师,以争取军方的支持。
重新启用1992年12月被人代会解职的盖达尔,并任命他为第一副总理。
此举表明叶利钦已全然不把议会放在眼里,决心一意孤行。
9 月18日,叶利钦召集86个联邦主体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联邦委员会成立大会。
指出联邦委员会将是组成新议会两院中的上院。
同日,戈卢什科接替巴兰尼科夫,被任命为安全部长;由原第一副总理洛博夫接任至关重要的安全委员会秘书一职。
这些人事安排大大巩固了叶利钦的政治地位。
为防不测,叶利钦针对鲁茨科伊于9月18日还专门签署了《关于副总统代理总统某些职权的命令》,规定总统缺席期间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必须由总统以命令的形式公布,否则将被视为非法和无效。
9 月20日晚,叶利钦借口“协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把内卫部队调到莫斯科市内,进行了一场战前的预演。
议会方面并没有坐以待毙。
9 月18日俄人代会发表告公民书,指责总统叶利钦企图用非法手段控制社会和摆脱危机,警告叶利钦近日可能宣布实行“总统治理”,而直接的“总统治理”就是解散人代会。
议会还建议代表们在议会大厦白宫聚会,以防叶利钦禁止议员们开会。
到了20日,哈斯布拉托夫通报说,“夜里有军队调动”,“局势很不平静”,呼吁“保持警惕”。
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爆发![ 转自铁血社区/ ]拔剑张弩9月21日晚20时,叶利钦在俄罗斯电视台突然宣布:中止俄罗斯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的权力,12月11~12日举行新的立法机构——联邦会议选举。
特别指出的是,这不是提前选举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而是选举新议会。
在解释他解散议会的理由时,叶利钦指出,议会正处于政治瓦解状态,丧失了履行代表权力机关主要职能的权力,不再是人民政权机关。
如不结束这种对抗局面,就无法控制局势,以维护俄罗斯国家的和平。
叶利钦呼吁人们理解和支持中止议会权力的总统令,希望国际社会支持和理解他被迫采取的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人代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指出叶利钦发布解散议会的总统令违反了俄现行宪法,是“政变行为”。
宣布停止叶利钦的俄罗斯总统职务。
由副总统鲁茨科伊代理总统职务,鲁随即宣誓就职。
根据议会认可,鲁茨科伊任命阿恰洛夫为国防部长、巴兰尼科夫为安全部长、杜纳耶夫为内务部长。
紧接着又在23日晚举行的俄罗斯第十次非常人代会上,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上述决定。
鲁茨科伊在讲话中呼吁军队要站在法律一边,抗议总统违反宪法的行为。
在政府与议会两权公开对立的局面下,军方的态度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国防部长格拉乔夫22日表示,军队不想介入政治,但如果议会动武,军队将“执行保卫国家的任务,包括符合叶利钦总统最近发布命令的任务”。
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公开表示支持总统。
内务部长叶林也声称:“我们完全控制着局势”。
议会作出决定后,叶利钦随即发布了一系列政令,宣布鲁茨科伊的代总统职务以及以总统名义下的命令“非法”,并开除巴兰尼科夫、阿恰洛夫的军籍;宣布格拉乔夫、戈卢什科和叶林继续履行其国防部长、安全部长和内务部长的职权。
叶利钦一方面向国际社会保证“将不会发生流血事件”,一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下令剥夺议会财产,收缴议会武器,宣布对拒绝执行总统令的公职人员将开除公职,如系军官将勒令提前退役。
对从议会投靠到总统方面来的人士则予以妥善安排。
23日晚, 莫斯科发生了第一起武装冲突,一伙身份不明的人企图占领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部,枪战中有两人死亡。
这一起事件就像是一根导火线,使本来貌似平静的莫斯科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鉴于此,叶利钦下令调集军警解除守卫议会大厦人员的“非法武装”。
内务部称,白宫内藏有三千件轻重武器。
24日,数千名警察、内务部队和特警部队很快被调入市区,进驻白宫周围待命。
28日,政府军和防暴警察封锁并层层包围了白宫,采取断水、断电、停止供暖等措施,以迫使议会就范。
值得注意的是,事后叶利钦在接受奥斯坦基诺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披露,9月21日关于解散议会的命令,是7月末“由他从头到尾亲自起草并存在他保险柜里等待时机的一份文件”。
“当实行这一命令的时机来到时”,他才向内务、安全、国防部长和切尔诺梅尔金总理介绍这个文件,和他们一道“讨论细节”。
由此看来,叶利钦这番行动,是早有预谋,周密部署,所以对事态发展有所准备,而不像议会那样,对事态发展估计不足、缺乏良策、仓促行事,让对方抓住机会而被“吃”掉。
炮击“白宫”双方在经过两个星期对峙后,10月3日,莫斯科形势突变,人们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下午3时,近万名议会的支持者,与包围白宫的政府军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并冲破层层封锁在白宫前举行集会。
鲁茨科伊在“白宫”阳台上呼吁军队倒戈,要求人们攻占莫斯科市政府和俄国家电视台。
随后,支持议会的示威者占领了市政府的部分楼层。
6 时,俄罗斯第十次非常人代会在白宫开会,哈斯布拉托夫宣布已夺取了俄国家电视台。
约7时电视台广播停播,但晚9时又恢复了简短的广播。
正在麻雀山官邸与部长们碰头的叶利钦,闻讯后匆匆返回莫斯科,当晚6时发布总统令,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
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并开除其军籍,严禁群众参加集会游行。
俄政府继而发出告市民及俄人民书,呼吁人们不要参加游行集会,称政府将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混乱。
4日晨8时,政府军开始包围、进攻白宫。
数十辆坦克、装甲车封锁了白宫的外围地区,不断向白宫射击;白宫楼内起火,浓烟滚滚。
此外,还有军用直升飞机在白宫上空盘旋。
继而政府军冲破效忠于议会的战斗部队在白宫周围设置的障碍物,推进到议会大厦对面的沿河街,从那里用炮和重机枪向白宫开火,一排排密集的枪炮声响彻莫斯科上空。
政府军不断用高音喇叭喊话,要求白宫放下武器。
切尔诺梅尔金也呼吁白宫无条件投降,并答应保障放下武器者的安全。
鲁茨科伊出面进行干预,要求对方不要开枪,然而,没有反应。
哈斯布拉托夫就地与莫斯科军区司令联系,请求派兵援助,以免白宫惨遭悲剧,但对方借口中立,不过答应“与同事商议此事”。
白宫方面又要求西欧等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保障他们的安全,也遭到拒绝。
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鲁、哈二人提出只有在政府方面保证其人身不受伤害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妥协”,否则他们将同所有留在白宫里的人一起,用炸药同归于尽。
下午6时,在政府许诺保证他们生命安全后,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等人才接受总统和政府方面的“最后通牒”,从白宫走出,登上早已等候在外面的大轿车,被送进列弗尔托沃监狱。
首都戒严司令部宣布,从即日起实行宵禁,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居民未经特许不得上街或进入公共场所。
至此,这场总统与议会间的激烈对抗终以武力方式宣告结束。
为巩固胜利成果,政府方面采取了有效的善后措施。
10月5日,叶利钦解除支持议会的总检察长斯捷潘科夫的职务。
同时任命自己的心腹、西伯利亚律师卡扎尼克为总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