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唐诗五言绝句精选:登鹳雀楼
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

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绝句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古诗五言绝句锦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幼儿古诗五言绝句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9、《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0、《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1、《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2、《暮秋山行》唐·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3、《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五言绝句有仄起、平起二格。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
全篇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特色。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
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
“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
(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
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赏析二】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
小学生 唐诗300首 五言绝句 (二)

(十六)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市,楼高三层,下临黄河,河对岸是中条山,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
依:依傍。
尽:消失。
欲:想要。
穷: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头慢慢地西沉,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如果想要看更远的风景,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二十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漆黑的夜晚,雁群飞的很高,匈奴的首领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所佩的弓刀。
(二十七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释:
故国:故乡
君:唐武宗
译文:
我远离自己的故乡三千里远,在深宫中幽闭了二十年。听到一声《何满子》曲,我忍不住就落下了眼泪。
从前的行宫一片冷清,宫中的春花虽然红颜依旧,却无人欣赏。只留下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起玄宗时的往事来。
(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慕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阴岭:山岭背向太阳的一面,一般指背面。
林表:林梢。
霁色:像雨后晴空那样的颜色。
译文:
终南山北面的山岭,山色多么秀丽;峰顶上积雪,像是浮在云端一样。雨过雪后。天色放晴,林梢一片明亮;夜幕渐渐来到,城中觉得更加寒冷了。
(二十五)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领,没在石棱中。
注释: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多是买哦谢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
五言绝句幼儿古诗

五言绝句幼儿古诗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引言:王之涣写过一首有名的《登鹳雀楼》的五言绝句,而于畅当所写的《登鹳雀楼》并不为人熟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畅当《登鹳雀楼》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登鹳雀楼朝代:唐代作者: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古诗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翻译/译文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
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注释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
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
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登鹳雀楼》简析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
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中条山脉西接华山。
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
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
作者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登鹳雀楼》原文唐代: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①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
②迥临:高高的在上面。
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③世尘:尘世。
④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
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⑤断山:陡峭的高山。
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登鹳雀楼》习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得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个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唐诗: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唐诗: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唐诗五言绝句精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
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
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
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
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
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
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
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
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
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
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
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
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
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
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
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
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
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
来仅仅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个登楼的过程,而含意长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
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来说,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
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理应仅仅说,诗歌不要
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
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使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
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
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
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
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
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
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
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使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